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名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对照材料 扫黑除恶 党课下载 不忘初心 治国理政 工作汇报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

时间:2022-10-22 13:06: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立场,充分借鉴和吸收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思想养料和理论精华,为人类的前途命运划定了时代新坐标,标注了历史新方位,也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它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主要表现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形成的动力和源泉;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核心价值取向和原则;维护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深入探究并系统阐发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把握这一世界方案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蕴,而且是引领世界人民共同创造人类美好家园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人学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19)03-0005-09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的一个重要政治范畴,也是我们党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地对当今世界的大局和大势作出的科学展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系统阐发和深刻论证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并使人类命运共同体上升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政治方略。它是我们党创造的一个根本性、方向性、原则性的国际战略思想,既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国际秩序观,又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国际交往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的重大战略论断,并首次系统完备地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就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地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主旨,将人的需要、人的利益和人的发展作为立论依据和主要的研究内容,处处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思想理论精华。它所特有的、鲜明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既构成了我们把握当今时代发展潮流的逻辑主线,又为我们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跑线上,奋力开创人类发展的光明前景注入了无限的智慧和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主要表现为:其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形成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其二,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核心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其三,维护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

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形成的动力和源泉

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既不是闭[门造车的凭空创造,也不是脱离实际的高谈阔论。它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对人民现实需要和具体实践活动的深刻洞悉和概括总结。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社会生活方式。它既植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又依赖于人的主体能动性的自觉完整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当代人类的迫切需求和发展愿望,而且有效地调整和解决了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与现实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突出矛盾和失衡状态。对此,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有充分回应和关切广大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获取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才能激发人民的无限潜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沿着科学光明的道路奔向美好的未来。

1.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逻辑出发点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和多层次的综合体系。它既包括物质生活层面的基本需要,又包括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和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人的需要划分为生活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层次。首先,在生存需要方面,人类命運共同体方略主张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全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依靠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全人类的美好生活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和丰厚的经济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首先应该确立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东西。”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在密切关注并立足当前世界各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新需求的基础上,推出了一系列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的重大决策部署和战略举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不可能脱离客观的物质基础和现实的经济发展水平,更不可能跨越劳动人民的实践创造活动轻而易举地形成和确立起来。否则,它就会像“水中月镜中花”一般蜕变为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具体运用与实践展开,又为我们推动形成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坚实保障。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有充分满足和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创造和累积起丰厚的物质财富,才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和巩固营造优越的物质条件和坚实的经济基础。当今时代,世界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的内涵和外延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与多样化,这就要求我们深刻领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世界人民的本质需求与核心共识,才能真正做到从世界发展的全局与大势着眼,引领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朝着以以为本、开放包容的方向持续健康发展。“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当前,民生工作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内在条件都在发生变化,过去有饭吃有学上、有房住是基本需求,现在人民群众有收入稳步提升、优质医疗服务.教育公平、住房改善、优美环境和洁净空气等更多层次的需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改善民生上,着力提高服务民生质量和效益,形成促进人民共同富裕的体制架构,不断地为世界人民的生产,生活与工作提供更加优质、高效、普惠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物质保障条件。

推荐访问:意蕴 共同体 方略 马克思主义 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