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名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对照材料 扫黑除恶 党课下载 不忘初心 治国理政 工作汇报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2023年度《二次函数》教案【10篇】

时间:2022-12-31 11:24:02 来源:网友投稿

《二次函数》教案1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画出函数=2x2-3x的图象,说明这个函数具有哪些性质。  2.通过配方,写出下列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1)=3x2+2x;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二次函数》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二次函数》教案【10篇】

《二次函数》教案1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画出函数=2x2-3x的图象,说明这个函数具有哪些性质。

  2. 通过配方,写出下列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1)=3x2+2x;

  (2)=-x2-2x

  ( 3)=-2x2+8x-8 (4)=12x2-4x+3

  板书设计

  1、画函数=ax2+bx+c(a≠0)的图象。

  (列表时,应以对称轴为中心,对称地选取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函数值。)

  2、二次函数=ax2+bx+c(a≠0),

  当a>0时,开口向上,当a<0时,开口向下。

  对称轴是x=-b2a,顶点坐标是(-b2a,4ac-b24a)

  (最值与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及顶点的纵坐标有关。)

  课后反思

  在本节教学中,教学仍从回顾上节人手,使学生掌握二次函数 是由 如何*移得来,并熟练掌握二次函数 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及有关性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二次函数=ax2+bx+c(a≠0)图像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这样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进行有目的探究活动,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这节课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体验到学习知识的乐趣。

《二次函数》教案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函数是初等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贯穿于整个初等数学体系之中,也是实际生活中数学建模的重要工具之一,二次函数在初中函数的教学中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初中代数内容的引申,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更为高中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和圆锥曲线奠定基础。在历届佛山市中考试题中,二次函数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2)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对学生基本数学思想和素养的形成起推动作用。

  (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2.课标要求:

  ①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②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从图象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③会根据公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公式不要求记忆和推导)。

  ④会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情分析:

  (1)初三学生在新课的学习中已掌握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等基本知识。

  (2)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学习新课时有明显提高。

  (3)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很高,思维敏捷,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学生能力差异较大,两极分化明显。

  4.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掌握二次函数 y=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关系。通过复习,掌握各类形式的二次函数解析式求解方法和思路,能够一题多解,发散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分析能力。

  ◆ 情感目标

  制作动画增加直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数学之美。在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感受探索与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

  5.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掌握二次函数y=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关系。

  (2) 各类形式的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求解方法和思路。

  (3)本节课主要目的,对历届中考题中的二次函数题目进行类比分析,达到融会贯通的作用。

  难点:(1)已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说出函数性质

  (2)运用数形结合思想,选用恰当的数学关系式解决几何问题.

  二、教学方法:

  1. 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既直观、生动地反映图形变换,增强教学的条理性和形象性,又丰富了课堂的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2.将知识点分类,让学生通过这个框架结构很容易看出不同解析式表示的二次函数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

  3.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以课标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初三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已有的认知水*开展教学.形成学生自动、生生助动、师生互动,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训练。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分层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三、学法指导:

  1.学法引导

  “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基本知识,还要培育学生主动思考,亲自动手,自我发现等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终极目标。

  2.学法分析: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师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并参入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与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设计理念:《课标》要求,对于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4、设计思路:不把复习课简单地看作知识点的复习和习题的训练,而是通过复习旧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教学环节设计:

  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对学生新课应具备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进行检测判断”。学生自主完成,不仅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能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二次函数图像与系数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按照分层递进的教学原则,设计安排了6个由浅入深的题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准备。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本环节通过开放性题的设置,发散学生思维,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性质作出全面分析。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经历发现过程,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运用知识,体验成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配有两个由低到高、层次不同的巩固性习题,体现渐进性原则,希望学生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

  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

  (一)从定义出发的简单题目。

  (二)典型例题分析,通过反馈使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三)综合应用能力提高。

  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对在获取新知识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策略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方法与小结

  由总结、归纳、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作业设计:(见课件)

  3、板书设计:(见课件)

  五、评价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我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观察、分析、探索、交流”等过程,让学生在复习中温故而知新,在应用中获得发展,从而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本节教学过程主要由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运用知识,体验成功;知识深化――应用提高;归纳小结――形成结构等环节构成,环环相扣,紧密联系,体现了让学生成为行为主体即“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新课标》要求。本设计同时还注重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活动、合作、开放、探究、交流中,愉悦地参与数学活动的数学教学。

《二次函数》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关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 合作交流

  四:教具、学具:课件

  五、教学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检查预习 引出课题

  预习作业:

  1.解方程:(1)x2+x-2=0; (2) x2-6x+9=0; (3) x2-x+1=0; (4) x2-2x-2=0.

  2. 回顾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利用函数的图象求方程3x-4=0的解.

  师生行为:教师展示预习作业的内容,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回顾旧知,教师做出适当总结和评价。

  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结论准确性,能否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2题的格式要规范。

  设计意图:这两道预习题目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课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1题中的三个方程是课本中观察栏目中的三个函数式的变式,这三个方程把二次方程的根的三种情况体现出来,让学生回顾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2题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问题,这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熟悉的知识类比探究本课新知识。

《二次函数》教案4

  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学习,巩固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性质,理解顶点与最值的关系,会用顶点的性质求解最值问题。

  能力训练要求

  1、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求出实际问题的最大(小)值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用建模的思想去解决其它和函数有关应用问题。

  2、通过观察图象,理解顶点的特殊性,会把实际问题中的最值转化为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通过动手动脑,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培养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在进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逐步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

  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体会数学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方法设计

  由于本节课是应用问题,重在通过学*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故而本节课以“启发探究式”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解决问题以学生动手动脑探究为主,必要时加以小组合作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不但使学生学会,而且使学生会学”的目的。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展示学生的学习效果,适当地辅以电脑多媒体技术。

  教学过程

  导学提纲

  设计思路:最值问题又是生活中利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最常见、最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之一,它生活背景丰富 ,学生比较感兴趣,对九年级学生来说,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以后,对函数的思想已有初步认识,对分析问题的方法已会初步模仿,能识别图象的增减性和最值,但在变量超过两个的实际问题中,还不能熟练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而面积问题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故而在这儿作此调整,为求解最大利润等问题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符合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呈螺旋式上升的规律。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掌握求面积最大这一类题,学会用建模的思想去解决其它和函数有关应用问题,此部分内容既是学习一次函数及其应用后的巩固与延伸,又为高中乃至以后学习更多函数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思想方法基础。

  (一)前情回顾:

  1.复习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顶点坐标、对称轴和最值

  2.(1)求函数y=x2+ 2x-3的最值。

  (2)求函数y=x2+2x-3的最值。(0≤x ≤ 3)

  3、抛物线在什么位置取最值?

  (二)适当点拨,自主探究

  1.在创设情境中发现问题

  请你画一个周长为40厘米的矩形,算算它的面积是多少?再和同学比比,发现了什么?谁的面积最大?

  2、在解决问题中找出方法

  某工厂为了存放材料,需要围一个周长40米的矩形场地,问矩形的长和宽各取多少米,才能使存放场地的面积最大?

  (问题设计思路:把前面矩形的周长40厘米改为40米,变成一个实际问题, 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其应用价值??我们要学有用的数学知识。学生在前面探究问题时,已经发现了面积不唯一,并急于找出最大的,而且要有理 论依据,这样首先要建立函数模型,合作探究中在选取变量时学生可能会有困难,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哪两个变量,就把其中的一个主要变量设为x,另一个设为y,其它变量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找等量关系,建立函数模型,实际问题还要考虑定义域,画图象观察最值点,这样一步步突破难点,从而让学生在不断探究中悟出利用函数知识解决问题的一套思路和方法,而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以后的学习奠定思想方法基础。)

  3、在巩固与应用中提高技能

  例1:小明的家门前有一块空地,空地外有一面长10米的围墙,为了美化生活环境,小明的爸爸准备靠墙修建一个矩形花圃 ,他买回了32米长的不锈钢管准备作为花圃的围栏(如图所示),花圃的宽AD究竟应为多少米才能使花圃的面积最大?

  (设计思路:例1的设计也是寻找了学生熟悉的家门口的生活背景,从知识的角度来看,求矩形面积也较容易,我在此设计了一个条件墙长10米来限制定义域,目的在于告诉学生一个道理,数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估计大部分学生在求解时还会在顶点处找最值,导致错解,此时教师再提醒学生通过画函数的图象辅助观察、理解最值的实际意义,体会顶点与端点的不同作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做到数与形的完美结合,通过此题的有意训练,学生必然会对定义域的意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又为今后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解:设垂直于墙的边AD=x米,则AB=(32-2x) 米,设矩形面积为y米2,得到:

  Y=x(32-2x)= -2x2+32x

  [错解]由顶点公式得:

  x=8米时,y最大=128米2

  而实际上定义域为11≤x ?16,由图象或增减性可知x=11米时, y最大=110米2

  (设计思路:例1的设计也是寻找了学生熟悉的家门口的生活背景,从知识的角度来看,求矩形面积也较容易,我在此设计了一个条件墙长10米来限制定义域,目的在于告诉学生一个道理,数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估计大部分学生在求解时还会在顶点处找最值,导致错 解,此时教师再提醒学生通过画函数的图象辅助观察、理解最值的实际意义,体会顶点与端点的不同作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做到数与 形的完美结合,通过此题的有意训练,学生必然会对定义域的意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又为今后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交流:

  (1)同学们经历刚才的探究过程,想想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路是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解题循环图:

  (2)在探究发现这些判定方法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样的数学方法?

  (四)掌握应用:

  图中窗户边框的 上半部分是由四个全等扇形组成的半圆,下部分是矩形。如果制作一个窗户边框的材料总长为15米,那么如何设计这个窗户边框的尺寸,使透光面积最大(结果精确到0.01m2)?(设计思路:先出示如图图形,然后引伸到课本中的图形,让学生有一个思考递进的空间。)

  (五)我来试一试:

  如图在Rt△ABC中,点P在斜边AB上移动,PM⊥BC,PN⊥AC,M,N分别为垂足,已知AC=1,AB=2,求:

  (1)何时矩形PMCN的面积最大,把最大面积是多少?

  (2)当AM*分∠CAB时,矩形PMCN的面积.

  (六)智力闯关:

  如图,用长20cm的篱笆,一面靠墙围成一个长方形的园子,怎样围才能使园子的面积最大?最 大面积是多少?

  作业:课本随堂练习 、习题1,2,3

  板书设计

  二次函数的应用??面积最大问题

  课后反思

  二次函数的应用本身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后,检验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综合考查。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体会其意义,能根据图象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充分运用导学提纲,教师提前通过一系列问题串的设置,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在课堂上通过对一系列问题串的解决与交流, 让学生通过掌握 求面积最大这一类题,学会用建模的思想去解决其它和函数有关应用问题。

  教材中设计先探索最大利润问题,对九年级学生来说,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以后,对函数的思想已有初步认识,对分析问题的方法已会初步模仿,能识别图象的增减性和最值,但在变量超过两个的实际问题中,还不能熟练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而面积问题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故而在这儿作此调整,为求解最大利润等问题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符合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呈螺旋式上升的规律。所以在例题的处理中适当的降低了梯度,让学生思维有一个拓展的空间,也有收获快乐 和成就感。在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使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都得到训练和提高。同时也注重对解题方法与解题 模式的归纳与总结,并适当地渗透转化、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二次函数》教案5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h(h是实数)交点的横坐标.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2.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3.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大家的合作交流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h(h是实数)交点的横坐标.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讨论探索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二张

  第一张:(记作§2.8.1A)

  第二张:(记作§2.8.1B)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k≠0)和一次函数y=kx+b(k≠0)后,讨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当一次函数中的函数值y=0时,一次函数y=kx+b就转化成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且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解.

《二次函数》教案6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函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是实际生活中数学建模的重要工具,二次函数的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的教学,在函数的教学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已学一次函数及反比例函数的复习,又是对二次函数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为将来二次函数一般情形的教学乃至高中阶段函数的教学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2.教学目标

  (1) 掌握二此函数的概念并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知识与技能目标]

  (2)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归纳、应用,以及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类比、转化等学习数学的方法,养成既能自主探索,又能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过程与方法目标]

  (3)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感受探索与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二次函数的概念和解析式

  难点:本节“合作学习”涉及的实际问题有的较为复杂,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概括能力

  4、 学情分析

  ①学生已掌握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的画法,以及它们图象的性质。 ②学生个性活泼,积极性高,初步具有对数学问题进行合作探究的意识与 能力。

  ③初三学生程度参差不齐,两极分化已形成。

  二、教法学法分析

  1` 教法(关键词:情境、探究、分层)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初三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以“探究式”体验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为主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在教师的 引导启发下,同学的合作帮助下,通过探究发现,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训练。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分层施教。

  2、学法(关键词:类比、自主、合作)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认知水*,遵循“教必须以学为立足点”的教育理念,让每一个学生自主参与整堂课的知识构建。在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类比迁移,对照学习。以自主探索为主,学会合作交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和“乐学”。

  3、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呈现抛物线和谐、对称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参与热情,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过程

  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发现、验证的过程,根据新课标要求,根据“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实际,制订以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温故引新

  以提问的形式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定义,然后让学生欣赏一组优美的有关抛物线的图案,创设情境:

  (1)你们喜欢打篮球吗?

  (2)你们知道:投篮时,篮球运动的路线是什么曲线?怎样计算篮球达到最高点时的高度?

  从而引出课题〈〈二次函数〉〉,导入新课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为了更贴近生活,我先设计了两个和实际生活有关的练习题。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然后出示课本上的两个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先独立思考,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成果,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能力。四个解析式都列出来后。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这些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特征,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从而得出二次函数的概念,并且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学习二次函数的概念时要求学生既要知道表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中字母的意义,还要能根据给出的函数解析式判断一个函数是不是二次函数

  (三)当堂训练 巩固提高

  由于学生层次不一,练习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有“差异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成功的喜悦。我设计了3道练习题,其难易程度逐步提高,第一道题面对所有的学生,学生可以根据二次函数的概念直接判断,但需要强调该化简的必须化简后才可以判断。第二道题让学生逆向思维,根据条件自己写二次函数,从而加深了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最后一道题综合性较强,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小结归纳 拓展转化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谈谈自己的收获,可以将这一节的知识条理化,进一步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

  (五)布置作业 学以致用

  作业分必做题、选做题,体现分层思想,通过作业,内化知识,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和弥补教与学中遗漏与不足。同时,选做题具有总结性,可引导学生研究二次函数,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联系.

  四.评价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出发,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突破重难点。整节课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由于学生的层次不一,我全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分层施教,因势利导,随机应变,适时调整教学环节,,实现评价主体和形式的多样化,把握评价的时机与尺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状态。

  五.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学生合作交流,自己列出不同问题中的解析式,并通过观察他们的共同特征,成功得出了二次函数的概念。

  2.本节课设计的以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归纳概括能力,并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有成功体验。

《二次函数》教案7

  一、说课内容: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二次函数的概念及相关习题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来学习二次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研究的最后一个具体的函数,也是最重要的,在历年来的中考题中占有较大比例。同时,二次函数和以前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学习二次函数将为它们的解法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并使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而本节课的二次函数的概念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是为后来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做铺垫。所以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的方法,并了解如何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过程与方法:复习旧知,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经历二次函数概念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加深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3、教学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4、教学难点:由实际问题确定函数解析式和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三、教法学法设计:

  1、从创设情境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伏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函数?我们之前学过了那些函数?

  (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

  2.它们的形式是怎样的?

  (y=kx+b,k≠0;y=kx ,k≠0;y= , k≠0)

  3.一次函数(y=kx+b)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常量是什么?为什么要有k≠0的条件? k值对函数性质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复习这些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弄清自变量、函数、常量等概念,加深对函数定义的理解.强调k≠0的条件,以备与二次函数中的a进行比较.

  (二)引入新课

  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在某变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我们已学过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看下面三个例子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电脑演示)

  例1、(1)圆的半径是r(cm)时,面积s (cm)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s=πr(r>0)

  例2、用周长为2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场地面积y(m)与矩形一边长x(m)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 y=x(20/2-x)=x(10-x)=-x+10x (0

  例3、设人民币一年定期储蓄的年利率是x,一年到期后,银行将本金和利息自动按一年定期储蓄转存。如果存款额是100元,那么请问两年后的本息和y(元)与x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不考虑利息税)?

  解: y=100(1+x)

  =100(x+2x+1)

  = 100x+200x+100(0

  教师提问:以上三个例子所列出的函数与一次函数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列出关系式,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出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联系: (1)函数解析式均为整式(这表明这种函数与一次函数有共同的特征)。(2)自变量的最高次数是2(这与一次函数不同)。

  (三)讲解新课

  以上函数不同于我们所学过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我们就把这种函数称为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定义:形如y=ax2+bx+c (a≠0,a, b, c为常数) 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巩固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1、强调“形如”,即由形来定义函数名称。二次函数即y 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关于的x代数式一定要是整式)。

  2、在 y=ax2+bx+c 中自变量是x ,它的取值范围是一切实数。但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实际问题有意义的值。(如例1中要求r>0)

  3、为什么二次函数定义中要求a≠0 ?

  (若a=0,ax2+bx+c就不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了)

  4、在例3中,二次函数y=100x2+200x+100中, a=100, b=200, c=100.

  5、b和c是否可以为零?

  由例1可知,b和c均可为零.

  若b=0,则y=ax2+c;

  若c=0,则y=ax2+bx;

  若b=c=0,则y=ax2.

  注明:以上三种形式都是二次函数的特殊形式,而y=ax2+bx+c是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设计意图】这里强调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其特征,为接下来的判断二次函数做好铺垫。

  判断: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哪些不是二次函数?若是二次函数,指出a、b、c.

  (1)y=3(x-1)+1 (2)

  (3)s=3-2t (4)y=(x+3)- x

  (5) s=10πr (6) y=2+2x

  (8)y=x4+2x2+1(可指出y是关于x2的二次函数)

  【设计意图】理论学习完二次函数的概念后,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什么样的函数是二次函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

  (四)巩固练习

  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的和是10cm。

  (1)当它的一条直角边的长为4.5cm时,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2)设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Scm2,其中一条直角边为xcm,求S关

  于x的函数关系式。

  【设计意图】此题由具体数据逐步过渡到用字母表示关系式,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2.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xcm,它的表面积为Scm2,体积为Vcm3。

  (1)分别写出S与x,V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子;

  (2)这两个函数中,那个是x的二次函数?

  【设计意图】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会很容易列出函数关系式,也很容易分辨出哪个是二次函数。通过简单题目的练习,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愉,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设圆柱的高为h(cm)是常量,底面半径为rcm,底面周长为Ccm,圆柱的体积为Vcm3

  (1)分别写出C关于r;V关于r的函数关系式;

  (2)两个函数中,都是二次函数吗?

  【设计意图】此题要求学生熟记圆柱体积和底面周长公式,在这儿相当于做了一次复习,并与今天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4. 篱笆墙长30m,靠墙围成一个矩形花坛,写出花坛面积y(m2)与长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此题较前面几题稍微复杂些,旨在让学生能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让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到”。

  (五)拓展延伸

  1. 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当 x=0时,y=0;x=1时,y=2;x= -1时,y=1.求a、b、c,并写出函数解析式.

  【设计意图】在此稍微渗透简单的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问题,为下节课的教学做个铺垫。

  2.确定下列函数中k的值

  (1)如果函数y= xk^2-3k+2 +kx+1是二次函数,则k的值一定是______

  (2)如果函数y=(k-3)xk^2-3k+2+kx+1是二次函数,则k的值一定是______

  【设计意图】此题着重复习二次函数的特征:自变量的最高次数为2次,且二次项系数不为0.

  (六) 小结思考: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

  【设计意图】让学生来谈本节课的收获,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自我小结的良好习惯,将知识进行整理并系统化。而且由此可了解到学生还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补充。

  (七) 作业布置:

  必做题:

  1. 正方形的边长为4,如果边长增加x,则面积增加y,求y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这个函数是二次函数吗?

  2. 在长20cm,宽15cm的矩形木板的四角上各锯掉一个边长为xcm的正方形,写出余下木板的面积y(cm2)与正方形边长x(cm)之间的函数关系,并注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选做题:

  1.已知函数 是二次函数,求m的值。

  2.试在*面直角坐标系画出二次函数y=x2和y=-x2图象

  【设计意图】作业中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实施分层教学,体现新课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补充第4题,旨在激发学生继续学习二次函数图象的兴趣。

  五、教学设计思考

  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

  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贯穿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突出一个特色——充分鼓励表扬的特色

  渗透一个意识——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次函数》教案8

  在整个中学数学知识体系中,二次函数占据极其关键且重要的地位,二次函数不仅是中高考数学的重要考点,也是线性数学知识的基础。那老师应该怎么教呢?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初三数学二次函数教案教学方法。

  一、 重视每一堂复习课 数学复习课不比新课,讲的都是已经学过的东西,我想许多老师都和我有相同的体会,那就是复习课比新课难上。

  二、 重视每一个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离开学生谈课堂效率肯定是行不通的。而我校的学生数学基础大多不太好,上课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对学习的热情也不是很高,这些都是十分现实的事情,既然现状无法更改,那么我们只能去适应它,这就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做好课外与学生的沟通,学生对你教学理念认同和教学常规配合与否,功夫往往在课外,只有在课外与学生多进行交流和沟通,和学生建立起比较深厚的师生情谊,那么最顽皮的学生也能在他喜欢的老师的课堂上听进一点

  四、要多了解学生。你对学生的了解更有助于你的教学,特别是在初三总复习间断,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复习情况有助于你更好的制定复习计划和备下一堂课,也有利于你更好的改进教学方法。

  2二次函数教学方法一

  一、 立足教材,夯实双基:进行中考数学复习的时候,要立足于教材,重新梳理教材中的典例和习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要让学生在掌握的基础上,能够做到知识的延伸和迁移,让解题方法、技巧在学生遇到相似问题时,能在头脑中再现

  二、 立足课堂,提高效率:做到教师入题海,学生出题海.教师应多做题、多研究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并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众多复习资料中,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最佳练习,也可通过对题目的重组。

  三、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让每一节课都给学生留有时间,让他们有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

  四、激发兴趣,提高质量: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在上复习课时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在关注知识复习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效果,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感.这样他们才会更有兴趣的学习下去.

  3二次函数教学方法二

  1.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

  2.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继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之后,学生要学习的最后一类重要的代数函数,它也是描述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的数学模型。

  3.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理应得到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现在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应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与肯定,并做出正确的解释。

  4.初中阶段主要研究二次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用二次函数的观点审视一元二次方程,用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二次函数教学方法三

  1.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叙事的区别:教学案例与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反映的是教学预期;而教学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学结果。

  2.教学案例与教学实录:它们同样是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事实判断),而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

  3.教学案例与叙事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从“情景故事”的意义上讲,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也是一种“教育案例”,但“教学案例”特指有典型意义的、包含疑难问题的、多角度描述的经过研究并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点评)的教学叙事;

  4.教学案例必须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选择有关信息,必须事先进行实地作业,因此日常教育叙事日志可以作为写作教学案例的素材积累。

《二次函数》教案9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

  2.会用配方法求抛物线y=ax2+bx+c的顶点坐标、开口方向、对称轴、y随x的增减性.

  3.能通过配方求出二次函数y=ax2+bx+c(a≠0)的最大或最小值;能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体会建立二次函数y=ax2+bx+c(a≠0)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公式的必要性.

  2.在学习y=ax2+bx+c(a≠0)的性质的过程中,渗透转化(化归)的思想.

  【情感态度】

  进一步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

  ①用配方法求y=ax2+bx+c的顶点坐标;②会用描点法画y=ax2+bx+c的图象并能说出图象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利用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公式,解决一些问题,能通过对称性画出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请同学们完成下列问题.

  1.把二次函数y=-2x2+6x-1化成y=a(x-h)2+k的形式.

  2.写出二次函数y=-2x2+6x-1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及顶点坐标.

  3.画y=-2x2+6x-1的图象.

  4.抛物线y=-2x2如何*移得到y=-2x2+6x-1的图象.

  5.二次函数y=-2x2+6x-1的y随x的增减性如何?

  【教学说明】上述问题教师应放手引导学生逐一完成,从而领会y=ax2+bx+c与y=a(x-h)2+k的转化过程.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1 如何画y=ax2+bx+c图象,你可以归纳为哪几步?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一般分为三步:

  1.先用配方法求出y=ax2+bx+c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2.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对称轴右边的部分图象.

  3.利用对称点,画出对称轴左边的部分图象.

  探究2 二次函数y=ax2+bx+c图象的性质有哪些?你能试着归纳吗?

《二次函数》教案10

  一.学习目标

  1.经历对实际问题情境分析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的过程,体会二次函数意义。

  2.了解二次函数关系式,会确定二次函数关系式中各项的系数。

  二.知识导学

  (一)情景导学

  1.一粒石子投入水中,激起的波纹不断向外扩展,扩大的圆的面积S与半径r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

  2.用16米长的篱笆围成长方形的生物园饲养小兔,怎样围可使小兔的活动范围较大?

  设长方形的长为x 米,则宽为 米,如果将面积记为y*方米,那么变量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

  3.要给边长为x米的正方形房间铺设地板,已知某种地板的价格为每*方米240元,踢脚线的价格为每米30元,如果其他费用为1000元,门宽0.8米,那么总费用y为多少元?

  在这个问题中,地板的费用与 有关,为 元,踢脚线的费用与 有关,为 元;其他费用固定不变为 元,所以总费用y(元)与x(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

  (二)归纳提高。

  上述函数函数关系有哪些共同之处?它们与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有什么不同?

  一般地,我们称 表示的函数为二次函数。其中 是自变量, 函数。

  一般地,二次函数 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你能说出上述三个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吗?

  (三)典例分析

  例1、判断:下列函数是否为二次函数,如果是,指出其中常数a.b.c的值.

  (1) y=1— (2)y=x(x-5) (3)y= - x+1 (4) y=3x(2-x)+ 3x2

  (5)y= (6) y= (7)y= x4+2x2-1 (8)y=ax2+bx+c

  例2.当k为何值时,函数 为二次函数?

  例3.写出下列各函数关系,并判断它们是什么类型的函数.

  ⑴正方体的表面积S(cm2)与棱长a(cm)之间的函数关系;

  ⑵圆的面积y(cm2)与它的周长x(cm)之间的函数关系;

  ⑶某种储蓄的年利率是1.98%,存入10000元本金,若不计利息,求本息和y(元)与所存年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

  ⑷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和为26cm,求菱形的面积S(cm2)与一对角线长x(cm)之间的函数关系.

  三.巩固拓展

  1.已知函数 是二次函数,求m的值.

  2. 已知二次函数 ,当x=3时,y= -5,当x= -5时,求y的值.

  3.一个长方形的长是宽的1.6倍,写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S与宽x之间函数关系式。

  4.一个圆柱的高与底面直径相等,试写出它的表面积S与底面半径r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5.用一根长为40 cm的铁丝围成一个半径为r的扇形,求扇形的面积y与它的半径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这个函数是二次函数吗?请写出半径r的取值范围.

  6. 一条隧道的截面如图所示,它的上部是一个半圆,下部是一个矩形,矩形的一边长2.5 m.

  ⑴求隧道截面的面积S(m2)关于上部半圆半径r(m)的函数关系式;

  ⑵求当上部半圆半径为2 m时的截面面积.(π取3.14,结果精确到0.1 m2)

  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函数是否是二次函数,若是,请指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y=2-3x2; (2)y=x2+2x3; (3)y= ; (4)y= .

  2.写出多项式的对角线的条数d与边数n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某产品年产量为30台,计划今后每年比上一年的产量增长x%,试写出两年后的产量y(台)与x的函数关系式。

  4.圆柱的*(cm)是常量,写出圆柱的体积v(cm3)与底面周长C(c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课外作业:

  A级:

  1.下列函数:(1)y=3x2+ +1;(2)y= x2+5;(3)y=(x-3)2-x2;(4)y=1+x- ,属于二次函数的

  是 (填序号).

  2.函数y=(a-b)x2+ax+b是二次函数的条件为 .

  3.下列函数关系中,满足二次函数关系的是( )

  A.圆的周长与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 B.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长度与所挂物体质量的关系;

  C.圆柱的高一定时,圆柱的体积与底面半径的关系;

  D.距离一定时,汽车行驶的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4.某超市1月份的营业额为200万元,2、3月份营业额的月*均增长率为x,求第一季度营业额y(万元)与x的函数关系式.

  B级:

  5、一块直角三角尺的形状与尺寸如图,若圆孔的半径为 ,三角尺的厚度为16,求这块三角尺的体积V与n的函数关系式.

  6.某地区原有20个养殖场,*均每个养殖场养奶牛20xx头。后来由于市场原因,决定减少养殖场的数量,当养殖场每减少1个时,*均每个养殖场的奶牛数将增加300头。如果养殖场减少x个,求该地区奶牛总数y(头)与x(个)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C级:

  7.圆的半径为2cm,假设半径增加xcm 时,圆的面积增加到y(cm2).

  (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圆的半径分别增加1cm、 时,圆的面积分别增加多少?

  (3)当圆的面积为5πcm2时,其半径增加了多少?

  8.已知y+2x2=kx(x-3)(k≠2).

  (1)证明y是x的二次函数;

  (2)当k=-2时,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二次函数》教案10篇扩展阅读


《二次函数》教案10篇(扩展1)

——《二次函数》教案10篇

《二次函数》教案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函数是初等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贯穿于整个初等数学体系之中,也是实际生活中数学建模的重要工具之一,二次函数在初中函数的教学中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初中代数内容的引申,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更为高中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和圆锥曲线奠定基础。在历届佛山市中考试题中,二次函数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2)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对学生基本数学思想和素养的形成起推动作用。

  (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2.课标要求:

  ①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②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从图象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③会根据公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公式不要求记忆和推导)。

  ④会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情分析:

  (1)初三学生在新课的学习中已掌握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等基本知识。

  (2)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学习新课时有明显提高。

  (3)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很高,思维敏捷,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学生能力差异较大,两极分化明显。

  4.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掌握二次函数 y=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关系。通过复习,掌握各类形式的二次函数解析式求解方法和思路,能够一题多解,发散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分析能力。

  ◆ 情感目标

  制作动画增加直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数学之美。在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感受探索与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

  5.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掌握二次函数y=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关系。

  (2) 各类形式的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求解方法和思路。

  (3)本节课主要目的,对历届中考题中的二次函数题目进行类比分析,达到融会贯通的作用。

  难点:(1)已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说出函数性质

  (2)运用数形结合思想,选用恰当的数学关系式解决几何问题.

  二、教学方法:

  1. 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既直观、生动地反映图形变换,增强教学的条理性和形象性,又丰富了课堂的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2.将知识点分类,让学生通过这个框架结构很容易看出不同解析式表示的二次函数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

  3.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以课标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初三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已有的认知水*开展教学.形成学生自动、生生助动、师生互动,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训练。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分层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三、学法指导:

  1.学法引导

  “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基本知识,还要培育学生主动思考,亲自动手,自我发现等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终极目标。

  2.学法分析: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师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并参入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与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设计理念:《课标》要求,对于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4、设计思路:不把复习课简单地看作知识点的复习和习题的训练,而是通过复习旧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教学环节设计:

  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对学生新课应具备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进行检测判断”。学生自主完成,不仅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能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二次函数图像与系数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按照分层递进的教学原则,设计安排了6个由浅入深的题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准备。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本环节通过开放性题的设置,发散学生思维,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性质作出全面分析。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经历发现过程,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运用知识,体验成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配有两个由低到高、层次不同的巩固性习题,体现渐进性原则,希望学生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

  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

  (一)从定义出发的简单题目。

  (二)典型例题分析,通过反馈使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三)综合应用能力提高。

  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对在获取新知识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策略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方法与小结

  由总结、归纳、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作业设计:(见课件)

  3、板书设计:(见课件)

  五、评价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我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观察、分析、探索、交流”等过程,让学生在复习中温故而知新,在应用中获得发展,从而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本节教学过程主要由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运用知识,体验成功;知识深化――应用提高;归纳小结――形成结构等环节构成,环环相扣,紧密联系,体现了让学生成为行为主体即“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新课标》要求。本设计同时还注重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活动、合作、开放、探究、交流中,愉悦地参与数学活动的数学教学。

《二次函数》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体会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初步体会利用函数图象研究方程问题的方法;

  (2)理解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横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的函数图象特征;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h(h是实数)图象交点的横坐标。 2、过程与方法:

  (1)由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根的联系类比探求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 (2)经历类比、观察、发现、归纳的探索过程,体会函数与方程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类比与猜想、不完全归纳、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转化、体验探究的乐趣和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的思维品质。

  【重点与难点】

  重点:经历“类比--观察--发现--归纳”而得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探索过程。 难点:准确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教法与学法】

  教法(=):命题课,采用“发现式学习”的方式,注重“最近发展区”,寻根问源,以旧知识为基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观察—发现—归纳—应用”的探究过程。 学法:探究式学习。

  【课前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

  附:板书设计:

《二次函数》教案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函数是初等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贯穿于整个初等数学体系之中,也是实际生活中数学建模的重要工具之一,二次函数在初中函数的教学中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初中代数内容的"引申,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更为高中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和圆锥曲线奠定基础。在历届佛山市中考试题中,二次函数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2)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对学生基本数学思想和素养的形成起推动作用。

  (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2.课标要求:

  ①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②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从图象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③会根据公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公式不要求记忆和推导)。

  ④会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情分析:

  (1)初三学生在新课的学习中已掌握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等基本知识。

  (2)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学习新课时有明显提高。

  (3)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很高,思维敏捷,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学生能力差异较大,两极分化明显。

  4.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掌握二次函数 y=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关系。通过复习,掌握各类形式的二次函数解析式求解方法和思路,能够一题多解,发散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分析能力。

  ◆ 情感目标

  制作动画增加直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数学之美。在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感受探索与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

  5.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掌握二次函数y=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关系。

  (2) 各类形式的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求解方法和思路。

  (3)本节课主要目的,对历届中考题中的二次函数题目进行类比分析,达到融会贯通的作用。

  难点:(1)已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说出函数性质

  (2)运用数形结合思想,选用恰当的数学关系式解决几何问题.

  二、教学方法:

  1. 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既直观、生动地反映图形变换,增强教学的条理性和形象性,又丰富了课堂的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2.将知识点分类,让学生通过这个框架结构很容易看出不同解析式表示的二次函数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

  3.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以课标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初三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已有的认知水*开展教学.形成学生自动、生生助动、师生互动,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训练。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分层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三、学法指导:

  1.学法引导

  “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基本知识,还要培育学生主动思考,亲自动手,自我发现等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终极目标。

  2.学法分析: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师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并参入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与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设计理念:《课标》要求,对于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4、设计思路:不把复习课简单地看作知识点的复习和习题的训练,而是通过复习旧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教学环节设计:

  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对学生新课应具备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进行检测判断”。学生自主完成,不仅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能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二次函数图像与系数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按照分层递进的教学原则,设计安排了6个由浅入深的题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准备。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本环节通过开放性题的设置,发散学生思维,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性质作出全面分析。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经历发现过程,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运用知识,体验成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配有两个由低到高、层次不同的巩固性习题,体现渐进性原则,希望学生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

  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

  (一)从定义出发的简单题目。

  (二)典型例题分析,通过反馈使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三)综合应用能力提高。

  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对在获取新知识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策略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方法与小结

  由总结、归纳、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作业设计:(见课件)

  3、板书设计:(见课件)

  五、评价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我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观察、分析、探索、交流”等过程,让学生在复习中温故而知新,在应用中获得发展,从而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本节教学过程主要由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运用知识,体验成功;知识深化――应用提高;归纳小结――形成结构等环节构成,环环相扣,紧密联系,体现了让学生成为行为主体即“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新课标》要求。本设计同时还注重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活动、合作、开放、探究、交流中,愉悦地参与数学活动的数学教学。

《二次函数》教案4

  二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设计思想:本节主要研究的是与二次函数有关的实际问题,重点是实际应用题,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运用中体会二次函数的实际意义。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有密切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应把二次函数与之有关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另外,在利用图像法解方程时,图像应画得准确一些,使求得的解更准确,在求解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运用二次函数计其图像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提高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能力,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中体会二次函数的应用意义及数学转化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和探索,建立合作意识和提高探索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解决与二次函数有关的实际应用题。

  教学难点:二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媒体:幻灯片,计算器。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探究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Ⅰ.情景导入:

  师:由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 (a0),你会有什么联想?

  生:老师,我想到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0)。

  师:不错,正因为如此,有时我们就将二次函数的有关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来解决。

  现在大家来做下面这两道题:(幻灯片显示)

  1.解方程 。

  2.画出二次函数y= 的图像。

  教师找两个学生解答,作为板书。

  Ⅱ.新课讲授

  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可以共同讨论:

  1.二次函数y= 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是什么?它与方程 的根有什么关系?

  2.如果方程 (a0)有实数根,那么它的根和二次函数y= 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有什么关系?

  生甲:老师,由画出的图像可以看出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是-1、2;方程的两个根是-1、2,我们发现方程的两个解正好是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生乙:我们经过讨论,认为如果方程 (a0)有实数根,那么它的根等于二次函数y= 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师:说的很好;

  教师总结:一般地,如果二次函数y= 的图像与x轴相交,那么交点的横坐标就是一元二次方程 =0的根。

  师:我们知道方程的两个解正好是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那么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问题可以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问题,我们共同研究下面问题。

  [学法]:通过实例,体会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解一元二次方程实质上就是求二次函数为0的自变量x的取值,反映在图像上就是求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问题:已知二次函数y= 。

  (1)观察这个函数的图像(图34-9),一元二次方程 =0的两个根分别在哪两个整数之间?

  (2)①由在0至1范围内的x值所对应的y值(见下表),你能说出一元二次方程 =0精确到十分位的正根吗?

  x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

  y -1 -0.89 -0.76 -0.61 -0.44 -0.25 -0.04 -0.19 0.44 0.71 1

  ②由在0.6至0.7范围内的x值所对应的y值(见下表),你能说出一元二次方程 =0精确到百分位的正根吗?

  x 0.60 0.61 0.62 0.63 0.64 0.65 0.66 0.67 0.68 0.69 0.70

  y -0.040 -0.018 0.004 0.027 0.050 0.073 0.096 0.119 0.142 0.166 0.190

  (3)请仿照上面的方法,求出一元二次方程 =0的另一个精确到十分位的根。

  (4)请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解方程 =0,并检验上面求出的近似解。

  第一问很简单,可以请一名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一个根在(-2,-1)之间,另一个在(0,1)之间;根据上面我们得出的结论。

  师:回答的很正确;我们知道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的根,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观看图象就能说出方程的两个根。现在我们共同解答第(2)问。

  教师分析:我们知道方程的一个根在(0,1)之间,那么我们观看(0,1)这个区间的图像,y值是随着x值的增大而不断增大的,y值也是从负数过渡到正数,而当y=0时所对应的x值就是方程的根。现在我们要求的是方程的近似解,那么同学们想一想,答案是什么呢?

  生:通过列表可以看出,在(0.6,0.7)范围内,y值有-0.04至0.19,如果方程精确到十分位的正根,x应该是0.6。

  类似的,我们得出方程精确到百分位的正根是0.62。

  对于第三问,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解答,教师在下面巡视,观察其中发现的问题。

  最后师生共同利用求根公式,验证求出的近似解。

  教师总结:我们发现,当二次函数 (a0)的图像与x轴有交点时,根据图像与x轴的交点,就可以确定一元二次方程 的根在哪两个连续整数之间。为了得到更精确的近似解,对在这两个连续整数之间的x的值进行细分,并求出相应得y值,列出表格,这样就可以得到一元二次方程 所要求的精确度的近似解。

  Ⅲ.练习

  已知一个矩形的长比宽多3m,面积为6 。求这个矩形的长(精确到十分位)。

  板书设计:

  二次函数的应用(1)

  一、导入 总结:

  二、新课讲授 三、练习

  第二课时:

  师: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哪些运用二次函数的实例?

  生:老师,我见过好多。如周长固定时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之间的关系:圆的面积与它的直径之间的关系等。

  师:好,看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否解决:

  活动1:如图34-10,张伯伯准备利用现有的一面墙和40m长的篱笆,把墙外的空地围成四个相连且面积相等的矩形养兔场。

  回答下面的问题:

  1.设每个小矩形一边的长为xm,试用x表示小矩形的另一边的长。

  2.设四个小矩形的总面积为y ,请写出用x表示y的函数表达式。

  3.你能利用公式求出所得函数的图像的顶点坐标,并说出y的最大值吗?

  4.你能画出这个函数的图像,并借助图像说出y的最大值吗?

  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

  解:已知周长为40m,一边长为xm,看图知,另一边长为 m。

  由面积公式得 y= (x )

  化简得 y=

  代入顶点坐标公式,得顶点坐标x=4,y=5。y的最大值为5。

  画函数图像:

  通过图像,我们知道y的最大值为5。

  师:通过上面这个例题,我们能总结出几种求y的最值得方法呢?

  生:两种;一种是画函数图像,观察最高(低)点,可以得到函数的最值;另外一种可以利用顶点坐标公式,直接计算最值。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看来同学们是都理解了,也知道如何求函数的最值。

  总结:由此可以看出,在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需要根据条件建立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在求最大(或最小)值时,可以采取如下的方法:

  (1)画出函数的图像,观察图像的最高(或最低)点,就可以得到函数的最大(或最小)值。

  (2)依照二次函数的性质,判断该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进而确定它有最大值还是最小值;再利用顶点坐标公式,直接计算出函数的最大(或最小)值。

  师:现在利用我们前面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2:如图34-11,已知AB=2,C是AB上一点,四边形ACDE和四边形CBFG,都是正方形,设BC=x,

  (1)AC=______;

  (2)设正方形ACDE和四边形CBFG的总面积为S,用x表示S的函数表达式为S=_____.

  (3)总面积S有最大值还是最小值?这个最大值或最小值是多少?

  (4)总面积S取最大值或最小值时,点C在AB的什么位置?

  教师讲解:二次函数 进行配方为y= ,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此时当x= 时, ;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此时当x= 时, 。对于本题来说,自变量x的最值范围受实际条件的制约,应为02。此时y相应的就有最大值和最小值了。通过画出图像,可以清楚地看到y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此时x的取值情况。在作图像时一定要准确认真,同时还要考虑到x的取值范围。

  解答过程(板书)

  解:(1)当BC=x时,AC=2-x(02)。

  (2)S△CDE= ,S△BFG= ,

  因此,S= + =2 -4x+4=2 +2,

  画出函数S= +2(02)的图像,如图34-4-3。

  (3)由图像可知:当x=1时, ;当x=0或x=2时, 。

  (4)当x=1时,C点恰好在AB的中点上。

  当x=0时,C点恰好在B处。

  当x=2时,C点恰好在A处。

  [教法]:在利用函数求极值问题,一定要考虑本题的实际意义,弄明白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画图像时,在自变量允许取得范围内画。

  练习:

  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P是边BC上一点,QPAP,并且交DC与点Q。

  (1)Rt△ABP与Rt△PCQ相似吗?为什么?

  (2)当点P在什么位置时,Rt△ADQ的面积最小?最小面积是多少?

  小结:利用二次函数的增减性,结合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则可求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极值,求极值时可把 配方为y= 的形式。

  板书设计:

  二次函数的应用(2)

  活动1: 总结方法:

  活动2: 练习:

  小结:

  第三课时:

  我们这部分学习的是二次函数的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需要把二次函数问题转化为方程的问题。

  师: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量之间的关系是二次函数关系?大家观看下面的图片。

  (幻灯片显示交通事故、紧急刹车)

  师:你知道两辆车在行驶时为什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吗?

  学生思考,讨论。

  师:汽车在行驶中,由于惯性作用,刹车后还要向前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住,这段距离叫做刹车距离。刹车距离是分析、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

  请看下面一个道路交通事故案例:

  甲、乙两车在限速为40km/h的湿滑弯道上相向而行,待望见对方。同时刹车时已经晚了,两车还是相撞了。事后经现场勘查,测得甲车的刹车距离是12m,乙车的刹车距离超过10m,但小于12m。根据有关资料,在这样的湿滑路面上,甲车的刹车距离S甲(m)与车速x(km/h)之间的关系为S甲=0.1x+0.01x2,乙车的刹车距离S乙(m)与车速x(km/h)之间的关系为S乙= 。

  教师提问:1.你知道甲车刹车前的行驶速度吗?甲车是否违章超速?

  2.你知道乙车刹车前的行驶速度在什么范围内吗?乙车是否违章超速?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

  对于二次函数S甲=0.1x+0.01x2:

  (1)当S甲=12时,我们得到一元二次方程0.1x+0.01x2=12。请谈谈这个一元二次方程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意义。

  (2)当S甲=11时,不经过计算,你能说明两车相撞的主要责任者是谁吗?

  (3)由乙车的刹车距离比甲车的刹车距离短,就一定能说明事故责任者是甲车吗?为什么?

  生甲:我们能知道甲车刹车前的行驶速度,知道甲车的刹车距离,又知道刹车距离与车速的关系式,所以车速很容易求出,求得x=30km,小于限速40km/h,故甲车没有违章超速。

  生乙:同样,知道乙车刹车前的行驶速度,知道乙车的刹车距离的取值范围,又知道刹车距离与车速的关系式,求得x在40km/h与48km/h(不包含40km/h)之间。可见乙车违章超速了。

  同学们,从这个事例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如果二次函数y= (a0)的某一函数值y=M。就可利用一元二次方程 =M,确定它所对应得x值,这样,就把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下面看下面的这道例题:

  当路况良好时,在干燥的路面上,汽车的刹车距离s与车速v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v/(km/h) 40 60 80 100 120

  s/m 2 4.2 7.2 11 15.6

  (1)在*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每对(v,s)所对应的点,并用光滑的曲线顺次连结各点。

  (2)利用图像验证刹车距离s(m)与车速v(km/h)是否有如下关系:

  (3)求当s=9m时的车速v。

  学生思考,亲自动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正确答案,教师再进行讲解。

  课上练习:

  某产品的成本是20元/件,在试销阶段,当产品的售价为x元/件时,日销量为(200-x)件。

  (1)写出用售价x(元/件)表示每日的销售利润y(元)的表达式。

  (2)当日销量利润是1500元时,产品的售价是多少?日销量是多少件?

  (3)当售价定为多少时,日销量利润最大?最大日销量利润是多少?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是利用函数求极值的问题,解决此类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本题的实际意义,弄明白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画图像时,在自变量允许取的范围内画。

  板书设计:

  二次函数的应用(3)

  一、案例 二、例题

  分析: 练习:

  总结:

  数学网

《二次函数》教案5

  教学目标

  掌握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解的情况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之间关系的探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一次函数y=x+2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

  问题1.任意一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几个交点?

  问题2.猜想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可能会有几个交点?可以借助什么来研究?

  二、探索活动

  活动一观察

  在直角坐标系中任意取三点A、B、C,测出它们的纵坐标,分别记作a、b、c,以a、b、c为系数绘制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观察它与x轴交点数量的情况;任意改变a、b、c值后,观察交点数量变化情况。

  活动二观察与探索

  如图1,观察二次函数y=x2-x-6的图象,回答问题:

  (1)图象与x轴的交点的坐标为A(,),B(,)

  (2)当x=时,函数值y=0。

  (3)求方程x2-x-6=0的解。

  (4)方程x2-x-6=0的解和交点坐标有何关系?

  活动三猜想和归纳

  (1)你能说出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交点个数的其它情况吗?猜想交点个数和方程ax2+bx+c=0的根的个数有何关系。

  (2)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的个数由什么来判断?

  这样我们可以把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交点、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实数根和根的判别式三者联系起来。

  三、例题分析

  例1.不画图象,判断下列函数与x轴交点情况。

  (1)y=x2-10x+25

  (2)y=3x2-4x+2

  (3)y=-2x2+3x-1

  例2.已知二次函数y=mx2+x-1

  (1)当m为何值时,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

  (2)当m为何值时,图象与x轴有一个交点?

  (3)当m为何值时,图象与x轴无交点?

  四、拓展练习

  1.如图2,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交于A、B。

  (1)请写出方程ax2+bx+c=0的根

  (2)列举一个二次函数,使其图象与x轴交于(1,0)和(4,0),且适合这个图象。

  2.列举一个二次函数,使其图象开口向上,且与x轴交于(-2,0)和(1,0)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求证:二次函数y=x2+ax+a-2的图象与x轴一定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二次函数》教案6

  在整个中学数学知识体系中,二次函数占据极其关键且重要的地位,二次函数不仅是中高考数学的重要考点,也是线性数学知识的基础。那老师应该怎么教呢?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初三数学二次函数教案教学方法。

  一、 重视每一堂复习课 数学复习课不比新课,讲的都是已经学过的东西,我想许多老师都和我有相同的体会,那就是复习课比新课难上。

  二、 重视每一个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离开学生谈课堂效率肯定是行不通的。而我校的学生数学基础大多不太好,上课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对学习的热情也不是很高,这些都是十分现实的事情,既然现状无法更改,那么我们只能去适应它,这就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做好课外与学生的沟通,学生对你教学理念认同和教学常规配合与否,功夫往往在课外,只有在课外与学生多进行交流和沟通,和学生建立起比较深厚的师生情谊,那么最顽皮的学生也能在他喜欢的老师的课堂上听进一点

  四、要多了解学生。你对学生的了解更有助于你的教学,特别是在初三总复习间断,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复习情况有助于你更好的制定复习计划和备下一堂课,也有利于你更好的改进教学方法。

  2二次函数教学方法一

  一、 立足教材,夯实双基:进行中考数学复习的时候,要立足于教材,重新梳理教材中的典例和习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要让学生在掌握的基础上,能够做到知识的延伸和迁移,让解题方法、技巧在学生遇到相似问题时,能在头脑中再现

  二、 立足课堂,提高效率:做到教师入题海,学生出题海.教师应多做题、多研究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并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众多复习资料中,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最佳练习,也可通过对题目的重组。

  三、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让每一节课都给学生留有时间,让他们有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

  四、激发兴趣,提高质量: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在上复习课时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在关注知识复习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效果,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感.这样他们才会更有兴趣的学习下去.

  3二次函数教学方法二

  1.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

  2.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继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之后,学生要学习的最后一类重要的代数函数,它也是描述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的数学模型。

  3.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理应得到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现在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应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与肯定,并做出正确的解释。

  4.初中阶段主要研究二次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用二次函数的观点审视一元二次方程,用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二次函数教学方法三

  1.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叙事的区别:教学案例与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反映的是教学预期;而教学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学结果。

  2.教学案例与教学实录:它们同样是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事实判断),而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

  3.教学案例与叙事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从“情景故事”的意义上讲,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也是一种“教育案例”,但“教学案例”特指有典型意义的、包含疑难问题的、多角度描述的经过研究并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点评)的教学叙事;

  4.教学案例必须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选择有关信息,必须事先进行实地作业,因此日常教育叙事日志可以作为写作教学案例的素材积累。

《二次函数》教案7

  二次函数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第三册第108页

  教学目标:

  1。 1。 理解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用描点法画出函数y=ax2的图象,知道抛物线的有关概念;

  2。 2。 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

  3。 3。 通过二次函数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加深对于数形结合思想认识。

  教学重点: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画二次函数图象。

  教学难点: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数与形相互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创设情景、建模引入

  我们已学习了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现在来看看下面几个例子:

  1。写出圆的半径是R(CM),它的面积S(CM2)与R的关系式

  答:S=πR2。 ①

  2。写出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矩形面积S(M2)与矩形一边长L(M)之间的关系

  答:S=L(30-L)=30L-L2 ②

  分析:①②两个关系式中S与R、L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

  S是否是R、L的一次函数?

  由于①②两个关系式中S不是R、L的一次函数,那么S是R、L的什么函数呢?这样的函数大家能不能猜想一下它叫什么函数呢?

  答:二次函数。

  这一节课我们将研究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 归纳抽象、形成概念

  一般地,如果y=ax2+bx+c(a,b,c是常数,a≠0) ,

  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

  注意:(1)必须a≠0,否则就不是二次函数了。而b,c两数可以是零。(2) 由于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是整式的形式,所以x的取值范围是任意实数。

  练习:1。举例子:请同学举一些二次函数的例子,全班同学判断是否正确。

  2。出难题:请同学给大家出示一个函数,请同学判断是否是二次函数。

  (若学生考虑不全,教师给予补充。如:;;; 的形式。)

  (通过学生观察、归纳定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并通过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开放性。题目用了一些人性化的词语,也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

  由前面一次函数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研究函数一般应按照定义、图象、性质、求解析式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二次函数我们也会按照定义、图象、性质、求解析式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在这里指出学习函数的一般方法,旨在及时进行学法指导;并将此方法形成技能,以指导今后的学习;进一步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 尝试模仿、巩固提高

  让我们先从最简单的二次函数y=ax2入手展开研究

  1。 1。 尝试:大家知道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那么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画出函数y=x2的图象。

  (学生分别画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 2。 模仿巩固:教师将了解到的各种不同图象用实物投影向大家展示,到底哪一个对呢?下面师生共同画出函数y=x2的图象。

  解:一、列表:

x



-3



-2



-1



0



1



2



3



Y=x2



9



4



1



0



1



4



9



  、描点、连线: 按照表格,描出各点。然后用光滑的曲线,按照x(点的横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各点连结起来。

  对照教师画的图象一一分析学生所画图象的正误及原因,从而得到画二次函数图象的几点注意。

  练习:画出函数;的图象(请两个同学板演)

X



-3



-2



-1



0



1



2



3



Y=0。5X2



4。5



2



0。5



0



0。5



02



4。5



Y=-X2



-9



-4



-1



0



-1



-4



-9



  画好之后教师根据情况讲评,并引导学生观察图象形状得出:二次函数 y=ax2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

  (这里,教师在学生自己探索尝试的基础上,示范画图象的方法和过程,希望学生学会画图象的方法;并及时安排练习巩固刚刚学到的新知识,通过观察,感悟抛物线名称的由来。)

  三 运用新知、变式探究

  画出函数 y=5x2图象

  学生在画图象的过程当中遇到函数值较大的困难,不知如何是好。

x



-0。5



-0。4



-0。3



-0。2



-0。1



0



0。1



0。2



0。3



0。4



0。5



Y=5x2



1。25



0。8



0。45



0。2



0。05



0



0。05



0。2



0。45



0。8



1。25



  教师出示已画好的图象让学生观察

  注意:1。 画图象应描7个左右的点,描的点越多图象越准确。

  2。 自变量X的取值应注意关于Y轴对称。

  3。 对于不同的二次函数自变量X的取值应更加灵活,例如可以取分数。

  四。 四。 归纳小结、延续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及图象,归纳y=ax2的性质,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互相改进,互相完善。最终得到如下性质:

  一般的,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对称轴是Y轴,顶点是坐标原点;当a>0时,图象的开口向上,最低点为(0,0);当a<0时,图象的开口向下,最高点为(0,0)。

  五 回顾反思、总结收获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请同学们回顾一节课的学习畅谈自己的收获或多、或少、或几点、或全面,总之是人人有所得,个个有提高。这也正是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新的理念——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整个一节课上,基本上是学生讲为主,教师讲为辅。一些较为困难的问题,我也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尝试,不怕困难,一个人完不成,讲不透,第二个人、第三个人补充,直到完成整个例题。这样上课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之间常会因为某个观点的不同而争论,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控制好整节课的节奏,另一方面又要察言观色,适时地对某些观点作出判断,或与学生一同讨论。)

《二次函数》教案8

  教学目标:

  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利用已有二次函数的知识经验,自主进行探究和合作学习,解决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初步形成数学建模能力,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探索中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感悟二次函数中数形结合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合作学习获得成功,树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行解二次函数,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分组复习旧知。

  探索:从二次函数y=x2+4x+3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可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1)如何画图

  (2)顶点、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

  (3)所形成的三角形以及四边形的面积

  (4)对称轴

  从上面的问题导入今天的课题二次函数中的图象与性质。

  (二)新授:

  1、再探索:二次函数y=x2+4x+3图象上找一点,使形成的图形面积与已知图形面积有数量关系。例如:抛物线y=x2+4x+3的顶点为点A,且与x轴交于点B、C;在抛物线上求一点E使SBCE= SABC。

  再探索:在抛物线y=x2+4x+3上找一点F,使BCE与BCD全等。

  再探索:在抛物线y=x2+4x+3上找一点M,使BOM与ABC相似。

  2、让同学讨论:从已知条件如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例如:已知一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C(2,1)且与x轴交于点A、点B,已知SABC=3,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三)提高练习

  根据我们学校人人皆知的船模特色项目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让班级中的上科院小院士来简要介绍学校船模组的情况以及在绘制船模图纸时也常用到抛物线的知识的情况,再出题:船身的龙骨是近似抛物线型,船身的最大长度为48cm,且高度为12cm。求此船龙骨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在解题中的作用。

  (四)让学生讨论小结(略)

  (五)作业布置

  1、在直角坐标*面内,点O为坐标原点,二次函数y=x2+(k—5)x—(k+4)的图象交x轴于点A(x1,0)、B(x2,0)且(x1+1)(x2+1)=—8。

  (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将上述二次函数图象沿x轴向右*移2个单位,设*移后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为C,顶点为P,求 POC的面积。

  2、如图,一个二次函数的图象与直线y= x—1的交点A、B分别在x、y轴上,点C在二次函数图象上,且CBAB,CB=AB,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3、卢浦大桥拱形可以近似看作抛物线的一部分,在大桥截面1:11000的比例图上,跨度AB=5cm,拱高OC=0。9cm,线段DE表示大桥拱内桥长,DE∥AB,如图1,在比例图上,以直线AB为x轴,抛物线的对称轴为y轴,以1cm作为数轴的单位长度,建立*面直角坐标系,如图2。

  (1)求出图2上以这一部分抛物线为图象的函数解析式,写出函数定义域;

  (2)如果DE与AB的距离OM=0。45cm,求卢浦大桥拱内实际桥长(备用数据: ,计算结果精确到1米)

《二次函数》教案9

  课题 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一)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

  3.使学生结合y=ax2的图象初步理解抛物线及其有关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初步理解。

  难点: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在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一次函数?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1)y=x/4;(2)y=4/x;(3)y=2x-5;(4)y=x2 - 2。

  2.什么是一无二次方程?

  3.怎样用找点法画函数的图象?

  新课

  1.由具体问题引出二次函数的定义。

  (1)已知圆的面积是Scm2,圆的半径是Rcm,写出空上圆的面积S与半径R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已知一个矩形的周长是60m,一边长是Lm,写出这个矩形的面积S(m2)与这个矩形的一边长L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农机厂第一个月水泵的产量为50台,第三个月的产量y(台)与月*均增长率x之间的函数关系如何表示?

  解:(1)函数解析式是S=πR2;

  (2)函数析式是S=30L—L2;

  (3)函数解析式是y=50(1+x)2,即

  y=50x2+100x+50。

  由以上三例启发学生归纳出:

  (1)函数解析式均为整式;

  (2)处变量的最高次数是2。

  我们说三个式子都表示的是二次函数。

  一般地,如果y=ax2+bx+c(a,b,c没有限制而a≠0),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请注意这里b,c没有限制,而a≠0。

  2.画二次函数y=x2的图象。

  按照描点法分三步画图:

  (1)列表 ∵ x可取任意实数,∴ 以0为中心选取x值,以1为间距取值,且取整数值,便于计算,又x取相反数时,相应的y值相同;

  (2)描点 按照表中所列出的函数对应值,在*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7个点;

  (3)边线 用*滑曲线顺次连接各点,即得所求y=x2的图象。

  注意两点:

  (1)由于我们只描出了7个点,但自矿业量取值范围是实数,故我们只画出了实际图象的一部分,即画出了在原点附近、自变量在-3到3这个区间的一部分。而图象在x>3或x<-3的区间是无限延伸的。

  (2)所画的图象是近似的。

  3.在原点附近较精确地研究二次函数y=x2的图象形状到底如何?——我们 –1与1之间每隔0。2的间距取x值表和图13-14。按课本P118内容讲解。

  4.引入抛物线的概念。

  关于抛物线的顶点应从两方面分析:一是从图象上看,y=x2的图象的顶点是最低点;一是从解析式y=x2看,当x=0时,y=x2取得最小值0,故抛物线y=x2的顶点是(0,0)。

  小结

  1.二次函数的定义。

  (1)函数解析式关于自变量是整式;(2)函数自变量的最高次数是2。

  2.二次函数y=x2的图象。

  (1)其图象叫抛物线;(2)抛物线y=x2的对称轴是y轴,开口向上,顶点是原点。

  补充例题

  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哪些不是二次函数?若是二次函数,指出a,b,c?

  (1)y=2-3x2; (2)y=x (x-4);

  (3)y=1/2x2-3x-1; (4)y=1/4x2+3x-8;

  (5)y=7x(1-x)+4x2; (6)y=(x-6)(6+x)。

  作业:P122中A组1,2,3。

  四、教学注意问题

  1.注意渗透局部和全体、有限和无限、近似和精确等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

  2.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结合所画二次函数y=x2的图象,要求学生思考:

  (1)y=x2的图象的图象有什么特点。(答:具有对称性。)

  (2)如何判断y=x2的图象有上面所说的特点?(答:由观察图象看出来;或由列表求值得出来;或由解析式y=x2看出来。)

  课题 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一)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

  3.使学生结合y=ax2的图象初步理解抛物线及其有关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初步理解。

  难点: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在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一次函数?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1)y=x/4;(2)y=4/x;(3)y=2x-5;(4)y=x2 - 2。

  2.什么是一无二次方程?

  3.怎样用找点法画函数的图象?

  新课

  1.由具体问题引出二次函数的定义。

  (1)已知圆的面积是Scm2,圆的半径是Rcm,写出空上圆的面积S与半径R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已知一个矩形的周长是60m,一边长是Lm,写出这个矩形的面积S(m2)与这个矩形的一边长L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农机厂第一个月水泵的产量为50台,第三个月的产量y(台)与月*均增长率x之间的函数关系如何表示?

  解:(1)函数解析式是S=πR2;

  (2)函数析式是S=30L—L2;

  (3)函数解析式是y=50(1+x)2,即

  y=50x2+100x+50。

  由以上三例启发学生归纳出:

  (1)函数解析式均为整式;

  (2)处变量的最高次数是2。

  我们说三个式子都表示的是二次函数。

  一般地,如果y=ax2+bx+c(a,b,c没有限制而a≠0),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请注意这里b,c没有限制,而a≠0。

  2.画二次函数y=x2的图象。

  按照描点法分三步画图:

  (1)列表 ∵ x可取任意实数,∴ 以0为中心选取x值,以1为间距取值,且取整数值,便于计算,又x取相反数时,相应的y值相同;

  (2)描点 按照表中所列出的函数对应值,在*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7个点;

  (3)边线 用*滑曲线顺次连接各点,即得所求y=x2的图象。

  注意两点:

  (1)由于我们只描出了7个点,但自矿业量取值范围是实数,故我们只画出了实际图象的一部分,即画出了在原点附近、自变量在-3到3这个区间的一部分。而图象在x>3或x<-3的区间是无限延伸的。

  (2)所画的图象是近似的。

  3.在原点附近较精确地研究二次函数y=x2的图象形状到底如何?——我们 –1与1之间每隔0。2的间距取x值表和图13-14。按课本P118内容讲解。

  4.引入抛物线的概念。

  关于抛物线的顶点应从两方面分析:一是从图象上看,y=x2的图象的顶点是最低点;一是从解析式y=x2看,当x=0时,y=x2取得最小值0,故抛物线y=x2的顶点是(0,0)。

  小结

  1.二次函数的定义。

  (1)函数解析式关于自变量是整式;(2)函数自变量的最高次数是2。

  2.二次函数y=x2的图象。

  (1)其图象叫抛物线;(2)抛物线y=x2的对称轴是y轴,开口向上,顶点是原点。

  补充例题

  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哪些不是二次函数?若是二次函数,指出a,b,c?

  (1)y=2-3x2; (2)y=x (x-4);

  (3)y=1/2x2-3x-1; (4)y=1/4x2+3x-8;

  (5)y=7x(1-x)+4x2; (6)y=(x-6)(6+x)。

  作业:P122中A组1,2,3。

  四、教学注意问题

  1.注意渗透局部和全体、有限和无限、近似和精确等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

  2.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结合所画二次函数y=x2的图象,要求学生思考:

  (1)y=x2的图象的图象有什么特点。(答:具有对称性。)

  (2)如何判断y=x2的图象有上面所说的特点?(答:由观察图象看出来;或由列表求值得出来;或由解析式y=x2看出来。)

《二次函数》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利用描点法正确作出函数y=ax2+b的图象。

  2、让学生经历二次函数y=ax2+b性质探究的过程,理解二次函数y=ax2+b的性质及它与函数y=ax2的关系。

  教学重点: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b的图象,理解二次函数y=ax2+b的性质,理解函数y=ax2+b与函数y=ax2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二次函数y=ax2+b的性质,理解抛物线y=ax2+b与抛物线y=ax2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二次函数y=2x2的图象具有哪些性质?

  2.猜想二次函数y=2x2+1的图象与二次函数y=2x2的图象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是否相同?

  二、学习新知

  1、问题1:画出函数y=2x2和函数y=2x2+1的图象,并加以比较

  问题2,你能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2x2与y=2x2+1的图象吗?

  同学试一试,教师点评。

  问题3:当自变量x取同一数值时,这两个函数的函数值(既y)之间有什么关系?反映在图象上,相应的两个点之间的位置又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观察两个函数图象,说出函数y=2x2+1与y=2x2的图象开口方向、对称轴相同,顶点坐标,函数y=2x2的图象的顶点坐标是(0,0),而函数y=2x2+1的图象的顶点坐标是(0,1)。

  师:你能由函数y=2x2的性质,得到函数y=2x2+1的一些性质吗?

  小组相互说说(一人记录,其余组员补充)

  2、小组汇报:分组讨论这个函数的性质并归纳:当x<0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0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函数取得最小值,最小值y=1。

  3、做一做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2x2-2与函数y=2x2的图象,再作比较,说说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三、小结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函数y=ax2+k的图象与函数y=ax2的图象具有什么关系? 2.你能说出函数y=ax2+k具有哪些性质?

  四、作业: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 (1)y=-2x2与y=-2x2-2;的图像

  五:板书


《二次函数》教案10篇(扩展2)

——《二次函数》教案10篇

《二次函数》教案1

  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学习,巩固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性质,理解顶点与最值的关系,会用顶点的性质求解最值问题。

  能力训练要求

  1、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求出实际问题的最大(小)值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用建模的思想去解决其它和函数有关应用问题。

  2、通过观察图象,理解顶点的特殊性,会把实际问题中的最值转化为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通过动手动脑,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培养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在进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逐步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

  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体会数学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方法设计

  由于本节课是应用问题,重在通过学*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故而本节课以“启发探究式”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解决问题以学生动手动脑探究为主,必要时加以小组合作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不但使学生学会,而且使学生会学”的目的。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展示学生的学习效果,适当地辅以电脑多媒体技术。

  教学过程

  导学提纲

  设计思路:最值问题又是生活中利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最常见、最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之一,它生活背景丰富 ,学生比较感兴趣,对九年级学生来说,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以后,对函数的思想已有初步认识,对分析问题的方法已会初步模仿,能识别图象的增减性和最值,但在变量超过两个的实际问题中,还不能熟练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而面积问题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故而在这儿作此调整,为求解最大利润等问题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符合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呈螺旋式上升的规律。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掌握求面积最大这一类题,学会用建模的思想去解决其它和函数有关应用问题,此部分内容既是学习一次函数及其应用后的巩固与延伸,又为高中乃至以后学习更多函数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思想方法基础。

  (一)前情回顾:

  1.复习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顶点坐标、对称轴和最值

  2.(1)求函数y=x2+ 2x-3的最值。

  (2)求函数y=x2+2x-3的最值。(0≤x ≤ 3)

  3、抛物线在什么位置取最值?

  (二)适当点拨,自主探究

  1.在创设情境中发现问题

  请你画一个周长为40厘米的矩形,算算它的面积是多少?再和同学比比,发现了什么?谁的面积最大?

  2、在解决问题中找出方法

  某工厂为了存放材料,需要围一个周长40米的矩形场地,问矩形的长和宽各取多少米,才能使存放场地的面积最大?

  (问题设计思路:把前面矩形的周长40厘米改为40米,变成一个实际问题, 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其应用价值??我们要学有用的数学知识。学生在前面探究问题时,已经发现了面积不唯一,并急于找出最大的,而且要有理 论依据,这样首先要建立函数模型,合作探究中在选取变量时学生可能会有困难,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哪两个变量,就把其中的一个主要变量设为x,另一个设为y,其它变量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找等量关系,建立函数模型,实际问题还要考虑定义域,画图象观察最值点,这样一步步突破难点,从而让学生在不断探究中悟出利用函数知识解决问题的一套思路和方法,而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以后的学习奠定思想方法基础。)

  3、在巩固与应用中提高技能

  例1:小明的家门前有一块空地,空地外有一面长10米的围墙,为了美化生活环境,小明的爸爸准备靠墙修建一个矩形花圃 ,他买回了32米长的不锈钢管准备作为花圃的围栏(如图所示),花圃的宽AD究竟应为多少米才能使花圃的面积最大?

  (设计思路:例1的设计也是寻找了学生熟悉的家门口的生活背景,从知识的角度来看,求矩形面积也较容易,我在此设计了一个条件墙长10米来限制定义域,目的在于告诉学生一个道理,数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估计大部分学生在求解时还会在顶点处找最值,导致错解,此时教师再提醒学生通过画函数的图象辅助观察、理解最值的实际意义,体会顶点与端点的不同作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做到数与形的完美结合,通过此题的有意训练,学生必然会对定义域的意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又为今后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解:设垂直于墙的边AD=x米,则AB=(32-2x) 米,设矩形面积为y米2,得到:

  Y=x(32-2x)= -2x2+32x

  [错解]由顶点公式得:

  x=8米时,y最大=128米2

  而实际上定义域为11≤x ?16,由图象或增减性可知x=11米时, y最大=110米2

  (设计思路:例1的设计也是寻找了学生熟悉的家门口的生活背景,从知识的角度来看,求矩形面积也较容易,我在此设计了一个条件墙长10米来限制定义域,目的在于告诉学生一个道理,数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估计大部分学生在求解时还会在顶点处找最值,导致错 解,此时教师再提醒学生通过画函数的图象辅助观察、理解最值的实际意义,体会顶点与端点的不同作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做到数与 形的完美结合,通过此题的有意训练,学生必然会对定义域的意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又为今后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交流:

  (1)同学们经历刚才的探究过程,想想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路是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解题循环图:

  (2)在探究发现这些判定方法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样的数学方法?

  (四)掌握应用:

  图中窗户边框的 上半部分是由四个全等扇形组成的半圆,下部分是矩形。如果制作一个窗户边框的材料总长为15米,那么如何设计这个窗户边框的尺寸,使透光面积最大(结果精确到0.01m2)?(设计思路:先出示如图图形,然后引伸到课本中的图形,让学生有一个思考递进的空间。)

  (五)我来试一试:

  如图在Rt△ABC中,点P在斜边AB上移动,PM⊥BC,PN⊥AC,M,N分别为垂足,已知AC=1,AB=2,求:

  (1)何时矩形PMCN的面积最大,把最大面积是多少?

  (2)当AM*分∠CAB时,矩形PMCN的面积.

  (六)智力闯关:

  如图,用长20cm的篱笆,一面靠墙围成一个长方形的园子,怎样围才能使园子的面积最大?最 大面积是多少?

  作业:课本随堂练习 、习题1,2,3

  板书设计

  二次函数的应用??面积最大问题

  课后反思

  二次函数的应用本身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后,检验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综合考查。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体会其意义,能根据图象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充分运用导学提纲,教师提前通过一系列问题串的设置,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在课堂上通过对一系列问题串的解决与交流, 让学生通过掌握 求面积最大这一类题,学会用建模的思想去解决其它和函数有关应用问题。

  教材中设计先探索最大利润问题,对九年级学生来说,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以后,对函数的思想已有初步认识,对分析问题的方法已会初步模仿,能识别图象的增减性和最值,但在变量超过两个的实际问题中,还不能熟练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而面积问题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故而在这儿作此调整,为求解最大利润等问题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符合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呈螺旋式上升的规律。所以在例题的处理中适当的降低了梯度,让学生思维有一个拓展的空间,也有收获快乐 和成就感。在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使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都得到训练和提高。同时也注重对解题方法与解题 模式的归纳与总结,并适当地渗透转化、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二次函数》教案2

  二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设计思想:本节主要研究的是与二次函数有关的实际问题,重点是实际应用题,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运用中体会二次函数的实际意义。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有密切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应把二次函数与之有关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另外,在利用图像法解方程时,图像应画得准确一些,使求得的解更准确,在求解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运用二次函数计其图像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提高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能力,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中体会二次函数的应用意义及数学转化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和探索,建立合作意识和提高探索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解决与二次函数有关的实际应用题。

  教学难点:二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媒体:幻灯片,计算器。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探究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Ⅰ.情景导入:

  师:由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 (a0),你会有什么联想?

  生:老师,我想到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0)。

  师:不错,正因为如此,有时我们就将二次函数的有关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来解决。

  现在大家来做下面这两道题:(幻灯片显示)

  1.解方程 。

  2.画出二次函数y= 的图像。

  教师找两个学生解答,作为板书。

  Ⅱ.新课讲授

  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可以共同讨论:

  1.二次函数y= 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是什么?它与方程 的根有什么关系?

  2.如果方程 (a0)有实数根,那么它的根和二次函数y= 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有什么关系?

  生甲:老师,由画出的图像可以看出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是-1、2;方程的两个根是-1、2,我们发现方程的两个解正好是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生乙:我们经过讨论,认为如果方程 (a0)有实数根,那么它的根等于二次函数y= 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师:说的很好;

  教师总结:一般地,如果二次函数y= 的图像与x轴相交,那么交点的横坐标就是一元二次方程 =0的根。

  师:我们知道方程的两个解正好是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那么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问题可以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问题,我们共同研究下面问题。

  [学法]:通过实例,体会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解一元二次方程实质上就是求二次函数为0的自变量x的取值,反映在图像上就是求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问题:已知二次函数y= 。

  (1)观察这个函数的图像(图34-9),一元二次方程 =0的两个根分别在哪两个整数之间?

  (2)①由在0至1范围内的x值所对应的y值(见下表),你能说出一元二次方程 =0精确到十分位的正根吗?

  x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

  y -1 -0.89 -0.76 -0.61 -0.44 -0.25 -0.04 -0.19 0.44 0.71 1

  ②由在0.6至0.7范围内的x值所对应的y值(见下表),你能说出一元二次方程 =0精确到百分位的正根吗?

  x 0.60 0.61 0.62 0.63 0.64 0.65 0.66 0.67 0.68 0.69 0.70

  y -0.040 -0.018 0.004 0.027 0.050 0.073 0.096 0.119 0.142 0.166 0.190

  (3)请仿照上面的方法,求出一元二次方程 =0的另一个精确到十分位的根。

  (4)请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解方程 =0,并检验上面求出的近似解。

  第一问很简单,可以请一名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一个根在(-2,-1)之间,另一个在(0,1)之间;根据上面我们得出的结论。

  师:回答的很正确;我们知道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的根,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观看图象就能说出方程的两个根。现在我们共同解答第(2)问。

  教师分析:我们知道方程的一个根在(0,1)之间,那么我们观看(0,1)这个区间的图像,y值是随着x值的增大而不断增大的,y值也是从负数过渡到正数,而当y=0时所对应的x值就是方程的根。现在我们要求的是方程的近似解,那么同学们想一想,答案是什么呢?

  生:通过列表可以看出,在(0.6,0.7)范围内,y值有-0.04至0.19,如果方程精确到十分位的正根,x应该是0.6。

  类似的,我们得出方程精确到百分位的正根是0.62。

  对于第三问,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解答,教师在下面巡视,观察其中发现的问题。

  最后师生共同利用求根公式,验证求出的近似解。

  教师总结:我们发现,当二次函数 (a0)的图像与x轴有交点时,根据图像与x轴的交点,就可以确定一元二次方程 的根在哪两个连续整数之间。为了得到更精确的近似解,对在这两个连续整数之间的x的值进行细分,并求出相应得y值,列出表格,这样就可以得到一元二次方程 所要求的精确度的近似解。

  Ⅲ.练习

  已知一个矩形的长比宽多3m,面积为6 。求这个矩形的长(精确到十分位)。

  板书设计:

  二次函数的应用(1)

  一、导入 总结:

  二、新课讲授 三、练习

  第二课时:

  师: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哪些运用二次函数的实例?

  生:老师,我见过好多。如周长固定时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之间的关系:圆的面积与它的直径之间的关系等。

  师:好,看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否解决:

  活动1:如图34-10,张伯伯准备利用现有的一面墙和40m长的篱笆,把墙外的空地围成四个相连且面积相等的矩形养兔场。

  回答下面的问题:

  1.设每个小矩形一边的长为xm,试用x表示小矩形的另一边的长。

  2.设四个小矩形的总面积为y ,请写出用x表示y的函数表达式。

  3.你能利用公式求出所得函数的图像的顶点坐标,并说出y的最大值吗?

  4.你能画出这个函数的图像,并借助图像说出y的最大值吗?

  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

  解:已知周长为40m,一边长为xm,看图知,另一边长为 m。

  由面积公式得 y= (x )

  化简得 y=

  代入顶点坐标公式,得顶点坐标x=4,y=5。y的最大值为5。

  画函数图像:

  通过图像,我们知道y的最大值为5。

  师:通过上面这个例题,我们能总结出几种求y的最值得方法呢?

  生:两种;一种是画函数图像,观察最高(低)点,可以得到函数的最值;另外一种可以利用顶点坐标公式,直接计算最值。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看来同学们是都理解了,也知道如何求函数的最值。

  总结:由此可以看出,在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需要根据条件建立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在求最大(或最小)值时,可以采取如下的方法:

  (1)画出函数的图像,观察图像的最高(或最低)点,就可以得到函数的最大(或最小)值。

  (2)依照二次函数的性质,判断该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进而确定它有最大值还是最小值;再利用顶点坐标公式,直接计算出函数的最大(或最小)值。

  师:现在利用我们前面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2:如图34-11,已知AB=2,C是AB上一点,四边形ACDE和四边形CBFG,都是正方形,设BC=x,

  (1)AC=______;

  (2)设正方形ACDE和四边形CBFG的总面积为S,用x表示S的函数表达式为S=_____.

  (3)总面积S有最大值还是最小值?这个最大值或最小值是多少?

  (4)总面积S取最大值或最小值时,点C在AB的什么位置?

  教师讲解:二次函数 进行配方为y= ,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此时当x= 时, ;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此时当x= 时, 。对于本题来说,自变量x的最值范围受实际条件的制约,应为02。此时y相应的就有最大值和最小值了。通过画出图像,可以清楚地看到y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此时x的取值情况。在作图像时一定要准确认真,同时还要考虑到x的取值范围。

  解答过程(板书)

  解:(1)当BC=x时,AC=2-x(02)。

  (2)S△CDE= ,S△BFG= ,

  因此,S= + =2 -4x+4=2 +2,

  画出函数S= +2(02)的图像,如图34-4-3。

  (3)由图像可知:当x=1时, ;当x=0或x=2时, 。

  (4)当x=1时,C点恰好在AB的中点上。

  当x=0时,C点恰好在B处。

  当x=2时,C点恰好在A处。

  [教法]:在利用函数求极值问题,一定要考虑本题的实际意义,弄明白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画图像时,在自变量允许取得范围内画。

  练习:

  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P是边BC上一点,QPAP,并且交DC与点Q。

  (1)Rt△ABP与Rt△PCQ相似吗?为什么?

  (2)当点P在什么位置时,Rt△ADQ的面积最小?最小面积是多少?

  小结:利用二次函数的增减性,结合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则可求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极值,求极值时可把 配方为y= 的形式。

  板书设计:

  二次函数的应用(2)

  活动1: 总结方法:

  活动2: 练习:

  小结:

  第三课时:

  我们这部分学习的是二次函数的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需要把二次函数问题转化为方程的问题。

  师: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量之间的关系是二次函数关系?大家观看下面的图片。

  (幻灯片显示交通事故、紧急刹车)

  师:你知道两辆车在行驶时为什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吗?

  学生思考,讨论。

  师:汽车在行驶中,由于惯性作用,刹车后还要向前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住,这段距离叫做刹车距离。刹车距离是分析、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

  请看下面一个道路交通事故案例:

  甲、乙两车在限速为40km/h的湿滑弯道上相向而行,待望见对方。同时刹车时已经晚了,两车还是相撞了。事后经现场勘查,测得甲车的刹车距离是12m,乙车的刹车距离超过10m,但小于12m。根据有关资料,在这样的湿滑路面上,甲车的刹车距离S甲(m)与车速x(km/h)之间的关系为S甲=0.1x+0.01x2,乙车的刹车距离S乙(m)与车速x(km/h)之间的关系为S乙= 。

  教师提问:1.你知道甲车刹车前的行驶速度吗?甲车是否违章超速?

  2.你知道乙车刹车前的行驶速度在什么范围内吗?乙车是否违章超速?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

  对于二次函数S甲=0.1x+0.01x2:

  (1)当S甲=12时,我们得到一元二次方程0.1x+0.01x2=12。请谈谈这个一元二次方程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意义。

  (2)当S甲=11时,不经过计算,你能说明两车相撞的主要责任者是谁吗?

  (3)由乙车的刹车距离比甲车的刹车距离短,就一定能说明事故责任者是甲车吗?为什么?

  生甲:我们能知道甲车刹车前的行驶速度,知道甲车的刹车距离,又知道刹车距离与车速的关系式,所以车速很容易求出,求得x=30km,小于限速40km/h,故甲车没有违章超速。

  生乙:同样,知道乙车刹车前的行驶速度,知道乙车的刹车距离的取值范围,又知道刹车距离与车速的关系式,求得x在40km/h与48km/h(不包含40km/h)之间。可见乙车违章超速了。

  同学们,从这个事例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如果二次函数y= (a0)的某一函数值y=M。就可利用一元二次方程 =M,确定它所对应得x值,这样,就把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下面看下面的这道例题:

  当路况良好时,在干燥的路面上,汽车的刹车距离s与车速v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v/(km/h) 40 60 80 100 120

  s/m 2 4.2 7.2 11 15.6

  (1)在*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每对(v,s)所对应的点,并用光滑的曲线顺次连结各点。

  (2)利用图像验证刹车距离s(m)与车速v(km/h)是否有如下关系:

  (3)求当s=9m时的车速v。

  学生思考,亲自动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正确答案,教师再进行讲解。

  课上练习:

  某产品的成本是20元/件,在试销阶段,当产品的售价为x元/件时,日销量为(200-x)件。

  (1)写出用售价x(元/件)表示每日的销售利润y(元)的表达式。

  (2)当日销量利润是1500元时,产品的售价是多少?日销量是多少件?

  (3)当售价定为多少时,日销量利润最大?最大日销量利润是多少?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是利用函数求极值的问题,解决此类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本题的实际意义,弄明白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画图像时,在自变量允许取的范围内画。

  板书设计:

  二次函数的应用(3)

  一、案例 二、例题

  分析: 练习:

  总结:

  数学网

《二次函数》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二次例函数的概念

  ⑵。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二次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⑶。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二次例函数的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感悟----练习,采用探究、讨论等方法进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几个特殊的二次函数的讲解,向学生进行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二次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

  2.难点:理解二次例函数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1、知识回顾

  ⑴。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

  ⑵。回忆一下什么是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它们的一般形式是怎样的

  2、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

  问题1: 正方体的六个面是全等的正方形,如果正方形的棱长为x,表面积为y,那么y与x的关系可表示为?

《二次函数》教案4

  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学习,巩固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性质,理解顶点与最值的关系,会用顶点的性质求解最值问题。

  能力训练要求

  1、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求出实际问题的最大(小)值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用建模的思想去解决其它和函数有关应用问题。

  2、通过观察图象,理解顶点的特殊性,会把实际问题中的最值转化为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通过动手动脑,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培养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在进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逐步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

  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体会数学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方法设计

  由于本节课是应用问题,重在通过学*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故而本节课以“启发探究式”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解决问题以学生动手动脑探究为主,必要时加以小组合作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不但使学生学会,而且使学生会学”的目的。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展示学生的学习效果,适当地辅以电脑多媒体技术。

  教学过程

  导学提纲

  设计思路:最值问题又是生活中利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最常见、最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之一,它生活背景丰富 ,学生比较感兴趣,对九年级学生来说,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以后,对函数的思想已有初步认识,对分析问题的方法已会初步模仿,能识别图象的增减性和最值,但在变量超过两个的实际问题中,还不能熟练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而面积问题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故而在这儿作此调整,为求解最大利润等问题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符合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呈螺旋式上升的规律。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掌握求面积最大这一类题,学会用建模的思想去解决其它和函数有关应用问题,此部分内容既是学习一次函数及其应用后的巩固与延伸,又为高中乃至以后学习更多函数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思想方法基础。

  (一)前情回顾:

  1.复习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顶点坐标、对称轴和最值

  2.(1)求函数y=x2+ 2x-3的最值。

  (2)求函数y=x2+2x-3的最值。(0≤x ≤ 3)

  3、抛物线在什么位置取最值?

  (二)适当点拨,自主探究

  1.在创设情境中发现问题

  请你画一个周长为40厘米的矩形,算算它的面积是多少?再和同学比比,发现了什么?谁的面积最大?

  2、在解决问题中找出方法

  某工厂为了存放材料,需要围一个周长40米的矩形场地,问矩形的长和宽各取多少米,才能使存放场地的面积最大?

  (问题设计思路:把前面矩形的周长40厘米改为40米,变成一个实际问题, 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其应用价值??我们要学有用的数学知识。学生在前面探究问题时,已经发现了面积不唯一,并急于找出最大的,而且要有理 论依据,这样首先要建立函数模型,合作探究中在选取变量时学生可能会有困难,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哪两个变量,就把其中的一个主要变量设为x,另一个设为y,其它变量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找等量关系,建立函数模型,实际问题还要考虑定义域,画图象观察最值点,这样一步步突破难点,从而让学生在不断探究中悟出利用函数知识解决问题的一套思路和方法,而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以后的学习奠定思想方法基础。)

  3、在巩固与应用中提高技能

  例1:小明的家门前有一块空地,空地外有一面长10米的围墙,为了美化生活环境,小明的爸爸准备靠墙修建一个矩形花圃 ,他买回了32米长的不锈钢管准备作为花圃的围栏(如图所示),花圃的宽AD究竟应为多少米才能使花圃的面积最大?

  (设计思路:例1的设计也是寻找了学生熟悉的家门口的生活背景,从知识的角度来看,求矩形面积也较容易,我在此设计了一个条件墙长10米来限制定义域,目的在于告诉学生一个道理,数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估计大部分学生在求解时还会在顶点处找最值,导致错解,此时教师再提醒学生通过画函数的图象辅助观察、理解最值的实际意义,体会顶点与端点的不同作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做到数与形的完美结合,通过此题的有意训练,学生必然会对定义域的意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又为今后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解:设垂直于墙的边AD=x米,则AB=(32-2x) 米,设矩形面积为y米2,得到:

  Y=x(32-2x)= -2x2+32x

  [错解]由顶点公式得:

  x=8米时,y最大=128米2

  而实际上定义域为11≤x ?16,由图象或增减性可知x=11米时, y最大=110米2

  (设计思路:例1的设计也是寻找了学生熟悉的家门口的生活背景,从知识的角度来看,求矩形面积也较容易,我在此设计了一个条件墙长10米来限制定义域,目的在于告诉学生一个道理,数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估计大部分学生在求解时还会在顶点处找最值,导致错 解,此时教师再提醒学生通过画函数的图象辅助观察、理解最值的实际意义,体会顶点与端点的不同作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做到数与 形的完美结合,通过此题的有意训练,学生必然会对定义域的意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又为今后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交流:

  (1)同学们经历刚才的探究过程,想想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路是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解题循环图:

  (2)在探究发现这些判定方法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样的数学方法?

  (四)掌握应用:

  图中窗户边框的 上半部分是由四个全等扇形组成的半圆,下部分是矩形。如果制作一个窗户边框的材料总长为15米,那么如何设计这个窗户边框的尺寸,使透光面积最大(结果精确到0.01m2)?(设计思路:先出示如图图形,然后引伸到课本中的图形,让学生有一个思考递进的空间。)

  (五)我来试一试:

  如图在Rt△ABC中,点P在斜边AB上移动,PM⊥BC,PN⊥AC,M,N分别为垂足,已知AC=1,AB=2,求:

  (1)何时矩形PMCN的面积最大,把最大面积是多少?

  (2)当AM*分∠CAB时,矩形PMCN的面积.

  (六)智力闯关:

  如图,用长20cm的篱笆,一面靠墙围成一个长方形的园子,怎样围才能使园子的面积最大?最 大面积是多少?

  作业:课本随堂练习 、习题1,2,3

  板书设计

  二次函数的应用??面积最大问题

  课后反思

  二次函数的应用本身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后,检验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综合考查。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体会其意义,能根据图象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充分运用导学提纲,教师提前通过一系列问题串的设置,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在课堂上通过对一系列问题串的解决与交流, 让学生通过掌握 求面积最大这一类题,学会用建模的思想去解决其它和函数有关应用问题。

  教材中设计先探索最大利润问题,对九年级学生来说,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以后,对函数的思想已有初步认识,对分析问题的方法已会初步模仿,能识别图象的增减性和最值,但在变量超过两个的实际问题中,还不能熟练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而面积问题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故而在这儿作此调整,为求解最大利润等问题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符合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呈螺旋式上升的规律。所以在例题的处理中适当的降低了梯度,让学生思维有一个拓展的空间,也有收获快乐 和成就感。在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使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都得到训练和提高。同时也注重对解题方法与解题 模式的归纳与总结,并适当地渗透转化、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二次函数》教案5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获得利用图象研究函数性质的经验。

  2.能够利用描点法作出函数y=ax2的图象,并能根据图象认识和理解二次函数y=ax2的性质,初步建立二次函数表达式与图象之间的联系。

  3.能根据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探索二次函数的性质(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

  教学重点: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的作法和性质

  教学难点:建立二次函数表达式与图象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数形结合

  教学建议:

  利用具体的二次函数图象讨论二次函数y=ax2的性质时,应尽可能多地运用小组活动的形式,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进行图象和图象之间的比较,表达式和表达式之间的比较,建立图象和表达式之间的联系,以达到学生对二次函数性质的真正理解。

  教学过程:

  一 、认知准备:

  1.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分别是什么?

  2.画函数图象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学生口答)

  你会作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吗?你想直观地了解它的性质吗?本节课我们一起探索。

  二 、 新授:

  (一)动手实践:作二次函数 y=x2和y=-x2的图象

  (同桌二人,南边作二次函数 y=x2的图象,北边作二次函数y=-x2的图象,两名学生黑板完成)

  (二)对照黑板图象 议一议:(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1.你能描述该图象的形状吗?

  2.该图象与x轴有公共点吗?如果有公共点坐标是什么?

  3. 当x0时,随着x的增大,y如何变化?当x0时呢?

  4.当x取什么值时,y值最小?最小值是什么?你是如何知道的?

  5.该图象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请你找出几对对称点。

  (三) 学生交流:

  1.交流上面的五个问题(由问题1引出抛物线的概念,由问题2引出抛物线的顶点)

  2.二次函数 y=x2 和y=-x2的图象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3.教师出示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的 两个函数y=x2 和y=-x2 图象,根据图象回答:

  (1)二次函数 y=x2和y=-x2 的图象关于哪条直线对称?

  (2)两个图象关于哪个点对称?

  (3)由 y=x2 的图象如何得到 y=-x2 的图象?

  (四) 动手做一做:

  1.作出函数y=2 x2 和 y= -2 x2的图象

  (同桌二人,南边作二次函数 y= -2 x2的图象,北边作二次函数y=2 x2的图象,两名学生黑板完成)

  2.对照黑板图象,数形结合,研讨性质:

  (1)你能说出二次函数y=2 x2具有哪些性质吗?

  (2)你能说出二次函数 y= -2 x2具有哪些性质吗?

  (3)你能发现二次函数y=a x2的图象有什么性质吗?

  (学生分小组活动,交流各自的发现)

  3.师生归纳总结二次函数y=a x2的图象及性质:

  (1)二次函数y=a x2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

  (2)性质

  a:开口方向:a0,抛物线开口向上,a〈 0,抛物线开口向下[

  b:顶点坐标是(0,0)

  c:对称轴是y轴

  d:最值 :a0,当x=0时,y的最小值=0,a〈0,当x=0时,y的最大值=0

  e:增减性:a0时,在对称轴的左侧(X0),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对称轴的右侧(x0),y随x的增大而增大,a〈0时,在对称轴的左侧(X0),y随x的增大而增大,在对称轴的右侧(x0),y随x的增大而减小。

  4.应用:(1)说出二次函数y=1/3 x2 和 y= -5 x2 有哪些性质

  (2)说出二次函数y=4 x2 和 y= -1/4 x2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小结)

  1.会画二次函数y=a x2的图象,知道它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

  2.知道二次函数y=a x2的性质:

  a:开口方向:a0,抛物线开口向上,a〈0,抛物线开口向下

  b:顶点坐标是(0,0)

  c:对称轴是y轴

  d:最值 :a0,当x=0时,y的最小值=0,a〈0,当x=0时,y的最大值=0

  e:增减性:a0时,在对称轴的左侧(X0=,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对称轴的右侧(x0),y随x的增大而增大,a〈0时,在对称轴的左侧(X0),y随x的增大而增大,在对称轴的右侧(x0),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二次函数》教案6

  教学目标:

  1、经历描点法画函数图像的过程;

  2、学会观察、归纳、概括函数图像的特征;

  3、掌握 型二次函数图像的特征;

  4、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学会合情推理。

  教学重点:

  型二次函数图像的描绘和图像特征的归纳

  教学难点:

  选择适当的自变量的值和相应的函数值来画函数图像,该过程较为复杂。

  教学设计:

  一、回顾知识

  前面我们在学习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时时如何进一步研究这些函数的? 先(用描点法画出函数的图像,再结合图像研究性质。)

  引入:我们仿照前面研究函数的方法来研究二次函数,先从最特殊的形式即 入手。因此本节课要讨论二次函数 ( )的图像。

  板书课题:二次函数 ( )图像

  二、探索图像

  1、 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 和 图像

  (1) 列表

  引导学生观察上表,思考一下问题:

  ①无论x取何值,对于 来说,y的值有什么特征?对于 来说,又有什么特征?

  ②当x取 等互为相反数时,对应的y的值有什么特征?

  (2) 描点(边描点,边总结点的位置特征,与上表中观察的结果联系起来).

  (3) 连线,用*滑曲线按照x由小到大的顺序连接起来,从而分别得到 和 的图像。

  2、 练习: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二次函数 和 的图像。

  学生画图像,教师巡视并辅导学困生。(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讲评)

  3、二次函数 ( )的图像

  由上面的四个函数图像概括出:

  (1) 二次函数的 图像形如物体抛射时所经过的路线,我们把它叫做抛物线,

  (2) 这条抛物线关于y轴对称,y轴就是抛物线的对称轴。

  (3) 对称轴与抛物线的交点叫做抛物线的顶点。注意:顶点不是与y轴的交点。

  (4) 当 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上,顶点是抛物线上的最低点,图像在x轴的上方(除顶点外);当 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下,顶点是抛物线上的最高点图像在x轴的 下方(除顶点外)。

  (最好是用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加深理解与记忆)

  三、课堂练习

  观察二次函数 和 的图像

  (1) 填空:

  抛物线

  顶点坐标

  对称轴

  位 置

  开口方向

  (2)在同一坐标系内,抛物线 和抛物线 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如果在同一个坐标系内画二次函数 和 的图像怎样画更简便?

  (抛物线 与抛物线 关于x轴对称,只要画出 与 中的一条抛物线,另一条可利用关于x轴对称来画)

  四、例题讲解

  例题:已知二次函数 ( )的图像经过点(-2,-3)。

  (1) 求a 的值,并写出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 说出这个二次函数图像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开口方向和图像的位置。

  练习:(1)课本第31页课内练习第2题。

  (2) 已知抛物线y=ax2经过点a(-2,-8)。

  (1)求此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

  (2)判断点b(-1,- 4)是否在此抛物线上。

《二次函数》教案7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

  2.会用配方法求抛物线y=ax2+bx+c的顶点坐标、开口方向、对称轴、y随x的增减性.

  3.能通过配方求出二次函数y=ax2+bx+c(a≠0)的最大或最小值;能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体会建立二次函数y=ax2+bx+c(a≠0)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公式的必要性.

  2.在学习y=ax2+bx+c(a≠0)的性质的过程中,渗透转化(化归)的思想.

  【情感态度】

  进一步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

  ①用配方法求y=ax2+bx+c的顶点坐标;②会用描点法画y=ax2+bx+c的图象并能说出图象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利用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公式,解决一些问题,能通过对称性画出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请同学们完成下列问题.

  1.把二次函数y=-2x2+6x-1化成y=a(x-h)2+k的形式.

  2.写出二次函数y=-2x2+6x-1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及顶点坐标.

  3.画y=-2x2+6x-1的图象.

  4.抛物线y=-2x2如何*移得到y=-2x2+6x-1的图象.

  5.二次函数y=-2x2+6x-1的y随x的增减性如何?

  【教学说明】上述问题教师应放手引导学生逐一完成,从而领会y=ax2+bx+c与y=a(x-h)2+k的转化过程.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1 如何画y=ax2+bx+c图象,你可以归纳为哪几步?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一般分为三步:

  1.先用配方法求出y=ax2+bx+c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2.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对称轴右边的部分图象.

  3.利用对称点,画出对称轴左边的部分图象.

  探究2 二次函数y=ax2+bx+c图象的性质有哪些?你能试着归纳吗?

《二次函数》教案8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ax2+bx+c的图象.

  2.会用配方法求抛物线=ax2+bx+c的顶点坐标、开口方向、对称轴、随x的增减性.

  3.能通过配方求出二次函数=ax2+bx+c(a≠0)的最大或最小值;能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ax2+bx+c(a≠0)的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体会建立二次函数=ax2+bx+c(a≠0)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公式的必要性.

  2.在学习=ax2+bx+c(a≠0)的性质的过程中,渗透转化(化归)的思想.

  【情感态度】

  进一步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

  ①用配方法求=ax2+bx+c的顶点坐标;②会用描点法画=ax2+bx+c的图象并能说出图象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利用二次函数=ax2+bx+c(a≠0)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公式,解决一些问题,能通过对称性画出二次函数=ax2+bx+c(a≠0)的图象.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请同学们完成下列问题.

  1.把二次函数=-2x2+6x-1化成=a(x-h)2+的形式.

  2.写出二次函数=-2x2+6x-1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及顶点坐标.

  3.画=-2x2+6x-1的图象.

  4.抛物线=-2x2如何*移得到=-2x2+6x-1的图象.

  5.二次函数=-2x2+6x-1的随x的增减性如何?

  【教学说明】上述问题教师应放手引导学生逐一完成,从而领会=ax2+bx+c与=a(x-h)2+的转化过程.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1 如何画=ax2+bx+c图象,你可以归纳为哪几步?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一般分为三步:

  1.先用配方法求出=ax2+bx+c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2.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对称轴右边的部分图象.

  3.利用对称点,画出对称轴左边的部分图象.

  探究2 二次函数=ax2+bx+c图象的性质有哪些?你能试着归纳吗?

《二次函数》教案9

  课题 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一)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

  3.使学生结合y=ax2的图象初步理解抛物线及其有关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初步理解。

  难点: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在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一次函数?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1)y=x/4;(2)y=4/x;(3)y=2x-5;(4)y=x2 - 2。

  2.什么是一无二次方程?

  3.怎样用找点法画函数的图象?

  新课

  1.由具体问题引出二次函数的定义。

  (1)已知圆的面积是Scm2,圆的半径是Rcm,写出空上圆的面积S与半径R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已知一个矩形的周长是60m,一边长是Lm,写出这个矩形的面积S(m2)与这个矩形的一边长L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农机厂第一个月水泵的产量为50台,第三个月的产量y(台)与月*均增长率x之间的函数关系如何表示?

  解:(1)函数解析式是S=πR2;

  (2)函数析式是S=30L—L2;

  (3)函数解析式是y=50(1+x)2,即

  y=50x2+100x+50。

  由以上三例启发学生归纳出:

  (1)函数解析式均为整式;

  (2)处变量的最高次数是2。

  我们说三个式子都表示的是二次函数。

  一般地,如果y=ax2+bx+c(a,b,c没有限制而a≠0),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请注意这里b,c没有限制,而a≠0。

  2.画二次函数y=x2的图象。

  按照描点法分三步画图:

  (1)列表 ∵ x可取任意实数,∴ 以0为中心选取x值,以1为间距取值,且取整数值,便于计算,又x取相反数时,相应的y值相同;

  (2)描点 按照表中所列出的函数对应值,在*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7个点;

  (3)边线 用*滑曲线顺次连接各点,即得所求y=x2的图象。

  注意两点:

  (1)由于我们只描出了7个点,但自矿业量取值范围是实数,故我们只画出了实际图象的一部分,即画出了在原点附近、自变量在-3到3这个区间的一部分。而图象在x>3或x<-3的区间是无限延伸的。

  (2)所画的图象是近似的。

  3.在原点附近较精确地研究二次函数y=x2的图象形状到底如何?——我们 –1与1之间每隔0。2的间距取x值表和图13-14。按课本P118内容讲解。

  4.引入抛物线的概念。

  关于抛物线的顶点应从两方面分析:一是从图象上看,y=x2的图象的顶点是最低点;一是从解析式y=x2看,当x=0时,y=x2取得最小值0,故抛物线y=x2的顶点是(0,0)。

  小结

  1.二次函数的定义。

  (1)函数解析式关于自变量是整式;(2)函数自变量的最高次数是2。

  2.二次函数y=x2的图象。

  (1)其图象叫抛物线;(2)抛物线y=x2的对称轴是y轴,开口向上,顶点是原点。

  补充例题

  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哪些不是二次函数?若是二次函数,指出a,b,c?

  (1)y=2-3x2; (2)y=x (x-4);

  (3)y=1/2x2-3x-1; (4)y=1/4x2+3x-8;

  (5)y=7x(1-x)+4x2; (6)y=(x-6)(6+x)。

  作业:P122中A组1,2,3。

  四、教学注意问题

  1.注意渗透局部和全体、有限和无限、近似和精确等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

  2.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结合所画二次函数y=x2的图象,要求学生思考:

  (1)y=x2的图象的图象有什么特点。(答:具有对称性。)

  (2)如何判断y=x2的图象有上面所说的特点?(答:由观察图象看出来;或由列表求值得出来;或由解析式y=x2看出来。)

  课题 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一)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

  3.使学生结合y=ax2的图象初步理解抛物线及其有关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初步理解。

  难点: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在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一次函数?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1)y=x/4;(2)y=4/x;(3)y=2x-5;(4)y=x2 - 2。

  2.什么是一无二次方程?

  3.怎样用找点法画函数的图象?

  新课

  1.由具体问题引出二次函数的定义。

  (1)已知圆的面积是Scm2,圆的半径是Rcm,写出空上圆的面积S与半径R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已知一个矩形的周长是60m,一边长是Lm,写出这个矩形的面积S(m2)与这个矩形的一边长L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农机厂第一个月水泵的产量为50台,第三个月的产量y(台)与月*均增长率x之间的函数关系如何表示?

  解:(1)函数解析式是S=πR2;

  (2)函数析式是S=30L—L2;

  (3)函数解析式是y=50(1+x)2,即

  y=50x2+100x+50。

  由以上三例启发学生归纳出:

  (1)函数解析式均为整式;

  (2)处变量的最高次数是2。

  我们说三个式子都表示的是二次函数。

  一般地,如果y=ax2+bx+c(a,b,c没有限制而a≠0),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请注意这里b,c没有限制,而a≠0。

  2.画二次函数y=x2的图象。

  按照描点法分三步画图:

  (1)列表 ∵ x可取任意实数,∴ 以0为中心选取x值,以1为间距取值,且取整数值,便于计算,又x取相反数时,相应的y值相同;

  (2)描点 按照表中所列出的函数对应值,在*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7个点;

  (3)边线 用*滑曲线顺次连接各点,即得所求y=x2的图象。

  注意两点:

  (1)由于我们只描出了7个点,但自矿业量取值范围是实数,故我们只画出了实际图象的一部分,即画出了在原点附近、自变量在-3到3这个区间的一部分。而图象在x>3或x<-3的区间是无限延伸的。

  (2)所画的图象是近似的。

  3.在原点附近较精确地研究二次函数y=x2的图象形状到底如何?——我们 –1与1之间每隔0。2的间距取x值表和图13-14。按课本P118内容讲解。

  4.引入抛物线的概念。

  关于抛物线的顶点应从两方面分析:一是从图象上看,y=x2的图象的顶点是最低点;一是从解析式y=x2看,当x=0时,y=x2取得最小值0,故抛物线y=x2的顶点是(0,0)。

  小结

  1.二次函数的定义。

  (1)函数解析式关于自变量是整式;(2)函数自变量的最高次数是2。

  2.二次函数y=x2的图象。

  (1)其图象叫抛物线;(2)抛物线y=x2的对称轴是y轴,开口向上,顶点是原点。

  补充例题

  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哪些不是二次函数?若是二次函数,指出a,b,c?

  (1)y=2-3x2; (2)y=x (x-4);

  (3)y=1/2x2-3x-1; (4)y=1/4x2+3x-8;

  (5)y=7x(1-x)+4x2; (6)y=(x-6)(6+x)。

  作业:P122中A组1,2,3。

  四、教学注意问题

  1.注意渗透局部和全体、有限和无限、近似和精确等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

  2.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结合所画二次函数y=x2的图象,要求学生思考:

  (1)y=x2的图象的图象有什么特点。(答:具有对称性。)

  (2)如何判断y=x2的图象有上面所说的特点?(答:由观察图象看出来;或由列表求值得出来;或由解析式y=x2看出来。)

《二次函数》教案10

  一.学习目标

  1.经历对实际问题情境分析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的过程,体会二次函数意义。

  2.了解二次函数关系式,会确定二次函数关系式中各项的系数。

  二.知识导学

  (一)情景导学

  1.一粒石子投入水中,激起的波纹不断向外扩展,扩大的圆的面积S与半径r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

  2.用16米长的篱笆围成长方形的生物园饲养小兔,怎样围可使小兔的活动范围较大?

  设长方形的长为x 米,则宽为 米,如果将面积记为y*方米,那么变量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

  3.要给边长为x米的正方形房间铺设地板,已知某种地板的价格为每*方米240元,踢脚线的价格为每米30元,如果其他费用为1000元,门宽0.8米,那么总费用y为多少元?

  在这个问题中,地板的费用与 有关,为 元,踢脚线的费用与 有关,为 元;其他费用固定不变为 元,所以总费用y(元)与x(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

  (二)归纳提高。

  上述函数函数关系有哪些共同之处?它们与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有什么不同?

  一般地,我们称 表示的函数为二次函数。其中 是自变量, 函数。

  一般地,二次函数 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你能说出上述三个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吗?

  (三)典例分析

  例1、判断:下列函数是否为二次函数,如果是,指出其中常数a.b.c的值.

  (1) y=1— (2)y=x(x-5) (3)y= - x+1 (4) y=3x(2-x)+ 3x2

  (5)y= (6) y= (7)y= x4+2x2-1 (8)y=ax2+bx+c

  例2.当k为何值时,函数 为二次函数?

  例3.写出下列各函数关系,并判断它们是什么类型的函数.

  ⑴正方体的表面积S(cm2)与棱长a(cm)之间的函数关系;

  ⑵圆的面积y(cm2)与它的周长x(cm)之间的函数关系;

  ⑶某种储蓄的年利率是1.98%,存入10000元本金,若不计利息,求本息和y(元)与所存年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

  ⑷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和为26cm,求菱形的面积S(cm2)与一对角线长x(cm)之间的函数关系.

  三.巩固拓展

  1.已知函数 是二次函数,求m的值.

  2. 已知二次函数 ,当x=3时,y= -5,当x= -5时,求y的值.

  3.一个长方形的长是宽的1.6倍,写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S与宽x之间函数关系式。

  4.一个圆柱的高与底面直径相等,试写出它的表面积S与底面半径r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5.用一根长为40 cm的铁丝围成一个半径为r的扇形,求扇形的面积y与它的半径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这个函数是二次函数吗?请写出半径r的取值范围.

  6. 一条隧道的截面如图所示,它的上部是一个半圆,下部是一个矩形,矩形的一边长2.5 m.

  ⑴求隧道截面的面积S(m2)关于上部半圆半径r(m)的函数关系式;

  ⑵求当上部半圆半径为2 m时的截面面积.(π取3.14,结果精确到0.1 m2)

  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函数是否是二次函数,若是,请指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y=2-3x2; (2)y=x2+2x3; (3)y= ; (4)y= .

  2.写出多项式的对角线的条数d与边数n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某产品年产量为30台,计划今后每年比上一年的产量增长x%,试写出两年后的产量y(台)与x的函数关系式。

  4.圆柱的*(cm)是常量,写出圆柱的体积v(cm3)与底面周长C(c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课外作业:

  A级:

  1.下列函数:(1)y=3x2+ +1;(2)y= x2+5;(3)y=(x-3)2-x2;(4)y=1+x- ,属于二次函数的

  是 (填序号).

  2.函数y=(a-b)x2+ax+b是二次函数的条件为 .

  3.下列函数关系中,满足二次函数关系的是( )

  A.圆的周长与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 B.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长度与所挂物体质量的关系;

  C.圆柱的高一定时,圆柱的体积与底面半径的关系;

  D.距离一定时,汽车行驶的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4.某超市1月份的营业额为200万元,2、3月份营业额的月*均增长率为x,求第一季度营业额y(万元)与x的函数关系式.

  B级:

  5、一块直角三角尺的形状与尺寸如图,若圆孔的半径为 ,三角尺的厚度为16,求这块三角尺的体积V与n的函数关系式.

  6.某地区原有20个养殖场,*均每个养殖场养奶牛20xx头。后来由于市场原因,决定减少养殖场的数量,当养殖场每减少1个时,*均每个养殖场的奶牛数将增加300头。如果养殖场减少x个,求该地区奶牛总数y(头)与x(个)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C级:

  7.圆的半径为2cm,假设半径增加xcm 时,圆的面积增加到y(cm2).

  (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圆的半径分别增加1cm、 时,圆的面积分别增加多少?

  (3)当圆的面积为5πcm2时,其半径增加了多少?

  8.已知y+2x2=kx(x-3)(k≠2).

  (1)证明y是x的二次函数;

  (2)当k=-2时,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二次函数》教案10篇(扩展3)

——二次函数教案3篇

二次函数教案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函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是实际生活中数学建模的重要工具,二次函数的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的教学,在函数的教学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已学一次函数及反比例函数的复习,又是对二次函数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为将来二次函数一般情形的教学乃至高中阶段函数的教学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2、教学目标

  (1)掌握二此函数的概念并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归纳、应用,以及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类比、转化等学习数学的方法,养成既能自主探索,又能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感受探索与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二次函数的概念和解析式。

  难点:本节“合作学习”涉及的实际问题有的较为复杂,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概括能力。

  4、学情分析

  ①学生已掌握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的画法,以及它们图象的性质。

  ②学生个性活泼,积极性高,初步具有对数学问题进行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③初三学生程度参差不齐,两极分化已形成。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关键词:情境、探究、分层)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初三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以“探究式”体验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同学的合作帮助下,通过探究发现,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训练。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分层施教。

  2、学法(关键词:类比、自主、合作)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认知水*,遵循“教必须以学为立足点”的教育理念,让每一个学生自主参与整堂课的知识构建。在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类比迁移,对照学习。以自主探索为主,学会合作交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和“乐学”。

  3、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呈现抛物线和谐、对称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热情,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过程

  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发现、验证的过程,根据新课标要求,根据“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实际,制订以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温故引新

  以提问的形式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定义,然后让学生欣赏一组优美的有关抛物线的图案,创设情境:

  (1)你们喜欢打篮球吗?

  (2)你们知道:投篮时,篮球运动的路线是什么曲线?怎样计算篮球达到最高点时的高度?

  从而引出课题《二次函数》,导入新课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为了更贴近生活,我先设计了两个和实际生活有关的练习题。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然后出示课本上的两个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先独立思考,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成果,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能力。四个解析式都列出来后。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这些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特征,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从而得出二次函数的概念,并且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学习二次函数的概念时要求学生既要知道表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中字母的意义,还要能根据给出的函数解析式判断一个函数是不是二次函数

  (三)、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由于学生层次不一,练习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有“差异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成功的喜悦。我设计了3道练习题,其难易程度逐步提高,第一道题面对所有的学生,学生可以根据二次函数的概念直接判断,但需要强调该化简的必须化简后才可以判断。第二道题让学生逆向思维,根据条件自己写二次函数,从而加深了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最后一道题综合性较强,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小结归纳,拓展转化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谈谈自己的收获,可以将这一节的知识条理化,进一步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

  (五)、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作业分必做题、选做题,体现分层思想,通过作业,内化知识,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和弥补教与学中遗漏与不足。同时,选做题具有总结性,可引导学生研究二次函数,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联系.

  四、评价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出发,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突破重难点。整节课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由于学生的层次不一,我全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分层施教,因势利导,随机应变,适时调整教学环节,,实现评价主体和形式的多样化,把握评价的时机与尺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状态。

  五、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学生合作交流,自己列出不同问题中的解析式,并通过观察他们的共同特征,成功得出了二次函数的概念。

  2、本节课设计的以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归纳概括能力,并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有成功体验。

二次函数教案2

  一、由实际问题探索二次函数

  某果园有100棵橙子树,每一棵树*均结600个橙子,现准备多种一些橙子树以提高产量,但是如果多种树,那么树之间的距离和每一棵树所接受的阳光就会减少.根据经验估计,每多种一棵树,*均每棵树就会少结5个橙子.

  (1)问题中有哪些变量?其中哪些是自变量?哪些因变量?

  (2)假设果园增种x棵橙子树,那么果园共有多少棵橙子树?这时*均每棵树结多少个橙子?

  (3)如果果园橙子的总产量为y个,那么请你写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

  果园共有(100+x)棵树,*均每棵树结(600-5x)个橙子,因此果园橙子的总产量y=(100+z)(6005x)=-5x2+100x+60000。

  二、想一想

  在上述问题中,种多少棵橙子树,可以使果园橙子的产量最多?

  我们可以列表表示橙子的总产量随橙子树的增加而变化情况.你能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作出猜测吗?自己试一试。

  三、做一做

  银行的储蓄利率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就是说,利率是一个变量.在我国利率的调整是由*人民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情况而决定的.设人民币一年定期储蓄的年利率是x,一年到期后,银行将本金和利息自动按一年定期储蓄转存。如果存款额是100元,那么请你写出两年后的本息和y(元)的表达式(不考虑利息税)。

  四、二次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形如y=ax2+bx+c(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x的二次函数(quadratic function)

  注意:定义中只要求二次项系数不为零,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可以为零。

  例如,y=一5x2+100x+60000和y=100x2+200x+100都是二次函数.我们以前学过的正方形面积A与边长a的关系A=a2, 圆面积s与半径r的 关系s=Try2等也都是二次函数的例子。

  随堂练习

  1、下列函数中(x,t是自变量),哪些是二次函数?

  y=-3x.y=x-x+25,y=2+2x,s=1+t+5t

  2、圆的半径是l㎝,假设半径增加x㎝时,圆的面积增加y㎝。

  (1)写出y与x之间的关系表达式;

  (2)当圆的半径分别增加1cm、1.5cm、2㎝时,圆的面积增加多少?

  五、课时小结

  1、经历探索和表示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猜想并归纳二次函数的定义及一般形式。

  2、用尝试求值的方法解决种多少棵橙子树,可以使果园橙子的总产量最多。

  六、活动与探究

  若n是二次函数,求m的值.

  七、作业

  习题2.1

  1、物体从某一高度落下,已知下落的高度h(m)和下落的时间t(s)的关系是:h=4.9t,填表表示物体在前5s下落的高度:

  t/s12345h/m

  2、某工厂计划为一批长方体形状的产品涂上油漆,长方体的长和宽相等,高比长多0.5m。

  (1)长方体的长和宽用x(m)表示,长方体需要涂漆的表面积S(㎡)如何表示?

  (2)如果涂漆每*方米所需要的费用是5元,油漆每个长方体所需要费用用y(元)表示,那么y的表达式是什么?

二次函数教案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讨论了二次函数y=a(x-h)2+k(a≠0)的图像的基础上对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像和性质进行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是通过配方将y=ax2+bx+c(a≠0)向y=a(x-h)2+k(a≠0)转化,体会知识之间在内的联系。在具体探究过程中,从特殊的例子出发,分别研究a>0和a<0的情况,再从特殊到一般得出y=ax2+bx+c(a≠0)的图像和性质。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前,学生已经探究过二次函数y=a(x-h)2+k(a≠0)的图像和性质,面对一般式向顶点式的转化,让学上体会化归思想,分析这两个式子的区别。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经历求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的过程;

  2. 能通过配方把二次函数y=ax2+bx+c(a≠0)化成y=a(x-h)2+k(a≠0)的形式,从而确定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和对称轴。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思考、探究、化归、尝试等过程,让学生从中体会探索新知的方式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经历求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的过程,渗透配方和化归的思想方法;

  2. 在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自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通过配方求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2.难点

  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像的性质。

  五、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渗透类比、化归数学思想。对比一般式和顶点式的区别和联系;体会式子的恒等变形的重要意义。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一)提出问题(约1分钟)

  教师活动:形如y=a(x-h)2+k(a≠0)的抛物线的对称轴、顶点坐标分别是什么?那么对于一般式y=ax2+bx+c(a≠0)顶点坐标和对称轴又怎样呢?图像又如何?

  学生活动:学生快速回答出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目的:由旧有的知识引出新内容,体现复习与求新的关系,暗示了探究新知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探索二次函数y=0.5x2-6x+21的函数图像(约2分钟)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思考问题。这里教师适当引导能否将次一般式化成顶点式?然后结合顶点式确定其顶点和对称轴。

  学生活动:讨论解决

  目的:激发兴趣

  2.配方求解顶点坐标和对称轴(约5分钟)

  教师活动:教师板书配方过程:y=0.5x2-6x+21=0.5(x2-12x+42)

  =0.5(x2-12x+36-36+42)

  =0.5(x-6)2+3

  教师还应强调这里的配方法比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稍复杂,注意其区别与联系。

  学生活动:学生关注黑板上的讲解内容,注意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

  目的:即加深对本课知识的认知有增强了配方法的应用意识。

  3.画出该二次函数图像(约5分钟)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这里要引导学生是否可以通过y=0.5x2的图像的*移来说明该函数图像。关注学生在连线时是否用*滑的曲线,对称性如何。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列表、描点、连线结合二次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完成作图。

  目的:强化二次函数图像的画法。即确定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结合图像的对称性完成图像。

  4.探究y=-2x2-4x+1的函数图像特点(约3分钟)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找学生板演抛物线的开口方向、顶点和对称轴内容,教师巡视,学生互相查找问题。这里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配方法的步骤及含义。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

  目的:研究a<0时一个具体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体会研究二次函数图像的一般方法。

  5.结合该二次函数图像小结y=ax2+bx+c(a≠0)的性质(约14分钟)

  教师活动:教师将y=ax2+bx+c(a≠0)通过配方化成y=a(x-h)2+k(a≠0)的形式。确定函数顶点、对称轴和开口方向并着重讨论分析a>0和a<0时,y随x的变化情况、抛物线与y的交点以及函数的最值如何。

  学生活动:仔细理解记忆一般式中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和开口方向;理解y随x的变化情况。

  目的: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体验、观察、分析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

  6.简单应用(约11分钟)

  教师活动:教师板书:已知抛物线y=0.5x2-2x+1.5,求这条抛物线的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图像和y轴的交点坐标并确定y随x的变化情况和最值。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教师在这里可以用两种方法解决该问题:i)用配方法如例题所示;ii)我们可以先求出对称轴,然后将对称轴代入到原函数解析式求其函数值,此时对称轴数值和所求出的函数值即为顶点的横、纵坐标。

  学生活动:学生先独立完成,约3分钟后讨论交流,最后形成结论。

  目的:巩固新知

  课堂小结(2分钟)

  1. 本节课研究的内容是什么?研究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知识上的问题?

  2. 你对本节课有什么感想或疑惑?

  布置作业(1分钟)

  1. 教科书习题22.1第6,7两题;

  2. 《课时练》本节内容。

  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 画函数图像 学生板演练习

  例题配方过程

  到顶点式的配方过程 一般式相关知识点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合作、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我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出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性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知识回顾;第二部分是学习探究;第三部分是课堂练习。从当堂的反馈和第二天的作业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同学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达到了学习目标中的要求。

  我认为优点主要包括:

  1.教态自然,能注重身体语言的作用,声音洪亮,提问具有启发性。

  2.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培养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落实。

  3.板书字体端正,格式清晰明了,突出重点、难点。

  4.我觉的精彩之处是求一般式的顶点坐标时的第二种方法,给学生减轻了一些负担,不一定非得配方或运用公式求顶点坐标。

  所以我对于本节课基本上是满意的。但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知识的生成过程体现的不够具体,有些急于求成。在学生活动中自己引导的较少,时间较短,讨论的不够积极;

  2.一般式图像的性质自己总结的较多,学生发言较少,有些知识完全可以有学生提出并生成,这样的结论学生理解起来会更深刻;

  3.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老是打断学生。提问一个问题,学生说了一半,我就迫不及待地引导他说出下一半,有的时候是我替学生说了,这样学生的思路就被我打断了。破坏学生的思路是我们教师最大的毛病,此顽疾不除,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4.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够。正所谓:“水本无波,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只有真正把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学生成为既有创新能力,又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公民。

  重新去解读这节课的`话我会注意以上一些问题,再多一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去体验,探究而后形成自己的知识。


《二次函数》教案10篇(扩展4)

——二次函数说课稿10篇

二次函数说课稿1

  [本课知识要点]

  会画出这类函数的图象,通过比较,了解这类函数的性质。

  [MM及创新思维]

  同学们还记得一次函数与的图象的关系吗?

  你能由此推测二次函数与的图象之间的关系吗?

  那么与的图象之间又有何关系?

  [实践与探索]

  例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与的图象。

  解列表

  x…-x-x-xxxxx…

  …xxxxxxxx…

  …xxxxxxxxx…

  描点、连线,画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如图26.2.3所示。

  回顾与反思当自变量x取同一数值时,这两个函数的函数值之间有什么关系?反映在图象上,相应的两个点之间的位置又有什么关系?

  探索观察这两个函数,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有那些是相同的?又有哪些不同?你能由此说出函数与的图象之间的关系吗?

  例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与的图象,并说明,通过怎样的*移,可以由抛物线得到抛物线。

  解列表

  x…-x-x-xxxxxx…

  x-x-xxxx-x-x…

  …-xx-x-x-x-x-x-xx…

  描点、连线,画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如图26.2.4所示。

  可以看出,抛物线是由抛物线向下*移两个单位得到的。

  回顾与反思抛物线和抛物线分别是由抛物线向上、向下*移一个单位得到的。

  探索如果要得到抛物线,应将抛物线作怎样的*移?

  例3.一条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与相同,顶点纵坐标是-2,且抛物线经过点(1,1),求这条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

  解由题意可得,所求函数开口向上,对称轴是y轴,顶点坐标为(0,-2)。

  因此所求函数关系式可看作,又抛物线经过点(1,1)。

  所以故所求函数关系式为xxx。

  回顾与反思(a、k是常数,a≠0)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归纳如下:

  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

  [当堂课内练习]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二次函数的图象:观察三条抛物线的相互关系,并分别指出它们的开口方向及对称轴、顶点的位置.你能说出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及对称轴、顶点的位置吗?

  2.抛物线的开口,对称轴是,顶点坐标是,它可以看作是由抛物线向*移个单位得到的xxxx。

  3.函数,当x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时,函数取得最值,最值y=x。

  [本课课外作业]

  A组

  1.已知函数

  (1)分别画出它们的图象;

  (2)说出各个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

  (3)试说出函数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

  2.不画图象,说出函数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并说明它是由函数通过怎样的*移得到的。

  3.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2,10),求a的值.这个函数有最大还是最小值?是多少?

  B组

  4.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与的图象的大致位置是()

  5.已知二次函数,当k为何值时,此二次函数以y轴为对称轴?写出其函数关系式.

二次函数说课稿2

  数学课堂教学如何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呢?这是每个老师在今天的课改面前都有的困惑。那么我们应如何从困惑面前走出来呢?我认为首先我们要有这样本教学观念:“学生“学会求知”比较学生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人的固有特性出发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 我来谈谈徐老师的数学课“二次函数复习”。

  整节课的学习,看得出徐教师准备的比较充分,清楚知道学生应该,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学会什么。徐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有效的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徐老师是让学生“体会知识”,而不是“教学生知识”,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下是我的一些肯定与不同意见及一些不成熟建议。

  内容1、(1)肯定意见: 徐老师在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讲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而是用幻灯片给出:

  “例1 请研究函数y=x2-5x+6的图象与性质,尽可能写出结论。”

  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学生自己积极的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变的更积极,更主动。体现出徐老师知道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知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所以说从徐老师这点的想法、做法上看是成功的。

  (2)不同意见:但是,如果说这样的做法徐老师已经有这样的观念了的话,我认为徐老师的做法不够彻底,下面是徐老师操作过程的摘记:

  “师:(出示例题后不到1分钟)想到3种以上的同学请举手;

  师:(出示例题后不到1.5分钟)想到5种以上的同学请举手;”

  我说的不够彻底就是让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我们虽然知道让学生思考的重要性,也这样做了,我们就要收到一定的效果。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考虑,放手让学生,促进学生发展。我们要知道我们的对象应该是大多数学生,使大多数的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

  (3)我的建议:给出题目时让学生思考时间3—5分钟。

  内容2、(1)肯定意见:上课摘录:

  “师:(叫一学生)说说你的得出的结果;

  生:(1)a﹥0,开口向上……;

  (2)Δ﹥0,在轴上有两个交点……;

  …………”

  徐老师给出结论时是充分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自己的想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符合人的自然规律,要知道无论是谁都是对自己的东西最感兴趣的,也就是对“我的”最感兴趣,它的最里面一层是我的思想、我的爱好、我的健康、我所要表达的一切,接下去是我的父母、我的班级学校、我的国家……。一个具体的例子:“当你看到一张有你集体照,你首先会看谁呢?这是不容质疑的。”也可以用一个图去表示:

  所以说徐老师抓住了学生的人的固有特性,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表达出“我的答案、想法”,使学生的`思维变的积极,使课堂气氛变的积极,

  使学生的思维从中得到很好的锻炼。从这点来说徐老师这节是成功的。

  (2)不同意见:个上面我们谈到这样做符合人固有的本性是很成功的,但我认为在操作上可以改进一下。徐老师开始的时候都是叫学生个人来完成,后面几

  个问题干脆让学生一起来回答,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不能让学生感觉到这是“我的答案”,感觉不到同学、老师那肯定的眼光,长此以往课堂的气氛会低迷,学生的思维会变的懒惰。因为的思考的答案可能会得不到肯定,我思考也没用。渐渐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削弱,与我们老师的初衷、教改的意图相违背。可以这样说,徐老师这节课有突出学生的“我的……”,但没有完全突出最里面的一层“我的思想、别人对我的看法”。

  (3)我的建议:每次都让学生站来回答问题,给予他及时的肯定与鼓励,使学生在肯定中变的积极,在肯定中变的自信,在肯定中得到进步。

  内容3、我的一些不成熟看法:

  1、 或许徐老师在内容上的量处理方面更能使学生容易接受一点,我认为可以分为两节课来完成,内容1:“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有关性质”,内容2:“怎样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 或许徐老师在语言上可以简练一些,使学生感到我们的老师的语言不是罗嗦。使我们的学生在我们的语言中感觉到学习的乐趣、领受知识、训练思维。

  3、 或许徐老师的站位可以更恰当一点,不要遮住给学生看的题目,要知道我们的给出的题目是为学生服务的,当我们的学生看不到这些目标——题目时他的思维活动就不能开展。

二次函数说课稿3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二次函数》,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函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是实际生活中数学建模的重要工具,二次函数的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的教学,在函数的教学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已学一次函数及反比例函数的复习,又是对二次函数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为将来二次函数一般情形的教学乃至高中阶段函数的教学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2、教学目标

  (1)掌握二此函数的概念并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知识与技能目标]

  (2)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归纳、应用,以及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类比、转化等学习数学的方法,养成既能自主探索,又能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过程与方法目标]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感受探索与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二次函数的概念和解析式

  难点:本节“合作学习”涉及的实际问题有的较为复杂,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概括能力

  4、学情分析

  ①学生已掌握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的画法,以及它们图象的性质。

  ②学生个性活泼,积极性高,初步具有对数学问题进行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③初三学生程度参差不齐,两极分化已形成。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关键词:情境、探究、分层)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初三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以“探究式”体验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同学的合作帮助下,通过探究发现,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训练。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分层施教。

  2、学法(关键词:类比、自主、合作)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认知水*,遵循“教必须以学为立足点”的教育理念,让每一个学生自主参与整堂课的知识构建。在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类比迁移,对照学习。以自主探索为主,学会合作交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和“乐学”。

  3、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呈现抛物线和谐、对称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热情,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过程

  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发现、验证的过程,根据新课标要求,根据“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实际,制订以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温故引新

  以提问的形式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定义,然后让学生欣赏一组优美的有关抛物线的图案,创设情境:

  (1)你们喜欢打篮球吗?

  (2)你们知道:投篮时,篮球运动的路线是什么曲线?怎样计算篮球达到最高点时的高度?

  从而引出课题〈〈二次函数〉〉,导入新课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为了更贴近生活,我先设计了两个和实际生活有关的练习题。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然后出示课本上的两个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先独立思考,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成果,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能力。四个解析式都列出来后。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这些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特征,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从而得出二次函数的概念,并且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学习二次函数的概念时要求学生既要知道表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中字母的意义,还要能根据给出的函数解析式判断一个函数是不是二次函数

  (三)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由于学生层次不一,练习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有“差异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成功的喜悦。我设计了3道练习题,其难易程度逐步提高,第一道题面对所有的学生,学生可以根据二次函数的概念直接判断,但需要强调该化简的必须化简后才可以判断。第二道题让学生逆向思维,根据条件自己写二次函数,从而加深了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最后一道题综合性较强,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小结归纳拓展转化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谈谈自己的收获,可以将这一节的知识条理化,进一步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

  (五)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作业分必做题、选做题,体现分层思想,通过作业,内化知识,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和弥补教与学中遗漏与不足。同时,选做题具有总结性,可引导学生研究二次函数,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联系、

  四、评价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出发,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突破重难点。整节课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由于学生的层次不一,我全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分层施教,因势利导,随机应变,适时调整教学环节,,实现评价主体和形式的多样化,把握评价的时机与尺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状态。

  五、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学生合作交流,自己列出不同问题中的解析式,并通过观察他们的共同特征,成功得出了二次函数的概念。

  2、本节课设计的以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归纳概括能力,并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有成功体验。

  以上是我对二次函数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的设计,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二次函数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1)函数是初等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贯穿于整个初等数学体系之中,也是实际生活中数学建模的重要工具之一.二次函数在初中函数的教学中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初中代数内容的引申,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更为高中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和圆锥曲线奠定基础。在历届淮安市中考试题中,二次函数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2)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对学生基本数学思想和素养的形成起推动作用。

  (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2.课标要求:

  ①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②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从图象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③会根据公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公式不要求记忆和推导),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④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3.学情分析

  (1)初三学生在新课的学习中已掌握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等基本知识。

  (2)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学习新课时有明显提高。

  (3)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很高,思维敏捷,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学生能力差异较大,两极分化明显。

  4.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掌握二次函数 y=ax2+bx+c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关系。

  通过复习,掌握各类形式的二次函数解析式求解方法和思路,能够一题多解,发散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制作动画增加直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数学之美.在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感受探索与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

  5.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二次函数y=ax2+bx+c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关系。

  (2) 各类形式的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求解方法和思路.

  难点:(1)已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说出函数性质

  (2)运用数形结合思想,选用恰当的数学关系式解决几何问题.

  二、教学方法:

  1.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以课标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初三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已有的认知水*开展教学.形成学生自动、生生助动、师生互动,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训练。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分层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2.将知识点分类,让学生通过这个框架结构很容易看出不同解析式表示的二次函数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

  三、学法指导:

  1.学法引导

  “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基本知识,还要培育学生主动思考,亲自动手,自我发现等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2.学法分析: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师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并参入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与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过程:

  1、教学环节设计:

  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对学生新课应具备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进行检测判断”。学生自主完成,不仅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能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二次函数图像与系数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按照分层递进的教学原则,设计安排了6个由浅入深的例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准备。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本环节通过开放性题的设置,发散学生思维,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性质作出全面分析。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经历发现过程,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运用知识,体验成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配有两个由低到高、层次不同的巩固性习题,体现渐进性原则,希望学生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

  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

  (一)课前预习

  (二)典型例题分析

  通过反馈使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三)综合应用能力提高

  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对在获取新知识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策略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次函数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二次函数的图像》,这是北师大版必修1第二章的第四节课。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内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逐一分析说明。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课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括地讲,二次函数的图像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地位体现在它的思想的基础性。一方面,本节课是对初中有关内容的深化,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二次函数的性质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二次函数解析式中的系数由常数转变为参数,使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图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定位。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新课程标准精神和高一学生心理认知特征,我确定了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第一个层面是基础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中a、b、c、k、h的作用,能熟练地对二次函数的一般式进行配方,会对图像进行*移变换,领会研究二次函数图像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与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和作图能力;第二个层面是过程和方法:让学生经历作图、观察、比较、归纳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养成即能自主探索,又能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第三个层面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感受探索与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二次函数各系数对图像和形状的影响,利用二次函数图像*移的特例分析过程,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划归思想。难点是图像的*移变换,关键是二次函数顶点式中h、k的正负取值对函数图像*移变换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数学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和美好情感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解题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会学习、乐于学习,感受数学学科的人文思想,感受数学的自然美。为了更好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和“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教师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发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为此,我设计了5个环节: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②交流探究——发现规律;③启发引导——形成结论;④训练小结——深化巩固;⑤思维拓展——提高能力。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注重关注整个过程和全体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

  三、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和需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信心,感受学习乐趣。根据教材内容,我首先出示20xx年高考题第20题,以需要画y=2x图像为引子,让学生画y=x和y=2x图像,进而比较这两个图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背景切入,一方面让学生总结复习已有知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问题中首先获得解题成功的快乐体验,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函数y=x与y=ax图像的关系,得出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即二次项系数a决定图像的开口方向和开口大小。

  由浅入深,下面让学生画y=2x,y=2(x+1)与y=2(x+1)+3的图像并寻找它们的联系,再让学生与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的图像进行对比,最后总结出图像的变换规律:a决定开口方向、h决定左右*移、k决定上下*移。由于二次函数的重要性,本节课我以考题为背景引入新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可以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高考题就在我们的课本中,就在我们*常的练习中。

  2、探究交流——发现规律。

  从特别到一般是我们发现问题、寻求规律、揭示本质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让学生做出y=2x与y=2x+4x-1的图像,再与课件上的图像对比并叙述二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得出结论: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ax+bx+c,先将其化成y=a(x+h)+k的形式,从而判断出y=ax+bx+c的图像是如何由y=ax变换得到的。在课本第42页例1(1)中要提醒学生注意,在含有参数的解析式y=a(x+h)+k中,顶点坐标应是(-h,k),而不是(h,k)。所以,例1(1)中二次函数f(x)顶点的横坐标是4,即-h=4,h=-4,括号里面就是x-4(这里容易出错)。例1(2)中h、k的值是已知的,只需要确定a的值就可以了。

  3、启发引导——形成结论。前面的练习和例题,基本涵盖了二次函数图像*移变换的各种情况,启发并引导了学生将实例的结论进行总结,得出y=x到y=ax,y=ax到y=a(x+h)+k,y=ax到y=ax+bx+c(其中,a均不为0)的图像变化过程,即a>0开口向上,a<0开口向下;h正左移,h负右移;k正上移,k负下移。

  4、练习小结——巩固深化。为了巩固和加深二次函数y=ax+bx+c中的a.b.c对图像的影响,接下来组织学生进行课题练习,完成课本44页练习1—3题。上课时间有限,为保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让学生充分练习和讨论,我一直坚持让学生规范使用演草本。课堂上需要学生动手演练的地方不急于安排学生马上讨论,而是让学生思考后将自己的答案整齐地写在演草本上,然后小组内四人相互交换进行量分,因为是在课堂上,量分标准要简单,我要求用30分的整分制。用时较短10分,书写整齐规范10分,解答正确10分。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学生之间的三次竞争: ①看谁解的快、用时最短;②看谁书写的整齐;③看谁做的对。这个自己做和批阅的过程,也是学生对题目加深理解的过程。量完分后组织学生对不同解法进行探究,这又会产生学生之间的第四次竞争,看谁的方法简便,思维更严密。当然做题时有的学生会做的很快,可以让他们判断黑板上演示学生的解题得分情况,这也促进在黑板上演示的学生同下面学生之间的竞争。这个充满竞争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通过演草本无形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收获新知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思考、比较、辨别能力的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上的主人。这样每节课都有竞争,能使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的长处,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切实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真正的活起来。考试中,成绩必然会逐步提高,能避免现在我们教学中学生“考试什么都不会,考完后什么都会”以及阅卷中发现的学生书写凌乱的通病,经过长期这样的练习,每个学生练就了快思考、求准确、写整齐的能力。

  5、延伸拓广——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既要面对全体学生,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分类推进,分层教学原则。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提高练习题组,共两道被选题目,以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更好的展示自己的解题能力,取得进一步提高。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熟悉和构想,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二次函数说课稿6

  一、说课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的二次函数的概念及相关习题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来学习二次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研究的最后一个具体的函数,也是最重要的,在历年来的中考题中占有较大比例。同时,二次函数和以前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学习二次函数将为它们的解法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并使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而本节课的二次函数的概念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是为后来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做铺垫。所以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的方法,并了解如何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过程与方法:复习旧知,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经历二次函数概念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加深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3、教学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4、教学难点:由实际问题确定函数解析式和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三、教法学法设计:

  1、从创设情境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伏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函数?我们之前学过了那些函数?

  (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

  2.它们的形式是怎样的?

  (y=kx+b,ky=kx ,ky= , k0)

  3.一次函数(y=kx+b)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常量是什么?为什么要有k0的条件? k值对函数性质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复习这些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弄清自变量、函数、常量等概念,加深对函数定义的理解.强调k0的条件,以备与二次函数中的a进行比较.

  (二)引入新课

  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在某变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我们已学过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看下面三个例子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电脑演示)

  例1、(1)圆的半径是r(cm)时,面积s (cm2)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s=0)

  例2、用周长为2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场地面积y(m2)与矩形一边长x(m)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 y=x(20/2-x)=x(10-x)=-x2+10x (0

  例3、设人民币一年定期储蓄的年利率是x,一年到期后,银行将本金和利息自动按一年定期储蓄转存。如果存款额是100元,那么请问两年后的本息和y(元)与x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不考虑利息税)?

  解: y=100(1+x)2

  =100(x2+2x+1)

  = 100x2+200x+100(0

  教师提问:以上三个例子所列出的函数与一次函数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列出关系式,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出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联系: (1)函数解析式均为整式(这表明这种函数与一次函数有共同的特征)。(2)自变量的最高次数是2(这与一次函数不同)。

  (三)讲解新课

  以上函数不同于我们所学过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我们就把这种函数称为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定义:形如y=ax2+bx+c (a0,a, b, c为常数) 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巩固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1、强调形如,即由形来定义函数名称。二次函数即y 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关于的x代数式一定要是整式)。

  2、在 y=ax2+bx+c 中自变量是x ,它的取值范围是一切实数。但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实际问题有意义的值。(如例1中要求r0)

  3、为什么二次函数定义中要求a?

  (若a=0,ax2+bx+c就不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了)

  4、在例3中,二次函数y=100x2+200x+100中, a=100, b=200, c=100.

  5、b和c是否可以为零?

  由例1可知,b和c均可为零.

  若b=0,则y=ax2+c;

  若c=0,则y=ax2+bx;

  若b=c=0,则y=ax2.

  注明:以上三种形式都是二次函数的特殊形式,而y=ax2+bx+c是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设计意图】这里强调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其特征,为接下来的判断二次函数做好铺垫。

  判断: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哪些不是二次函数?若是二次函数,指出a、b、c.

  (1)y=3(x-1)2+1 (2)

  (3)s=3-2t2 (4)y=(x+3)2- x2

  (5) s=10r2 (6) y=22+2x

  (8)y=x4+2x2+1(可指出y是关于x2的二次函数)

  【设计意图】理论学习完二次函数的概念后,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什么样的函数是二次函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

  (四)巩固练习

  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的和是10cm。

  (1)当它的一条直角边的长为4.5cm时,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2)设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Scm2,其中一条直角边为xcm,求S关

  于x的函数关系式。

  【设计意图】此题由具体数据逐步过渡到用字母表示关系式,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2.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xcm,它的表面积为Scm2,体积为Vcm3。

  (1)分别写出S与x,V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子;

  (2)这两个函数中,那个是x的二次函数?

  【设计意图】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会很容易列出函数关系式,也很容易分辨出哪个是二次函数。通过简单题目的练习,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愉,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设圆柱的高为h(cm)是常量,底面半径为rcm,底面周长为Ccm,圆柱的体积为Vcm3

  (1)分别写出C关于r;V关于r的函数关系式;

  (2)两个函数中,都是二次函数吗?

  【设计意图】此题要求学生熟记圆柱体积和底面周长公式,在这儿相当于做了一次复习,并与今天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4. 篱笆墙长30m,靠墙围成一个矩形花坛,写出花坛面积y(m2)与长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此题较前面几题稍微复杂些,旨在让学生能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让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到。

  (五)拓展延伸

  1. 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当 x=0时,y=0;x=1时,y=2;x= -1时,y=1.求a、b、c,并写出函数解析式.

  【设计意图】在此稍微渗透简单的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问题,为下节课的教学做个铺垫。

  2.确定下列函数中k的值

  (1)如果函数y= xk^2-3k+2 +kx+1是二次函数,则k的值一定是______

  (2)如果函数y=(k-3)xk^2-3k+2+kx+1是二次函数,则k的值一定是______

  【设计意图】此题着重复习二次函数的特征:自变量的最高次数为2次,且二次项系数不为0.

  (六) 小结思考: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

  【设计意图】让学生来谈本节课的收获,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自我小结的良好习惯,将知识进行整理并系统化。而且由此可了解到学生还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补充。

  (七) 作业布置:

  必做题:

  1. 正方形的边长为4,如果边长增加x,则面积增加y,求y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这个函数是二次函数吗?

  2. 在长20cm,宽15cm的矩形木板的四角上各锯掉一个边长为xcm的正方形,写出余下木板的面积y(cm2)与正方形边长x(cm)之间的函数关系,并注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选做题:

  1.已知函数 是二次函数,求m的值。

  2.试在*面直角坐标系画出二次函数y=x2和y=-x2图象

  【设计意图】作业中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实施分层教学,体现新课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补充第4题,旨在激发学生继续学习二次函数图象的兴趣。

  五、教学设计思考

  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

  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贯穿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突出一个特色充分鼓励表扬的特色

  渗透一个意识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次函数说课稿7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以及会建立二次函数模型和理解二次函数的有关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应用、拓展,是对前面所学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图像与性质的一次升华,又是今后学习《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二次函数的应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预备知识,又是学生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的基础知识,它在教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本节课最大特点,是结合图形来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这充分体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数学思想。因此,这一节课,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有着广泛的应用。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是:作出函数=ax2+c的图象,比较函数=ax2和函数=ax2+c的异同,了解它们的性质;函数=ax2+c的图象与性质的理解,掌握抛物线的上下*移规律是本节课的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会做函数=ax2和=ax2+c的图象,并能比较它们的异同;理解a,c对二次函数图象的影响,能正确说出两函数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2) 了解抛物线=ax2上下*移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节课,过程是由抽象到直观,再由直观到抽象(既二次函数=ax2+c的关系式——作出图像——说出二次函数=ax2+c的图像与性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探讨、分析、分类讨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养成全面看问题、分类讨论的学习习惯,通过直观多媒体演示和学生动手作图、分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教学结构设计

  建立以“实施主体性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学教结合式。让学生先自己动手画图,然后由老师来演示,这样从直观的看图观察,思考,提问,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学教结合”为模式的课堂结构设计为“三个阶段”:

  ①准备阶段 教师先从回忆函数=ax2图象与性质,从而导入二次函数=ax2+c的图像与性质,进而带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②参与阶段 学生围绕目标自我表现,相互交流,启发理解。

  ③应用与升华阶段 这一阶段是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升华。延伸阶段要做到“三化”,一是知识的深化,二是知识向能力、技能的转化,三是学习方法的固化,即演练巩固,牢固掌握其方法。

二次函数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1 说地位:二次函数是在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对函数的认识的完善与提高;也是对方程的理解的补充。而本节课的内容,是对二次函数y=ax2+bx+c中系数,a,b,c功能的探究,意在深化学生对二次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的进一步理解,在每年中考中,此内容都占有一定的分量,不可小视。

  2 说联系:通过对y=ax2+bx+c中a,b,c功能的探究,进一步巩固前面所学的图象及其性质,为后面学习二次函数的应用作基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 说课标:结合前后知识,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两点,一是熟练掌握y=ax2+bx+c中系数a,b,c的作用,二是进一步体会函数里数形结合的思想。

  4 说内容:本节课首先通过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掌握,归纳总结出y=ax2+bx+c中a,b,c不同的取值对其图象位置的影响,然后通过4个例题,从不同角度,刻画出a,b,c的取值对函数图象位置的影响,每种例题都配有1-2个练习,供巩固提高,最后小结。

  二、教材处理

  本节课书上没有独立成节,是我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积累沉淀下来的。本节课的例题是我在前几年的中考试题中捡拾出来,有些题目还做过删减,或者改动,最终还剩下4个例题6个配套练习。学习内容基本上按先易后难的原则,螺旋上升,循序渐进。

  说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各地中考试题类型,以及学生认知特点,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认知目标:根据a,b,c不同的取值范围,确定抛物线的大致位置,反过来,根据抛物线的大致位置,确定a,b,c的取值范围。(2)通过探究,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掌握学函数的基本方法。

  说重、难点:根据这节课的内容,结合学生特点,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弄清y=ax2+bx+c中a,b,c的取值对函数图象的影响。教学难点定为:体会函数中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图象求取值,根据取值找大致的图象。

  二、教法,学法

  1 说教法:本节课通过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以课标为依据,渗透新的教学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九年级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已有的认知水*开展教学,形成学生自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训练。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分层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2 说学法:就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师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并参入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与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为四个模块,第一块是温故引标,先复习抛物线在不同位置情形下时,它的一般解析式,然后引出这节课的内容,探讨二次函数中a,b,c的功能。第二块是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分组活动,归纳总结出a,b,c的作用。第三块是例题剖析,巩固提高,第一个例题配套1-2个练习,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第四块是小结,反思。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五、说板书设计,课后反思

  1 说板书设计: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把这节课的内容设为两大块,第一块归纳总结,第二块分4个例题。中间2个,右边2个,相互衔接,浑然一体。

  2 说反思:本节课既可以说是上新课,也可以说是一节复习课,因而所教内容,一部分同学都有能力独自完成,还有一部分同学需要老师引导才能完成。设计的内容比较单一,训练的题目能否多一点,力争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益。

二次函数说课稿9

  1.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数学》下第26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二次函数的概念,对于函数的积累知识有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本节内容是对二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学习,是后续研究二次函数图像的变换的基础。二次函数在初中函数的教学中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初中代数内容的引申,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更为高中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和圆锥曲线奠定基础。

  本节课中的教学重点利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建构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知识体系,教学难点是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描述函数,根据解析式判断函数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征,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2.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二次函数的意义。

  会用描点法画出函数y = ax2的图象。

  知道抛物线的有关概念

  会根据公式确定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开口方向、对称轴以及抛物线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二次函数的教学进一步体会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加深对于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归纳问题的数学能力,改善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让学生感受二次函数图像的对2

  称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辩证观点。

  3.说教学方法

  教法选择与教学手段: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是学习新知及其综合运用,应着重采用复习与总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先从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复习入手,通过提问思考、归纳总结、综合运用等形式对二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教学。教学的模式为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分析,演示、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利用白板的动态画板功能,画出不同的二次函数图像,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

  学法指导: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4.说教学过程

  (一)为对二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相关知识进行重构做准备。通过回忆复习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等相关知识引入新课。利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总结规律,会根据公式确定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开口方向、对称轴。说出a为何值时y随x增大而增大(增大而减小),引导学生掌握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从图象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运用联想、概括方法对二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领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化归迁移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

  (二)通过对二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学习,采用学生思考,教师分析,解题小结三个环节构成的练习题讲解模式,巩固二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基本题目的一般解题方法,并进一步研究二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应用。

  (三)反思概括,方法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着重理解二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相关知识和基本解题方法,领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学会用化归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由题及法,由法及类的数学总结归纳方法。

  (四)作业

  课后通过练习来巩固本节课所复习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强化教学目标。

  各位老师,以上所说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课堂上是千变万化的,会随着学生和教师的灵性发挥而随机生成的,预设效果如何,最终还有待于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本说课一定存在诸多不足,恳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二次函数说课稿10

  数学课堂教学如何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呢?这是每个老师在今天的课改面前都有的困惑。那么我们应如何从困惑面前走出来呢?我认为首先我们要有这样本教学观念:“学生“学会求知”比较学生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人的固有特性出发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 我来谈谈徐老师的数学课“二次函数复习”。

  整节课的学习,看得出徐教师准备的比较充分,清楚知道学生应该,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学会什么。徐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有效的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徐老师是让学生“体会知识”,而不是“教学生知识”,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下是我的一些肯定与不同意见及一些不成熟建议。

  内容1、(1)肯定意见: 徐老师在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讲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而是用幻灯片给出:

  “例1 请研究函数y=x2-5x+6的图象与性质,尽可能写出结论。”

  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学生自己积极的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变的更积极,更主动。体现出徐老师知道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知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所以说从徐老师这点的想法、做法上看是成功的。

  (2)不同意见:但是,如果说这样的做法徐老师已经有这样的观念了的话,我认为徐老师的做法不够彻底,下面是徐老师操作过程的摘记:

  “师:(出示例题后不到1分钟)想到3种以上的同学请举手;

  师:(出示例题后不到1.5分钟)想到5种以上的同学请举手;”

  我说的不够彻底就是让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我们虽然知道让学生思考的重要性,也这样做了,我们就要收到一定的效果。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考虑,放手让学生,促进学生发展。我们要知道我们的对象应该是大多数学生,使大多数的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

  (3)我的建议:给出题目时让学生思考时间3—5分钟。

  内容2、(1)肯定意见:上课摘录:

  “师:(叫一学生)说说你的得出的结果;

  生:(1)a﹥0,开口向上……;

  (2)Δ﹥0,在轴上有两个交点……;

  …………”

  徐老师给出结论时是充分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自己的想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符合人的自然规律,要知道无论是谁都是对自己的东西最感兴趣的,也就是对“我的”最感兴趣,它的最里面一层是我的思想、我的爱好、我的健康、我所要表达的一切,接下去是我的父母、我的班级学校、我的国家……。一个具体的例子:“当你看到一张有你集体照,你首先会看谁呢?这是不容质疑的。”也可以用一个图去表示:

  所以说徐老师抓住了学生的人的固有特性,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表达出“我的答案、想法”,使学生的思维变的积极,使课堂气氛变的积极,

  使学生的思维从中得到很好的锻炼。从这点来说徐老师这节是成功的。

  (2)不同意见:个上面我们谈到这样做符合人固有的本性是很成功的,但我认为在操作上可以改进一下。徐老师开始的时候都是叫学生个人来完成,后面几

  个问题干脆让学生一起来回答,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不能让学生感觉到这是“我的答案”,感觉不到同学、老师那肯定的眼光,长此以往课堂的气氛会低迷,学生的思维会变的懒惰。因为的思考的答案可能会得不到肯定,我思考也没用。渐渐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削弱,与我们老师的初衷、教改的意图相违背。可以这样说,徐老师这节课有突出学生的“我的……”,但没有完全突出最里面的一层“我的思想、别人对我的看法”。

  (3)我的建议:每次都让学生站来回答问题,给予他及时的肯定与鼓励,使学生在肯定中变的积极,在肯定中变的自信,在肯定中得到进步。

  内容3、我的一些不成熟看法:

  1、 或许徐老师在内容上的量处理方面更能使学生容易接受一点,我认为可以分为两节课来完成,内容1:“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有关性质”,内容2:“怎样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 或许徐老师在语言上可以简练一些,使学生感到我们的老师的语言不是罗嗦。使我们的学生在我们的语言中感觉到学习的乐趣、领受知识、训练思维。

  3、 或许徐老师的站位可以更恰当一点,不要遮住给学生看的题目,要知道我们的给出的题目是为学生服务的,当我们的学生看不到这些目标——题目时他的思维活动就不能开展。


《二次函数》教案10篇(扩展5)

——《二次函数应用》教学反思3篇

《二次函数应用》教学反思1

  函数是描述现实世界中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而二次函数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作为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内容,二次函数在中考命题中一直是“重头戏”,二次函数和一次函数的综合应用就成了中考的热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二次函数的性质和一次函数的性质的灵活运用;难点是怎样建立二次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关系。

  教学目的及过程:

  首先复习了二次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有关基础知识,二次函数的定义、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及函数的增减性。一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及函数的增减性。采用特值法的形式检验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采取这样的方法学生易懂。

  由于本节课是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综合应用问题,重在通过学*结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启发探究式”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体,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动手动脑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建构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关系,在建构关系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从问题出发到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体验用函数思想去描述、研究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达到不但使学生学会,而且使学生会学的目的。

  例题设计:

  在*面直角坐标系x中,过点(0,2)且*行于x轴的直线,与直线=x-1交于点A,点A关于直线x=1的对称点为B,抛物线C1:=x2+bx+c经过点A,B

  (1)求点A,B的坐标

  (2)求抛物线C1:的表达式即顶点坐标

  (3)若抛物线C2:=ax2(a≠0)与线段AB恰有一个公共点,结合函数图像,求a取值范围。

  存在的问题:

  一、 复习过程中才发现有极少部分中等偏下的学生记不住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公式,还有的学生把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和所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相混淆,发现有的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怎么推导得来的。

  二、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认知和老师的想象是不一样的,如,在求a取值范围的时候,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都沉默不语,为什么?

  反思:

  一、教师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也要从教师的角度考虑安排每堂课的整体设计。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教师就能够体察学生的所思所想,了解学生困惑的根源,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设计。如上面中为什么学生都沉默不语?通过课后了解才知道他们不懂得抛物线=ax2和线段AB有一个交点是一个怎样的图像情形。根本原因是教师在备课中忽视了学生思考水*的现状和知识储备情况,导致教师用自己的思考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学生的思考与实践脱节。这就要求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学习以及思考水*状况,善于启发和引导,才能较好的达到教学效果。

  二、课要精讲,题要精练。教师在讲课时要抓住每节课的重点,把知识点讲透;设计习题时,要紧紧围绕知识点。除非是综合训练,忌多而乱。上述问题一就反映了前期基础知识不扎实。关于《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综合应用》课中,我共选了三道题,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学生对每一道题的理解不够透彻,没有时间把题拓展,如,抛物线=ax2与线段有两个交点时,a的取值范围又怎样呢?所以,教师既要精讲也要带领学生精练,把知识点弄透,同时,在教新课前也要在教学设计时把基础知识复习融入到题中,这样既复习了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分析和理解,体现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二次函数应用》教学反思2

  二次函数的应用本身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后,检验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综合考查。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体会其意义,能根据图象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充分运用导学提纲,教师提前通过一系列问题串的设置,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在课堂上通过对一系列问题串的解决与交流, 让学生通过掌握 求面积最大这一类题,学会用建模的思想去解决其它和函数有关应用问题。

  教材中设计先探索最大利润问题,对九年级学生来说,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以后,对函数的思想已有初步认识,对分析问题的方法已会初步模仿,能识别图象的增减性和最值,但在变量超过两个的实际问题中,还不能熟练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而面积问题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故而在这儿作此调整,为求解最大利润等问题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符合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呈螺旋式上升的"规律。所以在例题的处理中适当的降低了梯度,让学生思维有一个拓展的空间,也有收获快乐 和成就感。在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使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都得到训练和提高。同时也注重对解题方法与解题 模式的归纳与总结,并适当地渗透转化、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就整节课看,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特别是学困生,在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中改变以往的配角地位,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今后继续发扬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把问题梯度降低,设计让学生在能力范围内掌握新知识,有了足够的热身运动之后再去拓展延伸。


《二次函数》教案10篇(扩展6)

——九年级数学下册《二次函数》教学反思3篇

九年级数学下册《二次函数》教学反思1

  在二次函数教学中,根据它在初中数学函数在教学中的地位,细心地准备《二次函数》的教学,教学重点为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及应用,教学难点为与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关系。根据反思备课过程和讲课效果,感受颇深,有收获,也有不足。

  本章的教学是我对选题有了进一步认识,要体现教学目标,要有实际意义。要体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学生分析。如为了帮助学生建立二次函数的概念,从学生非常熟悉的正方形的面积的研究出发,通过建立函数解析式,归纳解析式特点,给出二次函数的定义.建立了二次函数概念后,再通过三个例题的分析和解决,促进学生理解和建构二次函数的概念,在建构概念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从问题出发到列二次函数解析式的过程.体验用函数思想去描述、研究变量之间变化规律的意义.教学主要从“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增减性”循序渐进,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二次函数的性质,并帮助学生总结性的去记忆。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利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一般式化顶点式、判断抛物线对称轴、借图象分析函数增减性等的训练。这部分内容就是中等偏下的学生容易混淆,还需掌握方法,加强记忆,强调必须利用图形去分析。通过教学,让学生对建模思想、图形结合思想及分类讨论思想都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学会了分析问题的初步方法。

  本章中二次函数上下左右的*移是我觉得上的比较成功的一部分,主要是借助多媒体,动态的展示了二次函数的*移过程,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很形象,便于记忆。

  在学习了二次函数的知识后,我们尝试运用于解决三个实际问题.问题是根据实际问题建立函数解析式并学习如何确定函数的定义域;问题二是根据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分析二次函数的性质,并通过画函数图像检验作出的分析和判断是否;问题三是综合应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知识确定函数的解析式和定义域,并尝试解决销售问题中最大利润的问题;通过这三个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初步体会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再次感悟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教学中,我自认为热情不够,没有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语言,感染力不足。今后备课时要重视创设丰富而风趣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不但要善于设疑置难,而且要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才会吸引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

九年级数学下册《二次函数》教学反思2

  二次函数的图像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学会并理解了函数的图像,可以说就掌握了函数的性质。如何进行函数图像的教学呢?

  1、学*之前,让学生正确画*面直角坐标系,准备不同颜色的彩笔。

  2、每节课基本都是学生自己画图、比较、讨论、总结。本节画出的图像比较,和上节学习的图像比较,和小组其他同学比较,看形状、看开口、看对称轴、看顶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的地方,尽可能自己总结函数的图像。

  3、小组展示成果,其他小组听、评和补充。总结出顶点形式的图像性质。

  4、画出函数的图像,根据图像确定ahk的数值。

  5、注意二次函数的对称性,步骤是列表、描点、连线。取值时从对称轴开始取,注意左右对称取值。

九年级数学下册《二次函数》教学反思3

  根据市骨干教师交流学习的安排,我在九年四班上了《2.1二次函数所描述的关系》这节课。这节课我首先让学生思考了列两个函数关系式的生活实际问题,然后又对函数的定义和分类进行了巩固。接着在学生探究两个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思考、归纳出二次函数的定义以及探讨对二次函数的判断,最后针对二次函数的定义和能用二次函数表示变量之间关系进行了巩固应用。

  课后,组内的老师认真地评析了本节课。结合组内老师的评课,我自己也进行了认真反思。

  成功之处:

  1、对二次函数的学习,本节课通过丰富的现实背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感受二次函数的意义,感受数学的广泛联系和应用价值。对二次函数的学习,通过学生的探究性活动(经历数学化的过程),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如探究橙子的数量与橙子树之间的关系、及用关系式表示这一关系的.过程,引出二次函数的概念,使学生感受二次函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设计大量的可以表示为二次函数、利用所学的二次函数知识可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利用“想一想”,提出进一步的最大产量的问题;用统计的方法得到关于最大产量的一种猜想,问题的最后让学生初步感受二次函数能解决最优化的实际问题。在“做一做”的活动中,把两年后的本息和y与年利率x的关系表示为二次函数;在以上两例的基础上,给出二次函数的定义,并举出以前所见到的一些二次函数关系式,为新知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3、在新知的巩固应用环节,我精心设计了不同题型的问题,很好巩固应用了本节的新知,课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本节课我注重训练学生书写的规范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规范习惯。

  不足之处:

  1、在分组教学时,对用统计的方法得到关于最大产量的一种猜想,课堂上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充分参加计算,此处给学生的时间少一些。

  2、在“做一做”的活动中,把两年后的本息和y与年利率x的关系表示为二次函数的过程中,没有让学生有更多的交流和互相评价,有些学生对列函数关系式不是完全理解;

  总之,通过本节课,让我真正意识到:对于每节课的教学不能仅仅凭经验设计。在每节课的课前,一定要进行精心的预设。在课堂中,同时要结合课堂的实际效果和学生的情况注意灵活处理课堂生成。课堂上在进行分组教学时,提前预设好教学时间,在每节课上,既要放的开,同时又要注意在适当的时机收回,以保证每节教学基本任务完成。


《二次函数》教案10篇(扩展7)

——初中二次函数教学设计3篇

初中二次函数教学设计1

  [本课知识要点]

  通过具体问题引入二次函数的概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创新思维]

  (1)正方形边长为a(cm),它的面积s(cm2)是多少?

  s = a2

  (2)矩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如果将其长与宽都增加x厘米,则面积增加y*方厘米,试写出y与x的关系式.

  y = (4+x)(3+x)?4×3 = x2+7x

  请观察上面列出的两个式子,它们是不是函数?为什么?如果是函数,请你结合学习一次函数概念的经验,给它下个定义.

  二次函数的概念:形如ax2+bx+c = 0(a≠0,a、b、c为常数)的函数叫二次函数.

  [实践与探索]

  例题:

  补充例题:

  1. m取哪些值时,函数是以x为自变量的二次函数?

  分析若函数是二次函数,须满足的条件是:.

  解若函数是二次函数,则

  .

  解得 ,且.

  因此,当,且时,函数是二次函数.

  回顾与反思形如的函数只有在的条件下才是二次函数.

  探索若函数是以x为自变量的一次函数,则m取哪些值?

  2.写出下列各函数关系,并判断它们是什么类型的函数.

  (1)写出正方体的表面积S(cm2)与正方体棱长a(cm)之间的函数关系;

  (2)写出圆的面积y(cm2)与它的周长x(cm)之间的函数关系;

  (3)某种储蓄的年利率是1.98%,存入10000元本金,若不计利息,求本息和y(元)与所存年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

  (4)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和为26cm,求菱形的面积S(cm2)与一对角线长x(cm)之间的函数关系.

  解(1)由题意,得,其中S是a的二次函数;

  (2)由题意,得,其中y是x的二次函数;

  (3)由题意,得(x≥0且是正整数),

  其中y是x的一次函数;

  (4)由题意,得,其中S是x的二次函数.

  3.正方形铁片边长为15cm,在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为x(cm)的小正方形,用余下的部分做成一个无盖的盒子.

  (1)求盒子的表面积S(cm2)与小正方形边长x(c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小正方形边长为3cm时,求盒子的表面积.

  解(1);

  (2)当x = 3cm时,(cm2).

  [当堂课内练习]

  1.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

  (1) (2)

  (3) (4)

  2.当k为何值时,函数为二次函数?

  3.已知正方形的面积为,周长为x(cm).

  (1)请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判断y是否为x的二次函数.

  [本课课外作业]

  A组

  1.已知函数是二次函数,求m的值.

  2.已知二次函数,当x=3时,y= -5,当x= -5时,求y的值.

  3.已知一个圆柱的高为27,底面半径为x,求圆柱的体积y与x的函数关系式.若圆柱的底面半径x为3,求此时的y.

  4.用一根长为40 cm的铁丝围成一个半径为r的扇形,求扇形的面积y与它的半径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这个函数是二次函数吗?请写出半径r的取值范围.

  B组

  5.对于任意实数m,下列函数一定是二次函数的是 ( )

  A. B. C. D.

  6.下列函数关系中,可以看作二次函数()模型的是 ( )

  A. 在一定的距离内汽车的行驶速度与行驶时间的关系

  B. 我国人口年自然增长率为1%,这样我国人口总数随年份的变化关系

  C. 竖直向上发射的信号弹,从发射到落回地面,信号弹的高度与时间的关系(不计空气阻力)

  圆的周长与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

初中二次函数教学设计2

  一、说课内容: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7章第一节的二次函数的概念及相关习题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来学习二次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研究的最后一个具体的函数,也是最重要的,在历年来的中考题中占有较大比例。同时,二次函数和以前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学习二次函数将为它们的解法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并使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而本节课的二次函数的概念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是为后来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做铺垫。所以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的方法,并了解如何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过程与方法:复习旧知,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经历二次函数概念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加深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3、教学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4、教学难点:抽象出实际问题中的二次函数关系。

  三、教法学法设计:

  1、从创设情境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伏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函数?我们之前学过了那些函数?

  (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

  2.它们的形式是怎样的?

  (y=kx+b,ky=kx ,ky= , k0)

  3.一次函数(y=kx+b)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常量是什么?为什么要有k0的条件? k值对函数性质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复习这些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弄清自变量、函数、常量等概念,加深对函数定义的理解.强调k0的条件,以备与二次函数中的a进行比较.

  (二)引入新课

  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在某变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我们已学过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看下面三个例子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例1、(1)圆的半径是r(cm)时,面积s (cm2)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s=0)

  例2、用周长为2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场地面积y(m2)与矩形一边长x(m)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 y=x(20/2-x)=x(10-x)=-x2+10x (0

  例3、设人民币一年定期储蓄的年利率是x,一年到期后,银行将本金和利息自动按一年定期储蓄转存。如果存款额是100元,那么请问两年后的本息和y(元)与x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不考虑利息税)?

  解: y=100(1+x)2

  =100(x2+2x+1)

  = 100x2+200x+100(0

  教师提问:以上三个例子所列出的函数与一次函数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讲解新课

  以上函数不同于我们所学过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我们就把这种函数称为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定义:形如y=ax2+bx+c (a0,a, b, c为常数) 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巩固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1、强调形如,即由形来定义函数名称。二次函数即y 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关于的x代数式一定要是整式)。

  2、在 y=ax2+bx+c 中自变量是x ,它的取值范围是一切实数。但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实际问题有意义的值。(如例1中要求r0)

  3、为什么二次函数定义中要求a?

  (若a=0,ax2+bx+c就不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了)

  4、在例3中,二次函数y=100x2+200x+100中, a=100, b=200, c=100.

  5、b和c是否可以为零?

  由例1可知,b和c均可为零.

  若b=0,则y=ax2+c;

  若c=0,则y=ax2+bx;

  若b=c=0,则y=ax2.

  注明:以上三种形式都是二次函数的特殊形式,而y=ax2+bx+c是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判断: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哪些不是二次函数?若是二次函数,指出a、b、c.

  (1)y=3(x-1)2+1 (2) s=3-2t2

  (3)y=(x+3)2- x2 (4) s=10r2

  (5) y=22+2x (6)y=x4+2x2+1(可指出y是关于x2的二次函数)

  (四)巩固练习

  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的和是10cm。

  (1)当它的一条直角边的长为4.5cm时,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2)设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Scm2,其中一条直角边为xcm,求S关

  于x的函数关系式。

  【设计意图】此题由具体数据逐步过渡到用字母表示关系式,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2.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xcm,它的表面积为Scm2,体积为Vcm3。

  (1)分别写出S与x,V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子;

  (2)这两个函数中,那个是x的二次函数?

  【设计意图】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会很容易列出函数关系式,也很容易分辨出哪个是二次函数。通过简单题目的练习,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愉,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评价分析

  本节的一个知识点就是二次函数的概念,教学中教师不能直接给出,而要让学生自己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增加对二次函数的感性认识,侧重点通过两个实际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这种新的函数二次函数,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于最大面积问题,可给学生留为课下探究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方法不拘一格,只要合理均应鼓励。

初中二次函数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

  一、试一试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2.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2.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吗?

  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

  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AB的长,填出相应的BC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的长为5cm,BC的长为10m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50m2。 对于2,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0 <x <10。 对于3,教师可提出问题,(1)当AB=xm时,BC长等于多少m?(2)面积y等于多少?并指出y=x(20-2x)(0 <x <10)就是所求的函数关系式.

  二、提出问题

  某商店将每件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 在这个问题中,可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并回答:

  1.商品的利润与售价、进价以及销售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利润=(售价-进价)×销售量]

  2.如果不降低售价,该商品每件利润是多少元?一天总的利润是多少元?

  [10-8=2(元),(10-8)×100=200(元)]

  3.若每件商品降价x元,则每件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元?一天可销售约多少件商品?

  [(10-8-x);(100+100x)]

  4.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如果不能任意取,请求出它的范围,

  [x的值不能任意取,其范围是0≤x≤2]

  5.若设该商品每天的利润为y元,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y=(10-8-x) (100+100x)(0≤x≤2)]

  将函数关系式y=x(20-2x)(0 <x <10=化为:

  y=-2x2+20x(0<x<10)……………………………(1) 将函数关系式y=(10-8-x)(100+100x)(0≤x≤2)化为: y=-100x2+100x+20D (0≤x≤2)……………………(2)

  三、观察;概括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关系式(1)和(2),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1)函数关系式(1)和(2)的自变量各有几个?

  (各有1个)

  (2)多项式-2x2+20和-100x2+100x+200分别是几次多项式? (分别是二次多项式)

  (3)函数关系式(1)和(2)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是用自变量的二次多项式来表示的)

  (4)本章导图中的问题以及P1页的问题2有什么共同特点? 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表意见,归结为:自变量x为何值时,函

  数y取得最大值。

  2.二次函数定义:形如y=ax2+bx+c (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x的二次函数,a叫做二次函数的系数,b叫做一次项的系数,c叫作常数项.

  四、课堂练习

  1.(口答)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

  (1)y=5x+1 (2)y=4x2-1

  (3)y=2x3-3x2 (4)y=5x4-3x+1

  2.P3练习第1,2题。

  五、小结

  1.请叙述二次函数的定义.

  2,许多实际问题可以转化为二次函数来解决,请你联系生活实际,编一道二次函数应用题,并写出函数关系式。

  六、作业:


《二次函数》教案10篇(扩展8)

——初中数学二次函数教学反思3篇

初中数学二次函数教学反思1

  立足于二次函数在初中数学函数教学中的地位,根据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学习及掌握的情况,从梳理知识点出发采用以习题带知识点的形式,我精心准备了《二次函数》的第一节复习课,教学重点为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及应用。

  最初,“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增减性”这一相关性质复习设计中安排了3个训练题目,其中第(2)小题侧重在抛物线的对称性与增减性,集体备课后我在复习侧重方向上作了调整:加强利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一般式化顶点式、判断抛物线对称轴、借图象分析函数增减性等的训练,另外还预想借图象识别2a与b的关系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本节通过建立函数体系回忆了二次函数的定义,其图象与性质及与一次、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综合应用,相继进行,但此环节中“2a与b的关系”学生没有提到,迫于突破此难点,我让学生观察课例图象,并进一步引导观察对称轴的具*置后,仅有十几个学生准确理解、掌握,于是我进一步的分析“2a与b的关系”由对称轴的具*置决定,并说明由a>0与b>0能推导出2a+b>0的方法仅适于此题,但效果不尽人意,仍有一部分学生应用此法解决相关问题。如此导致处理二、2、(2)题时间紧张,使得重点不凸现。将第(3)题留为课后作业,来了个将错就错,为下一节课复习“二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巧作铺垫。

  通过本节课的备课与教学,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1.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每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堂课我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自己充当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不但能用一般式,顶点式解决问题,还能深层挖掘,巧妙地用两根式解决问题,可见学生的潜力无穷.

  2.本课遵循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学生的“主体”教学思想,运用助思,助学,助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动了师生交流的“匣门”,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了师生间的双向活动

  3、在如何备复习课,准确把握一个单元及一节课的重点及突破难点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在巧妙驾驭课堂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在如何与他人相处方面有了更好的认识,踏踏实实地做人。

  总之,在实践中获得灵感,在交流中撞出智慧,在反思中调整思路,在坚持中取得进步。

初中数学二次函数教学反思2

  这节课是在学完正、反比例、一次函数,认识了一元二次方程之后的二次函数的第一节课,从课本的体系来看,这节课明显是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二次函数,能区别二次函数与其他函数的不同,能深刻理解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并能初步理解实际问题中对定义域的限制。

  但是如果光从这些知识点上来讲这节课,其实很简单,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储备基础上很容易迁移和接受这些知识,那么这节课还有什么好设计的呢?

  重新思索教材的编写意图,发现课本这部分内容大部分篇幅是在讲三个实际问题,由此引出了二次函数,我才意识其实这节课的重点实际上应该放在“经历探索和表示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获得用二次函数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从而形成定义”上,有了这个认识,一切变得简单了!

  整节课的流程可以这样概括:学生感兴趣的简单实际问题——引出学过的一次函数——复习学过的所有函数形式——设问:有没有新的函数形式呢?——探索新的问题——形成关系式——是函数吗?——是学过的函数吗?——探索出新的函数形式——概括新函数形式的特点——将特点公式化——形成二次函数定义——有练习巩固定义特点——返回实际问题讨论实际问题对自变量的限制——提出新的问题,深入讨论——课堂的小结,这样设计一气呵成,感觉上无拖沓生硬之处,最关 键的是我认为这符合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是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的。

  对于实际问题的选择,我将4个问题整和于同一个实际背景下,这样设计既能引起学生兴趣,也尽量减少学生审题的时间,显得非常有层次性,这些实际问题贯穿整个课堂的始终,使整个课堂有浑然天成的感觉。

  对于练习的设计,仍然采取了不重复的原则性,尽量做到每题针对一个问题,并进行及时的小结,也遵循了从开放到封闭的原则,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对于最后讨论题的设计和提出,是我在进行了整个一章的单元备课后发现,我们其实对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是不讲的,但是不讲并不代表一点都不会涉及到,其中用到的思想方法还是相当重要的,在图象的观察中也具有了重要的地位,再加上这个问题在进行了前面的实际问题的解答之后是呼之欲出的:多种树——想提高产量——多种几棵好呢?,所以我设计了这个探索性的问题:假如你是果园的主人,你准备多种几棵?注意这里我并没有提出最大最小值的问题,但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理解到,这是数学的魅力。这个问题的提出是整节课的一个高潮和精华,是学生学完二次函数定义之后,综合利用函数的基本知识,代数式的知识和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进行的思考,因而他们的想法和说法,不论对错,不论全面还是有所偏颇,其中都涉及到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而这些恰恰是非常重要的。事实证明学生的思维真的是非常活跃的",你要你给了足够的空间,他们总能从各方各面进行思考和解释。

初中数学二次函数教学反思3

  在二次函数教学中,根据它在初中数学函数在教学中的地位,细心地准备《二次函数》的教学,教学重点为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及应用,教学难点为a、b、c与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关系。根据反思备课过程和讲课效果,感受颇深,有收获,也有不足。

  本章的教学是我对选题有了进一步认识,要体现教学目标,要有实际意义。要体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学生分析。如为了帮助学生建立二次函数的概念,从学生非常熟悉的正方形的面积的研究出发,通过建立函数解析式,归纳解析式特点,给出二次函数的定义.建立了二次函数概念后,再通过三个例题的分析和解决,促进学生理解和建构二次函数的概念,在建构概念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从问题出发到列二次函数解析式的过程.体验用函数思想去描述、研究变量之间变化规律的意义.

  接下来教学主要从“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增减性”循序渐进,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二次函数的性质,并帮助学生总结性的去记忆。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利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一般式化顶点式、判断抛物线对称轴、借图象分析函数增减性等的训练。这部分内容就是中等偏下的学生容易混淆,还需掌握方法,加强记忆,强调必须利用图形去分析。通过教学,让学生对建模思想、图形结合思想及分类讨论思想都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学会了分析问题的初步方法。

  本章中二次函数上下左右的*移是我觉得上的比较成功的一部分,主要是借助多媒体,动态的展示了二次函数的*移过程,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很形象,便于记忆。

  二次函数 中含有三个字母系数,因此确定其解析式要三个独立的条件,用待定系数法来解.学习确定二次函数的一般式,即 的形式,这方面,学生的学习情况还是比较理想的,但方法没有问题,计算能力还有待加强。

  在学习了二次函数的知识后,我们尝试运用于解决三个实际问题.问题1是根据实际问题建立函数解析式并学习如何确定函数的定义域;问题二是根据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分析二次函数的性质,并通过画函数图像检验作出的分析和判断是否;问题三是综合应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知识确定函数的解析式和定义域,并尝试解决销售问题中最大利润的问题;通过这三个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初步体会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再次感悟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虽然有部分学生尚不能熟练解决相关应用问题,但在下面的学习中会得到补充和提高。

  但在教学中,我自认为热情不够,没有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语言,感染力不足。今后备课时要重视创设丰富而风趣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不但要善于设疑置难,而且要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才会吸引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


《二次函数》教案10篇(扩展9)

——图形二次分类大班教案3篇

图形二次分类大班教案1

  一、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因此,他们对操作比较感兴趣。目前,我班幼儿已经基本能单独进行图形、事物的一级分类,但是对事物图形进行二次分类有点困难。

  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我选择的“二次分类”这个数学活动时,我是考虑到,老师们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直观性,在活动中教师常运用教具演示,并以此为基础讲解基本的数学概念,而实际上,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通过幼儿自己主动活动的过程。

  “图形二次分类”主要让幼儿和教师一起通过图形的特征进行一次分类,再进行第二次分类,等幼儿初步掌握好二次分类的方法后,我们再进行一次直接的二次分类,我希望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导,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图形的二次分类”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按图形的两种不同特征进行二次分类。

  2、大胆用语言表述出图形的二个层次的不同特征,培养幼儿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操作兴趣。

  3、能按要求操作,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活动重点:学习按图形的两种不同特征进行二次分类。

  活动难点:大胆用语言表述出图形的二个层次的不同特征,培养幼儿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操作兴趣。

  三、教学准备:

  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两份,磁性板(板上画好房子、房间)、含两种特征的图形、标记。

  四、教学方法

  整个活动采用了三种方法:游戏法、语言讨论法、尝试操作法。

  1、游戏法:通过“图形宝宝分家”的游戏,达到在玩中学的目的。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思维,变被动为主动。即使知识上得到了巩固和深化,又使幼儿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得到了提高。

  2、语言讨论法:在数学教育中,讨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讨论的时机选在操作的不同时间,就会对幼儿的具体操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引导幼儿先讨论用什么方法分类,操作后,再一次请幼儿讨论。这样,通过不断的交流与讨论,加上教师的帮助归纳,使幼儿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二次分类的概念。

  3、尝试操作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习,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幼儿只有在“做”的过程中与材料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在最后的操作活动中,给幼儿投放了充足丰富的操作材料,并通过商量,一个分一个记录的环节进行互助学习,对二次分类再一次进行经验归纳。

  五、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今天,“图形之家”来了一些新朋友,你们看一看,新朋友是谁?

  生:圆形宝宝、三角形宝宝。

  评析:设计了“图形之家”这个大家庭,让图形宝宝们顺利的带上了拟人化的色彩,吸引了幼儿。

  (二)、幼儿操作,复习巩固一次分类。

  1、请幼儿根据图形娃娃不同的颜色或者不同的形状,给图形娃娃分家。

  师:咦?圆形宝宝、三角形宝宝们它们几个呆在同一个房间,实在是太挤了,于是发生了争吵,想请我们小朋友来帮助它们分分家,好吗?首先,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生:形状不一样,颜色不一样。

  师:那么,我们在给图形宝宝分家的时候,可以按照什么特征来给它们分类呢?

  幼:按形状分,按颜色分。

  2、幼儿操作,进行一次分类,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你根据你喜欢的方式,来给图形宝宝分家吧?

  3、讲解,演示。

  师:你是按什么特征给图形宝宝分家的?有没有谁也是这么分的?在大黑板上演示,并贴上相应的标记。

  师:谁有不一样的分法呢?上来解释一下你是按什么特征给图形宝宝来分家的?为了让小朋友看的更清楚些,老师把它在另外一个“图形之家”上也进行演示并贴上相应的标记。

  4、小结:现在,请你看一看,现在每个房间里的图形宝宝一样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

  评析:此过程是帮助幼儿巩固图形的一次分类,教师一边记录一边运用语言跟进,为幼儿下一步的分组活动奠定基础,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来初步感知分类,在第一个环节中孩子们积极性很高,都在自己的主动参与中感知了通过图形的特征来分类。

  (三)、学习二次分类。

  1、找出这些图形的不同特征。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帮图形宝宝找到房间了,可是,刚刚我还是听到了争吵声,原来,它们还是觉得房间太挤,还想请我们小朋友来给它们分分家,你们愿意吗?“看看红房间里的图形宝宝,它们的颜色都是红色的,可是,它们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幼:形状不一样。

  师:那我们可以怎样来分呢?对,现在我们可以按照他们的另一个特征——形状再来帮他们分家。

  2、幼回答,师根据幼的回答进行操作演示。

  3、谁来给绿房间里的图形宝宝来分分家呢?幼上台操作。

  4、现在,请你给你们操作纸上的图形宝宝来分分家吧,操作的时候要记住你是按什么特征来进行分类的哦。

  5、幼儿进行第二次分类操作,师巡回指导。

  评析:清楚讲述操作要求,让幼儿在第一次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分类,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图形的二次分类,更好的分组操作。

  6、讲解:让幼儿说说是怎样为图形进行分家的。

  (1)师:谁来介绍一下,这一步,你是按照什么特征来给图形宝宝分家的?分下来之后,你发现了什么?

  (2)再请另外一种分法的幼儿上来介绍一下。

  (3)观察,最后的4个小房间里的图形宝宝有什么特征?(它们一模一样)

  7、总结:

  今天,我们给图形宝宝分了几次家啊?(2次)像我们今天这样,按图形宝宝两种不同特征来进行分类的方法,叫做图形的二次分类。其实,我们刚刚做的操作纸中间那一部分是我们的过度环节,我们可以把纸折一下,把中间的房间藏起来,就出现了这个图(师边说边演示),这就是把我们图形宝宝按照它们的两种不同特征直接分到那4个小房间里时的样子。

  (四)、幼儿再次操作,巩固二次分类的方法。

  (1)师:现在,还有许多图形宝宝想请我们小朋友来给它们分家呢,你们愿意吗?分之前一定要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他们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大小怎样的,再进行分类哦。

  (2)幼儿再次操作,直接给图形宝宝二次分类。

  (3)介绍,你是按图形宝宝的哪两种特征来进行分类的?

  评析:加入新的.图形的特征,让幼儿直接进行图形的二次分类,引导幼儿借助了标记,仔细看清图形的特征,*看似简单的操作,对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五)、活动结束。

  师:“今天,小朋友真能干,帮这么多图形宝宝分了家,现在它们都舒适地住在自己的房间再也不争吵了。它们很感谢我们,想请我们去图形王国做客,你们愿意吗?那我们出发吧!

  (六)、活动延伸:给更多的图形宝宝进行二次分类。

  六、活动反思: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习,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幼儿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在这个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投放充足丰富的操作材料:各种红色、黄色、蓝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摆弄后,尝试找到分类的方法,并进行经验归纳,最大限度地让幼儿自己动脑、动手自主来进行操作、探索。

  我用一个“给图形宝宝分家”的故事贯穿始终,孩子们便于理解,也十分愿意投入其中,加上我给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操作材料,并加以引导,逐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图形的二次分类”的特征,让他们充满激情的完成了一个个任务。

图形二次分类大班教案2

  活动目标:

  1、学习按图形的两种(三种)不同特征进行二次分类。

  2、培养幼儿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操作兴趣。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第一次操作:颜色2种圆形、正方形图片若干个,第二次操作:颜色2种,大小不同的三角形、正方形图片每二位幼儿一份。分类图。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能根据图形的不同特征进行二次分类。

  活动难点:引导幼儿合作进行分类并记录。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闯关游戏引发幼儿活动兴趣。

  1、老师带领一起去图形宝宝家做客。

  2、让幼儿说说图形宝宝家有哪些宝宝。

  二、第一次操作:分家家进行二次分类。

  1、请幼儿自己选择一种图形宝宝扮演这个图形宝宝。

  2、请图形宝宝们想想怎么样分分家?

  3、请幼儿根据图形的一种特征进行一次分类。并请幼儿说说是怎么按什么特征来分类的,教师进行记录。

  4、观察分完后的图形,看看它们现在都一样嘛?看看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可以怎么分分家?

  5、幼儿进行二次分类,教师进行记录。并对这两次分类进行总结。

  三、第二次操作:分组操作拓展幼儿思维。

  1、教师讲述操作要求:两位幼儿一组先两人讨论,一幼儿根据讨论结果先进行一次分类,另一幼儿进行分类记录,同前方法再根据其他特征进行分类并记录。

  2、请幼儿两两分组进行合作。教师个别指导。

  3、对幼儿操作结果进行集体检查。

  四、活动延伸:将各种小动物进行二次分类。

  1、将各种小动物进行一次分类。(海、陆、空)

  2、再进行二次分类:海分为鱼类和两栖类、陆分为家禽和野生、空分为鸟类和昆虫类。

  引发幼儿活动兴趣,先初步接触活动的内容。

  让幼儿扮演图形宝宝亲身体验图形分类的有趣。

  让幼儿根据图形不同特征进行二次分类。

  教师一边记录一边运用语言跟进,为幼儿下一步的分组活动奠定基础。

  清楚讲述操作要求,让幼儿能更好的分组操作。

  拓展幼儿思维。

  活动反思: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习,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幼儿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我用一个“给图形宝宝分家”的故事贯穿始终,孩子们便于理解,也十分愿意投入其中,加上我给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操作材料,并加以引导,逐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图形的二次分类”的特征,让他们充满激情的完成了一个个任务。


《二次函数》教案10篇(扩展10)

——二次函数教学反思15篇

二次函数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次函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二次函数教学反思1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是学生学习了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进一步学习函数知识,是函数知识螺旋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二次函数单元教学反思。二次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的数学模型,它既是其他学科研究时所采用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某些单变量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和一次函数一样,二次函数也是一种非常基本的初等函数,对二次函数的研究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函数、体会函数的思想奠定基础和积累经验。二次函数作为初中阶段学习的重要函数模型,对理解函数的性质,掌握研究函数的方法,体会函数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本章的重点是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理解与掌握,应教会学生画二次函数图象,学会观察函数图象,借助函数图象来研究函数性质并解决相关的问题。本章的难点是体会二次函数学习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函数图象的特征和变换有及二次函数性质的灵活应用。

  下面是我通过本单元对《二次函数》教学内容的分类后的几点反思:

  “二次函数概念”教学反思

  关于“二次函数概念”教学中我的成功之处是:教学时,通过实例引入二次函数的概念, 让学生明确二次函数是一种常见的函数,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客观地反映现实世界中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模型。通过学习求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中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和它的定义域;大部分学生重视了二次函数概念的形成和建构,在概念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从问题出发到列二次函数解析式的过程,体验用函数思想去描述、研究变量之间变化规律的意义。绝大多数学生理解了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了二次函数的一般表达式以及二次项和二次项的系数、一次项和一次项的系数及常数项。

  不足之处表现在:少数学生不能从函数本身的实际意义去正确判定一个函数是否是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教学反思

  关于“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配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图,观察、归纳出二次函数的性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通过引导学生在坐标纸上画出二次函数y=ax的图象。画图的过程包括列表、描点、连线。列表过程是我引导学生取点的,其间我引导学生要明确取点注意的事项,比如代表性、易操作性。在性质的探究中我让学生观察图像自主探讨当a>0时函数y=ax的性质。当a<0时函数y=ax的性质。探讨函数的性质主要从开口方向、对称轴、增减性、顶点坐标和最值方面入手,让学生从特殊函数来归纳总结一般函数的性质。通过观察自己画出的两个图象,它们代表函数y=ax的两种情况,找出a的符号不同时他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和联系点。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观察图像理解并掌握了y=ax图像的性质,紧接着,我用了三节课时间引导学生通过坐标*移探究了y=ax+k、y=a(x-h)、y=a(x-h)+k的图像,绝大多数学生很快掌握了图形*移的规律,理解了*移后图像的性质,教学反思《二次函数单元教学反思》。达到了学习目标中的要求。

  不足之处表现在:

  1.课堂上时间安排欠合理。学生说的多,动手不够

  2. 学生作图速度慢。简单的列表、描点、连线。学生做起来就比较困难,作图中单位长度不准确,描点不准确,图象中的*滑曲线不够*滑

  3.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各组汇报讨论结果的效果不明显。说明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没有落到实处,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

  4.少数学生二次函数图像*移变换能力差。不会进行二次函数图像的*移变换。

  “求二次函数解析式”教学反思

  关于“求二次函数解析式”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有关待定系数法的问题情境出发,导入求二次函数一般解析式的方法。学生把已知点代入二次函数的一般解析式,很快就得出了三元一次方程组,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求二次函数一般解析式的方法。然后我通过变式,给出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和经过抛物线的一个点,引导学生设顶点式的二次函数解析式,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将已知点代入,很快理解了用顶点式求的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再通过变式我又引导学生观察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启发学生设交点式解析式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在整个教学中,环环相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教学非常流畅,效果不错,目标的达成度较高。

  不足之处表现在:

  1.一般式的应用中学生的难度在于解三元一次方程组上。

  2.学生对求顶点式和交点式的二次函数解析式方法欠灵活

  3.变式训练的习题太少导致学生掌握知识不够牢固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教学反思

  关于“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二次函数的三种不同形式的解析式,即一般式、顶点式、交点式的表达形式,以及二次函数的性质如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大最小值,函数在对称轴两侧的增减性。然后出示问题1,即最大面积问题。教材中的三个探究我分别安排了三节课进行分类教学。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启发和引导学生观察二次函数图像,对图像进行分析,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学每一类实际问题,我都搜集了大量的实例,所以教学重点、难点把握的较准确,同时调动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这部分内容学生掌握的比较好。

  不足之处表现在:

  1.“探究1”中少数学生对于用配方法或公式法求函数的极值容易出错

  2.少数学生不会分析题意,不能正确列式求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3.“探究2”少数学生对最大利润问题中的涨价和定价理解有偏差

  4.“探究3”少数学生不会灵活建立直角坐标系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以上就是我在教学本单元的感受、体会。因为二次函数知识是函数中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考点,所以针对教学中的不足和学生暴露出的问题,在期末复习中还要制定详实有效的复习计划,通过精选习题再进行最后的强化训练。

二次函数教学反思2

  今天讲授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与性质,首先提供了一系列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建立二次函数的重要性,然后以例题的形式通过配方研究具体的一个二次函数y=ax2+bx+c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从而得出它的性质和图象,并进行针对性练习。再由特殊到一般,以例题的形式通过配方推导出二次函数y=ax2+bx+c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的公式,再进行针对性练习.

  在完成上述的教学内容后,结合本班级的学生实际,我感觉对学生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给定一个二次函数如何用配方法或者是用公式去求这个函数的顶点坐标和对称轴。应该可以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于是我通过设置游戏进行拔高练习,最后通过设置几个小问题,对整堂课进行总结。

  一一审视这堂课的教学全过程,我带着遗憾带着疲惫,当然更多的是沉甸甸的收获。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所有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情景的创设及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通过上课我认为还需更加注重实效,注重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方面做得还很不够。比如在游戏环节中,抢答的总是好学生,作为差生,可能连思考的机会都失去了。

  教学应该是一个连续的,环环相扣的动态过程,在这节课中,我个人认为在这个内容的连接上,还不够自然。

  新课标指出,数学应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但在这方面我觉得在这堂课中体现得还不够,也许是受到这个教学内容的束缚,因为这是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是二次函数的起步阶段,所以很难与生活实际联系。但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遗憾,还有就是在教学基本功上,我也存在很大不足,特别是在板书方面,不够工整,这些都需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的。

  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教学艺术水*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提升,我相信只有我们的真挚追求,不懈努力,教学业务水*一定会不断提高。

二次函数教学反思3

  在“一次函数”一章时已经了解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联系。本章专门设一节,通过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再次展示函数与方程的联系。一方面可以深化我们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认识,另一方面又可以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二次函数的有关问题。

  利用二次函数图像求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数根。

  本节通过画图,看图,分析图,列表对比,抽象概括进行教学,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不足之处是:有少部分学生对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关系有点费解。通过了解发现:这部分同学对一次函数和方程的关系也不熟悉,也就是数学基础不扎实,还有就是数形结合能力差,也就是不能建立数与形之间的联系。他们为什么不能很好的做到这些呢?我想,这正是本节课的要点所在。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关注这一点,解决之。

二次函数教学反思4

  这节课是安排在学了一次函数、反比例、一元二次方程之后的二次函数的第一节课,学习目标是要学生懂得二次函数概念,能分辨二次函数与其他函数的不同,能理解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并能初步理解实际问题中对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限制。依我看,这节课的重点该放在“经历探索和表示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获得用二次函数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从而形成定义”上。一上完这节课后就有所感触:

  1、二次函数是一种常见的函数,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客观地反映现实世界中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模型。许多实际问题往往可以归结为二次函数加以研究。

  2、教学要重视概念的形成和建构,在概念的学习过程中,从丰富的现实背景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的探究性活动,引导分析实际问题,如探究面积问题,利息问题、观察表格找规律及用关系式表示这些关系的过程,引出二次函数的概念,使学生感受二次函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课堂教学要求老师除了深入备好课外,还要懂得根据学生反馈来适时变通,组织学生讨论时该放则放,该收则收,合理使用好课堂45分钟,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

  我觉得在教学中,只光热情还不够,没有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感染力不足。今后备课时要重视创设丰富而风趣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不但要善于设疑置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要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而且要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才会吸引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

二次函数教学反思5

  对于二次函数总体复习的时间定为三个课时。1、基本知识与性质,2、待定系数法,3、应用。

  一、本章主要内容有:

  1、概念。考查的方式是判断函数是否是二次函数,需要注意的是分母里有二次的函数;可以化掉二次项的函数;以及二次项系数可能为零的函数。

  2、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设解析式有三种形式,一般形式,双根式,顶点式。

  另外还有根据实际问题求解析式。特别是一些辩证性很强的题目,比如售价为某一个值时销售量为具体的某一个值,当售价提高后,销售量减少。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应该怎样定价格。这种是典型的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类型。同样的背景在八年级的时候也有出现,通过一元二次方程解决。

  3、图文信息题。根据图像来回答问题,求交点坐标,顶点坐标,构成三角形的面积等。同时要能判断增减性,在什么情况下函数值大于零,在什么情况下函数值小于零。

  4、抛物线的*移。抛物线的形状和大小由二次项的系数决定,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主要是确定位置。所以抛物线的*移的前提条件是二次项的系数不变,规律是“上加下减,左加右减”。

  5、根据图像来判断一些代数式的符号。主要用到的是开口方向,与纵轴的交点,顶点以及自变量为1和-1时的函数值来确定。

  二、成功之处:

  (一)在探究二: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a≠0)图象的顶点坐标为(-1,-6),并且该图象过点P(2,3),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中,设计了两个问题:

  1、通过已知顶点A的坐标(-1,-6),你从中还能获取什么信息?

  2、在不改变已知条件的前提下,你能选用“一般式”吗?

  设计意图是:

  1、由顶点(-1,-6),可知对称轴是直线x=-1,函数的最大(小)值是-6。从而得出,当已知对称轴或函数最值时,仍然选用“顶点式”。

  2、挖掘顶点坐标的内涵:(1)由抛物线的轴对称性,可求出点P(2,3)关于对称轴x=-1对称点P’的坐标是(-4,3);(2)用点A、点P和对称轴;(3)用点A、点P和顶点的纵坐标等。

  3、得出结论:凡是能用“顶点式”确定的,一定可用“一般式”确定,进一步明确两种表达式只是形式的不同和没有本质的区别;在做题时,不仅会使用已知条件,同时要养成挖掘和运用隐含条件的习惯。

  (二)在知识运用部分采用猜想、比较、方法选择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从而大大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遗憾之处:在课题引入后,由于对学生估计不足,复习中学生还习惯有老师引着做,因此在处理完复习一后用时间相对较多,对于后面的教学造成小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复习三的处理时不够充分,造成一点遗憾。

二次函数教学反思6

  《6.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函数》的第一课时,主要是用方程的方法研究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交点的个数及交点的求法问题。简而言之,就是借助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一方面学生要能够根据二次函数y=ax2+bx+c(a≠0)图像得到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即基本的读图能力;另一方面要能够根据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来判断二次函数y=ax2+bx+c(a≠0)图像与x轴交点的个数,即会依据条件画图的能力。

  这两方面对于函数知识的学习都尤其重要,所以我将此作为本节课的重要任务,渗透在探究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中,并通过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掌握运用的方法。作为新授课,尤其要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对于教材的内容不能全盘复制,而应该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已有的知识积累、学习经验和思维方式为基础,随着课堂活动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形成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借助学生已有的判断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根的情况(a≠0)和二次函数y=ax2+bx+c(a≠0)图象性质的知识基础,将图象与x轴交点的坐标,转化为已知函数值为零,求自变量的值的问题,即解一元二次方程。由“图”过渡到“数”,直观形象,学生易于理解。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自主探索、交流,去发现二次函数y=ax2+bx+c(a≠0)图像与x轴交点的个数和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情况的关系,能够实现课堂学习的自主化,调动学生深层思维的思考,让学生在“再创造”中学习新知,有利于知识的生成,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体现新课改中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的教育教学理念。知识生成过程中,教师做好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适时、科学的进行启发、点拨。这就需要认真研读教材,设计合理有效的问题或是问题串,帮助学生“再创造”。

  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前后的呼应和连贯。比如本节课的知识生成是:直接借助根的判别式b2-4ac,来判断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的情况。这就需要在讲解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是对应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后,设计以下的问题有效过渡:(1)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有几种情况?(2)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有几种情况,借助什么方法来判断呢?这就为后续的归纳做了有效的铺垫,使得新知的生成水到渠成。本节课,在引入问题的设计中做的不够充分,知识的生成没能有效呼应,没有达到预设的课堂效果。我要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对教材的研读,合理把握重难点,在情景引入和知识生成的问题设计上多下功夫,力争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有新的突破。

  看过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的还看了:

  1.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同步练习题

  2.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反思

  3.九年级数学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同步练习题

  4.一元二次方程初三数学单元试题附答案详解

二次函数教学反思7

  1.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与思想方法的应用

  《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内容比较多,而课时安排只一节,为了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本节课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作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发学生观察、分析、类比、联想、归纳、总结获得新的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对新的知识的获得觉得不意外,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探究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从图象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方程的根之间进行分析、猜想、归纳、总结,这是重要的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的是类比思想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2.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问题串、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活动空间、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台;学生则在老师的指导下经历操作、实践、思考、交流、合作的过程,其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相伴而行,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课堂境界。

  3.强化行为反思

  “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融入反思的环节,用问题的设计,课堂小结,课后的数学日记等方式引发学生反思,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悟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习方法。说到数学日记,“数学日记”就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述学生在数学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写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数学日记”该如何写,写什么呢?开始摸索写数学日记的时候,我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给学生提出写数学日记的简单模式:日记参考格式:课题;所涉及的重要数学概念或规律;理解得最好的地方;不明白的或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所学内容能否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通过这两年的摸索,我把数学日记大致分为:课堂日记、复习日记、错题日记。

  4.优化作业设计

  作业的设计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巩固本课基础知识,基本要求;选做题属于拓广探索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

二次函数教学反思8

  这节课我是采用先让学生按照学案的提示,自主预习课本,受到课本所给出的分析过程的思维限制,很容易把问题解决了,但没有放手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尝试建立坐标系,体会各种情况下所建立的坐标系是否有利于点的表示,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没有给予学生以启迪。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本章学习的一大难点,遇到实际问题学生往往无从下手,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一个新的问题该如何去联想?联想什么?怎样联想?这与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解题方法的讲授至关重要,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引导学生判断、分析、归类。为此我在另一个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过程,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学生经历分析——观察——抽象——概括——发现新知——解决新知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发现方法、领悟方法、运用方法,同时我特意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和交流讨论的时间。

  通过两节课的对比,我发现数学的自主学习,不能千遍一律,应针对具体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例如一些简单的计算的课堂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预习,独立进行探究,完成课本上的填空,发现规律;然后小组共同归纳,总结规律,应用规律学习例题,解决问题。一些需要思维的课堂活需要探讨的课堂,我认为应该利用学案,不让学生看课本,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关系、规律。总之数学的自主学习课应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次函数教学反思9

  1、上课一开始,我就注重对所学过的*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知识、*面内如何确定点的坐标、以及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特征和关于y轴对称点的坐标特征的复习。使学生在画二次函数图象时描点找得很快、很准确。在讲解抛物线的概念时,出示了同学们很感兴趣的姚明投篮的照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得出a不同对抛物线图象和性质的影响,在学生画完三个图象后,教师采用“问题导学”式教学方法,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观察、发现、归纳、反思等数学活动,得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在教学中,由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列表、描点、连线绘制出二次函数的图象,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和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发现其中的规律。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说明理由。如在画出图象后,提问学生“我们可以从图中观察到什么”。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了学生观察、综合分析的能力,增加了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也培养了他们善于与人交流,合作,肯于负责任的良好个性品质。

  3、教师适时地总结、深化,提高认识水*。教师在不断地总结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抓住时机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这几个基本函数的学习上一节课经历了从实例抽象概括出函数概念,本节课由函数的解析式画出函数的图象,总结出函数的性质,再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深化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具备反省思维的能力。

  4、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作用”,其中“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起了重要作用。只有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一旦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创造性的时候,学习过程便充满美的魅力,成为学生积极进取、自我完善的过程。

  不足:对y=-x2的读法,教师读的不规范,没有注意小的细节。在总结二次函数性质时,对于开口宽度,我在备课时用a的绝对值来表示的,a为负数时与a为正数时正好相反,一个学生说对了,但不是老师要的答案,我当时没有多想,就说他说的不对。忽略了不同的说法。另外老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去分析、归纳、总结的时间还不够,因此本节课中教师有包办现象。

二次函数教学反思10

  昨天我们学习了用函数的观念看一元二次方程,我通过类比引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具体的实例讨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与二次函数图象之间的联系,然后介绍了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近似解的过程。这一节是反映函数与方程这两个重要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的内容。

  由于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再者,在八年级时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因而,采用类比的方法在学生预习自学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大胆地猜想、交流,分组合作,同时设定一定的问题环境来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最后在老师的释疑、归纳、拓展、总结的过程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在知识掌握上,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情况都有所了解,对于本节所要学习的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利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应该不是难题。本节课的知识障碍,本节课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而不仅仅是利用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遵循着“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独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我再次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能够在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交流中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二次函数教学反思11

  教学目标的设定:

  一、 教学知识点:

  (1)、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 理解二次函数与 x 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

  (3)、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 =h 交点的横坐标.

  二、 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 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2)、通过观察二次函数与x 轴交 点的个数,讨论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3)、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三、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何 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 =h 交点的横坐标.

  教学难点(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 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解决重难点的方法1、 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已学过一元一次方程kx+b=0 (k≠0)和一次函数y =kx+b (k≠0)的关系,你还记得吗?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当一次函数中的函数值y =0时,一次函数y =kx+b就转

  化成了一元一次方 程kx+b=0,且一次函数的图像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解.

  现在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它们之间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将探索这个问题.

二次函数教学反思12

  二次函数的图像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学会并理解了函数的图像,可以说就掌握了函数的性质。如何进行函数图像的教学呢?

  1、学*之前,让学生正确画*面直角坐标系,准备不同颜色的彩笔。

  2、每节课基本都是学生自己画图、比较、讨论、总结。本节画出的图像比较,和上节学习的图像比较,和小组其他同学比较,看形状、看开口、看对称轴、看顶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的地方,尽可能自己总结函数的图像。

  3、小组展示成果,其他小组听、评和补充。总结出顶点形式的图像性质。

  4、画出函数的图像,根据图像确定ahk的数值。

  5、注意二次函数的对称性,步骤是列表、描点、连线。取值时从对称轴开始取,注意左右对称取值。

二次函数教学反思13

  二次函数是学生学习了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以后进一步学习函数知识,是函数知识螺旋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二次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的数学模型,它既是其他学科研究时所采用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某些简单变量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和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样,它也是一种非常基本的初等函数,对二次函数的研究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函数,体会函数的思想奠定基础和积累经验。

  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是让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是二次函数,并能够用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解决一些问题。为此,我先带领学生复习了什么是一次函数,然后设计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推导”出一个二次函数,并观察、总结它与一次函数有什么不同。在此基础上,逐步归纳出二次函数的一般解析式:y=ax+bx+c(a,b,c是常数,a≠0)。最后,通过随堂练习巩固二次函数的概念并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我个人以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是:

  教学时,通过实例引入二次函数的概念,让学生明确二次函数是一种常见的函数,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客观地反映现实世界中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模型,通过学习求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中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大部分学生重视了二次函数概念的形成和建构,在概念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从问题出发到列二次函数解析式的过程,体验用函数思想去描述,研究变量之间变化规律的意义。让学生终生受用的思考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水*有所提高。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学习落入程式化的窠臼,而且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次函数教学反思14

  根据市骨干教师交流学习的安排,我在九年四班上了《2.1二次函数所描述的关系》这节课。这节课我首先让学生思考了列两个函数关系式的生活实际问题,然后又对函数的定义和分类进行了巩固。接着在学生探究两个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思考、归纳出二次函数的定义以及探讨对二次函数的判断,最后针对二次函数的定义和能用二次函数表示变量之间关系进行了巩固应用。

  课后,组内的老师认真地评析了本节课。结合组内老师的评课,我自己也进行了认真反思。

  成功之处:

  1、对二次函数的学习,本节课通过丰富的现实背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感受二次函数的意义,感受数学的广泛联系和应用价值。对二次函数的学习,通过学生的探究性活动(经历数学化的过程),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如探究橙子的数量与橙子树之间的关系、及用关系式表示这一关系的过程,引出二次函数的概念,使学生感受二次函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设计大量的可以表示为二次函数、利用所学的二次函数知识可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利用“想一想”,提出进一步的最大产量的问题;用统计的方法得到关于最大产量的一种猜想,问题的最后让学生初步感受二次函数能解决最优化的实际问题。在“做一做”的活动中,把两年后的本息和y与年利率x的关系表示为二次函数;在以上两例的基础上,给出二次函数的定义,并举出以前所见到的一些二次函数关系式,为新知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3、在新知的巩固应用环节,我精心设计了不同题型的问题,很好巩固应用了本节的新知,课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本节课我注重训练学生书写的规范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规范习惯。

  不足之处:

  1、在分组教学时,对用统计的方法得到关于最大产量的一种猜想,课堂上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充分参加计算,此处给学生的时间少一些。

  2、在“做一做”的活动中,把两年后的本息和y与年利率x的关系表示为二次函数的过程中,没有让学生有更多的交流和互相评价,有些学生对列函数关系式不是完全理解;

  总之,通过本节课,让我真正意识到:对于每节课的教学不能仅仅凭经验设计。在每节课的课前,一定要进行精心的预设。在课堂中,同时要结合课堂的实际效果和学生的情况注意灵活处理课堂生成。课堂上在进行分组教学时,提前预设好教学时间,在每节课上,既要放的开,同时又要注意在适当的时机收回,以保证每节教学基本任务完成。

二次函数教学反思15

  求函数解析式是初中数学主要内容之一,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也是联系高中数学的重要纽带。求函数的解析式,应恰当地选用函数解析式的形式,选择得当,解题简捷,若选择不当,解题繁琐。在新课标里求函数解析式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而在初中阶段主要学习了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和复习求函数解析式的具体做法:

  一、使学生掌握待定系数法。

  待定系数法是初中数学的一种重要解题方法,对于每位学生都必须掌握,并能熟练应用此法来求函数的解析式。待定系数法的基本步骤是:假设所求函数的解析式;把已知的量代入函数关系式,联列方程(组);求出方程(组)的解。

  二、让学生明确二次函数两种关系式。

  (1)、二次函数一般关系式:y=ax2+bx+c(a≠0)

  (2)二次函数顶点式:y=a(x—h)2+k

  对于以上这两种函数,要求学生理解关系式,及其性质和图象。

  y=ax2+bx+c(a≠0)这是一个二元二次方程,若要求a、b、c,必须知道三个不同的解,然后联立方程组,从而求出a、b、c的值。

  三、本节课自己的感想

  曾听过这样的一个比喻,说“教师就象用以识别地图的图例”。教师必须解释教学过程中不同阶段出现的标志,使学生不断地追求、探索和获得。细究起来,它包涵着深层的含义:教师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增强自己的业务技能,才能适应教学中时刻变化的新情况,才能照亮学生成长之路中的每一个标志。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教师应在给出相应的典型例题条件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自己去发现规律。最后,教师清楚地向学生总结每一种函数解析式的适用范围及一般应已知的条件。在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教师要从以前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观念中*出来。《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引导者,也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自主讨论、交流,来探究学习中碰到的问题、难题,教师从中点拨、引导,并和学生一起学习,探讨,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推荐访问:教案 函数 《二次函数》教案【10篇】 《二次函数》教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