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名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对照材料 扫黑除恶 党课下载 不忘初心 治国理政 工作汇报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调查报告 >

被审查调查人的态度和认识4篇

时间:2022-08-20 19:06:01 来源:网友投稿

被审查调查人的态度和认识4篇被审查调查人的态度和认识 昌吉学院学报年第期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考试态度的调查研究段小磊收稿日期—卜昌吉学院评建办新疆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被审查调查人的态度和认识4篇,供大家参考。

被审查调查人的态度和认识4篇

篇一:被审查调查人的态度和认识

学院学报    年第 期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考试态度的调查研究段小磊收稿日期     — 卜  昌吉学院评建办新疆昌吉      摘要通过对西部地区   名初中学生对“新课程背景下考试评价”态度的调查发现学生对新课程的考试目的、考试的作用、考试成绩的呈现方式、监考、考试形式和考场环境布置等的态度呈现新的特点。学生对考试的认识出现多元化和对考试管理人性化的心理需求等要求我们对考试的改革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词新课程考试评价多元化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过去的课程是基于各门学科对于各自领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权威性”的追求它不仅造成了学科之间的森严壁垒而且使教科书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尊严。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以教科书为载体知识处于核心地位成为制约教师和学生活动的依据。而新课程改革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狭窄的课程定位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顺应课程功能的转变中小学学科考试与评价的功能也在发生根本性转变考试在形式、内容、方式等多角度都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许多实施新课程的学校由于在考试评价观念、标准、内容、体系、方式和手段等没有相应改革。新课程实施以来人们一直在追问新课程在实践上为实现学生知、情、意的生长到底发挥什么作用学生在新课程下是“减负”了还是“加负”了等 由于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新课程的实施影响了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给学生学习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压力和教师教学的难度。基金项目昌吉学院校级课题。          作者简介段小磊       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人们围绕新课程的考试评价的讨论也一直没有停止人们对考试评价改革的探讨从不同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细致和深人。此次调查就是基于学生对考试的认识态度而展开的希望能对人们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考试评价改革有所帮助。二、研究的方法研究工具。调查采用自编的“新课程背景下考试评价认识调查表”主要了解学生对现行考试的认识展开的调查表分为六个部分考试目的、考试作用、考试形式、考试成绩的呈现方式、考试环境和监考等共  个问题。调查的方法和对象。本次调查以西部地区新疆昌吉州八县 市 部分中学的   名初中学生进行调查以无记名方式进行。共发放调查表   份收回  份有效问卷   份。其中重点中学 包括自治区和州、县市三级    人普通中学 包括市、乡镇中学   人学生成分以汉族 包括回族 和哈萨克族学生为主分别为   人和   人分别占被调查学生的   和   其他民族的学生  人。三、调查结果与分析第一学生对考试与成绩关系的认识。   的学生认为考试能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这与传统的对考试作用的认识是一致的。但是有   的学生认为考试对成绩没有影响甚至认为考试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同时另一个调查项目显示有  人认为考试‘中图分类号      万方数据

 ・昌吉学院学报    年第 期不是对学习的检查。可以看出学生对考试作用的认识已经出现分化 见表  。从调查结果来看。特别是对初三和高三学生开展的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甚至有的学校还有周考 既每周都有考试 而语文、数学和英语是考试次数对多的以每学期  周计算这三门课程就有  次考试。考试作为阶段性的“学”与“教”的效果检查是需要的但是用考试来代替“教”和“学”是不可取的在中小学对于考试次数的泛滥值得反思。表 学生对考试作用的认识考试促进学习成绩提高检查学习促进学习没有影响退步 司意不同意第二学生对考试成绩使用的认识。学生对考试成绩的使用一直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 社会 的广泛关注。我们的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  的学生认为将考试成绩用来对学生进行排队、分等是正确的特别是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支持这种做法。但是有   的学生选择了“不同意”明确反对用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等排名的做法而对于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老师、学校”三分之二的学生表示反对或者说不清楚支持的学生分别只有   和    见表  。学生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用学习成绩评价老师、学校导致学校和老师会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特别苛刻对学生的态度也不好如升学成绩好的重点学校比普通学校补课和挤占副课的现象更突出。表 考试成绩的使用第三学生对成绩呈现方式的态度。学生对公布考试成绩普遍赞成占被调查学生的   不同意的学生只有   见表  。但是认为应该公布成绩的   名学生中有   人认为不应该对学生的成绩排名次占被调查的   他们认为学习成绩是个人的隐私没有让他人知道的必要。可以选择更加隐蔽的方式让学习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如不排名次公布成绩。或者只公布分数段及该分数段的学生数这样就只有学生自己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在班级 学校 的排名这说明学生对现代社会法制意识的正在觉醒。但同时   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排名次公布成绩认为这样可以激发学习积极性。由此可以看出外源性因素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因。对中学生而言学习如果不是成为自己成长的需要而是其他目的的话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就很难实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源性动机是教育教学中需要经常研究的工作。表 学生对成绩呈现方式的态度不公布公布排名次公布不排名次公布只公布分数段第四学生对教师监考的态度。我们从两个方面对学生“关于教师监考的作用的认识”进行调查 见表  。在“监考是对学生的不信任 防止作弊 ”的问题上   人选择“同意”   人选择“不同意”分别占总数的   和   。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监考是为了防止考试作弊说明诚信教育应该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学校、教师的教育行为对学生的示范性价值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如学校、教师为应付各种检查而采取的“那些所谓的措施”应该得到制止。在“关于监考是为学生服务”的认识上有   名学生认为教师监考的目的不是“服务学生”。这需要我们很好地反思如教师的监考态度、监考心理和行为是否恰当教师的监考和课堂教学一样也是教育活动而不是警察抓小偷的惩治行为。表 学生关于监考作用的认识第五关于考场环境的布置。学生对考场环境的需求和认识比我们过去对于考场的认识要复杂。   的学生认为考场气氛应该是宽松和谐的。   的学生则认为考场要严肃   的学生对考场氛围选择无所谓同时对考场光线的要求上   人认为考场应该明亮   人选择考场的光线为柔和 见表  。这说明学生对考场环境的布置存在多种需要。反映了考试环境对学生考试心理的影响也说明过去我们对考场布置的认识过于简单。忽略了在诸如教室、考场等环境的布置和装饰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考试心理需要的考虑。表 学生对考场环境的认识考场气氛考场色彩宽松和谐严肃无所谓明亮柔和无所谓   加 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万方数据

 昌吉学院学报    年第 期第六学生对考试方式的态度。目前中小学的考试形式有考试、测验、论文、口试、操作等。调查显示。学生对于传统的考试形式在总体上还是比较认同的。如在“最喜欢的评价方式”中选择最多的依次是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其他形式 口试、操作 、小论文 见表  比例分别为   、   、  和  在“最不喜欢的评价方式”中从高往低依次是小论文占   闭卷考试为    开卷考试   其他形式的考试为  。可以看出“小论文”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考试形式这反映出学生对综合性语言表达的恐惧说明日常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语言表达和综合思维的训练最喜欢的考试形式是“开卷考试”而传统的“闭卷考试”却被列为最不喜欢的评价方式的第二说明“开卷考试”因其考试形式的轻松而受到学生的广泛喜爱“闭卷考试”因其过于严肃、心理压力重而不被学生喜欢。考试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只有被广大学生乐意接受才能更大地发挥其教育功能。因此深入对考试形式的研究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表 学生对不同考试方式的态度四、调查结论通过调查我们从学生对新课程实施以来的考试认识发现。学生对考试的认识和心理需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总体上看目前的考试无论在考试目的、考试成绩的呈现方式、考试形式、监考以及考场环境的布置等基本上是认可的。但是在考试和成绩的关系上有部分学生认为考试没有促进他的学习说明考试的教育功能在有的学校没有真正得到落实象“周考”这样以考试代替“教”和“学”的现象不仅影响了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而且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学生普遍反对将学生的成绩和学校、教师的利益挂钩这有损学生和教师、学校良好关系的形成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其隐私权应该得到教师和学校的尊重如在考试成绩的呈现方式上可以公布成绩。但是不应该直接把学生的成绩和排名对应起来要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如“不排名公布成绩”或者“公布分数段及处于该段的人数”。而对于考试环境如人文环境的教师监考、自然环境的考场光线和气氛等更显示当代中学生在接受现代社会生活观念和主体地位的认识上的与时俱进学校教育应该满足学生的基本生理和心理需要。学生对“小论文”评价形式的普遍反对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综合语言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写作能力的训练也需要加强。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应注意避免教师只以显性的评价指标为导向培养学生即“考什么就教什么”、“评价什么就重视什么、培养什么”这种片面的、僵化的做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求教师在更高层次上关注课程功能的变化对教育和评价提出的新要求即无论是显性、可客观测评的。还是隐性、难以进行客观测评的内容只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都应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的关注点。五、几点建议 、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呼唤的教学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重视在实践中对考试教育功能的研究减少考试的次数。“好产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把提高教育水平放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平时的教学研究而不是增加考试次数。 、新课程在学生观上强调学生是平等主体的地位其隐私需要应该尊重。学习成绩是学生个人的隐私满足学生对尊重的需要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理念学校教育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学生的隐私权不受侵害。 、考试必须坚持教育性的观念促进学生发展是学校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考试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将学生成绩与学校、教师业绩挂钩作为绩效评价是教育管理的一种措施虽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刺激教师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勤奋工作。但是这种成绩的提高却是通过补课、死记硬背、题海等方法实现的。以损害学生、教师身心健康的基础上提高的成绩未必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真正的价值。 、重视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增加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的时间、内容和形式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书面语言表达的机会激发学生综合思维表达的需要。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各种文体写作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能力。 、重视对考试环境的研究。在考试期间对考试气氛的渲染、考场墙面的色彩、光照、温度等的选择。应该首先考虑学生考试心理的满足使学生轻松面对考试自信地参加考试。 ...

篇二:被审查调查人的态度和认识

人对待宗教的态度

  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

  摘要:

 许多信教者总有一个疑问, 为什么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 其实中国是有宗教的, 只是由于中国的特殊社会背景, 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 影响了人们的宗教信仰。

 本文从中国宗教的由来与现状开始阐述, 宗教在中国的发生; 跟着结合中国的发展,阐述中国宗教的性质; 由于这种与国际上其它国家不同的宗教性质与文化, 针对中国人对待宗教的功利性态度与西方国家对宗教虔诚的态度作比较; 最后从历史, 科学等角度总结为什么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会比较淡薄。

 世界宗教多样而盛行。

 特别是西方及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十分虔诚, 然而西方人到中国都有个疑问为何在中国感受不到宗教信仰的气氛? 即使是在世界盛行的基督教也感受不到浓厚的信仰信念。

 要回答这个关于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的问题, 则需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得历史, 不仅要谈及宗教在宗教的发展, 更要说明中国这一特殊的国家历史发展。

 因为中国特殊的国家性质和渊源的历史文化, 导致了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与价值观与世界的不同„„

  一、

 中国宗教的由来与现状

  由于中国法律对宗教信仰的开放及保护, 现在中国境内的宗教多样, 各种宗教信徒总计有一亿多人。

 1、 佛教。

 佛教是在公元一世纪前后从古印度传入中国。

 而后经过漫长的发展与演变,在中国就根据语言的不同分了三大系列, 分别是汉语系佛教, 藏语系的喇嘛教和巴利语系的小乘佛教。

 汉语系佛教对汉族的影响比较广泛, 也不要求入门程序, 只要信奉佛教的都可以称之为佛教教徒。

 2、 道教。

 道教是我国传统的宗教。

 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与信仰胜于其它也是由于道教的影响。

 道教源于公元 2 世纪。

 主张的就是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

 经过漫长的演变与发展, 后来被分为全真派与正一道两大教派。

 在全真教的第五代掌门人丘处机的带领下道教进入兴盛时期。

 受到成吉思汗的尊重, 并要求统一佛教。

 虽然佛教与道教会互斥, 但在现在的中国, 各大宗教都具有很大包容性。

 道家与道教的区别也是值得区分。

 道家是一种哲学, 而道教才是宗教。

 道家提倡的是顺乎自然, 而道教则忠于如何避免生死的自然现象。

 3、 伊斯兰教。

 公元 7 世纪的时候从阿拉伯传入中国。

 伊斯兰教分为逊尼派和什叶派。在中国主要是盛行逊尼派。

 而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大部分分布在少数地区。

 现在清真寺在中国建立有 3 万多座。

 4、 天主教。

 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比较坎坷。

 在公元七世纪的时候就几度在传播, 直到鸦片战争时期才开始大规模地进入中国。

 5、 基督教。

 这是世界广为盛行的宗教之一。

 在中国基督教是传播得最广的宗教。

 但是其再中国的传播也是十分坎坷的。

 早在公元六百多年前, 基督教就试图从波斯传入中国。可是却总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关系, 没能在中国站稳脚跟而得不到发展。

 到了二十世纪, 因

 为中国社会性质发生转变以及中国发生重大历史变化, 基督教在基督教两会的带领下终于在中国有了 很好的发展。

 现在全国有很多宗教协会, 比如中国佛教协会, 道教协会,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 中国天主教爱国会, 中国基督教协会等等。

 中国的各大宗教在这些协会的相互理解与包容下逐渐在壮大与发展。

 二、

 中国宗教的性质

  了解了各大宗教的由来与现状。

 接下来要了解由于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历史发展各大宗教在中国的性质与特点。

 1、 中国历史上的宗教都有强烈的宗法性的特点。

 (1)

 中国祖先崇拜特别盛行并且深入人心, 已经潜移默化地受到追崇。

 (2)

 中国历史上, 皇权大于一切, 皇权支配着神权。所以在封建体制下, 使得宗教也具有宗法性质。

 2、 中国历史上的宗教具有多样性及包容性。

 中国人不像西方的人注重对宗教的虔诚信仰, 所以没有必要发生因为宗教信仰问题而发生斗争的问题。

 也因为中国人对待宗教具有功利性, 才使得中国宗教间水乳相容。

 3、 中国历史上的宗教多数强调的是人的伦理道德。

 比如会强调如果在今生行善积德,到了来世则会投个好胎。

 4、 现在中国的宗教的特点则具有(1)

 群众性。

 由于中国宗教的多样性, 随着宗教在中国的发展, 教徒群众也越来越多, 范围也越来越广。

 (2)

 民族性。

 主要是指佛教、 伊斯兰教在许多民族中有着广泛的信仰。

 根据资料显示, 全国有 16 个少数民族中的大部分信仰藏语系佛教和巴利语系佛教, 有 10 个少数民族大多数群众信仰伊斯兰教。

 (3)

 国际性。

 中国的五大宗教中唯有道教是自家产生, 其它都是由国外传播并发展的。

 而这四个宗教又是国际上知名的盛行的宗教。

 加上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 宗教方面的交流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多。

 虽然可以促进和平发展, 但也要警惕外国通过宗教将他们的不良思想渗透到中国来。

 (4)

 复杂性。

 首先, 宗教本身就包含宗教信仰, 宗教情感, 宗教道德, 宗教仪式等等复杂的因素; 其次, 宗教还涉及到民族, 国际的交涉问题。

 所以宗教是个十分复杂的团体。

 三、

 中国人的功利性信教态度与西方的虔诚的信教态度 如果我们够细心的观察, 就会发现, 中国人的信教, 尤其是信佛具有比较大的功利性。

 这里的功利性, 主要是对现实利益的祈祷追求。

 无论是什么宗教, 在中国, 要想人们信奉它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人们总是先看看这宗教对他是否有用, 然后再决定信不信。

 然而还是不会达到信奉的地步。

 古代时人们推崇传宗接待, 于是信奉送子观世音菩萨; 当某个朝代的默契, 百姓生活进入水火之中时, 则什么神能帮助他们则信奉什么神。

 比如中国民间产生的白莲教所称的弥勒佛, 比如太平天国时期的基督教。

 比如说在古代的时候, 人们总希望子承父业, 或者生子延续。

 所以, 如果家里边夫人要生孩子的时候, 就会烧香拜佛, 希望能得到佛或神的保佑, 希望能早生贵子。

 如果连续不断地生女孩, 则会继续烧香拜佛, 甚至每天念经, 知道男孩出生。

 如果最后一胎是男生, 则会停止烧香拜佛。

 一个是认为已经没有那个必要, 另一个是说佛让她生了 这么多胎才生到男孩。

 所以在中国就有“临时抱佛脚” 这说。

 像其他原因也是一样。

 比如家里孩子造孽做坏事, 母亲就会开始吃斋念佛, 希望能替儿子赎罪,希望儿子能得到赦免。

 在现代则是为子女考大学而求神拜佛等等。

 然而西方人对宗教的信仰则是要求虔诚。

 必须虔诚。

 他们要求赎罪以到来生能上天堂等等之说。

 像基督教, 每周作礼拜, 忏悔赎罪。

 没有人只有需要时才会请求耶稣帮忙才会到教堂作礼拜。

 因为西方人对宗教必须虔诚的要求, 为了让更多人信奉, 信仰自己的宗教,引起了 宗教间的争论对话, 更严重的是引起战争。

 四、

 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为何会淡薄

  1、 受历史的影响。

 许多外国人或信教者都不理解为什么中国是个不信教的民族。

 其实这与我们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有关系。

 他们会认为没有宗教信仰的中国人心灵是空虚的, 因为没有一个寄托。

 其实不然, 中国人的寄托最大程度上是他们五千年不朽的历史。

 “车同轨, 书同文, 行同伦” 就是中国人的信仰。

 “武死战, 文死谏” 就是文臣武将的宗教情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则是前辈与晚辈间的宗教情感,等等。

 中国人对待历史的执着就相当于教徒们对待自己宗教的执着。

 历代的王朝都会主导编修前朝的历史。

 在世界上没有如此完备的由官方编撰的一套史书。

 里面包含着中国文化的一切内涵。

 历史凝聚着中华人民的向心力, 使人们产生了文化的归属感, 并不亚于民族对宗教的情感, 也是因为这股强大的凝聚力, 使得中国突破一道道墙围走到了 今天。

 2、 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道德而不是宗教。

 而说到伦理道德, 变会想到是儒家的思想。

 孔子的学说想要找回中国的古老智慧并实现两种力量的平衡, 这两种力量便是阴与阳, 万物之行皆在乎此二者之间。孔子没有给我们留下亲手编写的著作, 但他的思想和生平主要通过一部极其散乱的辑录《论语》 而为后人所知。

 孔子并不是一位宗教的创立者, 他并不拒绝相信阴间的存在, 但又承认对那个世界一无所知。

 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 , 足以看出, “敬” 与“远” 要拿捏的十分到位。

 这种对老天的暧昧态度也影响了中国人的宗教观。

 另一位儒学家荀子则强调文人的品德:

 仁慈和公正。

 从公元前 2 世纪开始, 儒学成为了 官方学说, 知道 20 世纪初的两千余年里, 它一直是中国帝制思想的正统, 成为了 皇帝的教义, 既是哲学又是宗教。

 公元 12 世纪, 儒学因朱熹而获得了新的气息。

 朱熹的思想不免会使人联想起柏拉图。

 他认为人类在学习文化的同时还应学习自然与社会, 以此使自己通往至善。

 儒家文化一直以理性的态度对待社会人生问题, 多专注于现实的政治伦理生活, 而不追求彼岸的幸福, 或外在的超越。

 所以中国人很少有外国人所说的宗教情感的东西。

 3、 祖先崇拜。

 在中国, 对祖先的崇拜胜过于一切。

 中国人把对祖先的信仰高于一切,这种传统早在殷商的时候就开始出现。

 据说, 殷王要出征, 又害怕他的奴隶背叛他, 又由于奴隶的祖先与殷王的祖先是葬在一个庙里的, 于是对他的奴隶说, 如果他们逃跑了, 则叫他们的祖宗再不联系他们。

 这故事从侧面反映了祖宗信仰的普遍性。

 其实是人们把祖宗当成了 他们与神仙之间交流的中间者或者说是传达者。

 很多时候, 我们都听得到, “希望祖先保佑” 的话。

 可以看出, 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与信仰。

 4、 宗教走向“世俗化” 。

 由于传统宗教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发展, 宗教逐渐世俗化。

 所谓世俗化就是社会和文化的一部分摆脱宗教制度和宗教象征控制的过程, 人们越来越少地依靠宗教来理解世界和个人的生活。

 主要特征包括六个方面:

 (1)

 宗教的衰退,即宗教思想、 宗教行为、 宗教组织失去了原有的社会意义; (2)

 由于人们越来越关注此生此世更为迫切血药和问题, 宗教团体的价值取向也从彼岸转向此岸; (3)

 宗教失去了原有的公共性与社会职能, 日益变成纯私人的事务; (4)

 宗教信仰和行为的重要性弱

 化, 各种世俗的组织不再以神秘的力量为支撑, 并且发挥了过去由祖宗团体承担的只能;(5)

 世界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 社会的超自然醒减少; (6)

 社会由“神圣” 的, 变为“世俗” 的, 人们的决定和行为越来越多地建立在理性的和功利主义的基础上。

 5、 共产党, 哲学。

 虽然自共产党成立以来, 对宗教的自由信仰给予法律的保护。

 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马克思主义普及我们每个人,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也就改变了我们的传统宗教观。

 (1)

 宗教观在中国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基本部分就是儒释道三教, 这撒娇提出了 三个传统, 即儒家的人本主义传统, 道家的自然主义传统, 佛家的解脱主义传统。

 他们构成了两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支柱。

 由此我们得出三点看法:

 第一, 中国的三教都是文化; 第二, 在中国原有的儒、 道文化的基础上, 又主动吸纳了 印度的佛教, 这极大地推动了 中国文化的发展; 第三, 从历史上看, 无神和有神是互动的, 三教是互动的, 它们既坚持了本位立场又彼此融合。

 后来经过毛泽东, 邓小平与江泽民根据我国国情而演变的宗教观:

 第一, 宗教是文化; 第二, 宗教的产生往往是代表被压迫人民反抗现实苦难的愿望; 第三, 宗教教义中有积极因素, 同样值得弘扬; 第四, 宗教能够与社会注意社会相协调。

 (2)

 科学的发展。

 由于科学的发展, 以及人们知识的丰富, 人们更多的相信科学的解释, 很多以前人们无法解释的东西, 都喜欢用神鬼之说来解释, 但随着科学的发展, 人们可以解释不明白的事物, 于是, 无神论者更多了 。

 很多人都不信神不信佛, 不信其它任何的宗教。

 这也是中国人对宗教态度浅淡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 《中国哲学简史》

 2、 《宗教大历史》 (萨比娜著, 余磊译,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2009. 4)

 3、 《宗教学纲要》 (吕大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

 4、 《仰望崇高》 (方立天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11)

  05bglrwBGM RW$) 28d iotyEJOUZ&05aglqwBGMRW!) 27dintyDJOTZ &+5aflqvBGLRW! ) 27cinsyDI OTY&+ 4afkqvA GLQW!(27chnsxDINTY%+49fk pvAFL QV!(17c hnsxCINSY%-49ekpuAFKQV#( 16chmsxCHNSX %-39ejpuzFK P V#*16bhmrxCH NSX$- 38ejouz EKPU#*06bgmr wCHMSX$-38dj otzEJP UZ*05b glrwBHMRX$) 38diotyEJOUZ& 05aglq wBGMRW $) 28diotyDJOTZ&+5aflqvBG LRW!) 27dinty DJOTY&+4afkqvAGLQW! (27ci nsyDIO TY%+49 fkpvAFLQV!( 1 7chnsxDINTY% +49ek puAFKQV #(16chmsxCIN SY%-49ejpuzF KPV#* 16bhmrx CHNSX%-39ejpuzEKPU#*06bg mrwCH MSX$-38 ejouzEKPUZ* 0 5bglrwBHMRX$ ) 38djotzEJPU Z&05ag lqwBGMRW$) 28dioty EJOUZ&05aflq vBGLRW!) 27dintyDJOTZ&+5a fkqvAG LQW!(2 7cinsyDIOTY&+4afkqvAFLQV !(17chn sxDIN TY%+49fkpvAFLQV#(16chmsx CINSY% -49ekp uAFKQV#*16bh m rxCHNSX%-39 ejpuzFK PV#*1 6bgmrwCHMSX$-38ejouzEKPU #*06bg mrwBHM RX$) 38djotzEJPUZ*05bglrw BGMRW$) 28dio tyEJOUZ&05aglqwBGMRW! ) 27 dintyD JOTZ&+ 5aflqvBGLRW!(27cinsyDIOT Y&+4af kqvAGL QW!(27chnsxDINTY%+49fkpv AFLQV!(17chn sxCINSY%-49ekpuAFKQV#(16 chmsxC HNSX%- 39ejpuzFKPV#*16bhmrxCHNS X$-38ejouzEK PU#*06bgmrwCHMSX$-38djot zEJPUZ *05bgl rwBHMRX$) 38diotyE...

篇三:被审查调查人的态度和认识

 大学生对中西方节 日文化的认知与态度调查 文 /张越 陈琪琪 谢婷 黄小桃 喻雪琴 何宁宁 摘要 :传统节El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西方节日文化的涌入,社会商业化的转变等一 系列冲击,传统节 日逐渐失去原有色彩。此课题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传统节日在大学校园中日渐褪色,当代大学生对 传统节 E l文化的认知逐渐浅薄,同时,大学生对西方节日文化的接受度普遍偏高。本文旨在分析两者在大学校园文化 建设中的地位,提出合理性建议,从而引导大学生正确地继承和发展传统节日文化。

 关键词:大学生 中西方节 日文化 认知 态度 一、 调查对象与方法 此次调查对 象针对 四川省南充市川 北医学院 2012、2013、 2014、2015四个 年级的不 同系别 ,随机选择 300名 学生作 为调 查对 象进行问卷调 查。以 自行设计的《大学生对传 统节 El文化 及西方节 日文化 的认知 与态度的调查 问凇 为调查工具。问卷 共设计 2O个封 闭式问题 ,包括 7个 多选 ,13个单 选。300名 学 生独 立完成 问卷,有效回收 263份 ,回收率达 87. 7%,符合统计 学标准。统计用 excel软件整理分析 ,进行描述性 统计 。

 二、调查内容与数据分析 (一)大学 生对传统 节 日文化与西 方节 日文化 的 了解程度 与 态 度 差 异 表 1:大学生对不同节日文化的了解 程度与态度差异调查表 ) 具体 了解程度 态度差异 内容 全都了解 了解部分 了解一点 都不了解 肯定 否定 无所谓 传统节日 l2.93 48.67 36.12 2.28 51.33 0.12 48.55 西方节 日 3.42 9.5l 68.O8 l8.99 60.84 4.18 34.98 由表 1显 示:大部分 学生 (61.6%)对传 统节 日文化有 一定 程度 的 了解 ,而仅 2. 28%的学生对传 统节 日文化 一点都 不 了 解 ,对西方节 日文化 有深入 了解的学生仅 占 12.93%,大 多数学 生 (68.08%)只对 西 方节 日文化 了解一点 ;就态度差 异这项调 查结 果来看 ,仅 有 O.12%的 大学 生否定传 统节 日,可见 大学生 对传 统节 日的情感认 同度很 高,对西方节 日持 肯 定态度 的人 多于肯定传统节 El的人 。

 (二)大学生对传 统节 日意义的认识 图 1:大学生对传统节 日意义的不同认识 图 1反映: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认 为传统 节 日文化代 表 了 源远流长的 民族文化 ,说明 大学 生主观上能正视传 统节 日文 化 的根 本 内涵 ,而对 于其 他学 生而言,和 家人 团聚、娱 乐等更 能代 表传 统节 日文化。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喜欢传统节 日的原 因多样化 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普遍喜欢传 统节 日,在我 国的传统 节 日中 ,七 夕节 (90.49%)、 腊八 节 (73_38%) 以及 重 阳节 (93.92%)没有端午节 (97. 34%)、中秋节 (98.1O%)等有法定假期 的节 日受欢迎。放假作 为庆祝传统 节 日的一种 方式,对于 大学 生喜 欢传 统节 日有积极作 用。大学生对传 统节 日的 了解 和喜 欢大部分来源于生活积累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则更有助于 大学 生 了解传统 节 日文化 的 内涵 ,传 统节 日期 间的祭祀、聚 会、娱 乐、饮食等庆祝形式 多样化 更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兴趣 。

 (二)传 统节 日文化在 大学校 园中 日渐褪 色 就传统节 日文化 是否 日渐褪 色这一 问题 ,有 86.31%的学 生认为传 统节 日确实 日渐褪 色。究其原因,大部分学生认为传 统节 日的庆祝形式单一 ,缺乏创新 成分 ,跟 不上时代潮流,导致 追求新鲜感的年轻人兴致缺缺 ;部分 大学生认 为传 统节 日的文 化 宣传 力度不够,大学 生们不够 了解传统节 日文化 ,阻碍 了他 们 继承和发扬传 统节 日文化 ;部 分大学生认为传统节 日文化受 到了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商业化的冲击,其内涵与意义已经 模糊化 ;个 别大学生则认 为传 统节 日文化 带有迷信 色彩 ,与追 求科学 的时代主题不符 ,渐渐被 淘汰是 时代 发展 的必然。

 (三)大学生的情感选择与行为选择 不统一 大学生作 为传 承与创新我 国传统节 日文化 的主 力军,在 节 日的情感与价值 选择上 虽然倾 向于民族传统 节 日,但仅仅 停 留在“好 感”阶段 ,并未上升到价值追求的“忠诚”阶段。说 明 大学生主观上认 同传 统节 日文化 ,对传 统节 日持 肯定态度,现 实生活中却做出多样选择,行动上主动性不够;部分大学生主 观上能正确评价传统 节 日,现实 中又有 少数 大学生得 出错误 的判断 ;个别 大学生的道 德认知 与道德行 为出现 了偏 离,在基 本道德素养上倾 向淡漠。

 四、对大学生继承与发展传统节日文化的可行性建议 (一)大学生应该发挥 自身主动性 主动学习传统节 日文化,从根本上去探索传统节 日背后 所 蕴含 的文化底 蕴和 内涵 ;,注重节 日的岁时节 气和 自身祈 福;同时不能一味地拒绝或者完全地接受西方节日文化,应该 选择性 地吸收 ,将 其精 华与传 统节 日文化融合 ,赋予传统节 日 文化新 的精神 面貌。

 (二)高校应该积极发挥德 育作 用 打造 良好 的传统节 日文化教 育的环 境,合理地开展 一些 与传统节 日有关的选修课 ;鼓励 学生社 团组 织相 关的社会实 践活动 ,例如知识 竞赛,以激发 学生的兴趣 。

 (三)各种社会媒介相 互配合 可以将 各个传 统节 日的相 关内容拍摄成记 录片,在相 关 选修课 上供 大学生观看学 习;利用 网络的发达 ,在 游戏和聊 天 软件中加 入传 统节 日文化 的元素 ,让学 生们在娱 乐的过程 中 潜移默化地接收传统节 日文化。黜副 参考文献:

 【1】孙体楠.大学生继承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的 思考田.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 g, 2010,(01).

 【2]陈秋 兰.大学生传统节 日文化 内化认 同与外化 践行途径探析 卟 高校 辅导员,2015,(O5).

 (基金项目:本文为川北医学院2015年学生科研课题 申报项 目,编号 :15138;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系。) 2ol

 6. 9下 MOIHERLAND 1 67

推荐访问:审查 态度 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