兆名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对照材料 扫黑除恶 党课下载 不忘初心 治国理政 工作汇报
当前位置:首页 > 疫情防控 >

中国小龙虾白斑综合征的研究进展及防控对策

时间:2022-11-03 15:3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综述了小龙虾白斑综合征在中国的流行情况、研究进展,包括在小龙虾白斑综合征流行病学、病理学、检测技术及免疫预防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提出了综合防控对策。

关键词:小龙虾(Procambarus clarkia);白斑综合征;进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9-1601-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09.001

Research Progress 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of White Spot Syndrome of Procambarus clarkii in China

WEN Zhou-rui

(Hubei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Wuhan 43007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epidemic situation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white spot syndrome of Procambarus clarkii in China, including the epidemiology, pathology, detection technique and immunoprophylaxis of white spot syndrome, and put forward the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Key words: Procambarus clarkia; white spot syndrome; advance; strategies

近年来,中国小龙虾(即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人工养殖业发展很快,2014年全国养殖产量达到66万t,湖北省养殖产量39.3万t,约占全国小龙虾养殖产量的60%[1]。2015年湖北省稻田养虾面积18.65万hm2,池塘养殖面积6.79万hm2,各类水体养殖小龙虾总面积超过26.67万hm2,小龙虾产量43.3万t,同比增加10.2%;湖北省小龙虾养殖、加工、流通、餐饮综合产值603.1亿元,同比增幅达23.79%。

随着小龙虾养殖业快速发展,养殖规模迅猛扩大,苗种与产品流通空间拓展,养殖过程中小龙虾疾病的危害日益严重,特别是白斑综合征时有发生,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着小龙虾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本文旨在对当前中国小龙虾白斑综合征的发生流行情况及其研究进展进行全面分析,并对防治措施进行探討。

1 白斑综合征概述

白斑综合征(White spot disease,WSD)俗称白斑病,是由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引起的严重传染性疾病,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严重威胁着全世界对虾的养殖安全。白斑综合征病毒属线头病毒科(Nimaviridae)白斑病毒属(Whispovirus)[2]。白斑综合征的特点是发病急、死亡率高,死亡速度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亚太地区水产养殖发展网络中心(NACA)将其列为强制通报的疫病[3]。2008年被农业部定为一类疫病。

2 小龙虾白斑综合征在中国的流行情况

小龙虾在中国的人工养殖历史不长,养殖初期由于集约化程度不高等原因几乎未见发病,最近几年小龙虾的疾病逐渐增多,小龙虾白斑综合征在部分省份开始流行。最早于2006年5月在浙江省舟山市发生[4],2007年5月江苏省首次在省内发现养殖小龙虾发生白斑综合征[5,6],2008年江苏省白斑综合征发病面积近6 667 hm2,占整个养殖面积的20%[7]。2008年5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在湖北检测到白斑综合征病毒[8]。2009年5月安徽省某养殖场发现[9]。现在已成为威胁小龙虾产业健康发展的一种主要病害。

3 小龙虾白斑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中国学者开展小龙虾白斑综合征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魏静等[10]用小龙虾作为动物模型培养增殖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随后关于WSSV在小龙虾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WSSV在小龙虾体内增殖和感染的特性,研究将其用于对虾病毒增殖、药物筛选和免疫反应等方面的实验动物模型等[11]。最近关于小龙虾白斑综合征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流行病学的研究

3.1.1 病原的确定 王忠发等[4]对浙江省舟山市一口小龙虾养殖池的发病小龙虾进行实验室病原学检测与病原回归健康小龙虾,证实引起虾病暴发的病原体为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丁正峰等[6]对扬州邵伯湖、淮安白马湖、南京禄口、盱眙等地的发病小龙虾采集了100余只样品,从患病小龙虾体内检测出大量WSSV,并证明该病毒即为引起小龙虾病害的病原。2008年长江水产研究所鱼病研究室首次在湖北荆州养殖小龙虾中检出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张叔勇等[8]在湖北省境内的养殖小龙虾的样品中也分离到WSSV。陈昌福等[12]证明患病小龙虾组织中存在致病性病毒和细菌。潘子豪等[9]证实安徽某地养殖的小龙虾近年暴发的疫病病原为WSSV。洪徐鹏[13]对取自南京市农贸市场,产地分别为南京市六合区的养殖池塘、江苏高淳县的石臼湖和固城湖、江苏丹阳市的长江水域以及江西鄱阳湖的小龙虾样本(平均体重20 g),经过PCR检测后发现,江西鄱阳湖、江苏高淳县的石臼湖和固城湖的小龙虾不携带WSSV,其余各采样组均不同程度携带WSSV。

3.1.2 发病症状 小龙虾白斑综合征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病虾活力低下,附肢无力,无法支撑身体,应激能力较弱,大多分布于池塘边;②病虾体色较健康虾灰暗,无光泽,部分虾头胸甲处有黄白色斑点;③虾体解剖后可见头胸甲内侧有一层薄膜,疑是蜕壳困难;胃肠道空而无食或充满水,部分病虾有黑腮症状;④部分虾尾部肌肉发红或者呈现白浊样;⑤ 死亡过程是先死大规格虾,再死中规格虾,最后小规格虾也陆续死亡;⑥解剖后可见患病虾肝胰脏肿大,其颜色较正常虾深,部分患病虾的肝胰脏有坏死现象,肠道的颜色有明显分节的现象;⑦血淋巴不易凝固,头胸甲易剥离。死亡率为30%~50%[6,12,14]。

3.1.3 流行季节 小龙虾白斑综合征发病季节一般在3月底至7月。江苏省2008年监测到的最早发病塘口为4月16日,较2007年提前近一个月[5]。朱建中等[11]研究表明,接种WSSV的螯虾,22~25 ℃时,一般于2~7 d 内死亡;30~32 ℃时,平均死亡时间2~6 d;15~19 ℃时,平均2~10 d 内死亡;8~10 ℃时,平均死亡时间3~13 d。试验结果显示,较高的温度季节感染强度较大。

3.1.4 感染途径 潘子豪等[9]认为冷冻饵料鱼是导致小龙虾感染WSSV并暴发流行的原因之一。因为小龙虾养殖有的使用冷冻海水饲料鱼,混杂海虾等甲壳类,促进了WSSV向内陆地区的“迁移”。养殖水体的排放或者实验室垃圾处理不善导致带有WSSV的病虾或寄主进入长江,从而被长江中的小龙虾摄食导致感染WSSV[13]。内地从沿海地区引进小龙虾、南美白对虾等苗种也增加了引进白斑综合征病毒的风险。

试验表明,注射和口服均能使小龙虾感染发病,而浸泡方式不能使小龙虾发病。在水体中,WSSV可能不以离体传播为主要方式,病毒以存在于组织内的形式,通过食物链来完成从一个宿主到另一个宿主的传播。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应认真处理好发病死亡的虾,如在远离养殖塘处掩埋等,以杜绝病毒的进一步扩散[13]。

3.2 有关病理学研究

人工感染试验表明,被感染的小龙虾胃、鳃等的上皮组织以及结缔组织的细胞核明显肿大和嗜伊红染色;电镜观察发现胃部、鳃部组织的细胞核内有大量的杆状病毒样病毒粒子[15]。在受感染濒死螯虾的胃、中肠和循环血淋巴中观察到大量病毒粒子;在肝胰腺组织的细胞中观察到少量病毒粒子[16,17]。感染WSSV后螯虾血细胞密度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至感染后第6天血细胞密度仅为对照组的21.3%;被感染血细胞内的病毒量始终呈上升趋势,达到最高感染率时螯虾处于濒死状态[18]。黄桦等[19]的试验结果显示,受感染的小龙虾体内病毒含量与其死亡呈正相关;健康的小龙虾和感染病毒的小龙虾体内的ATPase活性分别为7.337 U/mgprot和4.212 U/mgprot,有极显著的差异。小虾对WSSV敏感性比较高,感染后易死亡;中等虾对WSSV敏感性比小虾低,感染后不易死亡;大虾对WSSV敏感性最低,感染后最不易死亡。

3.3 WSSV检测技术

在养殖生产中,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白斑综合征病毒,对正确诊断、科学防治至关重要。不少学者开展了WSSV检测技术研究。徐进等[20]对传统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的PCR检测方法中的病毒模板DNA的提取方法加以改进,建立了一種快速检测小龙虾WSSV的PCR方法。王轶南等[21]应用抗WSSV的混合单克隆抗体标记螯虾血细胞内的病毒,进而通过流式细胞术对血细胞的病毒感染强度进行了初步定量分析,其结果对阐明WSSV在螯虾血细胞内的增殖规律及进一步研究WSSV的感染机制奠定了基础。李文杰等[22]建立的巢式PCR方法适宜于WSSV的检测,特别是对小龙虾感染早期和中期的检测,同时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小龙虾亲本、苗种的检测筛选,以及在小龙虾养殖过程中的WSSV动态监测。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法可以快速、灵敏、特异性地检测小龙虾WSSV,其灵敏度与巢式PCR相比,高出约500倍,且不需要专用的PCR仪,是检测WSSV的一种理想方法[23]。张玲等[24]利用建立的WSSV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感染了WSSV后小龙虾组织内病毒数量的时序动态变化。

3.4 免疫预防研究

有些学者进行了有关小龙虾白斑综合征免疫研究。袁军法等[25]利用原核表达的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结构蛋白VP28口服免疫小龙虾,结果表明VP28 能有效激起机体的免疫反应。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蚕蛹体内表达的重组病毒囊膜蛋白rVp28制成的疫苗口服免疫小龙虾,观察了其对白斑综合征病毒人工感染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重组囊膜蛋白rVp28免疫后,对口服感染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对注射感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26]。Jha等[27]认为用在酵母细胞中表达的病毒囊膜蛋白VP19与VP28重组蛋白制成的疫苗对小龙虾免疫预防白斑综合征是可行的。也有人尝试利用中草药提高小龙虾的免疫力。郝忱等[28]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中草药复合添加剂(0.3%大黄+0.3%淫羊藿+0.2%黄芪+0.2%板蓝根)可以促进小龙虾的生长,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以及抵抗白斑病综合征病毒的能力。洪徐鹏等[29]发现,添加0.8%的黄芪多糖可提高小龙虾26.67%的存活率,对提高小龙虾抗WSSV感染有很好的效果。

4 防控对策

随着小龙虾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未来几年小龙虾养殖产量将继续上升。因此小龙虾白斑综合征的防控工作十分重要。2014年农业部办公厅就小龙虾白斑综合征防控下发文件,2015年开始把湖北省等内陆省份小龙虾白斑综合征纳入国家水生动物疫病监测计划。为全面做好小龙虾白斑综合征防控工作,提出以下对策。

4.1 深化小龙虾白斑综合征的研究

在短短的10几年间,小龙虾从一个基本未开发利用的野生种,迅速发展成年产量数十万吨的养殖对象。因环境胁迫变大,流通频繁,受病原威胁加大,种质退化等因素,导致小龙虾养殖过程中发生白斑综合征。迄今对小龙虾白斑综合征的研究十分薄弱,亟需开展小龙虾白斑综合征病原学、流行病学、快速检测诊断和防治技术研究。

4.2 加强疫病监测报告

加强小龙虾白斑综合征监测,及时全面掌握发病情况,一旦发现疫情,按照《动物防疫法》规定的疫病报告制度报告。利用省级水生动物疫病监控中心和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建设全省的小龙虾病害预警体系和防控网络。

4.3 实施苗种产地检疫制度

苗种带毒是WSSV蔓延的重要原因[5]。严控疫区苗种流出,严格实施苗种产地检疫,建立引种的检疫隔离区,试点建立无白斑综合症苗种场。对苗种场、良种场实施防疫条件审核、苗种生产许可管理制度。根据水域和流域的自然隔离情况划区,并实施划区管理。

4.4 积极开展技术服务

水产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加强对养殖生产者的指导和技术培训,指导他们严格按照相关养殖技术规范组织开展生产。

4.5 强化养殖生产管理

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加强水源管理,防止水源带毒;选择健康无病毒苗种,把好苗种质量关;控制合理养殖密度,调控好水质,保持良好的养殖生态环境;使用优质饲料,减少养殖自身污染;捕捞成虾时,要尽量小心操作减少人为干扰,避免留塘虾产生应激反应。

4.6 严格控制疫病扩散

发现并确定疫情后,要采取紧急的强制控制、扑灭等措施,并及时发出通报,严控疫区小龙虾流出。及时捞出病死虾,避免因小龙虾自相残食引起病原迅速扩散;对病死虾要采取焚毁、掩埋、高温等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发病池塘水体、接触疫病水体的工具、器皿等其他物品必须消毒杀菌处理,发病池塘水体未经处理严禁排放,切断病原传播途径。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中国渔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2] 陈爱平,江育林,钱 冬,等.白斑综合征[J].中国水产,2010(10):64-65.

[3] 于 力,李庆章.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的研究进展[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8,30(6):486-490.

[4] 王忠发,何伟贤,许文军.白斑综合症病毒引起小龙虾疫病爆发流行的病原学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17(8):1397-1399.

[5] 薛 晖.春季小龙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病防治介绍[J].水产养殖,2009(5):43.

[6] 丁正峰,薛 晖,夏爱军,等.白斑综合征病毒在养殖克氏原螯虾中感染流行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8,31(4):129-133.

[7] 唐建清,夏爱军,韩 飞.2012年江苏克氏原螯虾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水产养殖,2012(12):36-39.

[8] 张叔勇,舒新亚.淡水螯虾的病毒性病原研究进展[J].水产科技情报,2009,36(4):170-175.

[9] 潘子豪,杨政霖,陆承平.安徽地区克氏原螯虾白斑综合征的诊断及朔源[J].微生物学报,2013,53(5):492-497.

[10] 魏 静,陆承平,黄 倢,等.用对虾的致病病毒人工感染克氏原螯虾[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8,21(4):78-82.

[11] 朱建中,陆承平.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在螯虾动物模型的感染特性[J].水产学报,2001,25(1):47-51.

[12] 陈昌福,杨 军,刘远高,等.克氏原螯虾暴发性疾病病原及其传播途径的初步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8,27(6):763-767.

[13] 洪徐鹏.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在市售克氏原螯虾中携带情况调查[J].江西水产科技,2012(4):13-15.

[14] 张修旺,严维辉.克氏原螯虾疾病产生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水产养殖,2009(7):35.

[15] 雷质文,黄 倢,莫照兰.人工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的克氏原螯虾的病理学试验[J].中国兽医科技,2002,32(10):23-25.

[16] 魏克强.白斑综合征病毒浙江分离株在动物模型克氏原螯虾组织中的分布[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06,28(6):897-901.

[17] 朱 斐,吕梦园,许梓荣.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克氏原螯虾后的PCR检测及组织病理学研究[J].淡水渔业,2012,42(6):43-48.

[18] 王轶南,战文斌,唐小千,等.白斑症病毒(WSSV)对克氏原螯虾血细胞的感染规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0,40(9):56-60.

[19] 黄 桦,许永刚,沈全华,等.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对不同规格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致病力及ATPase活性的影响[J].水产养殖,2015,36(1):1-6.

[20] 徐 进,范玉顶,周 勇,等.常规PCR与巢式PCR法快速检测克氏原螯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J].淡水渔业,2008,38(6):52-54,62.

[21] 王轶南,战文斌,邢 婧.流式细胞术检测对虾白斑症病毒(WSSV)对克氏原螯虾血细胞的感染[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8,38(3):384-388.

[22] 李文杰,周国勤,朱菲莉,等.检测克氏原螯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巢式PCR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2):98-102.

[23] 周小燕,魏育红,杨 贺,等.LAMP和巢式PCR检测克氏原螯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比较[J].江苏农业科学,2011(1):27-30.

[24] 张 玲,唐小千,绳秀珍,等.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克氏原螯虾体内白斑症病毒(WSSV)的动态变化[J].中国动物检疫,2015, 32(6):69-74.

[25] 袁軍法,李莉娟,谷万港,等.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VP28免疫后克氏原螯虾血清酶活性及中和活性[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5,51(S2):253-258.

[26] 许梓荣,魏克强.克氏原螯虾口服疫苗免疫对白斑综合征病毒人工感染的保护作用[J].中国兽医学报,2005,25(6):588-593.

[27] JHA R K,XU Z R,PANDEY A. Protection of Procambarus clarkii,against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using recombinant subunit injection vaccine expressed in Pichia pastoris[J].Fisheries Science,2006,72(5):295-307.

[28] 郝 忱,万金娟,沈美芳,等.中草药添加剂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及免疫力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14,30(2):363-369.

[29] 洪徐鹏,陆宏达,张庆华,等.黄芪多糖对克氏原螯虾抗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的效果研究[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4,23(3):423-428.

推荐访问:研究进展 综合征 白斑 防控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