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名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对照材料 扫黑除恶 党课下载 不忘初心 治国理政 工作汇报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读后感 >

人类简史读后感【10篇】

时间:2022-12-29 14:54:02 来源:网友投稿

人类简史读后感1  赞一下翻译。  国外社科的中文译本我也看过几本,比如《万历十五年》、《枪炮、细菌与钢铁》等,但这本《人类简史》我觉得是翻译得最好的,用词贴切,符合中文表达习惯。另外,根据译者在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类简史读后感【10篇】,供大家参考。

人类简史读后感【10篇】

人类简史读后感1

  赞一下翻译。

  国外社科的中文译本我也看过几本,比如《万历十五年》、《枪炮、细菌与钢铁》等,但这本《人类简史》我觉得是翻译得最好的,用词贴切,符合中文表达习惯。另外,根据译者在前言里所说的,作者在写这本书时候,针对不同国家都量身定做了一版,所以中文版里作者屡屡提及*的相关史实,这让我读起来感觉很亲切。

  2.总结一下这本书。

  (1)认知革命。最开始智人和其他人种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在7万年前,智人迎来了认知革命,这场认知革命让智人获得了虚构的能力,也就是说故事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让智人大规模组织起来,走出非洲,横扫世界。

  (2)农业革命。智人进一步繁衍,在一些地区,原有的狩猎采集模式已经无法提供部族需要,因此出现了定居和农业。农业产生了剩余的粮食,养活了官员和专业人士,*和贸易系统出现了,宗教也从泛神论走向了多神论和一神论,也就形成了文化。宗教、帝国和贸易三个想象的秩序,进一步组织起更大的智人群体。值得指出有两个:①从狩猎采集到农业生产不是必然的,如果光靠狩猎采集就可以活得很好,就不需要农业。②农业革命是一场骗局,农业革命后人类的总量确实变多了,但是大多数人不得不从事劳动生产才能生活,个体生活反而变差了。农业社会是一个零和游戏的社会,只有通过兼并,国家和社会才会强盛,我认为马尔萨斯陷阱也是零和游戏的产物。

  (3)科学革命。以工业革命为序幕的科学革命,打破了零和游戏。科学技术发展了新的能源和材料,把社会蛋糕做大,人们开始相信明天会更好,愿意投资“明天”,因此出现了资本主义。这个时候开始了人文主义宗教,也就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演化主义(纳粹人种论)。帝国、资本主义和科学技术,一同改变了世界,在整体上提高了全人类的生活,并形成一个由民族主义和经济连接成的全球性帝国。但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是,资本家愿意把利润拿出来进行投资,招募更多的人,生产更多的利润。然而现实却不是这样。(引用马前卒同志的公式,对于每个企业来说,产品价格=利润+工人工资+非人工成本,这里非人工成本就是其他公司生产的产品价格。因此对于全球公司来说,公式就变成了产品价格=利润+工人工资。也就是说,工人工资永远买不完产品,因此就会出现产能过剩,到一定程度也就是经济危机。因此出现*思潮,把利润分给工人。)

  (4)未来。世界总的方向是一体化,原子弹的威慑也足够大,战争的成本越来越大,收获越来越小,总的来说是和*富裕的,但人类社会也存在严重的不*等。人类现在已经掌握了改造自己的技术(生物工程、基因工程、仿生工程、人工智能等),未来人类将改造自己成为神。我想到那个时候人应该会更自由,更富裕更*等,有望进入*。很期待《未来简史》的论述。

  3.和《枪炮、细菌和钢铁》(简称《GGS》)的比较。

  这两本书都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畅销的人类历史书籍,《人类简史》的作者也在最后特别致谢了《GGS》的作者。这两本书有相同也有不同,《GGS》主要论述了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它的论述和《人类简史》中“农业革命”相关章节一致。所不同的是,《人类简史》还说了更多的故事,农业革命只是一部分,而《GGS》只专注于农业革命,毕竟农业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当今世界格局。另外要说的是《GGS》对于观点的论述十分严密,这让我看到人文学科的逻辑性绝不亚于理工科。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从认知革命来叙述整个人类社会的形成、发展,对社会运转做了解释。翻译也很给力,推荐阅读。

人类简史读后感2

  全书大部分内容都让人看起来欲罢不能,惊叹于作者广阔的视野、丰富的学科背景、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及深入浅出的叙事能力。提出的一些观点,如“想象的现实”,对金钱、资本主义与帝国的关系的讨论,对现代资本主义文化的讨论及与前现代文化的对比等,以及用认知革命、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等将人类的历史进行串联,讨论了几大革命的重要意义和对其的不同看法(比如农业革命实际上是一场“骗局”),并以此将人类历史划分成不同阶段进行分析,使人能够以“置身事外”的“他者”视角来审视人类发展的历史,反观自身。书的末尾谈到了对于“快乐”或者“幸福”(作者好像并没对二者进行区分)的认识以及可能的历史发展,这是以往的历史学从不会讨论的内容,而这也与作者写作此书的初衷密切相关,即引起“智人”对自身发展和行为的反思,希望“智人”能够认真思考和把握自身的发展方向。不过,可能正如作者所说,大部分的历史学家更擅长做“事后诸葛”,所以,总体来讲,作者对于目前为止人类历史发展的分析确实更趣味十足,更耐人寻味,而对未来人类发展方向的思考可能让我稍感无趣(大概是因为没有提出比较新颖的观点,或者说并没有提炼出完整的理论问题?)或者说不能认同。

  总之,这本书虽然内容庞杂,涵盖各个学科,还间插不少故事,但并不会感到凌乱。在作者精心的设计安排和严密的逻辑框架下,反而显得全书深入浅出,丰富有趣,可读性极强。对于翻译者也不得不特别提出来点个赞,一句话就是,这本书完全不像翻译过来的,感觉就是一个*人用*话写成的,可以想见翻译的水*之高!

  强烈推荐阅读!

人类简史读后感3

  20xx年冬,我企图啃完一本大部头著作,这本著作的名字叫《宇宙历史哲学》,很宏大的一个名字,内容也是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奇怪的是知道这本书的人并不多,而且似乎没什么人重视这本书。那时候,我很是怀疑作者的观点是不是太扯淡了。因为如果他说得很有道理,他应该很出名才对。那时候,我判断一样东西好不好,依然会受到身边的人的影响。那本书是真的太厚了。比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还厚。《存在与虚无》已经够难啃了,这本书更难啃。读这本书,你得了解很多科学常识。我最后还是没能把这本书读完。但是通过这本书,我建立了自己的上帝观。我说我相信上帝的存在,并不是因为我读了《圣经》,而是因为读了这本书。这本书用推理的方法论证了上帝的存在。但这种方法不像《百年孤独》里的用照相机照出上帝的验证方法,这种方法非常理性,而且是毫不含糊的。

  我在那一年冬天写了一篇散文,名字我记不清了。中心思想就是人类属于宇宙,而宇宙就是上帝。我说皈依不是主观的事情,是客观的事情。不是你想不想皈依上帝的问题,而是你本来就属于上帝。去年,我和武总、谢总吃饭,我们一起探讨信仰的问题。我把我的这种奇怪的信仰说出来,然后他们就联合起来攻击我。他们觉得我的信仰不算信仰。因为但凡是信仰,你就得能说出个子午卯酉来,不仅如此,你还得有一定的戒律仪式、修行方法。而我呢?我什么都没有。

  我们辩论得非常激烈。谢总有事先走,临走前丢下一句话:小李,在这件事情上,我坚决站在你的对立面。

  我估计我到今天也依然无法说服他们。我也不想说服他们。

  他们可能以为我经常读佛经和圣经,所以我指的上帝就是宗教意义上的上帝。但其实我们说的完全是两码事。

  写这篇文章,我不想就我自己认为的上帝是什么样子作过多阐述。我是想说,人这种动物,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思路跳得有点远。

  前几天,听罗胖子说,认知越进步,人的地位就越低。*出来说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于是人的地位就降格了。达尔文说人其实就是众多动物中的一种,是由其他动物进化来的。于是人降格成了动物。到了凯文。凯利那里,他觉得生命只是按照宇宙的方式去进化,机器也算是生命。人呢,和机器也差不多。我赞同凯文。凯利的观点。不然我也不会啃完他的《失控》。

  《失控》真正吸引我的,是它对生命的描写。和庄子的齐物论非常非常像。

  宇宙诞生,生命诞生,人类诞生。这三者,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

  以上的胡言乱语,算是我读《人类简史》的一点点联想。

人类简史读后感4

  从人类到上帝,是这本书的主旨。

  —尤瓦尔.赫拉利

  从书架上拿下这本书,乍一看。啊,好有深奥的内涵,在通读后,感受变了,这分明是一本通俗易懂,却令人深思的一本书嘛!

  人类的起源并不突兀,早在两百五十万年前,人这一族,就已经在世界出现了。而智人的出现,则又晚了五十万年。但在短短数百年数千年后,智人将世界“占为己有”,其它人类种族全部消失,只要人到了某个地方,那便是洪水,一点儿渣也不留下。从七万年前的“认知革命”到一万二千年前的“农业革命”,再到五百年前的“科技工业革命”,人类只用了不到十万年的时间,走上了世界顶端,而之前一直位居榜首的老虎、鲨鱼,在智人的出现后,慢慢消失,它们想不懂,它们都几百万年未进化,智人在几万年前还是它们的食物,可现在统治世界?

  在智人进化之前,非常好地利用了“丛林法则,弱肉强食”这道理,他们不断战斗,吞噬,才走到现在称霸世界的局面。现在很少人有想用,人之所以只有一个,单一的物种是为什么,而以后,世界上会不会只有人这种生物?可能几十亿年前地球从未想过会在能量耗尽前寿终就寝,而人类的出现,已大大消耗了她的生命,可能几万,不几千年后,智人这个物种会伴随着其他物种消失,而灭绝,其它生物而是幸运的,因为它们已延继了几百万年,而人类,在几万年前登上历史舞台,而没观顾整个世界,世界就要毁在自己利益中了。

  “最犀利的剑,视为最强的种族推动”。这一说明,终究会让智人毁在自己手中。

人类简史读后感5

  第一部分

  以横跨神学宗教,历史学,生物学,地质学,逻辑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的全新观点阐述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并同时探讨了人类发展的动力。

  但也提出了一种与世界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的总结——人类的辛苦程度其实一直没有下降,每一次生产革命,虽然生产力提升,但是人却变得更加辛苦。

  第二部分

  探讨帝国这种国家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形成的原因,作者给出的观点也很是新奇——人类的共同想象构建出帝国制度的基础

  第三部分

  探讨科技革命最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当然,依然不同于科幻小说的观点。人类更多的时候会希望未来还是我们这个物种在利用更高的科技实现着宏伟的蓝图。然而与此相伴的担忧是,未来的人,究竟还是不是人。其实人类的科技已经可以通过改变大脑来改变心灵,改变机能。甚至完全没有目前人类的情感弱点,但是却无数倍放大优点。所以,未来的人更多的应该称之为神。只是,只怕只是少数人成神,而多数人究竟会面临什么?

  总结

  这部书受到了不知道多少学术权威的严厉批评。因为作者给出的观点太不符合业界权威,太不符合人类对世界的主观认识以及长久以来人们被灌输的价值观。不过正因为如此,这才是真正开阔眼界的奇书啊。

  这本书的观点不可全信,我们读的时候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但是也提醒我们对于世界要有一种多方面的视角去理解,对于人类面临的问题也要有更深的危机意识。

人类简史读后感6

  这个假期我读了《人类简史》这本书,作者从历史学、生物进化论、人类学各个学科用超级宏观的视觉,俯视了人类的发展史,同时运用丰富的想象力,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们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本书讲的是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但却不仅站在某个国家或者民族的角度,而是站在动植物、整个世界的角度来看待人类发展历史,很多方面都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进化是人类前进的永恒旋律。人类从低级动物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才逐渐成为当今的现代智人,虽然现在人类是整个生物链条的最高级物种,但并不意味着进化已经结束了。相反,人类也许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进化。进化是始于人类在大脑、身体、以及心理等不同层面的不完善,也恰恰是因为现代人身上仍然存在这种不完善、认知偏差和谬误导致了很多现代问题,丹尼尔的书中对此做了很多很好的描述。未来人类还将不断进化,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和认知上的偏差,只有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

  历史的发展交织着很多偶然性因素。人类和黑猩猩拥有共同的祖先,而数百万年前基因的偶然突变导致人类这个新物种的诞生。基督教的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一样有其偶然性,罗马皇帝偶然发现了这个当时籍籍无名的小教派,并发现通过宗教能够更好的统治国家,也因此在罗马帝国的强力支持下,基督教一举成为世界上的大教派。而近代科技革命的发展更是充满了偶然性,很多科技发明都是偶然的因素导致人类有了新的发现。

  时代的进步夹杂着局限与包容。远古时代,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有限,人们信仰各种神灵,通过神灵来解释大自然的种种现象。农业革命之后,由于粮食供给的大大增加,开始有人可以从事一些更高级的工作,因此在这期间,哲学,政治,艺术以及其它各种思想文化都大大发展,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仍然有其时代局限性,比如儒家强调君权,父权等,再比如古代一直到中世纪,女人的地位始终是不*等的,直到近代才有了男女*等,更有女权主义的出现。现代社会对待同性恋的态度的转变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人们渐渐认识到,人这个物种还有其他生物物种都存在同性恋现象,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现象,也由此使得人们能够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接纳了同性恋这种现象。未来人们也一样会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对待那些我们现在认为不对甚至不合法的现象,实际上很多所谓不对或者不合法的行为都是受我们的意识形态所扭曲的价值观导致的。

  全球化听起来是二十-世纪的词汇,但实际上全球化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一直在进行中,墨西哥的辣椒可以为川菜和湘菜的代表符号,基督教堂可以是中关村和东单的地标建筑,穿着学士服拍毕业照也是*学生的毕业必修课。金钱是人类社会最普遍信赖的虚构物,帝国的刀枪棍棒和携带的病菌不仅实行经济上的扩张还要求被服者文化屈从,而当宗教从多神教转向一神教时就近乎狂热的要求所有人都崇拜那个唯一的"上帝",这就是过去几个世纪全球化过程的三大法宝。

  科学革命的核心是人类不再只关注圈内已知的知识,对外围的未知视而不见,而是承认自己对外围的无知。人们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通过观察和数学方法,取得新的能力。但是科学革命之前,获取知识的途径就是钻古籍和传统,比如写诗作词都要引经据典,贾宝玉作诗就因想不起典故急得出汗。有人不知道蜘蛛是怎么结网的,去问牧师,牧师不知道,去问《圣经》,《圣经》里也没有,于是牧师说:"上帝说蜘蛛怎么结网不重要"古老的知识体系认为我们已经把该知道的都知道了。

  欧洲的文艺复兴始于十三世纪末,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为科学、文艺发展扫清了道路,为人们探索圈外的未知提供了思想和制度的*,不至于因为支持地球围绕太阳转而被烧死,*的"文艺复兴运动"比欧洲晚了五百年,这也是西方缘何主宰世界的原因之一吧。当科技迅猛发展,从蒸气机的发明到原子弹的爆炸,获取能量的能力越来越大,人类文明迈着巨大的步伐前进。随着帝国与科学联姻,并搭工业的巨轮,人类对未知的探索速度出现惊人的增长。哥伦布航海时大量船员因败血症死亡,四西多年后青霉素才被发现,而不过几十年后人类器官已经可以克隆移植了;从万有引力的发表到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建立经过了将近三个世纪,而仅仅过了二十年,弦理论就萌芽了。

  从“动物到上帝”人类是否能够成为上帝?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拥有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但几乎不知道该怎么使用这些力量。也许人类的历史进程,就是人类自身学着掌握自己力量的一个过程,而生存与毁灭,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人类简史读后感7

  思考的代价。题目很有意思,思考事情需要什么代价呢?编者(夏老师)认为,这是在说在250万年前,人类处于食物链的中游,获取食物比较困难。那就只有通过减少自身消耗来减少食物需求。而人的大脑需要大量营养来维持,导致食物需求上升,而人类相对于猛兽,抵抗能力不足,因此狩猎采集工作难度加大。这就是思考的代价。

  作者举例说明人和其它动物大脑的区别。60公斤重的哺乳动物大脑的*均容量为200立方厘米。而250万年前最早的人类大脑容量约600立方毫米。而现代人类的脑容量在1,200到1,400立方毫米。这就是说,人的大脑进化了。但这种进化并非不费力的(no—brainer)。

  作者认为,为了维持大脑能量消耗,人类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找食物,同时肌肉萎缩。

  大脑为什么能量消耗大?现代人的大脑只占身体总重量的2%到3%,但身体在休息的时候却要消耗整个身体所需能量的25%,而其他类人猿则只需要8%。

  那为何肌肉会萎缩?编者认为逻辑是这样的:人类相对于其它凶猛动物来说是没有战斗能力的,因此人类只有减少活动才能避免被猛兽袭击,虽然生存了下来,但人类肌肉因此而退化萎缩。作者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无尾猿可以轻松地将一个人撕成碎片,就如同撕一个布娃娃一样。(编者注:人类不仅面临猫科大型动物的猎杀,还有同属于人属下的其它人类!)

  作者说道,现在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只要有一把枪就可以杀死一头猛兽。人类初期即使智力上有优势,但也不过是制造出一些精致的小石器,这种优势对于猛兽来说几乎是微乎其微的,人类的大脑又是如何进化的呢?

  作者没有继续讨论一下,而是话锋一转,讨论起人类的另一个优势,直立行走。直立行走*了人的双手,也让人的双手得到巨大的发展。最终,人可以用双手完成非常复杂的任务。比如制造出精密工具等。

  但直立行走也有其缺点。人最初是四肢爬行动物,要实现直立行走,患上了背疼,脖子也变得僵硬。

  而女性付出的代价更大。直立行走需要盆骨更窄,因此繁衍后代受到了影响。死亡率变高。孩子生得越早,由于其头部比较小和柔软,因此母亲更容易活下来。这就导致孩子早产。读后感·作者说到,人类幼崽需要依靠大人多年的照料,才能独立。而小马驹刚生下来就能跑能跳,小猫仅仅在生下来几周后就能离开妈妈觅食。

  因此,人类培养出非凡的社交能力,也产生了社会问题。(编者注:因为人类只有相互合作才能生存下来,所以产生了部落,也就是社会。)作者强调,人和其它动物不同,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作者接着说道,虽然人具有较大的脑容量,会使用工具,高出其它动物一等的学习能力以及复杂的社会结构,但在200万年中一直处于弱势和边缘地位。100万年前的人类生活在被肉食者追杀的恐惧中,也捕捉不到什么大型动物,主要靠种植植物,采挖昆虫,偷捕小动物,吃腐肉为生。直到40万年前人类才开始捕猎大型动物,10万年前人类才位于食物链的顶端。

  不过作者指出,人类之前其它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物种,其进化是漫长的,持续数百万年,而人类进化太快,整个生态系统无法逐渐调整,人类自身也不能很好地自我调整。人类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对于保持在食物链顶端的地位充满恐惧和焦虑,这让人类变得凶残和危险。而人类历史上的许多灾难,从伤亡惨重的战争(编者注:英法百年战争,一战二战等)到对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破坏的浩劫(编著注:因气候变化而导致的海啸,物种灭绝等),都是由此而来。

  编者对最后一段的真得觉得很赞,不愧是历史学家,从历史进化的角度剖析人性,观点独到!

人类简史读后感8

  人类简史的全名是《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其简称:《人类简史》或许并不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意图,冒号后面的内容才是作者对人类进化史的真实定位:从动物到上帝!而让人惊讶的是,人类这一发展历程,竟然经历了上百万年,直到今天才摸到了上帝的门槛。但当我们沉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时,作者却在警醒世人:一场灾难或将开启。这场灾难并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人类自身。

  然而要弄清这一切,还得从头说起。早在上百万年前,人类的祖先猿人便已问世。而人类真正的历史恐怕要追溯到几万年前的一场认知革命。但要把这段历史给写全了,绝对是一部长篇巨制。可在作者眼中,纵横几万年的人类文明史,也只不过经历了三场大的变革,它们是:认知革命(7万年前),农业革命(12000年前),科学革命(500年前),每一次革命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但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改变却是越来越惊人!

  比如,你可以假想这样一个场景:距今1千多年的唐朝人穿越回距今2千多年的秦朝,他们并不会感到太大不同;而换做今人,即便只穿越回30年前,你也无法忍受没有手机和网络的一天。

  更加惊人的是,人类社会的这种变化,还在以更快的速度向前不断演化着,以致今天的我们在面向未来,思考未来的时候,莫名产生了一种彷徨和无措,就好像你坐在高速行驶的列车上,却不知目的为何方时,内心所感到的那种颠簸和忐忑不安。那么,何以解忧呢?以史为鉴:了解过去,才能更好的理解将来。

  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学著作,总是让非专业人士,望而却步。但《人类简史》这本书,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以极简的方式,一窥人类发展史的全貌。因为,在汗牛充栋人类历史学著作中,《人类简史》胜在一个“简”字,相比于卷帙浩繁的历史书,他真的可以算的上很轻薄了,但它简明却不简单,视角独特,见解犀利,内容丰富如百科全书。书中,作者将其广博的学识和对历史深入的思考竟皆融入其中,让每一个深入阅读的读者皆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人类简史读后感9

  简单来说,这本书应该还是作者世界观的一个总和,个人感觉对于大学生会有比较大的开悟,还是值得阅读的书籍,但是其实观点上过于泛且散,这也是科普类读物的必然吧。

  再来说说读这本书最大的感悟,是关于人性。

  以前,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丧失了人性。比如罗翔老师说某些人,读法律读到没有人性了,这是绝对不应该的。在我看来,也是如此,很多人,读书读到没有人性的,包括很多精英或者所谓绝对理性,在考量中,向来是不把人性考虑在内,只作为一个工具,一个数字计入考量,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政治,还有宗教,其实都是人性的部分集合,特别是政治。政治其实就是能够满足大多数人人性的抉择,只有这样,才能将绝大多数人聚合在一起,才有所谓的凝聚力。而保持人性,也是我们与动物,或者书中写到的下一个超级物种,之间最大的差别。

人类简史读后感10

  最近阅读了《人类简史》,其中早期智人的演变对我触动颇深,尤其是在认知革命这一段中。早期智人可以打败自然界中强大的生物,击败同时期不同的人类族群,依靠的就是群体间的合作,这种合作是深深地嵌刻在人类的DNA中的。

  从一开始的河边有狮子,到八卦,直到最后的虚拟故事,早期智人借此走上了一条与DNA进化不同的通向顶点的进化之路。这和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可见知识和可知知识是如此的相似,灵魂转向所面对的理念何尝不是一群人虚拟出来的。我们人和几千头黑猩猩在会场中截然不同的表现,不是因为我们有纪律,有约束,而是潜藏在我们精神深处的某种虚拟的存在,而我们相信它,有时候会把它称为信仰,有时候会是原则,有时候会是道德。而就根本而言其实它就是根植在人类演变过程中的某个虚拟故事。

  由于以上的理解,我们的教育本身就产生了新的取向。我们究竟是把教育变成一种管理,还是引导。是相信儿童,等待儿童成长,还是用一个个强硬的条条框框,不断地规范孩子的成长。在我看来,如果我们选择了第一种,那么我们的孩子也许会像《浪潮》中的孩子们一样,陷入权威主义的漩涡,虽然听话,虽然守纪律,也仅仅是一时的,在很多年之后,照样会回到原本无序的状态,而痛恨过去的老师。

  只有真正的身体力行,让我们的德育发挥真正的作用,深深地进入孩子们的脑海中,让孩子们真正的信仰,唤醒沉睡在内心的道德,自能成长,自守规则,在自然中受到引导,不断成长!这才是我们教育真正该去坚守的。


人类简史读后感10篇扩展阅读


人类简史读后感10篇(扩展1)

——《人类简史》读后感10篇

《人类简史》读后感1

  此书果然不负盛名!

  你若以为这是本历史书,却从未有如此跨度(从人类起源前到未来人类何去何从),更未有如此角度(绝非复制已知历史,而是客观辩证的分析与求证,对历史的分析都是记录而已,很少去分析缘由,更没有从人类是否感到幸福快乐的标准评价),更不用说如此深度(从金钱、帝国、宗教三方面分析人类的融合、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来分析人类的`演化);

  你若以为这是本哲学书,却从未有如此对比思辨(挖掘了宗教的产生与演化,对比了各大宗教的异同),更从未有如此本质深刻(快乐幸福,源自内心,这是个永恒的话题,但是恰恰追求就是痛苦的来源,想要快乐幸福,除了要自知自足,也要放弃对追求的坚持,无欲则福。这是建立在今时今日物质已经足够的基础上,但是对无知的认知,对无知的探索,还是要继续,这是幸福的支撑),也许在此能找到你人生哲学的答案;

  你若以为这是本经济学的书,也未尝不可,作者对金钱的出现、人类历史上对经济的短视、进步带来对未来的可期,进而带来了信用、互相推动经济的极大发展、现存各种思想主义对经济、人类自身的影响,难以列举;

  你若以为这是本启发人类的科幻书,其实也很好,作者真的不但能说出来人类从哪里来,更是思考了人类何去何从!

  这是一本不可多得、思考本质的书,相信会对你有启发!感谢作者的存在,这是个大大大大神!

《人类简史》读后感2

  好久没有这样一口气把书看完了。尤瓦尔赫拉利,从上帝的角度,没有国别民族的区分,没有宗教意识形态的桎梏,从十万年前谈到现在,在全球范围内成功地呼应了当下人们的某些普遍需求和焦虑。向大家推荐!主要有几点感想:

  1.人类的存在是无数竞争的结果。十几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智人由东非大裂谷出发,在地球发展数万分之一的时代里,占领了生命的高峰,同时代的尼安德特人、北京人、蓝田人在残酷的竞争中被智人消灭。

  2.动物行为的动力都是由其基因驱动,人和生物只要有利于生存和繁衍的行为,生物的神经系统就会悄悄地用愉悦的感觉来回应,种族竞争的本质是物种数量的竞争,计划生育不应该只是减量的计划,也需要增量的计划。

  3.三种力量推动全球一体化,金钱、帝国和宗教。而金钱可能是目前最广泛、最深入的社会关系的纽带,市场经济配置资源追求金钱最大化的方式成为大多数*的选择。单纯意识形态的宗教正在最后的挣扎,如*的ISIS们。

  4.人类社会关系正在变革,家庭和地方社群崩溃,改由国家和市场替代,我们成了相互疏远的个体,个人的生存不再依赖家庭,微信、Facebook等等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对公司而言信息革命势不可挡。

  5.社会主义在未来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科学使人获得了神的能力,当基因改造使得长生不老、智力增长成为现实时,人类社会阶层的永久固化将会来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减少这个差异,保证人类万民生物学特征的永续。

《人类简史》读后感3

  作者在第六章后半部分论述了想象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我们的各种法典条例是想象。

  作者用标致汽车公司的例子说明“公司”也是出自于想象,是虚构出来的概念,之所以能够相信公司的存在,是因为董事会这么相信,公司请的律师也这么相信,办公室的同事这么相信,银行人员也这么相信,所有人都这么相信。想要解决到现有的想象,就必须想象出更强大的东西才行,这就是社会的发展。本章最后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身为人类,我们不可能脱离想象所构建出的秩序。

  每一次我们以为自己打破了监狱的高墙,迈向自由的前方。其实只是到了另一间更大的监狱,把活动范围稍稍加以扩大“,当你真正地意识到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的想象,你的钱是想象,你信仰的宗教是想象,你打篮球遵守的规则是想象,你的亲密的人是想象,就连你自己都是想象,或许你能感受到一点点不同?释怀?自信?抑或感觉有趣?或者其他感觉?在高中的时候,自己也曾想到这些,也曾认为自己以后的生活会是自由的,但却不知觉已经忘却自由的概念,为身边所有想象的秩序所禁锢。

  第八章,历史从无正义,”不管是自由人/奴隶、白人/黑人、富人/穷人,都只是虚构的想象所建构出来的。然而历史的铁则告诉我们,每一种由想象建构出来的秩序,都绝不会承认自己出于想象和虚构,而会大谈自己是自然、必然的结果。举例来说,许多赞成奴隶制度的人就认为,这是自然现象,并不是人类所发明出来的`一种制度“、”如果你问一个白人至上主义者为什么赞成种族阶级制度,他几乎一定能跟你滔滔不绝地来场伪科学讲座,告诉你不同种族之间本来就有生物学上的差异。

  比如说,白人的血液或基因就有什么特殊之处,让他们天生更聪明、更有道德感也更勤奋“,但是事实证明,很多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想象都是放屁,所以当别人试着给你灌输思想的时候,你就当他们在放屁好了,听个响就过了,最终要有自己的对于事实的理解与认知,坚定自己的立场。”正义“,这里在我看来不如说是”公*“,历史从无真正的公*,这点我始终相信。

  第十九章,生命的意义部分,让我对于生命的意义又有了不同的思考。简单来说,生命的意义就是让自己快乐,这个和我之前的认知符合。对于快乐,作者又把我的思考领入了另一个层级。什么是快乐呢?”快乐不只是“愉快的时刻多于痛苦的时刻”这么简单。相反,快乐要看的是某人生命的整体;生命整体有意义、有价值,就能得到快乐。快乐还有重要的认知和道德成分。价值观不同,想法也就可能完全不同,例如有人觉得养小孩就像是个悲惨的奴隶,得侍候一个独裁的小霸王,但也有人觉得自己真是满怀着爱,正在培育一个新的生命“,”生活有意义,就算在困境中也能甘之如饴;生活无意义,就算在顺境中也度日如年“。

  不论是你想要实现什么,最终你获得的感受都是想象的错觉。人类的生命从纯粹科学的角度来看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就像我们常说的,谁死了地球还不是照样转?哪怕有一天人类灭绝了,宇宙还是该怎么运行就怎么运行。所以我们对于生命的意义的理解,也都是想象。所谓的快乐,就是让自己的价值观被集体的价值观所认同,换句话说就是让自己的想法尽量和身边的人的想法一致,这样觉得得到了认可,觉得生命有意义,从中得到快乐。”这个结论听起来似乎很叫人难过。难道快乐真的就只是种自我的欺骗吗?“

  我想现在是的,设想某一天地球上只有你一个人类了,没有价值观的束缚,没有他人的舆论压力,没有法规的约束,你现在所能想到的快乐是不是完全都没有意义了呢,因为在那时自我欺骗已经得不到快乐了,并没有人在乎你,也不会有人管你。

  以上提到的部分让我有了一些延伸的思考,其他没提到的章节也很耐读。本书能够让人重新审视人类,对生命的意义加以深入思考,对人类的发展也有所警戒,实为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人类简史》读后感4

  网络的发展,使我们经常会看到国外媒体对*人出国旅游没素质行为的报道。其实这些所谓的没素质只是一些偶然现象,说明不了什么问题?都源自各自家庭教育的不同造成的,根本没必要上纲上线。

  就算有这种“没素质”,我想也不会像当年八国联军抢劫圆明园那样,更不会像美国侵略伊拉克,舒利亚那样的“有素质”。当看了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就更能了解欧洲的整个发展史,便明白欧洲的发达强大和所谓的素质是怎么来的。也就能知道现代欧洲人表现的“所谓的素质”都是在他们祖先野蛮杀戮建立起来的。其实他们的身体里依然存在着侵略别人的基因。

  从郑和下西洋得以证明,当时的欧洲并未占有科技上的优势。真正让他们胜出的是他们的贪得无厌,不断探索和征服的野心。虽然在过去*有能力到达很多国家,但是*从未试图征服过印度尼西亚和非洲等其他国家。

  但在当时的西班牙,英国,葡萄牙、法国,荷兰等国家每到一个地方,就会把当地人灭绝,然后征服这块土地。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或者传说来讽刺这些欧美国家征服印第安人土地的行为。

  当年尼尔.阿姆斯特朗和伯兹.艾德林,在登陆月球前的几个月,受训于一个类似月球的沙漠,当地也是有几个美国原住民部落。受训时碰到了一个上了年纪的原住民,老人问他们在做什么,航天员说他们属于一个研究探险队,不久之后就要登上月球。听到他们这么说,老人沉吟了一会,问他们能不能帮个忙,

  是这样得,我们的族人都相信我们的圣灵住在月亮上,不知道你们能不能为我们族人带个重要口信?

  “要带什么话”航天员问。这个老人用族语说了一串,并让航天员背到滚瓜烂熟。航天员问:“这是什么意思”。

  “啊,这是族人和月亮上的圣灵之间的秘密”。等到航天员回了基地,好不容易找了一个懂这个语言的人,让他翻译出来,这个翻译简直笑翻了。翻译说:这些航天员费尽心力背下来的这句话是:“不管这些人跟你说什么,千万别相信他们。他们只是要来偷走你的土地的。”

  从尤瓦尔.赫拉利提供的数据就能看出这些现在有素质的欧洲人祖先的残忍和野蛮。

  在1769年,当时的英国库克船长远征后的一个世纪间,数百万的欧洲人殖民到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和新西兰的土地;把最肥沃的土地掠夺,原住民不仅人数锐减到90%,幸存者也严重受到种族歧视迫害。库克远征队带来的几近毁天灭地的灾难,至今尚未复原。读后感·他们征服在原本遗世独立,生存繁衍长达上万年的塔斯马尼亚岛原住民时,在之后的100年时间里,几乎把他们灭族,有组织有计划地杀害所有原住民…..

  整本书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人类学、生态学、政治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学科角度阐述人类如何从一个狩猎的群体逐渐发展到现在的发达城市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来龙去脉。

  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只有知道历史,了解历史。才能了解人性。现代的人和几千年前的人一样。贪嗔痴慢疑从来没有改变过。

  总之这是一部“奇书”,读了《人类简史》我们每每会为作者非同寻常的想象力而赞叹。

《人类简史》读后感5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代表了欧洲封建社会、农奴制以及罗马天主教会权威的衰落与消失,欧洲在经历了中世纪晚期危机后,开始步入近代。

  文艺复兴运动于十四世纪中叶开始兴起,这场延续了近300年的反对教会“神权至上”的思想*运动通过复兴古典文化反对神学等封建落后的思想,开始逐渐地*人们被束缚的思想。人们不只是聆听教皇与皇帝的命令,而是更希望能去“表现”自己的思维,因此文艺复兴时期也被称为表现时代,这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随后十六世纪具有灾难性的三十年战争(又称宗教战争)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英国、美国、法国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近代欧洲同时也是科学技术快速进步的时代。地理大发现让欧洲人不再满足于欧洲大陆开始走向世界,一些欧洲国家开始进行殖民扩张,经济贸易和科技迅速繁荣发展,并在工业革命中达到了高潮。殖民扩张促进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但也激发了各种矛盾与战争,人们开始致力于创造一个美好和*的新世界。

  古代人们的野蛮与独有的艺术,中世纪的封建思想,近代欧美国家的迅速发展,这些历史在我们现在看来似乎是陌生的,但是每个人都必须去了解它。因为每个时期的人们都会受到一种局限性,朝着自己当下的利益前行,甚至闭关自守,满足于当下。作者在最后一章曾引用一个法国人的话:“人们生活中最好的帮手就是讽刺和同情,讽刺引发的微笑会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同情导致的哭泣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洁净无瑕。”当我们走进人类的整个发展史时,我们也许会讽刺那些昏庸迷信的人,同情那些遭遇不幸的人们,同时,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更长远,更深刻的反思。

  历史向我们展现的一切,都能成为我们生命中最有价值的训诫。

《人类简史》读后感6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由尤瓦尔·赫拉利所著,他是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历史系教授,是目前全球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他主要通过以人类历史上的三次重大革命使人类逐渐走向地球生物食物链顶点的时间主顺序进行介绍,并且写出了自己对历史的一些看法与分析,并辅以目前人们对历史史实的一系列观点,使读者能够全面的了解历史的发展历程。

  首先,人类只是地球上一种极为普通的生物,处于食物链的中层,并没有多么突出。但在大约七万年前,智人的出现使得人类逐渐走上食物链的顶层,并且还将更加强壮、脑部更发达的尼安德特人踢出了历史舞台,具体是如何做到的,无从考证。但作者通过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是因为智人拥有独特的语言,可以通过这种语言虚构出许多事物,使智人能够以一种极为庞大的组织出现,然后表现出一种极为强大的力量,使智人逐渐走上食物链的顶层。具体表现是当智人从非洲大陆逐渐迁移到其他大陆时,这个大陆的大型肉食动物以及一些其他类型的人类都会逐渐走向灭亡。智人短时间内就完成了从食物链中层到食物链顶层的巨大跳跃,这也对后面的众多灾难埋下了伏笔。

  而后,人类学会了种植,结束了狩猎采集的生活,生活更加稳定。作者认为农业革命其实是植物驯服了人类,使得农民一代又一代的进行着同样的生活,使人类逐渐戴上了一道道枷锁。但在我看来,农业革命使人类摆脱了四处流离的生活,有了固定的居所和活动区域,生活更加稳定,进而使得文明得以发展,是历史之必然。

  阅读这本书解决了我内心许许多多的疑问,了解了人类从哪里来,如何发展,也让我从历史的角度明白了印度种姓以及美国的种族歧视的复杂性,中东局势的复杂性等一些问题。

  在这次的读书过程中,我认识到了自己应该有自己的判断,不可把书当做圣经,不加思索的将作者的想法移植进自己的脑中,读书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自己的思想,不断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

《人类简史》读后感7

  人类简史的全名是《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其简称:《人类简史》或许并不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意图,冒号后面的内容才是作者对人类进化史的"真实定位:从动物到上帝!而让人惊讶的是,人类这一发展历程,竟然经历了上百万年,直到今天才摸到了上帝的门槛。但当我们沉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时,作者却在警醒世人:一场灾难或将开启。这场灾难并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人类自身。

  然而要弄清这一切,还得从头说起。早在上百万年前,人类的祖先猿人便已问世。而人类真正的历史恐怕要追溯到几万年前的一场认知革命。但要把这段历史给写全了,绝对是一部长篇巨制。可在作者眼中,纵横几万年的人类文明史,也只不过经历了三场大的变革,它们是:认知革命(7万年前),农业革命(12000年前),科学革命(500年前),每一次革命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但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改变却是越来越惊人!

  比如,你可以假想这样一个场景:距今1千多年的唐朝人穿越回距今2千多年的秦朝,他们并不会感到太大不同;而换做今人,即便只穿越回30年前,你也无法忍受没有手机和网络的一天。

  更加惊人的是,人类社会的这种变化,还在以更快的速度向前不断演化着,以致今天的我们在面向未来,思考未来的时候,莫名产生了一种彷徨和无措,就好像你坐在高速行驶的列车上,却不知目的为何方时,内心所感到的那种颠簸和忐忑不安。那么,何以解忧呢?以史为鉴:了解过去,才能更好的理解将来。

  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学著作,总是让非专业人士,望而却步。但《人类简史》这本书,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以极简的方式,一窥人类发展史的全貌。因为,在汗牛充栋人类历史学著作中,《人类简史》胜在一个“简”字,相比于卷帙浩繁的历史书,他真的可以算的上很轻薄了,但它简明却不简单,视角独特,见解犀利,内容丰富如百科全书。书中,作者将其广博的学识和对历史深入的思考竟皆融入其中,让每一个深入阅读的读者皆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人类简史》读后感8

  这部作品的作者是以色列历史学家瓦尔赫拉利,这本书根据作者自己视角讲述了从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认知革命到农业革命,再到科学革命,现存的物种都是经过若干年的进化,人类也早已进化到了生物链的最顶端。随意科学的快速发展,科技革命将一些多少年前认为的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时候,就像是作者最后一章节–智人末日,强大的科技在若干年后会不会使人类遭遇危机?这将带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呢?

  近代科技发展异常的迅速,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前沿技术现如今已经处于相当成熟的阶段,几十年的克隆羊,现如今可以做人体仿生器官;几十年前的超大电脑的运算速度,远远比不上一部普通手机;很多以前被认为无法治愈的疾病,现如今也都有特效药;近些年很火的人工智能也让我们享受到了便利。享受科技革命红利的同时,我们也渐渐被它们奴役了。

  出门打车用手机,叫外卖用手机,手机本来是我们打电话的工具,随着手机智能化,网速的升级,现在我们已经离不开手机了,不管是地铁,餐厅还是洗手间,甚至开车的时候都有人在看手机,已经对社会产生了危害。有专家预测了几百年后的人类由于手机的存在发生驼背了。多少年前就有人担心,机器人会不会在不久的将来真的控制人类,当他们真正学会人类的思考,还真是一个未知数。

  阅读历史在于让我们牢记过往,牢记那些经历的挫折,利用积累的宝贵经验去发展,但是我们也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人类简史》读后感9

  这个假期我读了《人类简史》这本书,作者从历史学、生物进化论、人类学各个学科用超级宏观的视觉,俯视了人类的发展史,同时运用丰富的想象力,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们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本书讲的是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但却不仅站在某个国家或者民族的角度,而是站在动植物、整个世界的角度来看待人类发展历史,很多方面都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进化是人类前进的永恒旋律。人类从低级动物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才逐渐成为当今的现代智人,虽然现在人类是整个生物链条的最高级物种,但并不意味着进化已经结束了。相反,人类也许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进化。进化是始于人类在大脑、身体、以及心理等不同层面的不完善,也恰恰是因为现代人身上仍然存在这种不完善、认知偏差和谬误导致了很多现代问题,丹尼尔的书中对此做了很多很好的描述。未来人类还将不断进化,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和认知上的偏差,只有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

  历史的发展交织着很多偶然性因素。人类和黑猩猩拥有共同的祖先,而数百万年前基因的偶然突变导致人类这个新物种的诞生。基督教的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一样有其偶然性,罗马皇帝偶然发现了这个当时籍籍无名的小教派,并发现通过宗教能够更好的统治国家,也因此在罗马帝国的强力支持下,基督教一举成为世界上的大教派。而近代科技革命的发展更是充满了偶然性,很多科技发明都是偶然的因素导致人类有了新的发现。

  时代的进步夹杂着局限与包容。远古时代,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有限,人们信仰各种神灵,通过神灵来解释大自然的种种现象。农业革命之后,由于粮食供给的大大增加,开始有人可以从事一些更高级的工作, 因此在这期间,哲学,政治,艺术以及其它各种思想文化都大大发展,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仍然有其时代局限性,比如儒家强调君权,父权等,再比如古代一直到中世纪,女人的地位始终是不*等的,直到近代才有了男女*等,更有女权主义的出现。现代社会对待同性恋的态度的转变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人们渐渐认识到,人这个物种还有其他生物物种都存在同性恋现象,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现象,也由此使得人们能够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接纳了同性恋这种现象。未来人们也一样会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对待那些我们现在认为不对甚至不合法的现象,实际上很多所谓不对或者不合法的行为都是受我们的意识形态所扭曲的价值观导致的。

  全球化听起来是二十-世纪的词汇,但实际上全球化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一直在进行中,墨西哥的辣椒可以为川菜和湘菜的代表符号,基督教堂可以是中关村和东单的地标建筑,穿着学士服拍毕业照也是*学生的毕业必修课。金钱是人类社会最普遍信赖的虚构物,帝国的刀枪棍棒和携带的病菌不仅实行经济上的扩张还要求被服者文化屈从,而当宗教从多神教转向一神教时就近乎狂热的要求所有人都崇拜那个唯一的"上帝",这就是过去几个世纪全球化过程的三大法宝。

  科学革命的核心是人类不再只关注圈内已知的知识,对外围的未知视而不见,而是承认自己对外围的无知。人们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通过观察和数学方法,取得新的能力。但是科学革命之前,获取知识的途径就是钻古籍和传统,比如写诗作词都要引经据典,贾宝玉作诗就因想不起典故急得出汗。有人不知道蜘蛛是怎么结网的,去问牧师,牧师不知道,去问《圣经》,《圣经》里也没有,于是牧师说: "上帝说蜘蛛怎么结网不重要"古老的知识体系认为我们已经把该知道的都知道了。

  欧洲的文艺复兴始于十三世纪末,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为科学、文艺发展扫清了道路,为人们探索圈外的未知提供了思想和制度的*,不至于因为支持地球围绕太阳转而被烧死,*的"文艺复兴运动"比欧洲晚了五百年,这也是西方缘何主宰世界的原因之一吧。当科技迅猛发展,从蒸气机的发明到原子弹的爆炸,获取能量的能力越来越大,人类文明迈着巨大的步伐前进。随着帝国与科学联姻,并搭工业的巨轮,人类对未知的探索速度出现惊人的增长。哥伦布航海时大量船员因败血症死亡,四西多年后青霉素才被发现,而不过几十年后人类器官已经可以克隆移植了;从万有引力的发表到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建立经过了将近三个世纪,而仅仅过了二十年,弦理论就萌芽了。

  从“动物到上帝”人类是否能够成为上帝?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拥有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但几乎不知道该怎么使用这些力量。也许人类的历史进程,就是人类自身学着掌握自己力量的一个过程,而生存与毁灭,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人类简史》读后感10

  此书果然不负盛名!

  你若以为这是本历史书,却从未有如此跨度(从人类起源前到未来人类何去何从),更未有如此角度(绝非复制已知历史,而是客观辩证的分析与求证,对历史的分析都是记录而已,很少去分析缘由,更没有从人类是否感到幸福快乐的标准评价),更不用说如此深度(从金钱、帝国、宗教三方面分析人类的融合、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来分析人类的演化);

  你若以为这是本哲学书,却从未有如此对比思辨(挖掘了宗教的产生与演化,对比了各大宗教的异同),更从未有如此本质深刻(快乐幸福,源自内心,这是个永恒的话题,但是恰恰追求就是痛苦的来源,想要快乐幸福,除了要自知自足,也要放弃对追求的坚持,无欲则福。这是建立在今时今日物质已经足够的基础上,但是对无知的认知,对无知的探索,还是要继续,这是幸福的支撑),也许在此能找到你人生哲学的答案;

  你若以为这是本经济学的书,也未尝不可,作者对金钱的出现、人类历史上对经济的短视、进步带来对未来的可期,进而带来了信用、互相推动经济的极大发展、现存各种思想主义对经济、人类自身的影响,难以列举;

  你若以为这是本启发人类的科幻书,其实也很好,作者真的不但能说出来人类从哪里来,更是思考了人类何去何从!

  这是一本不可多得、思考本质的书,相信会对你有启发!感谢作者的存在,这是个大大大大神!


人类简史读后感10篇(扩展2)

——人类简史读后感10篇

人类简史读后感1

  人类简史:人之所以从动物能到上帝自己感悟归纳最后两个字合作。

  1、直立改变了人的身体结构,手发挥了更多作用视眼更广。

  2、火的发明提高了生命的质量,不再受限于身体结构。

  3、语言使人能容纳更多的信息,能够传达更为复杂的意图。

  4、想像使智人有信仰,多庞大的群体依然能够合作。如同钱是虚拟的,但我们因为钱能建高楼大厦,与无数陌生人在合作。因为我们都相信钱有价值。一头狮子在吃一块肉,你永远无法说服它说我给你很多钱,你能换无数的肉。

  为什么说一切归根于合作,许多动物都有合作,都有语言,都能利用自然条件。但是任何动物的合作都无法通过庞大的量,陌生的群体而有序合作。任何动物的语言都没法像人一样叙述一件非常复杂的事,如同我可以和别人说,我明天8点的高铁从广州到长沙。一句话叙述了我要干嘛,什么时间,从哪到哪,什么样的方式。单拿一个人,一头狮子一口让你毙命,一只大象一脚可以把你踩扁,但是再多的狮子也无法建起高楼大厦,再多大像也无法到达月球。因为我们有着独一无二的合作方式。

人类简史读后感2

  如果说有些书适合通过纸质书,而不适合通过电子书阅读,这大概就是其中一本了吧。

  虽然书名是简史,但是整个文章思路与常见的历史类书籍不同。作者的关注点,不是各种文明的碰撞,不是朝代的更替,而是真正的人类进化,如何从处于食物链中层的普通动物,一步步发现到今天这样可以改变自然法则的物种。这个历史不是上下五千年,而是更远,远至几百万年前,作者在行文中自带上帝视角。

  全书主要分为四部分,解答了人类如何进化至今的问题。第一部分认知革命,让智人慢慢产生了有别于猿类和其他人类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完全不同的语言来沟通,还有虚构的故事和想象的规则,让人类有了文化及传承的雏形。第二部分农业革命,是人类从游牧型的采集部落慢慢演化成永久固定群落,人类也开始慢慢能驯化其他物种(植物和家禽),慢慢形成大规模合作网络,慢慢产生了文字和阶级。第三部分人类的融合统一,人类慢慢产生了金钱、帝国和宗教。第四部分是科学革命,这部分使人类产生了质的飞跃,人类可以操纵甚至创造的自然资源更多了,全球化进展也得到了飞跃,甚至可以改变原本的自然法则。

  但是,看似一切的进化真的是向好的方向进化吗?现在的我们真的比几百万年前的采集部落的人幸福吗?真的不一定。人类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曾经住在欧洲的人不知道世界还有美洲澳洲,现在可以自在旅行。未来会不会发展地球之外的其他文明?那时人类又会怎样?

  据说作者的这本书,在每个国家出版之前,他都会做点微调,所以在阅读中,以*做例子的点还是挺多的。也是十分用心了。

  我看电子书总是犯困,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好书,推荐阅读。

人类简史读后感3

  开篇即精彩,好书不容错过。作者真是脑洞大开,竟然发现了早已融入我们现代人生活中稀松*常的惊天秘密——国家、宗教、企业之类的东西其实都是虚幻的、人们想象出来的东西,只要借助于一定的前提条件,这些虚拟的现实就能控制着人类的生活,就能让一大批互不相识的人共同协作、共同奋斗,从而创造出不可思议的价值,这一发现真的让多少人惊奇不已、大跌眼镜!

  通过阅读本书,个人认为人类进步的源动力是欲望在驱使,人类的每一步文明的发展前进,都是为了更好的享受——掌握了火的使用,除了能够驱赶野兽之外,最重要的是获得热量、获得更容易消化且美味的食物;发明了语言和文字,除了能够更便捷的交流与合作之外,更重要的是提升了精神层面的享受,诸如此类,发明车、船、飞机,甚至美食、电影等等,说白了都是为了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享受欲望和精神需求欲望。因此,个人认为人类的欲望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源动力。

  作者不愧是来自以色列的青年才俊,通篇读过来,无不时刻被其博闻强识、博古通今所深深折服。全书涉猎面甚广,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天文地理、飞禽走兽无所不包,让人看了大涨知识的同时,不禁拍案叫绝,绝对是本好书。

  不过作者在书中阐述的个别观点有点不能接受,作为一名传统的*人,觉得作者有时候有点过分的宣扬自由*等了,过犹不及,谨慎接受。

人类简史读后感4

  好久没有这样一口气把书看完了。尤瓦尔赫拉利,从上帝的角度,没有国别民族的区分,没有宗教意识形态的桎梏,从十万年前谈到现在,在全球范围内成功地呼应了当下人们的某些普遍需求和焦虑。向大家推荐!主要有几点感想:

  1.人类的存在是无数竞争的结果。十几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智人由东非大裂谷出发,在地球发展数万分之一的时代里,占领了生命的高峰,同时代的尼安德特人、北京人、蓝田人在残酷的竞争中被智人消灭。

  2.动物行为的动力都是由其基因驱动,人和生物只要有利于生存和繁衍的行为,生物的神经系统就会悄悄地用愉悦的感觉来回应,种族竞争的本质是物种数量的竞争,计划生育不应该只是减量的计划,也需要增量的计划。

  3.三种力量推动全球一体化,金钱、帝国和宗教。而金钱可能是目前最广泛、最深入的社会关系的纽带,市场经济配置资源追求金钱最大化的方式成为大多数*的选择。单纯意识形态的宗教正在最后的挣扎,如*的ISIS们。

  4.人类社会关系正在变革,家庭和地方社群崩溃,改由国家和市场替代,我们成了相互疏远的个体,个人的生存不再依赖家庭,微信、Facebook等等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对公司而言信息革命势不可挡。

  5.社会主义在未来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科学使人获得了神的能力,当基因改造使得长生不老、智力增长成为现实时,人类社会阶层的永久固化将会来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减少这个差异,保证人类万民生物学特征的永续。

人类简史读后感5

  从人类到上帝,是这本书的主旨。

  —尤瓦尔.赫拉利

  从书架上拿下这本书,乍一看。啊,好有深奥的内涵,在通读后,感受变了,这分明是一本通俗易懂,却令人深思的一本书嘛!

  人类的起源并不突兀,早在两百五十万年前,人这一族,就已经在世界出现了。而智人的出现,则又晚了五十万年。但在短短数百年数千年后,智人将世界“占为己有”,其它人类种族全部消失,只要人到了某个地方,那便是洪水,一点儿渣也不留下。从七万年前的“认知革命”到一万二千年前的“农业革命”,再到五百年前的“科技工业革命”,人类只用了不到十万年的时间,走上了世界顶端,而之前一直位居榜首的老虎、鲨鱼,在智人的出现后,慢慢消失,它们想不懂,它们都几百万年未进化,智人在几万年前还是它们的食物,可现在统治世界?

  在智人进化之前,非常好地利用了“丛林法则,弱肉强食”这道理,他们不断战斗,吞噬,才走到现在称霸世界的局面。现在很少人有想用,人之所以只有一个,单一的物种是为什么,而以后,世界上会不会只有人这种生物?可能几十亿年前地球从未想过会在能量耗尽前寿终就寝,而人类的出现,已大大消耗了她的生命,可能几万,不几千年后,智人这个物种会伴随着其他物种消失,而灭绝,其它生物而是幸运的,因为它们已延继了几百万年,而人类,在几万年前登上历史舞台,而没观顾整个世界,世界就要毁在自己利益中了。

  “最犀利的剑,视为最强的种族推动”。这一说明,终究会让智人毁在自己手中。

人类简史读后感6

  开智系列。以一种类上帝的视角,串联起以前学过的知识,外加很多对我来说很新奇的观点,叙述了智人是谁,从哪里来,现在怎么样,又会往哪去。

  智人如何从一种普通的动物到统治地球,是各种偶然还是必然,书中罗列各派观点,这过程描述得有趣如小说。同时也能让自己跳出来想,作为一个智人,有什么从娘胎带出来的,自己*时都没察觉的属性。

  我们常问,你信什么?相信人人*等?相信个人主义?相信消费主义?刷新我认知的地方在于作者认为这些相信的东西是虚构的,想象出来的,智人无法脱离这种想象,并且这种想象建构秩序和世界深深结合,存在于人与人的连接中,塑造了我们的欲望。反过来想,我们现在脑子里面的想法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比如不开心就去买买买,是不是因为自己相信消费能带来快乐,比如多去旅游多人生体验,是谁灌输这种概念?是内生的,还是身边的人也相信,还是各种广告在倡导?从小被教育对错的东西并不是绝对的,取决于我认为的对错,和你认为的对错,是不是同一个想象的秩序,这个一个很奇妙的规则,这种想象的秩序又直接指导了我们的行动。

  为什么农业工业科学城市等等等东西不断发展?个人为什么要努力工作,提升自己?如果放在超长的时间、空间维度里,个体对于社会的发展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但是,回到个体,对快乐、痛苦的感受却占据全部。什么是快乐,什么是幸福,是不是也和自己相信的,自己想象的秩序强相关?

  还有很多观点值得再去琢磨琢磨,承认无知,再挑战个人的三观。

人类简史读后感7

  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简史三部曲”《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我都非常喜欢。古罗马有一句名言:“一个不懂的自己出生前的历史的人,永远都是孩子。”历史上的每一个时间点,都像是一个十字路口。虽然从过去到现在已经只剩单行道,但到未来却有无数岔路可走。所以在疫情居家时,我就想到了重读《人类简史》。

  《人类简史》是一部不长的书,却按时间顺序梳理了从智人出现到当今又到未来的人类发展全过程。书中确定了人类历史的三个关键节点,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

  认知革命是指在距今7万到3万年间,人类出现新的思维和沟通方式,能够通过语言传递事实和信息。认知革命以前,人类是灵长类动物的一种,与其它动物并无太大区别,风餐露宿,捕猎、采集为生,要躲避其它猛兽的袭击。认知革命以后,传说、神话、神及宗教出现,人与人之间通过这些虚拟的想象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纽带,协作和活动的范围大幅扩张,部落的规模扩大、能力提升,开始成为自然界的主导力量,甚至具有灭绝其它物种的能力。认知革命以前人类只有生物学上的特征,之后便产生了历史学,有了文化意义上的人类历史。

  关于农业社会,书中提出了两个有趣的悖论。

  第一个是到底是小麦利用了人类,还是人类利用了小麦?人类大规模的小麦种植活动对人类的繁衍和发展的确有很大作用,但同时小麦自身也因此获得了物种的大发展。我们可以说是人类利用小麦加快繁衍生息,但从小麦的角度来看,却是小麦利用人类扩张到全球。这是个很新颖而有趣的角度。

  第二个是人类大规模耕种到底增加了幸福,还是减少了幸福?一方面,大规模农业耕种使得人类拥有更多的粮食,免于饥饿的痛苦,也使人类得以定居并发展出商业和文化,无疑是一件好事。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农业耕种使得人类牢牢地被土地和作物束缚了,不得不日复一日地面朝黄土背朝天进行农业生产,比游牧采集为生的辛劳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看来,人类原本为了增加幸福而进行的农业活动,反而使得农民劳累不堪,难言幸福。一连串为了让生活更轻松的“进步”,最后却成为人类身上一道又一道的沉重的枷锁。这确是件吊诡的事情。

  科学革命是近代以来,尤其是17、18世纪以来,伴随着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这两大引擎,科学技术也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进步,使得人类逐渐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并征服世界。科技如今不仅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也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人类甚至可以通过生物工程等手段扭转自然的力量。未来世界的模样必然是由科技所塑造的,也必然是值得期待的。

  读完书你仿佛纵横穿梭在时空隧道中之间,清晰地看见我们人类如何从动物成为主宰世界的上帝。在7万年前人类还不过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动物,在非洲的角落自顾自的生活,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千年间,智人就变成了整个地球的主人、生态系统的梦魇,时至今日,智人似乎只要再跨一步就能够进入神的境界,不仅有望获得永恒的青春,更拥有创造和毁灭一切的神力。但遗憾的是智人在地球上的所作所为实在没有太多令人自豪,虽然我们主宰了环境,但却并没有减少地球的痛苦,虽然饥荒和战争都在逐渐减少,然而其他动物的生存条件,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剧恶化。我们这次的冠状病毒的疫情,不就是从人类口中的一只小小的蝙蝠所开始的吗?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近期我也在读《*哲学简史》,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须反身而诚。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程颢也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生”的真正意义是“生命”,他们认为万物都有对“生命”的倾向,就是这种倾向构成了天地的“仁”。面对这次疫情,作为人类,我觉得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思,我们现在拥有的力量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强大,但我们似乎仍然感到不满,为了寻求自己的舒适和娱乐,对周遭的动物和生态系统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灾难,一个人可能在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我们有很多*古代哲学家都在讨论“宇宙发生论”,其中孟子提出“天民”这种说法,就是说我们人类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我们要有这种觉解,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其实,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美好都来自于我们每一个人,我们自然界的每一个生物,包括我们赖以生存浩瀚而无私的宇宙。天人合一,让我们放下贪婪,尽自己所能,去书写人类更辉煌的历史,去创造属于我们人类的更美好的未来。

人类简史读后感8

  这个假期我读了《人类简史》这本书,作者从历史学、生物进化论、人类学各个学科用超级宏观的视觉,俯视了人类的发展史,同时运用丰富的想象力,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们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本书讲的是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但却不仅站在某个国家或者民族的角度,而是站在动植物、整个世界的角度来看待人类发展历史,很多方面都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进化是人类前进的永恒旋律。人类从低级动物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才逐渐成为当今的现代智人,虽然现在人类是整个生物链条的最高级物种,但并不意味着进化已经结束了。相反,人类也许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进化。进化是始于人类在大脑、身体、以及心理等不同层面的不完善,也恰恰是因为现代人身上仍然存在这种不完善、认知偏差和谬误导致了很多现代问题,丹尼尔的书中对此做了很多很好的描述。未来人类还将不断进化,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和认知上的偏差,只有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

  历史的发展交织着很多偶然性因素。人类和黑猩猩拥有共同的祖先,而数百万年前基因的偶然突变导致人类这个新物种的诞生。基督教的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一样有其偶然性,罗马皇帝偶然发现了这个当时籍籍无名的小教派,并发现通过宗教能够更好的统治国家,也因此在罗马帝国的强力支持下,基督教一举成为世界上的大教派。而近代科技革命的发展更是充满了偶然性,很多科技发明都是偶然的因素导致人类有了新的发现。

  时代的进步夹杂着局限与包容。远古时代,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有限,人们信仰各种神灵,通过神灵来解释大自然的种种现象。农业革命之后,由于粮食供给的大大增加,开始有人可以从事一些更高级的工作,因此在这期间,哲学,政治,艺术以及其它各种思想文化都大大发展,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仍然有其时代局限性,比如儒家强调君权,父权等,再比如古代一直到中世纪,女人的地位始终是不*等的,直到近代才有了男女*等,更有女权主义的出现。现代社会对待同性恋的态度的转变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人们渐渐认识到,人这个物种还有其他生物物种都存在同性恋现象,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现象,也由此使得人们能够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接纳了同性恋这种现象。未来人们也一样会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对待那些我们现在认为不对甚至不合法的现象,实际上很多所谓不对或者不合法的行为都是受我们的意识形态所扭曲的价值观导致的。

  全球化听起来是二十-世纪的词汇,但实际上全球化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一直在进行中,墨西哥的辣椒可以为川菜和湘菜的代表符号,基督教堂可以是中关村和东单的地标建筑,穿着学士服拍毕业照也是*学生的毕业必修课。金钱是人类社会最普遍信赖的虚构物,帝国的刀枪棍棒和携带的病菌不仅实行经济上的扩张还要求被服者文化屈从,而当宗教从多神教转向一神教时就近乎狂热的要求所有人都崇拜那个唯一的"上帝",这就是过去几个世纪全球化过程的三大法宝。

  科学革命的核心是人类不再只关注圈内已知的知识,对外围的未知视而不见,而是承认自己对外围的无知。人们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通过观察和数学方法,取得新的能力。但是科学革命之前,获取知识的途径就是钻古籍和传统,比如写诗作词都要引经据典,贾宝玉作诗就因想不起典故急得出汗。有人不知道蜘蛛是怎么结网的,去问牧师,牧师不知道,去问《圣经》,《圣经》里也没有,于是牧师说:"上帝说蜘蛛怎么结网不重要"古老的知识体系认为我们已经把该知道的都知道了。

  欧洲的文艺复兴始于十三世纪末,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为科学、文艺发展扫清了道路,为人们探索圈外的未知提供了思想和制度的*,不至于因为支持地球围绕太阳转而被烧死,*的"文艺复兴运动"比欧洲晚了五百年,这也是西方缘何主宰世界的原因之一吧。当科技迅猛发展,从蒸气机的发明到原子弹的爆炸,获取能量的能力越来越大,人类文明迈着巨大的步伐前进。随着帝国与科学联姻,并搭工业的巨轮,人类对未知的探索速度出现惊人的增长。哥伦布航海时大量船员因败血症死亡,四西多年后青霉素才被发现,而不过几十年后人类器官已经可以克隆移植了;从万有引力的发表到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建立经过了将近三个世纪,而仅仅过了二十年,弦理论就萌芽了。

  从“动物到上帝”人类是否能够成为上帝?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拥有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但几乎不知道该怎么使用这些力量。也许人类的历史进程,就是人类自身学着掌握自己力量的一个过程,而生存与毁灭,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人类简史读后感9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神,但可别告诉我的仆人,免得他半夜偷偷把我宰了。——伏尔泰

  人类之所以优于动物,是因为人类拥有想象的能力,并用以构建共同的“想象”。

  初读此书,这个观点就让我留有深刻印象。

  而这正是是作者,赫拉利,一个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对现今人类社会的解读。

  这个观点乍看无理,但却是本书的灵魂,随着文章的推进,跟着作者思想的脚步,一点点逐步清晰,让人一时间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人类社会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那最初的想象上,而使这想象成行的,是人类对其的相信,百分百的相信。

  从认知革命开始,人们就开始想象,他们制作并不存在的事物的雕像,并崇拜它们,信仰它们,这或许就是宗教的开始。人们因一个共同的想象聚集在一起,互相信任,形成了一个个部落,过着采集狩猎的生活。到了农业革命,人类似乎开始从居无定所的生活中走出,开始驯化种种能为人类所用的植物与动物,有了更加稳定的生活保障,更是形成了一个个村落。现今,历史学家们发现一些历史遗迹,也与人类农业革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作者明确的表示了他对农业社会的不推崇,并将农业革命形容为“史上最大的骗局”,但从现在来看,这仍旧是历史的必然,是人类发展的开始。就在这人类发展的源头,人们也在为了一个共同的想象勤勤恳恳地劳作。

  又过了很多很多年,一个个国家产生,世界上第一部法典出现,社会上也有了阶级划分,人们相信恶人有恶报,而奴隶生来就身份低微。从这时,人们的“想象”似乎并不都向着美好的方向了。甚至以前能将人们聚集在一起的宗教也发生了变化,各大宗教的分歧使得神学争论愈演愈烈。但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彼此杀得难分难解,国家与国家也不停交战,互不相让时,他们对对方手中的钱币可没有任何抵触的情绪:一种新的互信系统产生了。金钱正是这有史以来最普遍也最有效的互信系统。比起任何国家、法律、等级或是宗教,金钱的魅力让它毫无阻碍的跨过一道道鸿沟,丝毫不受宗教、种族、性别或是性取向的影响。

  读到这里,稍一思考,就发现作者的用意,从始至终在文字里透出来的,都是对人类社会梦幻泡沫的戳穿与嘲弄。他甚至不用“人类”这个词汇,他频繁的使用”智人“,这个生物学意义的词汇。他想做的,只是将人类从高高的食物链顶端拉下来,把人类从自己的想象里点醒,告诉人类其实他们不过是“一种也没什么特别的动物”。而人类的“想象”在“上帝”面前显得微不足道,但正是这“想象”,造就了当今的现代社会,使之达到了现在的高度……。我们拥有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但几乎不知道该怎么使用这些力量。

  “从动物到上帝”,人类是否能够成为上帝?这个问题在我心中已有了答案。

  放下书,脑海里浮现的却是作者在写农业革命时写下的一句话:

  “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植物,但其实早是植物驯化了智人。”

人类简史读后感10

  我怀着种种的好奇与疑问,翻开了《人类简史》的封面。

  《人类简史》讲述了人类的由来,历史的疑问,人类的本性与现实的面纱。从各个方面,解释了现在人类的生活与漏洞,是一本帮助人类了解自我的经典之著。它从文化,信仰,政治,国际,法律等制度的起点,对当代社会发出疑问,让我们重新审视自身。

  《人类简史》一共有20章,从远古时代,一直讲述到当代社会,认我知道了许多从课本上见不到的知识,也让我从内而外的再次了解了人性,它让我知道了现在社会的阴暗面,与光明面。

  它是一个凌乱的魔方,只有拼好它,才能更懂它。它让我懂得了:现代人类的文明,无一不是用别人的血堆上来的。智人本不是孤独的,我们只是人类的一种,就如麻雀也只是鸟的一种,而为什么智人能成为生物链的顶端呢?我想答案我们都心知肚明,我们的祖先当时也可以与他们和谐相处,可是嗜杀和残忍的本性,使我们大开杀戒。但,也正是这份残忍与无情,才让人类生存到今天。人之初,性本恶。我们的真面目,这嗜杀的基因,永远不能摆脱,和睦与文明的表象下,藏着一份邪恶的念头。

  当代社会,所有的犯罪,暴力,弱肉强食都由那份残暴的基因造成,法院上的法官与被告人,也许只有那百分之一的不同。这一小块的邪恶,阴险的伏在我们心上。但我们也应向那残暴的基因说不了,只有将枷锁套上自己残暴的心,将爱注入我们的心田,人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在未来,人类不应只踏着别人的血前进,而更应该手拉手,共同奔跑。

  《人类简史》告诉了我,我与那份残暴的相同,也告诉了我,我与它的不同。


人类简史读后感10篇(扩展3)

——人类简史读后感10篇

人类简史读后感1

  作者以一种宏观视角来解释人类发展的历史,带我们参观人类发展对整个地球生态和自身的影响,相比于历史教科书将人类的发展归于生产力的发展的观点,作者更看重虚构的故事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多了一些人文的情怀。读完本书,也跟着作者思考,我们现在真比我们那些狩猎采集者的祖先幸福吗?

  从物质层面上讲,我觉得我们是比他们幸福,虽然有些人说如何渴望回归自然的生活,但真的让你生活在野生的丛林中,我想没有几个人会愿意,在原始丛林中待几天估计就待不下去了。回归自然到野外去旅游,更多的是现代人对城市生活的小小不满,偶尔发发的牢骚罢了,对自然的向往也只能是我们心中的诗和远方。关于人类为什么要发展,发现的目的是什么,可以从人类的发展过程找到答案。智人发展了,所以智人存活了下来,那些落后的人种,最后都灭绝了,发展是为了生存,虽然人类已经称霸了地球,但宇宙中是不是有其他的智慧生物存在仍然是未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拼命发展,以至于在将来某一天,我们遇见了宇宙中其他智慧生物不会向毛利人遇见现代人类一样。

  浩瀚星空,虽然我们只是沧海一粟,但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和大海!

人类简史读后感2

  人类简史:人之所以从动物能到上帝自己感悟归纳最后两个字合作。

  1、直立改变了人的身体结构,手发挥了更多作用视眼更广。

  2、火的发明提高了生命的质量,不再受限于身体结构。

  3、语言使人能容纳更多的信息,能够传达更为复杂的意图。

  4、想像使智人有信仰,多庞大的群体依然能够合作。如同钱是虚拟的,但我们因为钱能建高楼大厦,与无数陌生人在合作。因为我们都相信钱有价值。一头狮子在吃一块肉,你永远无法说服它说我给你很多钱,你能换无数的肉。

  为什么说一切归根于合作,许多动物都有合作,都有语言,都能利用自然条件。但是任何动物的合作都无法通过庞大的量,陌生的群体而有序合作。任何动物的语言都没法像人一样叙述一件非常复杂的事,如同我可以和别人说,我明天8点的高铁从广州到长沙。一句话叙述了我要干嘛,什么时间,从哪到哪,什么样的方式。单拿一个人,一头狮子一口让你毙命,一只大象一脚可以把你踩扁,但是再多的狮子也无法建起高楼大厦,再多大像也无法到达月球。因为我们有着独一无二的合作方式。

人类简史读后感3

  前前后后持续了快一年的时间,终于把它看完了,随着读书工具的进步,慢慢喜欢上了听书,嗯,比起,收集的信息并不比少,但是需要更用心,用脑。

  真是一本神奇的书,在不知不觉间竟然从最远古的农业革命,到工业发展,再到当今的科学革命,信息时代,从古巴比伦到英法美的崛起,甚至还穿插了*历史的进步,嗯,可能是我读书不够,脑容量储存不够,所以在我看来,称“旷世奇书”也不为过。一本完结,除了感慨赫拉利的眼界与才华,也发现为啥自己的学习没有像他一样高效率,因为自己一直处于盲人摸象的状态,不能从整体出发,没有把各个学科之间好好联系,老是顾此失彼,大意失荆州。

  我常常在想,是不是某个非常普通的下午,其实发生了会决定你未来一生走向的事情,而你浑然不觉。对生活,对历史,我们向来只有后见之明。

  人类简史里讲历史的铁则就是事后看来无可避免的事情,在当时看来总是毫不明显:“对某个时代的了解越透彻,反而就越难解释为什么发生了这个事件而不是那个事件。但如果对某个时期只是一知半解,就很容易受到结果影响,只看到最后成真的可能性。事实上,真正只知道当时情况的人(也就是活在当时的人),正是最看不出历史走向的人。

  时间将在你身上铺陈开来,时间向前,人也向前,你若回头去看,第一行就写好了归路。

  共勉。

人类简史读后感4

  如果说有些书适合通过纸质书,而不适合通过电子书阅读,这大概就是其中一本了吧。

  虽然书名是简史,但是整个文章思路与常见的历史类书籍不同。作者的关注点,不是各种文明的碰撞,不是朝代的更替,而是真正的人类进化,如何从处于食物链中层的普通动物,一步步发现到今天这样可以改变自然法则的物种。这个历史不是上下五千年,而是更远,远至几百万年前,作者在行文中自带上帝视角。

  全书主要分为四部分,解答了人类如何进化至今的问题。第一部分认知革命,让智人慢慢产生了有别于猿类和其他人类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完全不同的语言来沟通,还有虚构的故事和想象的规则,让人类有了文化及传承的雏形。第二部分农业革命,是人类从游牧型的采集部落慢慢演化成永久固定群落,人类也开始慢慢能驯化其他物种(植物和家禽),慢慢形成大规模合作网络,慢慢产生了文字和阶级。第三部分人类的融合统一,人类慢慢产生了金钱、帝国和宗教。第四部分是科学革命,这部分使人类产生了质的飞跃,人类可以操纵甚至创造的自然资源更多了,全球化进展也得到了飞跃,甚至可以改变原本的自然法则。

  但是,看似一切的进化真的是向好的方向进化吗?现在的我们真的比几百万年前的采集部落的人幸福吗?真的不一定。人类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曾经住在欧洲的人不知道世界还有美洲澳洲,现在可以自在旅行。未来会不会发展地球之外的其他文明?那时人类又会怎样?

  据说作者的这本书,在每个国家出版之前,他都会做点微调,所以在阅读中,以*做例子的点还是挺多的。也是十分用心了。

  我看电子书总是犯困,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好书,推荐阅读。

人类简史读后感5

  全书大部分内容都让人看起来欲罢不能,惊叹于作者广阔的视野、丰富的学科背景、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及深入浅出的叙事能力。提出的一些观点,如“想象的现实”,对金钱、资本主义与帝国的关系的讨论,对现代资本主义文化的讨论及与前现代文化的对比等,以及用认知革命、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等将人类的历史进行串联,讨论了几大革命的重要意义和对其的不同看法(比如农业革命实际上是一场“骗局”),并以此将人类历史划分成不同阶段进行分析,使人能够以“置身事外”的“他者”视角来审视人类发展的历史,反观自身。书的末尾谈到了对于“快乐”或者“幸福”(作者好像并没对二者进行区分)的认识以及可能的历史发展,这是以往的历史学从不会讨论的内容,而这也与作者写作此书的初衷密切相关,即引起“智人”对自身发展和行为的反思,希望“智人”能够认真思考和把握自身的发展方向。不过,可能正如作者所说,大部分的历史学家更擅长做“事后诸葛”,所以,总体来讲,作者对于目前为止人类历史发展的分析确实更趣味十足,更耐人寻味,而对未来人类发展方向的思考可能让我稍感无趣(大概是因为没有提出比较新颖的观点,或者说并没有提炼出完整的理论问题?)或者说不能认同。

  总之,这本书虽然内容庞杂,涵盖各个学科,还间插不少故事,但并不会感到凌乱。在作者精心的设计安排和严密的逻辑框架下,反而显得全书深入浅出,丰富有趣,可读性极强。对于翻译者也不得不特别提出来点个赞,一句话就是,这本书完全不像翻译过来的,感觉就是一个*人用*话写成的,可以想见翻译的水*之高!

  强烈推荐阅读!

人类简史读后感6

  这是一本让人拍案叫绝的奇书,每一个事物的剖析都让我感慨作者是个世事洞明的奇葩,思维导向像青岛春天的风一样从四面八方而来向八方四面而去,每一处都能引起我对生命对社会对人与自然的思考,看物种起源那一部分时一直在想到底是经历了怎么样的基因延续才能生出我这样一个个体,从我妈,我姥姥,我姥姥的妈,我姥姥的妈的妈,从我爸,我爷爷,我爷爷的爸,我爷爷的爸的爸,这个延续过程中只要出现一丁点的差错我便不会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妈的,太神奇,太幸运了!我还一直想要知道几百万年前我的基因在哪一个非洲智人的身体内存在着,她和他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每天除了吃喝拉撒睡还会干什么,会不会像我一样思考一下人生,会不会想到几百万年后的后代里出现我这样一个傻缺,如果想到会不会还有动力继续延续下去,也会不会像我一样担心自己嫁不出去而导致基因无法延续、对不起列祖列宗[捂脸]每次想到他们那么艰辛才把基因延续到我这儿,我南山采菊的尼姑梦想就会动摇[捂脸]

  看到农业大发展那一部分的时候会憎恨那群开始种植作物的原始采集者,不然可能现在的我正在某棵树上摘桃子吃,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作者还给我揭开了非洲奴隶之谜,恶之源头是人类的七情六欲,如果欧洲人能像亚洲人那样勤劳,现在的美国可能还是纯种的白人,而不用成天担心自己的某言某行透露出民种族歧视而被起诉。

人类简史读后感7

  本书主线是即“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人类简史》从这个角度切入,来反思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历程。通过结合人类学、生态学、基因学、心理学、宗教学等领域的知识告诉我们,那些历史事实为什么会发生。

  《人类简史》这本书讲的是整个人类的历史。全书不仅是站在某个民族、国家或者人类的角度,而且也站在动物植物、整个世界的角度来看待人类发展历史。从数百万年前讲起,一直讲到现代,并在结尾迎来了全书的高潮,那就是人类的可能的未来,最后的部分给人的感觉才是最震撼的。作者从远古生物进化,讲到农业革命,从帝国主义讲到资本主义,一段段历史娓娓道来,并在不同的人类发展阶段加入了作者自己视角,剖析分解,在很多方面都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认知革命是指距今7万到3万年,人类出现新的思维和沟通方式,能够通过语言传递事实和信息。认知革命以前,人类是灵长类动物的一种,认知革命以后,传说、神话、神及宗教出现,人与人之间通过这些虚拟的想象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纽带,协作和活动范围大幅扩张。认知革命以前,人类只有生物学上的特征,认知革命后,便产生了历史学,有了文化意义上人类历史。

  农业革命指大约1万年前,人类通过种植、驯养等方式,由狩猎游牧生活转向定居。通过发展农业,人类获取食物来源更有保障,为养活更多的人创造条件。人口大量增加,人类开始定居,农业社会形成,出现了商品交换,出现了统治阶层,进而出现了村镇、城市、王国。关于农业社会有两个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第一,到底是小麦利用了人类还是人类利用了小麦?从生物角度看,一个物种繁衍的速度加快,规模扩大,则意味着这种物种在物竞天择中取得了成功;反之,濒临灭绝的物种则意味着物种失败。因此,人类大规模的小麦种植活动对人类繁衍和发展的确有很大作用,但同时,小麦自身也因此获得物种的大发展。这样看来,人类利用小麦加快繁衍生息,但从小麦角度来看,却是小麦利用人类扩张到全球,是共生的结果。第二,人类大规模耕种到底是增加了幸福还是减少了幸福?一方面,大规模农业耕种使得人类拥有更多粮食免于饥饿和痛苦,也使人类得以定居并发展出商业和文化,无疑是好事。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农业耕种使得人类牢牢地被土地和作物束缚,不得不日复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进行农业生产,比游牧采集为生的辛劳程度有过之无不及。这样,原本为了增加幸福而进行的农业活动,反而使得农民劳累不堪,难言幸福。

  科技革命是近代以来,尤其是17、18世纪以来,伴随着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两大引擎,科技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进步,使得人类逐渐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并征服世界。如今,科技不仅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也极大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

  《人类简史》不是简单地把人类历史此般概述一遍。书中阐述“想象的世界”这一独特视角,是构成本书独特魅力的绝妙之处。《人类简史》阐述了人类文化、方方面面都是想象的产物。想象构建民族、社会和国家;想象构建了社会秩序、政治秩序、经济规则;想象构建了公司、货币和金融;想象构建了政治、经济、文化;想象构建了昨天、今天和明天,想象让人类从动物变成了主宰世界的上帝。

  当今社会仍处于科技革命的大浪潮之中,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脚步日益加快。科技的进步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人们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与自然和谐共处,不要一味的追求科技带来的“财富”,我们的科技应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造福于人类,而不是牟取私利的工具。历史从来都是由无数的偶然造就的,正如我们永远不知道未来真正的指向是何方。只有现在,且行且珍惜。

人类简史读后感8

  思考的代价。题目很有意思,思考事情需要什么代价呢?编者(夏老师)认为,这是在说在250万年前,人类处于食物链的中游,获取食物比较困难。那就只有通过减少自身消耗来减少食物需求。而人的大脑需要大量营养来维持,导致食物需求上升,而人类相对于猛兽,抵抗能力不足,因此狩猎采集工作难度加大。这就是思考的代价。

  作者举例说明人和其它动物大脑的区别。60公斤重的哺乳动物大脑的*均容量为200立方厘米。而250万年前最早的人类大脑容量约600立方毫米。而现代人类的脑容量在1,200到1,400立方毫米。这就是说,人的大脑进化了。但这种进化并非不费力的(no—brainer)。

  作者认为,为了维持大脑能量消耗,人类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找食物,同时肌肉萎缩。

  大脑为什么能量消耗大?现代人的大脑只占身体总重量的2%到3%,但身体在休息的时候却要消耗整个身体所需能量的25%,而其他类人猿则只需要8%。

  那为何肌肉会萎缩?编者认为逻辑是这样的:人类相对于其它凶猛动物来说是没有战斗能力的,因此人类只有减少活动才能避免被猛兽袭击,虽然生存了下来,但人类肌肉因此而退化萎缩。作者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无尾猿可以轻松地将一个人撕成碎片,就如同撕一个布娃娃一样。(编者注:人类不仅面临猫科大型动物的猎杀,还有同属于人属下的其它人类!)

  作者说道,现在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只要有一把枪就可以杀死一头猛兽。人类初期即使智力上有优势,但也不过是制造出一些精致的小石器,这种优势对于猛兽来说几乎是微乎其微的,人类的大脑又是如何进化的呢?

  作者没有继续讨论一下,而是话锋一转,讨论起人类的另一个优势,直立行走。直立行走*了人的双手,也让人的双手得到巨大的发展。最终,人可以用双手完成非常复杂的任务。比如制造出精密工具等。

  但直立行走也有其缺点。人最初是四肢爬行动物,要实现直立行走,患上了背疼,脖子也变得僵硬。

  而女性付出的代价更大。直立行走需要盆骨更窄,因此繁衍后代受到了影响。死亡率变高。孩子生得越早,由于其头部比较小和柔软,因此母亲更容易活下来。这就导致孩子早产。读后感·作者说到,人类幼崽需要依靠大人多年的照料,才能独立。而小马驹刚生下来就能跑能跳,小猫仅仅在生下来几周后就能离开妈妈觅食。

  因此,人类培养出非凡的社交能力,也产生了社会问题。(编者注:因为人类只有相互合作才能生存下来,所以产生了部落,也就是社会。)作者强调,人和其它动物不同,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作者接着说道,虽然人具有较大的脑容量,会使用工具,高出其它动物一等的学习能力以及复杂的社会结构,但在200万年中一直处于弱势和边缘地位。100万年前的人类生活在被肉食者追杀的恐惧中,也捕捉不到什么大型动物,主要靠种植植物,采挖昆虫,偷捕小动物,吃腐肉为生。直到40万年前人类才开始捕猎大型动物,10万年前人类才位于食物链的顶端。

  不过作者指出,人类之前其它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物种,其进化是漫长的,持续数百万年,而人类进化太快,整个生态系统无法逐渐调整,人类自身也不能很好地自我调整。人类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对于保持在食物链顶端的地位充满恐惧和焦虑,这让人类变得凶残和危险。而人类历史上的许多灾难,从伤亡惨重的战争(编者注:英法百年战争,一战二战等)到对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破坏的浩劫(编著注:因气候变化而导致的海啸,物种灭绝等),都是由此而来。

  编者对最后一段的真得觉得很赞,不愧是历史学家,从历史进化的角度剖析人性,观点独到!

人类简史读后感9

  我怀着种种的好奇与疑问,翻开了《人类简史》的封面。

  《人类简史》讲述了人类的由来,历史的疑问,人类的本性与现实的面纱。从各个方面,解释了现在人类的生活与漏洞,是一本帮助人类了解自我的经典之著。它从文化,信仰,政治,国际,法律等制度的起点,对当代社会发出疑问,让我们重新审视自身。

  《人类简史》一共有20章,从远古时代,一直讲述到当代社会,认我知道了许多从课本上见不到的知识,也让我从内而外的再次了解了人性,它让我知道了现在社会的阴暗面,与光明面。

  它是一个凌乱的魔方,只有拼好它,才能更懂它。它让我懂得了:现代人类的文明,无一不是用别人的血堆上来的。智人本不是孤独的,我们只是人类的一种,就如麻雀也只是鸟的一种,而为什么智人能成为生物链的顶端呢?我想答案我们都心知肚明,我们的祖先当时也可以与他们和谐相处,可是嗜杀和残忍的本性,使我们大开杀戒。但,也正是这份残忍与无情,才让人类生存到今天。人之初,性本恶。我们的真面目,这嗜杀的基因,永远不能摆脱,和睦与文明的表象下,藏着一份邪恶的念头。

  当代社会,所有的犯罪,暴力,弱肉强食都由那份残暴的基因造成,法院上的法官与被告人,也许只有那百分之一的不同。这一小块的邪恶,阴险的伏在我们心上。但我们也应向那残暴的基因说不了,只有将枷锁套上自己残暴的心,将爱注入我们的心田,人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在未来,人类不应只踏着别人的血前进,而更应该手拉手,共同奔跑。

  《人类简史》告诉了我,我与那份残暴的相同,也告诉了我,我与它的不同。

人类简史读后感10

  思考的代价。题目很有意思,思考事情需要什么代价呢?编者(夏老师)认为,这是在说在250万年前,人类处于食物链的中游,获取食物比较困难。那就只有通过减少自身消耗来减少食物需求。而人的大脑需要大量营养来维持,导致食物需求上升,而人类相对于猛兽,抵抗能力不足,因此狩猎采集工作难度加大。这就是思考的代价。

  作者举例说明人和其它动物大脑的区别。60公斤重的哺乳动物大脑的*均容量为200立方厘米。而250万年前最早的人类大脑容量约600立方毫米。而现代人类的脑容量在1,200到1,400立方毫米。这就是说,人的大脑进化了。但这种进化并非不费力的(no—brainer)。

  作者认为,为了维持大脑能量消耗,人类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找食物,同时肌肉萎缩。

  大脑为什么能量消耗大?现代人的大脑只占身体总重量的2%到3%,但身体在休息的时候却要消耗整个身体所需能量的25%,而其他类人猿则只需要8%。

  那为何肌肉会萎缩?编者认为逻辑是这样的:人类相对于其它凶猛动物来说是没有战斗能力的,因此人类只有减少活动才能避免被猛兽袭击,虽然生存了下来,但人类肌肉因此而退化萎缩。作者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无尾猿可以轻松地将一个人撕成碎片,就如同撕一个布娃娃一样。(编者注:人类不仅面临猫科大型动物的猎杀,还有同属于人属下的其它人类!)

  作者说道,现在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只要有一把枪就可以杀死一头猛兽。人类初期即使智力上有优势,但也不过是制造出一些精致的小石器,这种优势对于猛兽来说几乎是微乎其微的,人类的大脑又是如何进化的呢?

  作者没有继续讨论一下,而是话锋一转,讨论起人类的另一个优势,直立行走。直立行走*了人的双手,也让人的双手得到巨大的发展。最终,人可以用双手完成非常复杂的任务。比如制造出精密工具等。

  但直立行走也有其缺点。人最初是四肢爬行动物,要实现直立行走,患上了背疼,脖子也变得僵硬。

  而女性付出的代价更大。直立行走需要盆骨更窄,因此繁衍后代受到了影响。死亡率变高。孩子生得越早,由于其头部比较小和柔软,因此母亲更容易活下来。这就导致孩子早产。作者说到,人类幼崽需要依靠大人多年的照料,才能独立。而小马驹刚生下来就能跑能跳,小猫仅仅在生下来几周后就能离开妈妈觅食。

  因此,人类培养出非凡的社交能力,也产生了社会问题。(编者注:因为人类只有相互合作才能生存下来,所以产生了部落,也就是社会。)作者强调,人和其它动物不同,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作者接着说道,虽然人具有较大的脑容量,会使用工具,高出其它动物一等的学习能力以及复杂的社会结构,但在200万年中一直处于弱势和边缘地位。100万年前的人类生活在被肉食者追杀的恐惧中,也捕捉不到什么大型动物,主要靠种植植物,采挖昆虫,偷捕小动物,吃腐肉为生。直到40万年前人类才开始捕猎大型动物,10万年前人类才位于食物链的顶端。

  不过作者指出,人类之前其它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物种,其进化是漫长的,持续数百万年,而人类进化太快,整个生态系统无法逐渐调整,人类自身也不能很好地自我调整。人类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对于保持在食物链顶端的地位充满恐惧和焦虑,这让人类变得凶残和危险。而人类历史上的许多灾难,从伤亡惨重的战争(编者注:英法百年战争,一战二战等)到对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破坏的浩劫(编著注:因气候变化而导致的海啸,物种灭绝等),都是由此而来。

  编者对最后一段的真得觉得很赞,不愧是历史学家,从历史进化的角度剖析人性,观点独到!


人类简史读后感10篇(扩展4)

——《未来简史》读后感10篇

《未来简史》读后感1

  以色列学者尤瓦尔·赫拉利于20xx年出版了《人类简史》,席卷世界,引起学界、媒体、大众的极大兴趣,被形容为脑洞大开,刷新三观,描述清楚了人类这种动物的历史。而20xx年诞生的《未来简史》,则是描述了人类这种动物的未来会怎样。尤瓦尔拥有极为广博的知识,nba球探网站在高处,俯视全局,旁征博引,带领我们了解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书中既有只闻其名不知其详的历史资料,也有最新的生物、物理、计算机等科技的发展,同时涉及大量事例及资料。受益匪浅!重点有如下两点感想:

  一、传统思维模式已不适应未来的发展

  《未来简史》讲述了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nba球探网人类将面临着从进化到智人以来最大的一次改变,绝大部分人将沦为“无价值的群体”,只有少部分人能进化成特质发生改变的“神人”。

  尤瓦尔·赫拉利喜欢讲真话,让人难以接受,但也无从反驳。他的惊人的预测:“人工智能和生物基因技术正在重塑世界,人类正面临着三大问题:

  1、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

  2、意识与智能的分离;

  3、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部环境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

  如何看待这三大问题,以及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将直接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发展。其中nba球探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算法。

  算法的本义是指能够用来计算、解决问题和做出决定的一系列有条理的步骤。书中算法的含义被进一步扩展。各种由一系列有条理的步骤解决特定问题的人类团体协作,也是算法。算法不仅能够让无生命的机器执行特定的功能,算法也能把无数个智人连接成巨大的网络,执行特定的nba球探网任务。作者提出,生物学家有明确结论认为,生命体做出选择,执行某个行为,都是算法。也就是说,生命也是一系列算法的集合。控制人类和动物的算法,是通过感觉、情感和欲望来运作的。作者预测,在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科学发展人工智能的电子算法与生命科学研究生命的生化算法将会融合,未来将会形成由算法联接万物的“万物互联网”;算法甚至将发展出人类无法理解、统治人类的新型生命。

  由此可见,基于大数据的算法,不但是当今新鲜热辣的概念,更是未来改变世界的无可逆转的趋势之一。因此,在线公司的三年战略中提出的互联网化、大数据化和智能化,是紧跟行业和时代趋势的战略方向。必须认识到,未来几十年是数字化改造提升旧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的关键期,nba球探网是全面繁荣数字经济的战略期,数字经济不断从线上向线下扩展、传统行业只有加速数字化转型,才能摆脱传统呼叫中心的运营的思维方式,顺应并高速持续发展。

  二、点滴改变的积累将变成质变

  书中指出,研究历史的目的和作用:“研究历史,不是为了重复过去,而是为了从中获得*,想象另一种命运。”描述智人的进化过程:“在追求健康、快乐和力量的过程中,人类慢慢地改变自己的特质,于是特质一个又一个地改变,直到人类不再是人类。”量的积累引起质的变化。

  不仅仅历史是这样发展的,社会也是这样发展的,我们每个人,更是这样一点点的、用无数nba球探网看似*凡的行为,决定了自己的未来。而其中,知识是引发改变的驱动力,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失去意义,或者说过时了。

  因此,终身学习和成长、不断刷新自己的认知、探索行业的发展未来,将是每个人的终身任务。所以,在线公司的战略中提出的人员赋能,除了加快组织机构变革、创新用工模式外,在打造三支核心队伍上,更要强调如何激发员工不断刷新自身认知、终身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只有员工意识到他nba球探网需要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自行负责的时候,才能驱动他在一个优秀的组织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未来简史》读后感2

  读《未来简史》的第二部分有点迷糊,不知道重点在说什么。直到结尾点出人类凭借创造出基于想像的“互为主体的现实”统治世界,才有点摸着头脑了。

  作者的这个观点在《人类简史》里就说到过,那时候说的是“人类凭借编故事的能力统治世界。”那样说的时候我好像一下就懂了。作者在第二部分用两章的文字解释了凭什么得出这个结论。

  人类跟动物的关系变化,从狩猎采集时代的众生*等,到农耕时代人类为了自身利益豢养家畜。人创造了神和宗教来合理化人高级于动物这一原来并不存在的现实,并借助神与自然沟通,做交易。接着人类从农耕时代进入科技时代,人类可以凭借科技经济政治直接有效的解决原来需要神作为中介的各种自然问题。神也面临下岗危机。

  神和宗教就是人类创造——或者也可以说是编造出来的互为主体的现实。大概这样的“事实”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群是很难理解很难接受的观念,所以作者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实验,传说,说明动物和人一样拥有情感,意识,甚至有部分的动物比人聪明,比人有更强大的力量。但7万年的演化结果是人类统治着所有动物,而不是人类被更聪明更强壮的动物统治。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只有人类懂得高效灵活的大规模合作,而这种合作正是基于想像的秩序,比如宗教,体制,法律,价值观,信用,货币等。

  所有的这些都只不过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互为主体的现实——只要大家都信,这些就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如果大家都不再相信。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子虚乌有。

  不知道后面的内容作者会不会通过大部分人类跟小部分人类的区别,来论证大部分的人类其实是跟家畜一样的存在,只有创造“互为主体的现实”的那部分人类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生而为大部分人类中的一员,要怎么活才能不是个悲剧?像那头叫夏洛特的小猪一样算不算活得比较值?或者猪就该本本分分的过它的猪生,狗就该本本分分的过它的狗生,那样起码不会过得很纠结?

《未来简史》读后感3

  看完了《未来简史》,再一次被震撼到,倒不是因为描述的未来中人可能永生也可能灭亡,当然这的确也很震撼,不过算不上什么新见识。书中真正打动我的是贯穿于人类发展的一条暗线——人生的意义,虽然这个终极问题还是没有答案,也可能根本就没有答案,不过对这个问题的不断追问也造就了人类文明本身。

  用书中阴阳的比喻——阳即力量(科学),阴即意义(价值),两者此消彼涨,过去几百年阳占尽了上风,“现代生活就是在一个没有意义的宇宙里不断追求更多的力量”,未来到底是阴阳失衡还是阴阳转换?马克斯预言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激化,反而提醒了资产阶级,缓和了矛盾,书中的预言也是按现在的形势推演,至于未来是否会因为预言而改变?我等鼠辈也只能拭目以待了。

  人何时为人?我觉得不是直立行走,不是能够使用工具,不是有了情感,不是有了意识,而是从能够反思开始,从我们开始问那三个终极问题开始——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在此之前我们的意义是基因内置的——生存和繁衍。我们的行为和其他生物一样,源自一套根植在骨子里的“算法”,饿了就要吃,见到异性就要做,虽然这时也能产生社群,也有情感,也有惩恶扬善,但其实都是自然选择和博弈共同产生的”算法”。个体的意义就是尽可能提高自己的力量(体力,智力),此时可谓阳盛阴衰。

  而当我们开始反思那三个终极问题,就必须要有答案,自然界厌恶真空,于是就有了宗教,宗教完美解决了所有终极问题,但是却限制了人类本能上对力量的追求,此时可谓阴盛阳衰。

  自文艺复兴起,人文主义大行其道,其声称人的意义就存在于每个人本身,人生体验就是意义,努力去追求力量(科学)吧,“在生命最广泛的体验中,提炼出智慧”,此时再次回到阳盛阴衰,但是基因赋予的意义(生存、繁衍),宗教、文化赋予的意义仍然存在,与人文主义的意义相互冲突,也就难怪这么多人感到迷茫了。

  许多人预言未来是人工智能的时代,但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对于“我要到哪里去”并没有新的答案,还是由人来赋予意义(价值),所以还只是人类力量的延续。也许未来人工智能开始反思这些终极问题时,人类才会真正被替代吧,到时到底是阳盛还是阴盛,还是毁于一旦就不得而知了。

《未来简史》读后感4

  长周末把《未来简史》读了一遍。以我浅薄的智慧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1,法老,货币,宗教,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等都是抽象虚拟的概念,而正是这些抽象的普遍被人类接受的虚拟概念统治了人类,或者说组织了人类,也可以说忽悠了人类去相互合作。这些抽象的概念被作者归纳为互为主体,说白了就是大家都觉得怎么怎么样,那么就是怎么怎么样,大家觉得好就是真的好,大家觉得钱重要,就会相互影响,从而都为钱工作,于是形成了一种秩序,一种体制。延伸一下,股票上涨也是一种互为主体,如果大家都认为某支股票应该上涨,那么它就会上涨,比如A判断其他人现在或者将来也会买某支股票,那么A就会去买入,同时B也是这么认为和行动的,C也是,以此类推,此股票就会上涨。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股票会加速上涨,股票的上涨吸引了更多的人认为它会上涨,所以更多的人会加入,直到没有更多人了,大家都进来了,这时候某些人先卖出,这是互为主体的现象又出现,大家开始都觉得要跌,于是就跌了。由于这种群众的判断不一定正确,所以导致有些股票涨起来和跌起来都刹不住车。利用这些非理性的现象,会带来很大益处,当然要有自知之明,判断是不能失误的。

  2,网络游戏也是虚拟,而且是更全面的虚拟,试想一下如果有两份工作工资一样,一份是无聊的现实工作,一份是打网络游戏还发工资。很多人会选择后者。因为网络游戏提供了很好的一个个小目标和可行方案,而且结果是确定性。而现实生活中,没有主线任务,很多努力也是白费,所以很多人逃避现实。所以不论时代如何进步,总是有人喜欢进入虚拟世界。再加上科技发展*人类,导致无事可干阶层的产生,打游戏更会变成“刚需”。

  3,书中提到人的意识是信息流,而喜怒哀乐是信息流进行时在大脑产生的污染。记得有另一本书认为愤怒是由于认知不足或者认知障碍造成的。难道信息流只有在遇到认知障碍或者认知不足的时候才会产生喜怒哀乐?这个逻辑还真符合佛教的一些观念,就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可以达到消灭自我的状态。因为自我就是信息流。同时,《未来简史》提到自我分为叙事自我和体验自我,叙事自我就是把自己的部分记忆拼凑起来,拼出一个整体的故事,然后就认为这个故事就是自我。而在这个拼故事的过程中,存在美化,偏见,遗忘的现象,导致我们认为的自我和真实的自我(或者说无限接近真实自我的自我意识)存在偏差。而科技可以弥补这个偏差,比如,做一个DNA测序可以让人前所未有的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未来人工智能的效果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我们想要的东西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我们想要接触的另一半也不是我们真正性格合得来的另一半。这些人工智能都会帮上忙。这也会带来一个可怕的结果就是,自我的消亡。不过我个人觉得,也不一定,或者说放弃部分自我,从而对自己更有利,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参考,尤其是在对自己的判断产生怀疑的时候。

  4,书中认为,人类之所以比其他物种强大是因为强大的组织能力,是因为大家可以相信共同的信念进行大规模的合作。虽然这个观点有点片面,但是是对的,我们看阿里巴巴强大,就是因为有一个高效的组织,而组织的发起人马云提供的就是反复的一种信仰,他让阿里所有人都有同步的信仰,这个信仰就是相信互联网改变世界,这是合作的大方向,他让员工觉得工作不只是为了赚钱,还产生了意义,就像在修金字塔的埃及人觉得为法老服务就是他们工作的意义。时代虽然差了几千年,套路是同一个套路。

《未来简史》读后感5

  《未来简史》讲述了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日益成熟,人类将面临着进化到智人以来最大的一次改变。未来,人类将面临着三大问题: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意识与智能的分离;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部环境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如何看待这三大问题,以及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将直接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发展。而读这本书有一种和若干年后自己交流的feel。

  自我认识

  书中认为自我分为叙事自我和体验自我。叙事自我就是自己为自己构造的某个故事,体验自我就是具有时间性质的体验。举个例子,持有一只股票2年,天天涨停,这2年每一天的感受就是体验自我,但是突然今天跌停了,你接受不了,清仓了,这却是因为叙事自我。体验自我可以理解为每一刻体验的记忆,具有时间特性,但现实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对于大部分体验很快忽略。而叙事自我是我们所有体验的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均,也就是峰谷定律,在生活中往往是叙事自我帮我们做最后的总结。例如晚饭从头到尾都很愉快,但是结束时因为服务员的一句话变得不开心,我们就很容易被最后的体验或某一刻很差的体验定义整个过程的体验,也在事后提及时以此做评价。

  生命的算法

  1915年意大利加入协约国,目标是要*由奥匈帝国“不法”占有的两处意大利土地,共发动了11场战役,第一战,损失1.5万人,第二战4万人,第三战6万人……持续了2年,进行了11场战役,意大利大败。等到战争结束,意大利士兵死亡人数达70万,伤兵过百万。其实意大利本在第一战后,可与奥匈帝国签署和*条约,因为当时的奥匈帝国和俄国正打得焦头烂额,无意与意大利本纠缠。但如何面对这1.5万亡故士兵的父母、妻子和孩子,还有伤病的士兵?决策失误?张三白死了,李四也是,别太难过……另一种选择——张三和李四是为了意大利的荣誉而战死的,他们都是意大利的英雄!他们的血不能白流,我们要继续战斗,带着死者的期望,直到战斗胜利!同样的,对已故者的家人而言也难,要他们承认一切是白白牺牲,亲人白死了?而受伤的士兵也宁愿告诉自己“我的牺牲,都是为了伟大的意大利”而不是“我之所以没有腿,是因为愚蠢的决策”。

  活在幻想里是一个远远较为轻松的选项,唯有这样,才能让一切痛苦有了意义。这就是“我们的孩子不能白白牺牲”综合症,即我们对一件事做出的牺牲越多,就越可能坚持,只为了让我们一切的牺牲和痛苦有意义。所以,意大利战役,死亡70万人。想想生活中从个人到集体及社会,这个症状严重嘛!

  数据主义与算法时代

  宗教自诞生之后曾统治着人类,但在出现了科学之后,大部分人不再相信宗教,但是宗教并没有离开我们的生活,而是出现了一个新的“宗教”——数据,教员主要来自社会精英,教会宗旨是一切都可以通过数据和计算解释。对于数据在生活中的角色,这里不多解释,但会给出一个现象:在欧洲帝国主义全盛时期,殖民者和商人用彩色的珠子就可以从当地人手里换来整个岛屿,现在的我们却不求回报的把我们的数据信息拱手送给大公司?

  在这里引用身边IT人士的解释来说明数据与算法的能力:Facebook根据用户的点赞情况,可以帮用户去填一些问答表,对于点赞数量多的用户,Facebook对当事人的了解程度甚至要高于亲人。算法创造的音乐有时候被认为比巴赫的音乐还有富有灵魂。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百度机器人小度战胜最强大脑。可见算法在很多领域已经开始或者已经领先人类。其实数据与算法在美国棒球比赛中的应用已经有很多案例,克林斯曼也将数据引入足球,而且谷歌的DeepMind再现江湖失传上已久的读唇术,香港一家公司的几位董事之一是人工智能。

  所以说数据主义与算法时代已经不再只发生于未来,现在就已经开始。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可以通过数据来认识自己,而且人文主义不再一家独大,数据主义将进入生活,我们不再是只聆听内心的声音而是多听听算法的意见。

《未来简史》读后感6

  读完尤瓦尔的《未来简史》,有一种对人类就像看着一个婴儿长大并走向衰老的悲伤,人类目前正如日中天成为地球的主宰,可是未来的方向在哪里?长生吗?科技如果延长了生命的长度却无法提升他的质量,那长生又有何意义?那连质量也一并提升了呢?成为永远幸福快乐的超级物种能上天入地?《庄子》里的神人至人,也不过如此嘛。不信你看,“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修改DNA序列,不用肤护品都白白嫩嫩)。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根本不用吃饭,一滴营养液就够维持生命所需)。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如钢铁侠般,随意飞来飞去)。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外套比防弹衣还坚韧,还能自动调节温度,不怕冷热)”,目测这些科技发展也能做到。于是,本书作者告诉我们,人,这个物种,最终将被科技杀死。科技杀死的,不是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作为世界主体的人,因为主宰这个世界的不是人,而是数据。如书所言,“数据对人的威胁,正如人类对其他动物的威胁。数据不在乎我们的主观需求”,人文主义悲哀地没落、隐退了。

  这个观点不是最近出现的,从尼采喊出“上帝死了”,到福柯喊出“人死了”,人类历史正经历着从宗教中心到人类中心再到结构中心的转化。宗教时代人是上帝或神的创造物,按神的旨意活着,到文艺复兴,理性的人类崛起,人以自己为中心,自然和其他物种都是为人类服务的,人才是世界存在的目的,再到现代的结构主义,人受信息的主宰,算法比我们更清楚自己,如果AI自我进化出的算法更有效,人类終将被淘汰。

  大约尤瓦尔也和老子发出了同样的感叹,“比于赤子”,“复归于婴儿”,所以才在人类简史里描绘了一副狩猎采集时期的美好画卷。不过在现代世界生活的芸芸众生,大概也回不去了,因为现代人野外生存能力几乎为零,贝爷那种大概有百分之五,毕竟他还带刀和火石。尤瓦尔大概想重新呼唤起人类存在的意义,我们活着的意义不在于更久更快乐更富有,我们从国家、宗教、货币这些虚构的东西里是无法找到真实的。大约只有放下那个看着听着思维着的人,我们才能照见偶然的真实吧。

  主观臆测了一堆作者的观点,也不知道对与不对,算了,“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天要我当一只猫我就当一只猫,天要我当一个人,我就当一个人,天要我做一个AI算法的部分,我就做一个AI算法的部分吧。

《未来简史》读后感7

  尤瓦尔。赫拉利的逻辑比较清晰。过往人类担忧的三个历史难题正在逐渐消退,饥饿、瘟疫、战争,已经不是威胁生存的重点,新的问题是健康长寿,快乐,神性,第一个是技术问题,后两者是感受问题。但后文的论述则将后两者也归结为技术问题,即人的灵魂、自我、内心这些说法并不成立,仅仅是虚构出来的故事。技术问题技术解决,现在如日中天的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能源技术似乎已经让人们看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希望。

  当然,作者也承认目前技术水*对意识,情感的研究还所知甚少,我们也可以从旁观者角度考虑,作者列举的前沿科技成果是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而相反或者无作用的结果没有在书中给出。所以,看完以后,除了知道作者说了什么,还要保留质疑的权利,毕竟古往今来能预测未来的人实在太少。倒是他们用的实实在在的证据更具有时代代表性,可以多多留意。

  对于未来的轨迹,数据主义,人工智能,终极算法似乎在逻辑上都行得通,如作者所言,当多数人成了无用阶级之后,精英怎么对待这些底层呢?这也是很多人焦虑的地方。如果是富人统治穷人,甚至奴役穷人,有没有可能呢?这里先确定,什么是富人?身价千万?十亿?如果科技如此发达,财富能代表什么呢?毕竟拥有几万块身价能操作或者设计智能机器的人,可以凭借高效的生产力在短时间内创造出几十几百倍的财富。坐拥财富的人与如今坐拥资源的人有多大的不同?这至少可以引起一个讨论:凭借已有财富是否能决定谁去谁留?

  就算粗暴的假设,某一标准下的穷人被无情毁灭,对富人有什么好处?所有的生意都必须做到收益>成本,没有庞大的消费群体,机器智能带来的巨大产能如何消化?身价千万的人是否会被身价亿万的人压迫?进而消失。因为穷人都消失了,他就是穷人。何况,传承财富从来不易,多少首富的孩子还是首富,又有多少首富的孩子被人算计,一生坎坷,这种例子随便查查都有不少。财富问题不简单,权力也如此。当然,如果长生不老,那就更是几本书也讨论不完了。古今多少帝王梦寐以求,倘若未来实现了,是不是会激烈争夺技术,还是被当作黑魔法明令禁止,留给以后的聪明人讨论吧。

  况且,技术出现是一个方面,能商业化推广是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太多新技术出现时被抱以巨大预期,而后被逐渐淘汰的案例,查查那些破产倒闭的公司,废弃的场地,甚至覆灭的国家,就知道在发展之路上倒下过多少人。当然,这次完全可能不一样,无数人乐见其成。人工智能想做到取代智能,前路慢慢,有没有政策干预?伦理之争何时开始,何时解决?除了全球几大强国,其他没有相关产业的国家的人如何抉择?技术的推广,演变还是比较漫长的。此外,成熟技术的一个普遍结果就是产品的标准化,*价化。如果每个人都能买的起机器人,种粮足以养活自己,发电足以吃撑家庭生活,未来的可能远比被终结多的多。这也是可能的,现在大型科技公司的智能算法都开源了,普通芯片价格也越来越低,单一功能机器人是有可能出现在普通家庭的。至于超人类未来取代智人的话题,我没有证据去证实或证伪,但达尔文的进化论说的不正是越发展越强大吗,今天的人相比半个世纪前,算不算某种意义上的超人呢?

  总的来说,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代确实来临了,能投身其中,就像中世纪骑士投入战斗一样,还是让人觉得心情澎湃,倍感荣幸的。只不过,支撑人类前进的,是一个新的宗教、信仰。

  未来已来,我们能做的就是,迎接未来。

《未来简史》读后感8

  《人类简史》的作者,著名的历史学家,又推出了新的作品《未来简史》。我有幸拜读,受益匪浅。以后,你再也不用思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人类将面临着从进化到智人以来,最大的一次机遇。可能就像,原始人类学习了用火,智力突飞猛进。现在的人工智能,又会给人类带来一场新的变革。

  人类的智商比其他地球生物高,于是自称万物之灵。一旦人工智能的智力超过人类,那么会发生什么呢?

  绝大部分*庸的人类,将沦为“无价值的群体”,只有少部分人类,在与人工智能对抗中,能进化为特质发生改变的 “神人”。

  以后的人类,将面临着三大问题: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意识与智能的分离;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部环境,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

《未来简史》读后感9

  看完《未来简史》归结于一句话:万物互联让人类的能力指数上升,人类放弃意义而追求力量,智人失去控制权,极少数人控制世界。放下书,世界还是世界,贸易摩擦,围追堵截,崛起增长与压制,民粹主义与开放合作,现在还是柴米油盐,未来还只是未来,甚至可能永不会成为现实,当前独善其身仍然可行,一切似乎没有变化。一千六百多年前,陶渊明就说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嗯,就这感觉,感觉都没变。

  但有些想法在悄悄地变化:

  1、认识到靠虚拟的愿景、文字和货币,人类开展了大规模的分工协作,从此一骑绝尘。大规模协作是人类力量提升的核心关键。

  2、对自由人文主义,*等,自由,自由意志,独立意志,追随自己的内心,不那么确定,那么执着了。

  3、对万物互联,个人隐私,数据自由,有了新的认识,或许,这是人类进行大规模协作,大幅度提升力量的必然趋势,势不可挡,顺者昌逆者亡。

  4、意识到如果生命最终只是技术问题,会有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幸福圆满或许都需要重新定义。

  然后想,今天的我和昨天有何不同?人和人的差异在哪里?

  能力,见识和眼光(含境界和定位)。能力包括了决断力、执行力、理解力、与人连接力,意志力,当然也包括了语音能力,运动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总结能力,洞察能力,规划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眼光高低取决于见识,见识又取决于知识和能力。为什么会目光短浅,因为没有见识,为什么没有见识,很多知识不知道,知道了也没有能力抽丝剥茧,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观点啊。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不同的人,而选择是基于已有知识、能力、见识和眼光的选择。

  有些事我们知道自己知道,我们也知道自己有些事不知道,知道的东西多少,决定了人和人的不同。有些事我们不知道自己知道,但它总是通过直觉、感觉,隐隐地,经常性地影响我们的选择,而大部分的,是那些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我们不知道,所以就会执,就会固执己见,就会画地为牢,就会刻舟求剑。你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是他人知道自己知道的部分,这就是眼光、境界、定位的差异来源。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以为记。

《未来简史》读后感10

  一、幸福就是过的有意义

  现代人普遍认为寻找幸福快乐是最重要的意义,但这在上万年的人类历史里并找不出什么根据。直至人文主义的出现,鼓励人们追随内心的声音,从此追求快乐成为一种可以摆上台面的主流声音。

  从生物学层面来看,人类不断演化,是为了增加生存和繁衍的机会,而幸福快乐的感觉是人体生化系统对于人们做出有利于生存和繁衍行为的一种奖励。因此,人类的基因中蕴含了追求幸福快乐的原始动力。

  而基因的野心是什么?要指引人类奔向何处?作者认为,智人是完成“万物之网”建造的工具,完成后就会归并入茫茫的数据流之中。那这样基因如此处心积虑又是为什么呢?作者并没有解释。对于解答这个问题,我联想到《三体》中的一个设定,说宇宙分为两大势力——熵增势力(物质)和熵减势力(生物)。这两个势力相互矛盾,相互斗争,而人类出生之后,就注定是熵减势力(生物)阵营的。所以既然是这个阵营,就要活得像个“生物”,应该积极地追求生存和发展。

  视线转回到现在,不管基因想让我们干什么,我们已经开始尝试通过技术手段欺骗人体生化系统,来直接获取我们想要的那个奖励——幸福快乐的体验,比如磕药、网游。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去接受这些看似自欺欺人、饮鸩止渴的方法。其实,公元前几个世纪,佛家就给出了一个激进的解决方案。佛教认为追求快乐正是痛苦的根源,快乐只是一种短暂且无意义的感受,无论得到多少快乐都不会满足而是想要得到更多。所以,佛教建议我们可以训练心灵,看透快乐感觉无意义的本质,就会减少对快感的渴望,不让欲望控制我们的生活。

  但是,无论是磕药还是禅修,都是脱离实际生活而想直接获取或避开追求快乐的原始欲望,都难以成为普世的指导思想。那对于为生活奋斗的普罗大众而言,到底什么才是追求幸福的正确姿势呢?

  作者在本书中没有直接回答,但在他之前另一本书《人类简史》中给出过观点:真正的快乐是“生命整体有意义、有价值”,就这么简单。正是意义,也就是我们头脑中虚构的现实,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这个话题其实贯穿了《未来简史》全书。从狩猎采集时代,到农业时代,再到现在的工业科技时代,意义的内容一直变化迭代,从各种宗教到人文主义,激励着人们不断改造世界。

  不变的是,只要心中找到适应自己、适应时代的意义信念,在为之不断努力奋斗的过程中,就会收获真正的幸福快乐。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过的有意义的幸福感是唯一稳得的报酬。

  二、与“现代”的契约——追求力量

  那对于现代人而言,意义是什么样子的呢?作者认为,“现代性就是一项交易,所有人都在出生的那天签了契约,从此规范了我们的生活,直到死亡。”

  “这份契约简单到不可思议,主要用一句话就能总结——人类同意放弃意义、换取力量。”

  “现代生活就是在一个没有意义的宇宙里不断追求更多的力量。现代文化的力量是史上最强的力量,而且还在不停研究、发明与增长。同时,现代文化也比以往任何文化感受到了更大的存在性焦虑。”

  作者所谓的放弃意义是指人们不再相信整个世界天生就是一个伟大的计划,每个人根据造物主的旨意扮演好计划中的角色就能获取永久幸福。取而代之的是,人文主义,也就是把人的内心体验作为指导意义。通过人文主义,人们失去了约束,自定义了自己的意义,并在执行的过程中可以轻易反悔,然后重新定义。所以现代人变得缺乏信仰,变得个性化,但幸好还有一项意义是能够获得普遍认同的,就是获取力量。人们追求永久幸福不再奢望通过神,或者其他任何想象的概念和方法,而是求助于科学的力量。

  科学的力量,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经济增长带来的物质极大丰富。经济增长遏制了千万年来一直困扰人们的三大问题——饥荒、瘟疫和战争,并且使生活质量几何倍数提高,现代社会基层人民都可以过上从前社会顶层精英都不敢想象的生活。

  现代人的意义是追求内心的幸福快乐,而实现幸福快乐的途径是获取经济增长的力量,把中间项拿走,得出现代人的意义就是追求力量。这也就解释了,现代社会中急功近利、物质攀比、信仰缺失的现象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

  但力量强大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幸福?才算实现意义呢?作者书中提到,“如果我们的祖先知道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工具,一定会以为我们的生活如在天堂般无忧无虑。但事实绝非如此。虽然人类取得了诸多成就,却一直有一种压力逼着我们继续生产、不断努力。”

  这让我想起一个很多人都听过的故事。说有一个富商在海边散步,见到一个渔夫躺在沙滩上晒太阳,旁边放着他的渔网。富商问他为什么不去打鱼,他说我为什么要打鱼,富商说这样你就可以赚钱了,渔夫说我为什么要赚多点钱,富商说那样你就可以买艘渔船了,渔夫又问我为什么要买渔船,富商说那你就可以赚大钱了,渔夫说为什么我要赚大钱,富商说那样你就可以和我一样在海边散步晒太阳了。渔夫说,可是我现在就可以这样了啊。

  故事听时觉得极有道理,要知足常乐,但不一会儿贪婪还是会蹦出来,推着人类继续前行。这就是为什么,人类愿意与“现代”签下这个契约——追求力量。

  三、未来的成“神”之路

  人类在追求力量的路上走的越远,越是发现自己的脆弱和渺小。越是发现自己的脆弱和渺小,人类越是要获取更多的力量。这是一个可怕的悖论。在这浩瀚无边、逆天改命的道路上,人类究竟会走到哪一步?作者给出的答案具有独到的想象力——永生、快乐和神性。

  在追求经济增长、获取幸福力量的过程中,有太多困难与阻碍,比如经济学四大恨:东西不够用,生命太有限,人际不信任,社会不协调。但随着经济增长、科技进步,这些问题终将不再是问题。

  根据作者的想象与推理,未来的机器人智能极高、生产力极强,使物质接近无限丰盈,解决东西不够问题;未来的生物医学极其发达,不断修复衰竭的器官,使生命极大延长,解决生命太有限的问题;未来大数据与算法代替个人做出最优决策,极大降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成本,解决人际不信任、社会不协调问题。甚至,通过修改基因,连什么是快乐都可以自定义,超越现阶段认知中关于自由的概念。从前,神为我们设计了世界的故事,我们努力演好;未来,我们自己设计自己的故事,扮演了神的角色。

  好吧,假设到了那么一天,我们已经达到了无所不能的神的境界,我们还需要干什么呢?作者的猜想是:数据主义会取代人文主义。

  “为了获得永生、幸福快乐、化身为神,我们就需要处理大量数据,远远超过人类大脑的能力,也就是只能交给算法了。然而,一旦权力从人类手中交给算法,人文主义的议题就可能惨遭淘汰。只要我们放弃了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而秉持以数据为中心的世界观,人类的健康和幸福看来也就不再那么重要。都已经出现远远更为优秀的数据处理模型了,何必再纠结于这么过时的数据处理机器呢?我们正努力打造出万物互联,希望能让我们健康、快乐,拥有强大的力量。然而,一旦万物互联网开始运作,人类就有可能从设计者降级成芯片,再降成数据,最后在数据的洪流中溶解分散,如同滚滚洪流中的一块泥土。”

  也就是说,人类越努力越变得渺小,最后惨遭淘汰。这颇有点卸磨杀驴的味道,然而,驴儿自己越跑越带劲却仍是无法阻挡的趋势。王东岳先生的《物演通论》里也有类似结论,并且还更进一步,他认为不止是人类,不止是生物,而是宇宙中所有万物的演化都是逐渐衰亡的过程。

  如果这些设想和结论都是正确的,那可以得出,人生根本没有真实的意义,一切意义都是幻想出来的。

  但这有什么不好呢?于我而言,洞悉未来不是看破红尘,而是高屋建瓴,教我更执着于有价值的目标,而不固执于主观看法;更享受生活体验,而不被情绪绑架;更沉醉于探索世界的奇妙,而不患得患失、悲春伤秋。

  尽人事。听天命。


人类简史读后感10篇(扩展5)

——人类简史读后感 (菁选20篇)

人类简史读后感1

  本书主线是“三大革命”,即“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人类简史》从这个角度切入,来反思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历程。通过结合人类学、生态学、基因学、心理学、宗教学等领域的知识告诉我们,那些历史事实为什么会发生。

  《人类简史》这本书讲的是整个人类的历史。全书不仅是站在某个民族、国家或者人类的角度,而且也站在动物植物、整个世界的角度来看待人类发展历史。从数百万年前讲起,一直讲到现代,并在结尾迎来了全书的高潮,那就是人类的可能的未来,最后的部分给人的感觉才是最震撼的。作者从远古生物进化,讲到农业革命,从帝国主义讲到资本主义,一段段历史娓娓道来,并在不同的人类发展阶段加入了作者自己视角,剖析分解,在很多方面都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认知革命是指距今7万到3万年,人类出现新的思维和沟通方式,能够通过语言传递事实和信息。认知革命以前,人类是灵长类动物的一种,认知革命以后,传说、神话、神及宗教出现,人与人之间通过这些虚拟的想象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纽带,协作和活动范围大幅扩张。认知革命以前,人类只有生物学上的特征,认知革命后,便产生了历史学,有了文化意义上人类历史。

  农业革命指大约1万年前,人类通过种植、驯养等方式,由狩猎游牧生活转向定居。通过发展农业,人类获取食物来源更有保障,为养活更多的人创造条件。人口大量增加,人类开始定居,农业社会形成,出现了商品交换,出现了统治阶层,进而出现了村镇、城市、王国。关于农业社会有两个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第一,到底是小麦利用了人类还是人类利用了小麦?从生物角度看,一个物种繁衍的速度加快,规模扩大,则意味着这种物种在物竞天择中取得了成功;反之,濒临灭绝的物种则意味着物种失败。因此,人类大规模的小麦种植活动对人类繁衍和发展的确有很大作用,但同时,小麦自身也因此获得物种的大发展。这样看来,人类利用小麦加快繁衍生息,但从小麦角度来看,却是小麦利用人类扩张到全球,是共生的结果。第二,人类大规模耕种到底是增加了幸福还是减少了幸福?一方面,大规模农业耕种使得人类拥有更多粮食免于饥饿和痛苦,也使人类得以定居并发展出商业和文化,无疑是好事。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农业耕种使得人类牢牢地被土地和作物束缚,不得不日复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进行农业生产,比游牧采集为生的辛劳程度有过之无不及。这样,原本为了增加幸福而进行的农业活动,反而使得农民劳累不堪,难言幸福。

  科技革命是近代以来,尤其是17、18世纪以来,伴随着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两大引擎,科技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进步,使得人类逐渐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并征服世界。如今,科技不仅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也极大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

  《人类简史》不是简单地把人类历史此般概述一遍。书中阐述“想象的世界”这一独特视角,是构成本书独特魅力的绝妙之处。《人类简史》阐述了人类文化、方方面面都是想象的产物。想象构建民族、社会和国家;想象构建了社会秩序、政治秩序、经济规则;想象构建了公司、货币和金融;想象构建了政治、经济、文化;想象构建了昨天、今天和明天,想象让人类从动物变成了主宰世界的上帝。

  当今社会仍处于科技革命的大浪潮之中,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脚步日益加快。科技的进步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人们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与自然和谐共处,不要一味的追求科技带来的“财富”,我们的科技应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造福于人类,而不是牟取私利的工具。历史从来都是由无数的偶然造就的,正如我们永远不知道未来真正的指向是何方。只有现在,且行且珍惜。

人类简史读后感2

  大历史蕴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涵盖各行各业、各种族各国家,横跨漫长的时间和广阔的地域,更难的是要把看似毫无关系的事件串联在一起,从中分析出可能的因果。

  《人类简史》是关于人类整体的历史,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到现代化文明的高度发展,前后历经二三十万年。在这么长的时间跨度内,人类完成了一项项伟大的壮举,由弱到强,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原始到发达。

  这是了不起的成就,是宇宙史中不可磨灭的亮点。而人类却并非必然出现的智能,倘若没有合适的环境,没有突发的事件,没有无数代的辛勤贡献,如今占据地球的恐怕是另外的`物种。

  了解历史,尤其是去除细枝末节的主干,去除血肉的骨骼,才能更好的辨明方向,凝聚力量,使偶然成为必然,使人类更强大。

人类简史读后感3

  短短的十二个小时,完全不足以领悟到作者的智慧,但又觉得读完该写点书评跟大家有个交流,粗糙行文。

  七万年前,智人如有神助般进化成功,一举将其他种族抛到了身后,各族在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灭绝,这其中包括比智人强壮的多的尼安德特人。人类在星球没了天敌,通过想象,建立起庞大的帝国;利用金钱,各个体之间充分协作;通过科技,一步步发育的更加强大。时间快进到二十一世纪,星球已经没了能威胁智人的种族,但各种问题依然层出不穷:全球有60万亿美元的财富,但依然有很多人在饥饿的边缘挣扎;*等自由深入人心,种族隔离种族歧视层出不穷;联合国各*国基本和*共处,星球上却存在着毁灭所有人无数次的原子武器……教育,医疗,恐怖袭击,不胜枚举。而帮助人类站上食物链顶端的科技,似乎也跑出来凑热闹,基因工程,仿生学,吉尔伽美什计划,看似为人类谋福利的背后,撒旦也磨刀霍霍,看似人类即将封神,但也别忘了西欧“诸神的黄昏”。盛极必衰,只希望人类不会走上恐龙的路,数百万年之后,地球上新的霸主指着人类的化石,教育子孙。

人类简史读后感4

  在阅读这本书后,我发现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历史书籍有很大的不同。作者很有自己的思想,如胡适先生所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他的想法有些天马行空,想常人之未能想之事,可是他的假设又是在现有的证据上做出来的,也不能说他不对,能将历史写得别有一番风味,这样的书难怪可以获得好评和众人推荐。

  本书最大的意义和价值不是给我们简单介绍人类的历史,而是作者从各类事件中得出的自己的观念和深切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哲学和人类的基本思考。

  首先,作者认为过去的人类并不比现在的人类过得差,他们比现在的人类可选择的食物种类更加丰盛,人也更为自由,*时通过采集和狩猎可获得锻炼,也不易于感染群体性疾病。当人的负担过少,欲望较少,人也会更加的快乐和容易满足。

  其次,他提出这样的一个观点:农业革命是历史上的最大骗局。表面上看,人类通过大面积耕种,大规模的生产,使得人口激增,并不断发展壮大,实际上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资源环境的破坏,各种政治权术以及残酷的战争,最主要的是人类的自由被大大束缚于土地之上,芸芸众生耗尽心血产出的粮食也提供给某些精英分子,而他们却史上无名,为他人做嫁衣。

  最后是他对于人类的未来之思考。人类无论处于哪个时代,都应该思考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如果我们不能认清人之为人的特点,人类的独特性,一旦我们发明出比我们更聪明的物种,我们该何去何从?

人类简史读后感5

  我怀着种种的好奇与疑问,翻开了《人类简史》的封面。

  《人类简史》讲述了人类的由来,历史的疑问,人类的本性与现实的面纱。从各个方面,解释了现在人类的生活与漏洞,是一本帮助人类了解自我的经典之著。它从文化,信仰,政治,国际,法律等制度的起点,对当代社会发出疑问,让我们重新审视自身。

  《人类简史》一共有20章,从远古时代,一直讲述到当代社会,认我知道了许多从课本上见不到的知识,也让我从内而外的再次了解了人性,它让我知道了现在社会的阴暗面,与光明面。

  它是一个凌乱的魔方,只有拼好它,才能更懂它。它让我懂得了:现代人类的文明,无一不是用别人的血堆上来的。智人本不是孤独的,我们只是人类的一种,就如麻雀也只是鸟的一种,而为什么智人能成为生物链的顶端呢?我想答案我们都心知肚明,我们的祖先当时也可以与他们和谐相处,可是嗜杀和残忍的本性,使我们大开杀戒。但,也正是这份残忍与无情,才让人类生存到今天。人之初,性本恶。我们的真面目,这嗜杀的基因,永远不能摆脱,和睦与文明的表象下,藏着一份邪恶的念头。

  当代社会,所有的犯罪,暴力,弱肉强食都由那份残暴的基因造成,法院上的法官与被告人,也许只有那百分之一的不同。这一小块的邪恶,阴险的伏在我们心上。但我们也应向那残暴的基因说不了,只有将枷锁套上自己残暴的心,将爱注入我们的心田,人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在未来,人类不应只踏着别人的血前进,而更应该手拉手,共同奔跑。

  《人类简史》告诉了我,我与那份残暴的相同,也告诉了我,我与它的不同。

人类简史读后感6

  读完人类简史,感慨于作者对事物理解之深刻,如今的任何事物的来源都有其原因,都是通过时代的不断演化而来的。智人从一个不起眼的动物变成了如今主宰世界的主人,不仅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更是不断努力的结果。然我影响最深刻的是,在明朝郑和下西洋时,当时*拥有先进的航海技术,但是最后却是别国的探索精神发现了南美洲,澳大利亚等,可见探索精神之重要性。

  说起澳洲,在原始时期,智人到达澳洲,那时很多大型野生动物,但为什么智人能战胜他们,有人认为是自然选择,气候变化的影响,有人却认为气候变化不足以让这些大型动物灭亡,智人学会用火,帮助了他们狩猎,同时在澳洲的大型野生动物认为智人这种体积小的动物对他们不能造成威胁,可能也是加之气候的影响,导致了大型野生动物在澳洲的灭绝。

  无论是社会、经济还是文化,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人类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模式,农业时代的出现,相对来说并没有让他们的生活好过,他们需要下地种植小麦水稻玉米,需要弯腰插秧,浇水,除虫,于是演化出了颈椎病等疾病。以前的以物易物的方式不能满足于人们的生活需求而出现了货币以及银行。这一切事物的出现都有其最本质的原因,因为需要了,因此就出现了。

  文章最后谈到了快乐,一个人对于快乐的定义难免不同,这是世界上总有一种人不学习也聪明,没有钱也快乐,但那个人绝不是你。我们既然通过几千多年的演化变成了如今的模样,在生活中,要多从大的视角看问题,也许会快乐很多。

人类简史读后感7

  很喜欢这本书。读完意犹未尽。

  作序的高毅老师说,本书已离开了历史而走向了哲学,而这个哲学,不止是历史的哲学,它同时也包含了很多人生的哲理。

  深以为然。同以往的历史读物相比,贯穿全书的是对人类发展的思考。本就知道自己身为个体的渺小,但站在历史的长流中,方看到,整个人类也只是发着微光。会吃惊于人可以称之为人只有600万年的历史,演化用了250万年,真正开始认知革命便只有7万年了,农业革命1.2万年,而我们最最引以为豪的科学革命仅仅有500年历史,工业革命200年……如果不看这些数字,大概在我心里,人类已经存在了很久很久,久到数字都显得虚无。

  或许很多人也会有相似的想法,毕竟在地球上,人类就是“万物的主宰”,不管承不承认,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大概是全人类的价值观。食物链顶端的地位让我们自视太高,早已忘却人类也只是一种没有什么特别的动物。

  又想到作者关于幸福的论述。物质水*可以不断提升,精神的愉悦却不会同步增加。甚至时至今日,关于幸福,我们依旧给不出一个确切的定义。是人类自己赋予了事物意义,本就产自想象,又怎能用一个飘渺的概念去定义另一个更加飘渺的存在。所以,幸福是什么?我有些难以描述自己的想法,只觉得,若以全人类观去看生命,底色一定是悲凉的,毕竟这个时间的维度远超过个体所能承载的.;但幸福是活着才能明白的滋味,而活着,是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的事。幸福应是当下的、真真切切的体验,这种体验到来的时候,我不关心人类,我只在乎我自己。

  要怎么说,该是心存敬畏,活在当下吧。

人类简史读后感8

  好久没有这样一口气把书看完了。尤瓦尔赫拉利,从上帝的角度,没有国别民族的区分,没有宗教意识形态的桎梏,从十万年前谈到现在,在全球范围内成功地呼应了当下人们的某些普遍需求和焦虑。向大家推荐!主要有几点感想:

  1.人类的存在是无数竞争的结果。十几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智人由东非大裂谷出发,在地球发展数万分之一的时代里,占领了生命的高峰,同时代的尼安德特人、北京人、蓝田人在残酷的竞争中被智人消灭。

  2.动物行为的动力都是由其基因驱动,人和生物只要有利于生存和繁衍的行为,生物的神经系统就会悄悄地用愉悦的感觉来回应,种族竞争的本质是物种数量的竞争,计划生育不应该只是减量的计划,也需要增量的计划。

  3.三种力量推动全球一体化,金钱、帝国和宗教。而金钱可能是目前最广泛、最深入的社会关系的纽带,市场经济配置资源追求金钱最大化的方式成为大多数*的选择。单纯意识形态的宗教正在最后的挣扎,如*的ISIS们。

  4.人类社会关系正在变革,家庭和地方社群崩溃,改由国家和市场替代,我们成了相互疏远的个体,个人的生存不再依赖家庭,微信、Facebook等等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对公司而言信息革命势不可挡。

  5.社会主义在未来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科学使人获得了神的能力,当基因改造使得长生不老、智力增长成为现实时,人类社会阶层的永久固化将会来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减少这个差异,保证人类万民生物学特征的永续。

人类简史读后感9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本书从天地万物开始说起,一本看似是讲历史的书中,却囊括了包括心理学、生物学、金融学、宗教学的思想。本文一直想突出的一个重要思想便是“*等”。

  不由和*传统的道家文化不谋而合。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大致是说人其实也是地球上一种**常常的生物,和乡间的花、地上的狗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大家都是在社会上*等的生存着而已,无所谓谁比谁更加高贵。如果按照道家和本书的思想,那人们生活中很多嫉妒、攀比的心理就显得毫无意义。既然人和田间的刍狗都没什么差别,那人和人之间能有什么不同呢?大抵不过是一种心态罢了。

  从佛家的观点来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每个人活在世上,不过是为了名和利而奔波。一旦看破这点道理,很多时候我们就能以一种更加*和的心态是看待身边的人,也更能看清这个世界。

  最近有幸参加了某券商研究所首席的讲座,她讲了一句话“如果这辈子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极光,你的三观会改变的”。我想他的意思大概是指那个时候你就会意识到,原来人类在这个世界上这么的渺小,反而很多事情会看开很多。我们现在都面临着太大的就业压力,每个人都陷入在深深的焦虑之中。转念一想很多时候真的没有必要那么的看重自己或者看清自己,带着一颗海阔天空的心来看这个世界,一定会开阔很多。

人类简史读后感10

  从人类到上帝,是这本书的主旨。

  ——尤瓦尔·赫拉利

  从书架上拿下这本书,乍一看。啊,好有深奥的内涵,在通读后,感受变了,这分明是一本通俗易懂,却令人深思的一本书嘛!

  人类的起源并不突兀,早在两百五十万年前,人这一族,就已经在世界出现了。而智人的"出现,则又晚了五十万年。但在短短数百年数千年后,智人将世界“占为己有”,其它人类种族全部消失,只要人到了某个地方,那便是洪水,一点儿渣也不留下。从七万年前的“认知革命”到一万二千年前的“农业革命”,再到五百年前的“科技工业革命”,人类只用了不到十万年的时间,走上了世界顶端,而之前一直位居榜首的老虎、鲨鱼,在智人的出现后,慢慢消失,它们想不懂,它们都几百万年未进化,智人在几万年前还是它们的食物,可现在统治世界?

  在智人进化之前,非常好地利用了“丛林法则,弱肉强食”这道理,他们不断战斗,吞噬,才走到现在称霸世界的局面。现在很少人有想用,人之所以只有一个,单一的物种是为什么,而以后,世界上会不会只有人这种生物?可能几十亿年前地球从未想过会在能量耗尽前寿终就寝,而人类的出现,已大大消耗了她的生命,可能几万,不几千年后,智人这个物种会伴随着其他物种消失,而灭绝,其它生物而是幸运的,因为它们已延继了几百万年,而人类,在几万年前登上历史舞台,而没观顾整个世界,世界就要毁在自己利益中了。

  “最犀利的剑,视为最强的种族推动”。这一说明,终究会让智人毁在自己手中。

人类简史读后感11

  全书大部分内容都让人看起来欲罢不能,惊叹于作者广阔的视野、丰富的学科背景、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及深入浅出的叙事能力。提出的一些观点,如“想象的现实”,对金钱、资本主义与帝国的关系的讨论,对现代资本主义文化的讨论及与前现代文化的对比等,以及用认知革命、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等将人类的历史进行串联,讨论了几大革命的重要意义和对其的不同看法(比如农业革命实际上是一场“骗局”),并以此将人类历史划分成不同阶段进行分析,使人能够以“置身事外”的“他者”视角来审视人类发展的历史,反观自身。书的末尾谈到了对于“快乐”或者“幸福”(作者好像并没对二者进行区分)的认识以及可能的历史发展,这是以往的历史学从不会讨论的内容,而这也与作者写作此书的初衷密切相关,即引起“智人”对自身发展和行为的反思,希望“智人”能够认真思考和把握自身的发展方向。不过,可能正如作者所说,大部分的历史学家更擅长做“事后诸葛”,所以,总体来讲,作者对于目前为止人类历史发展的分析确实更趣味十足,更耐人寻味,而对未来人类发展方向的思考可能让我稍感无趣(大概是因为没有提出比较新颖的观点,或者说并没有提炼出完整的理论问题?)或者说不能认同。

  总之,这本书虽然内容庞杂,涵盖各个学科,还间插不少故事,但并不会感到凌乱。在作者精心的设计安排和严密的逻辑框架下,反而显得全书深入浅出,丰富有趣,可读性极强。对于翻译者也不得不特别提出来点个赞,一句话就是,这本书完全不像翻译过来的,感觉就是一个*人用*话写成的,可以想见翻译的水*之高!

  强烈推荐阅读!

人类简史读后感12

  我们从几十万年前开始学会使用火,然后逐渐学会打制石器,然后逐渐登陆其他大洲不断适应各个大洲环境,使得第一次“人类的洪水猛兽”席卷全球。

  此后人类不断进化与发展,进而逐渐演化出大群落、部落、村寨、城市、国家乃至全球性的帝国,然后宗教、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便也应运而生。而人类的数次重大变革既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科学革命则深深改变了人类进程,也深深改变了这个世界的面貌。而人类的进化也不过就是遵循着大自然的法则,所有的地球生命也是一样,“既让自己的DNA持续永久的复制下去”,只是人类到后来尤其是现在的进化越来越超脱大自然的束缚。

  回首望去,让我们从一众生命脱颖而出的其中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想象力”,小小的脑袋却能思考整片宇宙,这着实是人类的伟大之处。不过目前人类所面临的危机也远超以往,且形式不容乐观。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战争究竟离我们有多远?虽然如今是史上相对来说最和*的时期,但当今世界局势仍然错综复杂,中美博弈、朝韩危机、中东变局、欧洲风云。而世界终会走向何方,其中又会出现怎样的变局,尚不得而知。

  人类的未来究竟去往何处?作为宇宙的奇迹生命代表的人类,是否甘于自然法则的束缚?而若真的有一天,人类凌驾于万物之上,那时又该会是何种模样?

人类简史读后感13

  看完推文分享的几个小章节,我心里存在着一些疑惑——女性被不公*对待是历史留下的原因还是作为女性本来就是真的属于弱势群体?难道她们就真的应该被不公*对待吗?尽管在女性占全球人口总数约48。5%的今天,我们呼吁着男女*等,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些区别对待,例如在某些乡村里,还保留着“生男总比生女”的观念,她们宁愿把孩子送掉也要生一个男孩,又例如在审计工作中,同等水*的男生和女生,男生总是更同意得到青睐。

  在原始社会时期盛行的母系社会,逐渐没落变成了父权社会,可是如果仅仅是因为男性能够获得更多的食物,有良好的体力保护群体吗?这或许是一部分原因,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往往女性能做的并不比男性差。就如同书中所说的女人往往在田里、在工厂里、在家庭中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而不是从事一些不需要体力的工作。这明显不因为历史遗留的原因造成女性被不*等对待的,而是一种观念女性被弱化的概念,这种概念根深蒂固的存在于人们脑海里,尽管女性可以和男性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也被人们所否认。

  不可否认,男性在力量,雄心,好强这些方面比女性更占有优势。那难道女性就应该被区别对待吗?我觉得女性也有她们独特的优势:她们更懂的发展社交技巧,学习如何合作,给予彼此抚慰,最主要的是她们对后代的关爱是无可替代的,所以女性不应该被区别对待。

  最近热播的印度电影《神秘巨星》讲述的是一个印度少女尹希娅突破歧视与阻挠,坚持追寻音乐梦想的故事。然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主角尹希娅,而是她母亲。整个电影都在男尊女卑的背景下进行,女性生活在印度,似乎就注定了悲剧的一生,就像电影中,尹希娅父亲的姑妈对其所说的那样“你妈妈最大的错误,就是把你生下来。我妈妈最大的错误,也是把我生下来。”因为在印度每个女人的人生,都像是一场重复。没有尊严、没有地位、没有梦想,只是男人的生育机械、家里的保姆,乃至可以随意打骂的对象。尹希娅的父亲一有不顺心的事情就对尹希娅的母亲拳打脚踢,把工作上的不满发泄到尹希娅母亲身上。尽管尹希娅母亲被这样不公*对待,可是她对女儿的爱是不变的,当全家人知道尹希娅还没出生是女生时,是她坚持生下尹希娅,在尹希娅希望成为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时,她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的人。最后因为对尹希娅的爱使她生*第一次反抗了丈夫,带着尹希娅走向颁奖典礼。如果不是因为母爱,尹希娅不会走到今天的这一步,所以女性并不是一无是处,我们不应该提倡男尊女卑,而是呼吁男女*等。

  在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中,会给予女性自由*等的男性微乎其微,但是我希望我们能够做到男女*等,少一些不公*对待的现象,而不是变成影片中尹希娅父亲那样的人,将生活中的不满发泄在妻子身上。

人类简史读后感14

  这个假期我读了《人类简史》这本书,作者从历史学、生物进化论、人类学各个学科用超级宏观的视觉,俯视了人类的发展史,同时运用丰富的想象力,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们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本书讲的是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但却不仅站在某个国家或者民族的角度,而是站在动植物、整个世界的角度来看待人类发展历史,很多方面都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进化是人类前进的永恒旋律。人类从低级动物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才逐渐成为当今的现代智人,虽然现在人类是整个生物链条的最高级物种,但并不意味着进化已经结束了。相反,人类也许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进化。进化是始于人类在大脑、身体、以及心理等不同层面的不完善,也恰恰是因为现代人身上仍然存在这种不完善、认知偏差和谬误导致了很多现代问题,丹尼尔的书中对此做了很多很好的描述。未来人类还将不断进化,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和认知上的偏差,只有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

  历史的发展交织着很多偶然性因素。人类和黑猩猩拥有共同的祖先,而数百万年前基因的偶然突变导致人类这个新物种的诞生。基督教的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一样有其偶然性,罗马皇帝偶然发现了这个当时籍籍无名的小教派,并发现通过宗教能够更好的统治国家,也因此在罗马帝国的强力支持下,基督教一举成为世界上的大教派。而近代科技革命的发展更是充满了偶然性,很多科技发明都是偶然的因素导致人类有了新的发现。

  时代的进步夹杂着局限与包容。远古时代,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有限,人们信仰各种神灵,通过神灵来解释大自然的种种现象。农业革命之后,由于粮食供给的大大增加,开始有人可以从事一些更高级的工作,因此在这期间,哲学,政治,艺术以及其它各种思想文化都大大发展,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仍然有其时代局限性,比如儒家强调君权,父权等,再比如古代一直到中世纪,女人的地位始终是不*等的,直到近代才有了男女*等,更有女权主义的出现。现代社会对待同性恋的态度的转变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人们渐渐认识到,人这个物种还有其他生物物种都存在同性恋现象,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现象,也由此使得人们能够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接纳了同性恋这种现象。未来人们也一样会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对待那些我们现在认为不对甚至不合法的现象,实际上很多所谓不对或者不合法的行为都是受我们的意识形态所扭曲的价值观导致的。

  全球化听起来是二十-世纪的词汇,但实际上全球化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一直在进行中,墨西哥的辣椒可以为川菜和湘菜的代表符号,基督教堂可以是中关村和东单的地标建筑,穿着学士服拍毕业照也是*学生的毕业必修课。金钱是人类社会最普遍信赖的虚构物,帝国的刀枪棍棒和携带的病菌不仅实行经济上的扩张还要求被服者文化屈从,而当宗教从多神教转向一神教时就近乎狂热的要求所有人都崇拜那个唯一的"上帝",这就是过去几个世纪全球化过程的三大法宝。

  科学革命的核心是人类不再只关注圈内已知的知识,对外围的未知视而不见,而是承认自己对外围的无知。人们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通过观察和数学方法,取得新的能力。但是科学革命之前,获取知识的途径就是钻古籍和传统,比如写诗作词都要引经据典,贾宝玉作诗就因想不起典故急得出汗。有人不知道蜘蛛是怎么结网的,去问牧师,牧师不知道,去问《圣经》,《圣经》里也没有,于是牧师说:"上帝说蜘蛛怎么结网不重要"古老的知识体系认为我们已经把该知道的都知道了。

  欧洲的文艺复兴始于十三世纪末,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为科学、文艺发展扫清了道路,为人们探索圈外的未知提供了思想和制度的*,不至于因为支持地球围绕太阳转而被烧死,*的"文艺复兴运动"比欧洲晚了五百年,这也是西方缘何主宰世界的原因之一吧。当科技迅猛发展,从蒸气机的发明到原子弹的爆炸,获取能量的能力越来越大,人类文明迈着巨大的步伐前进。随着帝国与科学联姻,并搭工业的巨轮,人类对未知的探索速度出现惊人的增长。哥伦布航海时大量船员因败血症死亡,四西多年后青霉素才被发现,而不过几十年后人类器官已经可以克隆移植了;从万有引力的发表到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建立经过了将近三个世纪,而仅仅过了二十年,弦理论就萌芽了。

  从“动物到上帝”人类是否能够成为上帝?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拥有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但几乎不知道该怎么使用这些力量。也许人类的历史进程,就是人类自身学着掌握自己力量的一个过程,而生存与毁灭,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人类简史读后感15

  思考的代价。题目很有意思,思考事情需要什么代价呢?编者(夏老师)认为,这是在说在250万年前,人类处于食物链的中游,获取食物比较困难。那就只有通过减少自身消耗来减少食物需求。而人的大脑需要大量营养来维持,导致食物需求上升,而人类相对于猛兽,抵抗能力不足,因此狩猎采集工作难度加大。这就是思考的代价。

  作者举例说明人和其它动物大脑的区别。60公斤重的哺乳动物大脑的*均容量为200立方厘米。而250万年前最早的人类大脑容量约600立方毫米。而现代人类的脑容量在1,200到1,400立方毫米。这就是说,人的大脑进化了。但这种进化并非不费力的(no—brainer)。

  作者认为,为了维持大脑能量消耗,人类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找食物,同时肌肉萎缩。

  大脑为什么能量消耗大?现代人的大脑只占身体总重量的2%到3%,但身体在休息的时候却要消耗整个身体所需能量的25%,而其他类人猿则只需要8%。

  那为何肌肉会萎缩?编者认为逻辑是这样的:人类相对于其它凶猛动物来说是没有战斗能力的,因此人类只有减少活动才能避免被猛兽袭击,虽然生存了下来,但人类肌肉因此而退化萎缩。作者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无尾猿可以轻松地将一个人撕成碎片,就如同撕一个布娃娃一样。(编者注:人类不仅面临猫科大型动物的猎杀,还有同属于人属下的其它人类!)

  作者说道,现在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只要有一把枪就可以杀死一头猛兽。人类初期即使智力上有优势,但也不过是制造出一些精致的小石器,这种优势对于猛兽来说几乎是微乎其微的,人类的大脑又是如何进化的呢?

  作者没有继续讨论一下,而是话锋一转,讨论起人类的另一个优势,直立行走。直立行走*了人的双手,也让人的双手得到巨大的发展。最终,人可以用双手完成非常复杂的任务。比如制造出精密工具等。

  但直立行走也有其缺点。人最初是四肢爬行动物,要实现直立行走,患上了背疼,脖子也变得僵硬。

  而女性付出的代价更大。直立行走需要盆骨更窄,因此繁衍后代受到了影响。死亡率变高。孩子生得越早,由于其头部比较小和柔软,因此母亲更容易活下来。这就导致孩子早产。读后感·作者说到,人类幼崽需要依靠大人多年的照料,才能独立。而小马驹刚生下来就能跑能跳,小猫仅仅在生下来几周后就能离开妈妈觅食。

  因此,人类培养出非凡的社交能力,也产生了社会问题。(编者注:因为人类只有相互合作才能生存下来,所以产生了部落,也就是社会。)作者强调,人和其它动物不同,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作者接着说道,虽然人具有较大的脑容量,会使用工具,高出其它动物一等的学习能力以及复杂的社会结构,但在200万年中一直处于弱势和边缘地位。100万年前的人类生活在被肉食者追杀的恐惧中,也捕捉不到什么大型动物,主要靠种植植物,采挖昆虫,偷捕小动物,吃腐肉为生。直到40万年前人类才开始捕猎大型动物,10万年前人类才位于食物链的顶端。

  不过作者指出,人类之前其它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物种,其进化是漫长的,持续数百万年,而人类进化太快,整个生态系统无法逐渐调整,人类自身也不能很好地自我调整。人类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对于保持在食物链顶端的地位充满恐惧和焦虑,这让人类变得凶残和危险。而人类历史上的许多灾难,从伤亡惨重的战争(编者注:英法百年战争,一战二战等)到对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破坏的浩劫(编著注:因气候变化而导致的海啸,物种灭绝等),都是由此而来。

  编者对最后一段的真得觉得很赞,不愧是历史学家,从历史进化的角度剖析人性,观点独到!

人类简史读后感16

  我怀着种种的好奇与疑问,翻开了《人类简史》的封面。

  《人类简史》讲述了人类的由来,历史的疑问,人类的本性与现实的面纱。从各个方面,解释了现在人类的生活与漏洞,是一本帮助人类了解自我的经典之著。它从文化,信仰,政治,国际,法律等制度的起点,对当代社会发出疑问,让我们重新审视自身。

  《人类简史》一共有20章,从远古时代,一直讲述到当代社会,认我知道了许多从课本上见不到的知识,也让我从内而外的再次了解了人性,它让我知道了现在社会的阴暗面,与光明面。

  它是一个凌乱的魔方,只有拼好它,才能更懂它。它让我懂得了:现代人类的文明,无一不是用别人的血堆上来的。智人本不是孤独的,我们只是人类的一种,就如麻雀也只是鸟的一种,而为什么智人能成为生物链的顶端呢?我想答案我们都心知肚明,我们的祖先当时也可以与他们和谐相处,可是嗜杀和残忍的本性,使我们大开杀戒。但,也正是这份残忍与无情,才让人类生存到今天。人之初,性本恶。我们的真面目,这嗜杀的基因,永远不能摆脱,和睦与文明的表象下,藏着一份邪恶的念头。

  当代社会,所有的犯罪,暴力,弱肉强食都由那份残暴的基因造成,法院上的法官与被告人,也许只有那百分之一的不同。这一小块的邪恶,阴险的伏在我们心上。但我们也应向那残暴的基因说不了,只有将枷锁套上自己残暴的心,将爱注入我们的心田,人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在未来,人类不应只踏着别人的血前进,而更应该手拉手,共同奔跑。

  《人类简史》告诉了我,我与那份残暴的相同,也告诉了我,我与它的不同。

人类简史读后感17

  这本书里面有许多我从来没想过的充满想象力的观点,这些有趣的观点成为我把这本厚厚的书看下去的动力,所以我觉得这是一本不同于其他枯燥无味的专业科普书籍的科普类历史哲学读物。

  书的架构非常的简单,按照时间顺序,用严谨专业的文字记录了从有人类出现开始之后的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的历史,其中插入一个作者自己关于人类融合趋势的原因的探讨,从金融、帝国、宗教的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在这本书的最后,作者向所有的读者提出了这本书最终的问题:从7万年前的智人发展到现在,我们人类确实已经逐渐成为这个地球上的主宰,但是人类不断的发展最终我们到底想要得到什么?

  我之所以说这本书不同于其他的历史书,是因为《人类简史》是从人类辛福感的角度去看人类发展史,我们是否因为时代的前进、科学的进步而比以前更幸福?

  解决历史问题的现代方法就是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通过统计每一年各种疾病的人数年龄,去判断人类的发展是否使得健康更有保障,然而到底统计什么样的数据可以体现出幸福感呢?

  这个问题留待科学家们去研究解答,幸福感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所以我甚至把这本书列入哲学的范畴。

  书里有提出许多我认为是存在争议的观点,比如到底是我们驯服了水稻还是水稻驯服了我们、正义只是我们人类自己的主观意识,对于大自然来说不存在正义、罗伯特?奥本海默才是人类和*的英雄。

  对于这些观点我不置可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确实引发了我的思考。读完整本书,我有一个感觉,人类也许有一天真的能成神,但是在成神之前,请明确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保持谦逊,善待这个世界也善待自己。最后引用比尔布莱森的话:几万亿个游离的的原子以某种方式聚集在一起,又以复杂的方式创造了你。所以我们与万物融为一体。

  总之这本书可读性特别高,强烈推荐。了解人类发展的前世今生。没有写总结,就是因为一切总结都显得很苍白。做了很多标注,值得细细品读。ps:汉源汇,还是蛮适合读书的。

人类简史读后感18

  简单来说,这本书应该还是作者世界观的一个总和,个人感觉对于大学生会有比较大的开悟,还是值得阅读的书籍,但是其实观点上过于泛且散,这也是科普类读物的必然吧。

  再来说说读这本书最大的感悟,是关于人性。

  以前,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丧失了人性。比如罗翔老师说某些人,读法律读到没有人性了,这是绝对不应该的。在我看来,也是如此,很多人,读书读到没有人性的,包括很多精英或者所谓绝对理性,在考量中,向来是不把人性考虑在内,只作为一个工具,一个数字计入考量,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政治,还有宗教,其实都是人性的部分集合,特别是政治。政治其实就是能够满足大多数人人性的抉择,只有这样,才能将绝大多数人聚合在一起,才有所谓的凝聚力。而保持人性,也是我们与动物,或者书中写到的下一个超级物种,之间最大的差别。

人类简史读后感19

  最近阅读了《人类简史》,其中早期智人的演变对我触动颇深,尤其是在认知革命这一段中。早期智人可以打败自然界中强大的生物,击败同时期不同的人类族群,依靠的就是群体间的合作,这种合作是深深地嵌刻在人类的DNA中的。

  从一开始的河边有狮子,到八卦,直到最后的虚拟故事,早期智人借此走上了一条与DNA进化不同的通向顶点的进化之路。这和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可见知识和可知知识是如此的相似,灵魂转向所面对的理念何尝不是一群人虚拟出来的。我们人和几千头黑猩猩在会场中截然不同的表现,不是因为我们有纪律,有约束,而是潜藏在我们精神深处的某种虚拟的存在,而我们相信它,有时候会把它称为信仰,有时候会是原则,有时候会是道德。而就根本而言其实它就是根植在人类演变过程中的某个虚拟故事。

  由于以上的理解,我们的教育本身就产生了新的取向。我们究竟是把教育变成一种管理,还是引导。是相信儿童,等待儿童成长,还是用一个个强硬的条条框框,不断地规范孩子的成长。在我看来,如果我们选择了第一种,那么我们的孩子也许会像《浪潮》中的孩子们一样,陷入权威主义的漩涡,虽然听话,虽然守纪律,也仅仅是一时的,在很多年之后,照样会回到原本无序的状态,而痛恨过去的老师。

  只有真正的身体力行,让我们的德育发挥真正的作用,深深地进入孩子们的脑海中,让孩子们真正的信仰,唤醒沉睡在内心的道德,自能成长,自守规则,在自然中受到引导,不断成长!这才是我们教育真正该去坚守的。

人类简史读后感20

  读完人类简史,感慨于作者对事物理解之深刻,如今的任何事物的来源都有其原因,都是通过时代的不断演化而来的。智人从一个不起眼的`动物变成了如今主宰世界的主人,不仅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更是不断努力的结果。然我影响最深刻的是,在明朝郑和下西洋时,当时*拥有先进的航海技术,但是最后却是别国的探索精神发现了南美洲,澳大利亚等,可见探索精神之重要性。

  说起澳洲,在原始时期,智人到达澳洲,那时很多大型野生动物,但为什么智人能战胜他们,有人认为是自然选择,气候变化的影响,有人却认为气候变化不足以让这些大型动物灭亡,智人学会用火,帮助了他们狩猎,同时在澳洲的大型野生动物认为智人这种体积小的动物对他们不能造成威胁,可能也是加之气候的影响,导致了大型野生动物在澳洲的灭绝。

  无论是社会、经济还是文化,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人类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模式,农业时代的出现,相对来说并没有让他们的生活好过,他们需要下地种植小麦水稻玉米,需要弯腰插秧,浇水,除虫,于是演化出了颈椎病等疾病。以前的以物易物的方式不能满足于人们的生活需求而出现了货币以及银行。这一切事物的出现都有其最本质的原因,因为需要了,因此就出现了。

  文章最后谈到了快乐,一个人对于快乐的定义难免不同,这是世界上总有一种人不学习也聪明,没有钱也快乐,但那个人绝不是你。我们既然通过几千多年的演化变成了如今的模样,在生活中,要多从大的视角看问题,也许会快乐很多。作者:小仙女在江湖


人类简史读后感10篇(扩展6)

——《人类简史》读后感1500字 (菁选3篇)

《人类简史》读后感1500字1

  以色列学者尤瓦尔·赫拉利的全球畅销书《人类简史》,听说有一段时间了。本来今年计划的是读他的第二部《未来简史》,买书的时候发现需要两本一起买,就买来先读了《人类简史》。这一读可不得了,简直颠覆了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传统上,我们对于历史的理解,在*都是从三皇五帝开始,世界史一般也就是两河文明、埃及文明这些开始。对于更远古的类人猿、元谋人、北京猿人等,一般通史都是一笔带过,很少会认真讲述和思考这里面的门道。

  《人类简史》则不同,作者从人类的起源开始探讨,对于智人如何发展,如何站到了食物链顶端,提出了自己很独到的见解。智人之所以能够站到食物链顶端,最重要的突破在于能够有众多的人团结协作。作者最重要的,最震撼我的发现,就是认为智人之所以能够团结如此多的人,是因为具备了语言,最重要的是具备了虚构故事的能力。八卦和虚构故事,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和突破。有了虚构故事,大家共同相信一个集体有共同的守护神,包括一个国家大家有共同的利益,一个公司大家有共同的使命,等等这些,直到今天都是亿万民众共同努力共同创造财富的重要基础。这一部分,是人类的第一个重大变革,认知革命。

  第二个重大变革,是农业革命。人类驯化了农作物和家禽家畜,因此可以定居下来,靠农业或者牧业生存,而不需要再像之前那样依赖狩猎和采集来生活。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变化,农业社会可以支撑远远多于狩猎采集社会的人口,也让人类社会的结构发生了很多变化,家的概念到这个时候才出现,未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书中提到的另一个层面,也让我很感兴趣。我们的大脑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组织,我们能够自动检索出大量的信息,比如我出了地铁就知道回家的路线,比如我请客的时候能想出来家人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等等这种大量的信息的存储、检索,都是靠人脑来处理的。但我们的大脑对于数字的精确储存能力逐渐减弱,这是在农业革命时期出现的重大变化,随之而来的是文字的出现。文字最早的用途就是记录与数字有关的财经文件,之后逐渐发展和丰富。

  在第三个部分,作者讲了人类的融合的趋势。这一点我也非常认可,在古代的时候,各地的人类很难了解整个地球的形势,常常以为自己所在的地方就是整个世界。随着历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能够涉足的区域越来越大,互相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到了今天,全球化已经深入人心。我的工作需要经常在*和非洲之间往返,每当有重大新闻发生的时候,*人和非洲人所讨论的话题,都会围绕同样的重大事件。

  在最后一个部分,科学革命中,作者讨论了很多很有意思甚至是有关终极的问题。第一个是欧洲人之所以能够成为最近五百年来科学革命的领导者,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能够发现自己的无知。几乎所有的现代科学体系,都建立于这个基础之上。在此之前,圣经的核心要义就是上帝是全知全能的,读后感通过圣经指导世人。人们只要相信上帝,自然能够得到正确的指引。其他宗教也许有各种各样的差别,但都承认有全知的神,因此人类不需要自己去努力发现世界的奥妙。当欧洲人发现了自己的无知,开始研究这个世界,他们获得了巨大的知识,一度几乎征服了整个世界。

  通观全书,作者提出的最重要最核心的观念,是我们为之奋斗的几乎所有事项,都属于“虚构故事”。国家的概念,公司的概念,人权的概念,等所有的概念,都是由于大家相信才会存在的。如果没有人相信这个世界上有这些组织,那么这些组织就不会是客观存在的。然而,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没有因此而陷入悲观弃世,作者也强调,只要大家都相信同样的“虚构故事”,并共同为之努力,那么所有人都能因此而得利。“虚构故事”只是说明这个事情并不是客观存在,绝不说明这些都是“谎言”或者毫无意义。这个观点我非常认同,也希望读书的人要全面看待书中观点,不要断章取义。

  人类,或者用更准确的概念,“智人”,正处于非常好的时代。我们生活的时代,饥荒、瘟疫和战争几乎已经被人类客服,营养过剩的人远远比营养不良的人多,但未来将向何处发展,需要更多的思考。

  整本书,提出了非常前卫的想法,又不失对于实际问题的脚踏实地的思考,颠覆了很多的传统观念,细细想来又不无道理,确实是一本好书,大力推荐。

《人类简史》读后感1500字2

  本书主要分为四部分,讲述了作者认为的人类历史历程的四个阶段: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人类的融合统一,科学革命。可以看出,本书的一大特点就是讲历史却脱离具体历史事件的讨论,从历史事件中提取出抽象概念进行分析。以下从四个部分分别讨论。

  在“认知革命”中作者提到,在百万年前存在许多人种,而一万年前却只剩下了智人,其中缘由作者归结为认知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以语言为代表的信息交流方式的大发展。智人良好的语言能力使得彼此间可以交换更为复杂的信息,加上记忆的发展,使得跨时间、跨空间信息交流不再困难,更容易形成集体性的知识库,大大增加了在原始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另一方面,伴随智力与语言能力的发展,社会结构变得愈发复杂。其他动物集体中也可以观察到类似“阶层”、“地位”的划分,但智人的社会结构由于语言等交流手段的广泛运用而在此基础上更加庞大、复杂,可形成上百人的集体,集体成员间的联系由于跨时空交流和表述虚拟概念的可能较其他物种也更为紧密,这些都是智人之所以超越了其他人种成为唯一存活下来的人类的原因。另一方面,分析认知的发展,跨时空交流在一些智力水*较高的物种身上也能看到,使智人最终区别于这些物种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虚拟概念的充分表达。在人类的幼年期,虚拟的“神”即成为部落认同的基础,由集体认同进化而来的社会组织较其他物种而言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因而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原始社会,身体机能并非十分发达的智人凭借集体的力量生存了下来。今天人们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虚拟概念的表述,现代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性在一些方面上远远超过了物质生活,可以作为一个复杂社会信息交流需求的注解。

  作者认为,使人类脱离原始社会的农业革命反而是一场骗局。作者描绘了一幅农业革命前原始人悠哉游哉生活,农业革命后封建社会农民整日工作、自由受土地限制的图景。这一点其实是大可商榷的。对一种社会的过度美化描述往往出现在对它知之甚少的群体中,作者也犯了以今求古的错误,将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后的当代社会图景想当然地套在了生活物资堪称贫乏的原始人身上。没有农业革命*生产力、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原始人每天睁开眼都要考虑今天食物从哪来,哪有作者所说的那样悠游自在啊。原始人之所以开发农业、之所以投入人力物力发展农业,不就是为了稳定的生活吗?也正是基本生存需求得到保障后,社会结构相应地发生变革,不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群体开始发展,更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渐渐出现在人们眼前。

  人类的融合统一作为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作者给出了很精炼的概括。货币的广泛使用代表着商业需求成为重要发展动力,对已知范围之外可贸易材料和对象的寻找促使了历史上多个远洋寻访事件的发生,可谓融合的开始;帝国的建立大都伴随着域内人群的融合统一,局部的统一为整体的统一提供了依据;宗教尤其是全球性宗教的发展为信徒提供了集体认同,传播信仰的需求又进一步促使了不同人群的融合。

  科学革命无疑有着极其广泛的影响。科学体系的建立使得集体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又促进了世界范围内共同经验的增加,科学共同体本身也成为人类融合统一的重要表现和组成部分。科学革命之后,人类正式成为地球霸主,对整个地球自然资源的掌握带来了无数的财富与繁荣的经济,人类的需求随之更上一层,精神层面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人们快乐吗?对幸福快乐的需求带来了新一轮的变革,是否会引发下一场革命,让我们拭目以待;科学的发展使得创造更发达、更聪明的生命成为可能,科学设计取代自然选择的可能会将人类引向何方,智人将继续进化还是被自己创造出的生命形式所淘汰,都是有待回答的问题。

  《人类简史》总体上来看为我们看待人类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是一种新的观点。我们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探索将来发展的道路。

《人类简史》读后感1500字3

  赞一下翻译。

  国外社科的中文译本我也看过几本,比如《万历十五年》、《枪炮、细菌与钢铁》等,但这本《人类简史》我觉得是翻译得最好的,用词贴切,符合中文表达习惯。另外,根据译者在前言里所说的,作者在写这本书时候,针对不同国家都量身定做了一版,所以中文版里作者屡屡提及*的相关史实,这让我读起来感觉很亲切。

  2.总结一下这本书。

  (1)认知革命。最开始智人和其他人种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在7万年前,智人迎来了认知革命,这场认知革命让智人获得了虚构的能力,也就是说故事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让智人大规模组织起来,走出非洲,横扫世界。

  (2)农业革命。智人进一步繁衍,在一些地区,原有的狩猎采集模式已经无法提供部族需要,因此出现了定居和农业。农业产生了剩余的粮食,养活了官员和专业人士,*和贸易系统出现了,宗教也从泛神论走向了多神论和一神论,也就形成了文化。宗教、帝国和贸易三个想象的秩序,进一步组织起更大的智人群体。值得指出有两个:①从狩猎采集到农业生产不是必然的,如果光靠狩猎采集就可以活得很好,就不需要农业。②农业革命是一场骗局,农业革命后人类的总量确实变多了,但是大多数人不得不从事劳动生产才能生活,个体生活反而变差了。农业社会是一个零和游戏的社会,只有通过兼并,国家和社会才会强盛,我认为马尔萨斯陷阱也是零和游戏的产物。

  (3)科学革命。以工业革命为序幕的科学革命,打破了零和游戏。科学技术发展了新的能源和材料,把社会蛋糕做大,人们开始相信明天会更好,愿意投资“明天”,因此出现了资本主义。这个时候开始了人文主义宗教,也就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演化主义(纳粹人种论)。帝国、资本主义和科学技术,一同改变了世界,在整体上提高了全人类的生活,并形成一个由民族主义和经济连接成的全球性帝国。但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是,资本家愿意把利润拿出来进行投资,招募更多的人,生产更多的利润。然而现实却不是这样。(引用马前卒同志的公式,对于每个企业来说,产品价格=利润+工人工资+非人工成本,这里非人工成本就是其他公司生产的产品价格。因此对于全球公司来说,公式就变成了产品价格=利润+工人工资。也就是说,工人工资永远买不完产品,因此就会出现产能过剩,到一定程度也就是经济危机。因此出现*思潮,把利润分给工人。)

  (4)未来。世界总的方向是一体化,原子弹的威慑也足够大,战争的成本越来越大,收获越来越小,总的来说是和*富裕的,但人类社会也存在严重的不*等。人类现在已经掌握了改造自己的技术(生物工程、基因工程、仿生工程、人工智能等),未来人类将改造自己成为神。我想到那个时候人应该会更自由,更富裕更*等,有望进入*。很期待《未来简史》的论述。

  3.和《枪炮、细菌和钢铁》(简称《GGS》)的比较。

  这两本书都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畅销的人类历史书籍,《人类简史》的作者也在最后特别致谢了《GGS》的作者。这两本书有相同也有不同,《GGS》主要论述了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它的论述和《人类简史》中“农业革命”相关章节一致。所不同的是,《人类简史》还说了更多的故事,农业革命只是一部分,而《GGS》只专注于农业革命,毕竟农业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当今世界格局。另外要说的是《GGS》对于观点的论述十分严密,这让我看到人文学科的逻辑性绝不亚于理工科。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从认知革命来叙述整个人类社会的形成、发展,对社会运转做了解释。翻译也很给力,推荐阅读。


人类简史读后感10篇(扩展7)

——未来简史读后感

未来简史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未来简史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未来简史读后感1

  尤瓦尔赫拉利所著《未来简史》观点新颖,内容丰富。拜读之后,有一种悲观的感觉。其实,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换一个角度看,人类前途未必如此。

  首先,从人类发展史看,总体上是进步的。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危机四伏的生活,圈养牲畜种植庄稼,生活稳定;从农业社会到近现代工业社会,大多数农民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进厂打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大量从事机械劳动的产业工人走向灵活多样的服务业。

  其次,(按书中观点)从第三个千年来看,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饥荒和战争已经被攻克。从未来发展看,人类将面临长生不死、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等新议题,越来越多的工作将由机器代替,*人类的体力和脑力。即便绝大多数人将沦为无用的阶级,也不愁吃穿,甚至可以成天沉湎于虚拟世界……这不是今天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

  最能说明社会进步的是人类数量的增加和人均寿命的延长以及人类在生物界的绝对控制权。

  综上所述,我们要乐观看待未来社会的发展。

  当然,在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人类还面临不同的困境。例如农业社会阶层分化的陷阱,工业社会资本对工人的剥削,未来世界发展中的各种风险等,但究其根源,并非是人类知识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在于人类贪得无厌的欲望和生存竞争的生物本能。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当今世界,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迅速发展,让许多人目瞪口呆,让一部分人手足无措乃至抓狂。

  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作为弱小的个体,生存其中必须趋利避害。我是属于EDIRW群体,即来自东方、受过教育、工业化、退休、妇女的群体(相对于WEIRD即来自西方、受过教育、工业化、富裕、民主的群体),也要用乐观进取的态度来对待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要加强学习,吸收新事物;不随波逐流,量力而行,把有限的精力用到刀口上,充分享受现代科技给自己晚年生活带来的便利。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未来往何处去?不必深究。个人是渺小的,是由细胞演变发展的生命个体而已,快乐活在当下!

未来简史读后感2

  此书在20xx年一上市,我就买来读了。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承接了他的上一本著作《人类简史》的主题展开讨论。

  如果说让逸爸用一句话概括《人类简史》的主题,应该是:人类,或者准确地说,我们智人只是人种的一种,没什么了不起。人类成为世界的主宰是因为我们有了三次革命: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且学会了用编造故事的方法将大规模的人凝聚起来,共同协作。

  赫拉利认为智人没有什么了不起。未来也会保持没什么了不起的状态,所以智人千万不能得意忘形,得保持一种敬畏之心。对什么保持敬畏之心呢?答案是:要对数据主义保持敬畏之心,因为人类的自由意识不靠谱。

  我尝试概述一下他的大致观点:

  1.我们智人有别于动物,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智商高于动物或其他族人(如尼安德特人)和发明工具,更重要的是我们人类能编织一个意义之网并让大多数人能相信这个意义之网,从而进行灵活的协同合作;

  2.意义之网在农业时代后凸显,从各类神灵的崇拜,到世界三个宗教,再到法国启蒙运动后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因此,人文主义同样是宗教。

  3.人文主义中的三个分支: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进化人文主义,在20世纪经历80年的角斗后,自由主义完胜并主宰世界至今。

  4.自由主义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一切要以聆听个体内心声音为主,即自我意识为上。然而,现代科学印证,自我意识或者说自由意志只是一种算法,并非人能控制,会被人工智能算法代替。从而,无法避免地进入数据主义至上的时代,数据主义成为新的宗教。

  5.人类几千年来,克服了三大难题:饥饿、瘟疫和战争。然而,人类无法满足现实的本性,会推动我们继续向新的三大难题进行挑战,即永生、神人和持续幸福。我们在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不断的探索,寻求三大目标的突破口。

未来简史读后感3

  正如《卫报》的评论,“(本书)开篇就以令人艳羡(同时也是令人警醒)的文字明确指出,由于基因技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正在不断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其他物种之间关系,所以我们所有物种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甚至可以说,这本书比他(本书作者:尤瓦尔.赫拉利)那本了不起的《人类简史》根据可读性和重要性”。

  掩卷沉思,感触尤深,诚然,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物联网技术如大浪淘沙般对各行各业带来前所未有的革新甚至是冲击,人工智能的蓄势待发,超越人类智慧已成为必然,《未来简史》一书似乎也在暗示着这样的答案,“20xx年9月,牛津大学的CarlBenediktFrey及MichaelA.Osborne发表了《就业的未来》研究报告,调查各项工作在未来20年倍计算机取代的可能性。根据他们所开发的算法估算,美国有47%的工作有很高的风险被计算机取代。例如到了20xx年,电话营销人员和保险业务员大概有99%的概率会失业,运动裁判员有98%的可能走性,收银员97%、厨师96%、服务员94%、律师助手94%、导游91%、公交司机89%.......(P293)。”看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

  《未来简史》以极具开拓性的思维、宏大的历史视角和独到的观点,颠覆了人们对人类历史的认知,并颠覆了我们面对未来的思考方式。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激荡中,一切皆有可能,甚至超乎想象。

  我们应该如何审视自己的位置、规划自己的人生,或许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定义和把握自己的价值,变革的车轮滚滚而来,在对新技术、新环境、新发展保持足够的敬畏和尊重的同时,更需要明确的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所在,尊重、维护并欣赏那看不见的深邃价值。

未来简史读后感4

  为了更好的理解人类的未来,我们需要用最新的科学认知来审视人类社会的过去和现在,重新思考生物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以及意识、意志和人文主义、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对人类的影响,读本书是一次大跨界的思考过程。

  从人类征服其他动物,到后来主宰世界,相对其他动物而言,人类像神一般的存在。本书作者赫拉利却认为,人和其他动物其实并无不同。人类追求的种种以及人类本身都是一套生物算法,情感驱动和欲望使然的.算法帮助人类快速做出决策,只是因为目前技术尚为有限,这套算法的原理及所以然,人类至今未能发现和察觉。等到某一天机缘到时,技术爆炸,奇点到来,生物算法的奥秘被某位计算机科学家、神经科学家或生物科学家找到,人类也就完成了从智人到智神的新的进化。那时,新的两极阶层也就形成了,通过人工智能融合技术进行了智力升级的“超人类”和尚未完成进化的普通人类。

  在最后几章讲的人类进化过程中,一部分已进化的智神如何统治尚未进化的普通人类,美国数学家维纳的论述更为冷静而冷峻,借来此处阐述一下:当个体人被用作基本成员来编织成一个社会时,如果他们不能恰如其分的作为负着责任的人,而只是作为齿轮、杠杆和螺丝钉的话,那即使他们的原料是血和肉,实际上和金属并没什么区别。作为机器的一个元件来利用的东西,事实上就是一个元件。不论我们把我们的决策委托给金属组成的机器抑或是血肉组成的机器(机关、大型实验室、军队和股份公司),除非我们问题提得正确,我们绝不会得到正确的答案的。肌肤骨骼组成的猴掌就跟钢铁铸成的东西一样没有生命……

  尽管作者在本书一开始便提出了预言扰动历史的悖论:“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我们拥有越多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 ?本书未必对未来做出预言,但仍然对未来提出了一种可能性,也并不妨碍其他可能性的存在。

未来简史读后感5

  从古至今,人生一直是人们最关心最为重视的,有多少名家感叹光阴的流逝,庄子就曾经说过: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人生就像白驹掠过,稍纵即逝。杜甫说: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刘禹锡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白居易,曹操也有类似的诗篇人生百年内,疾速如过隙。,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等。

  从古人的字字句句之中,我们不难看出,生命是转瞬即逝的。所以,在这短暂的生命之中,我们更应该去合理的规划他。就在孔子感叹光阴流逝之时,他给千万代的后人描述出了这样的一种人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大致的人生路标,在这些路标上面。有几个重要的阶段被孔子很重要的强调了出来。孔子所说的十有五而志于学,是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也同样是对学生的一种要求。

  孔子曾经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是说,自己并不是生下来便了解很多事情的,只不过是对古人的经历与事情非常感兴趣,而一直不断的学习。对于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候,需要学习的东西非常多。现在许多的孩子并不是十五向学了,可能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了。但我觉得这样并不一定管用,并不一定对孩子的未来有用。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边学边思考、还要去应用。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最大化的利用。就在这样一种学于思的磨砺与历练之中,不断提升自己,慢慢地有所感悟。

未来简史读后感6

  看完《未来简史》归结于一句话:万物互联让人类的能力指数上升,人类放弃意义而追求力量,智人失去控制权,极少数人控制世界。放下书,世界还是世界,贸易摩擦,围追堵截,崛起增长与压制,民粹主义与开放合作,现在还是柴米油盐,未来还只是未来,甚至可能永不会成为现实,当前独善其身仍然可行,一切似乎没有变化。一千六百多年前,陶渊明就说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嗯,就这感觉,感觉都没变。

  但有些想法在悄悄地变化:

  1、认识到靠虚拟的愿景、文字和货币,人类开展了大规模的分工协作,从此一骑绝尘。大规模协作是人类力量提升的核心关键。

  2、对自由人文主义,*等,自由,自由意志,独立意志,追随自己的内心,不那么确定,那么执着了。

  3、对万物互联,个人隐私,数据自由,有了新的认识,或许,这是人类进行大规模协作,大幅度提升力量的必然趋势,势不可挡,顺者昌逆者亡。

  4、意识到如果生命最终只是技术问题,会有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幸福圆满或许都需要重新定义。

  然后想,今天的我和昨天有何不同?人和人的差异在哪里?

  能力,见识和眼光(含境界和定位)。能力包括了决断力、执行力、理解力、与人连接力,意志力,当然也包括了语音能力,运动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总结能力,洞察能力,规划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眼光高低取决于见识,见识又取决于知识和能力。为什么会目光短浅,因为没有见识,为什么没有见识,很多知识不知道,知道了也没有能力抽丝剥茧,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观点啊。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不同的人,而选择是基于已有知识、能力、见识和眼光的选择。

  有些事我们知道自己知道,我们也知道自己有些事不知道,知道的东西多少,决定了人和人的不同。有些事我们不知道自己知道,但它总是通过直觉、感觉,隐隐地,经常性地影响我们的选择,而大部分的,是那些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我们不知道,所以就会执,就会固执己见,就会画地为牢,就会刻舟求剑。你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是他人知道自己知道的部分,这就是眼光、境界、定位的差异来源。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以为记。

未来简史读后感7

  今年单位组织的读书月活动,我选择了前段时间一直关注的一本书——《未来简史》。它是《人类简史》的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又一部力作。如果说《人类简史》是关于我们从哪里来,那么《未来简史》就是关于我们人类的未来命运。

  该书主要讲述了未来的人类(书中称“智人”)将摆脱历史上一直困扰人类的三大问题:饥荒(和贫穷不是一回事)、瘟疫(是指大规模发生的让人束手无策的致命传染病)和战争(是指全球规模的),未来的人类分化会更加剧,绝大多数人会沦为“无用的人”和“没有自主的人”,只有少数精英会利用生物技术主动升级,进化成为掌控这个世界的“神人”,他们和我们的区别,相当于我们和猿人的区别。对于永生、幸福和成神的追求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旋律。现代社会制度立足的根本:自由和*等将会消亡(神人可以通过操控基因,改变你大脑里的化学物质分泌和电波信号从而操纵你的意识,让你无从反抗,也可以通过更换人体的全部配件,甚至将意识转移到机器上达到永生,从而打破“死亡”这一上帝留给人类最后的*等),万物互联网正在形成、而我们的一举一动甚至是每一个意识都是喂养这个庞大数据库的养分,一切生命和意识不过是算法而已。

  对于未来,我们人类一直在不断的畅想,其实我们现在对于未知的未来的研究方式,仍然和写资治通鉴时的古人一样,历史怎样,我们觉得未来会怎样,也不知道这个规律是否仍然奏效。不过长期看,预测未来无论对错,其实对于未来没有大的影响。本质上我们对于未来无能为力,历史车轮谁也挡不住这话当然也适用于未来。

  人类大船驶向未知大洋,我们是这船上一代代的水手,貌似遇到问题只能遇到再开始着手解决,很难发明一劳永逸的方法来面对未知。所以读这本有意思的书对工作生活没啥作用,属于懂得很多和生活彻底无关的道理,当然不能用它来指导生活。不过暂时的,把我们从个人的喜怒哀乐宠辱得失中抓出来歇歇,在内心中扮演一下人类导师角色,替整个人类操操心,给我们自己放松下。

未来简史读后感8

  读《未来简史》的第二部分有点迷糊,不知道重点在说什么。直到结尾点出人类凭借创造出基于想像的“互为主体的现实”统治世界,才有点摸着头脑了。

  作者的这个观点在《人类简史》里就说到过,那时候说的是“人类凭借编故事的能力统治世界。”那样说的时候我好像一下就懂了。作者在第二部分用两章的文字解释了凭什么得出这个结论。

  人类跟动物的关系变化,从狩猎采集时代的众生*等,到农耕时代人类为了自身利益豢养家畜。人创造了神和宗教来合理化人高级于动物这一原来并不存在的现实,并借助神与自然沟通,做交易。接着人类从农耕时代进入科技时代,人类可以凭借科技经济政治直接有效的解决原来需要神作为中介的各种自然问题。神也面临下岗危机。

  神和宗教就是人类创造——或者也可以说是编造出来的互为主体的现实。大概这样的“事实”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群是很难理解很难接受的观念,所以作者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实验,传说,说明动物和人一样拥有情感,意识,甚至有部分的动物比人聪明,比人有更强大的力量。但7万年的演化结果是人类统治着所有动物,而不是人类被更聪明更强壮的动物统治。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只有人类懂得高效灵活的大规模合作,而这种合作正是基于想像的秩序,比如宗教,体制,法律,价值观,信用,货币等等等等。

  所有的这些都只不过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互为主体的现实——只要大家都信,这些就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如果大家都不再相信。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子虚乌有。

  不知道后面的内容作者会不会通过大部分人类跟小部分人类的区别,来论证大部分的人类其实是跟家畜一样的存在,只有创造“互为主体的现实”的那部分人类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生而为大部分人类中的一员,要怎么活才能不是个悲剧?像那头叫夏洛特的小猪一样算不算活得比较值?或者猪就该本本分分的过它的猪生,狗就该本本分分的过它的狗生,那样起码不会过得很纠结?

推荐访问:读后感 简史 人类 人类简史读后感【10篇】 人类简史读后感1 人类简史读后感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