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名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对照材料 扫黑除恶 党课下载 不忘初心 治国理政 工作汇报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如何解决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五个问题

时间:2022-10-24 10:24:02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风情各异,先辈们的勤劳、智慧、勇敢、善良延续了文化的活力,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华夏文明。千秋的积累、万代的发展,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文化。它的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辰,留给后世的财富与宝藏,取之不尽。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属于中国的世纪,中国的全面发展还将更加为世人瞩目。”作为世界多极化局势中的重要一极,我国有能力把经济和科学搞得轰轰烈烈,也有能力把自己传统文化的“金字招牌”举得更“高”,擦得更“亮”。

在现实中,传统文化的发展还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中有以下五个问题需要我们尽快解决:

一、“不合时宜、没用主义”思想

近代以来,国家受到当前西方现代文明全方位的强势冲击。有人开始悲观,认为整个人类社会已几乎全盘西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实际意义已经不大,早已不合时宜,呈可有可无的态势,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且相对更先进的现代文化而言,传统文化因为整体落伍很多,也似乎很难在可见的预期内有转折性的改变。

诚然他们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有点道理,但事物的发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的传统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它的成长需要滋养,而养分的吸收离不开根系和土壤的支持。中国文化的生长离不开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根系”,传统文化就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根”,决不能动摇。

我们的传统文化,从来就是“有用”的文化。“天道酬勤”——现实告诉我们:一个东西之所以没有用,往往不是它自身真的没有用,而是我们没有去有意甚至刻意的去“用”它。就像运动员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提高技艺,这除了要有良好的天赋外,最主要还得取决于日常不断的训练积累,——熟能生巧,巧能生精。一个事物再好、资质再高,一旦它的作用被闲置和废止,其能力也无从发挥,而它先期具有的优势,也必将逐渐被掩盖、被抹平;长此以往,与主流事物的差距越拉越大,那么离被时代所淘汰的日子就不会太远了。我们对此要始终保持警惕,千万不能让“仲永”的惨剧在传统文化的现实中重演。

眼下传统文化大发展,我们不但需要掌握传统的形式,更要深入其中,真正领悟文化的内涵。而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开展对传统文化的“运用”, 大家一定要保持灵活机动,持之以恒地去“用”传统文化;捕捉灵感,开拓新路,促其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不断融入。一旦习惯成自然,就能大力地发挥出它的优势。在我们的日常文化实践中,不但要充分掌握传统文化的技法;还得注意保有传统文化的精神;要博采众长努力提高文化的实用性,使之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根本上加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人们之所以走入“无用”的误区,还在于我们当中很大一部分人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认识远远不够,还没有充分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不要说理解其对于国家民族而言的伟大意义了。我们要结合现实彻底地改变这种错误的认知。

当前的状况,还迫切需要全面加强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教育工作,要使大家充分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从而培养起民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晓传统文化的由来、范畴、内容和意义,使他们能充分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一直以来给人类发展带来的不灭贡献和卓越功勋;要向大众强调传统文化本身的发展对国家的生存的巨大战略意义,增加人们对传承延续,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大家都懂得一个道理:传统文化与我们民族自立自强、繁荣发展之间是息息相关的,它是我们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想只要我们做好工作,大家就不会对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漠视和悲观了。

二、“守旧”的危害

当今,传统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守旧”危害。关于“守旧”的缘由,众说纷纭。有人把它归咎于传统文化中的劣根性,认为传统文化往往要求人们过于追求规范,任何违背或突破的出格行为都会遭到周围的唾弃。这话不无道理。

“守旧”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时代起,得以大行其道。此后中华文明的突破性发展,也止于儒术,歇于八股。期间中国的科技成果往往都停在技巧阶段,几乎没有什么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的研发能够实现。事实上那些基于人民大智慧的,意义深远的民间发明并不少见,如四大发明、地动仪等等——但总的看来,也是零星散乱,没有后劲,而其结果最多也就是落得个被封建统治阶级所玩赏的下场——被称为“奇技淫巧”,始终不能受到足够的重视。至于那些社会进步所必须的开放和交流的机会,更是越来越少。到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旧中国愚民弱智的种种桎梏,达到了极端——长期的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终于使国家蒙羞,彻底地跌入了一段苦难的深渊。

历史已经见证了传统文化“守旧”的危害,这点必须彻底在我们的手上得到改变。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新中国科学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守旧”,是要以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为代价的,而这是绝不可能被大众接受的,根本没有出路!

三、继承与“保留”的关系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打着传统文化招牌的新文化产品。而这些作品与传统文化先前的作品相比,出奇的雷同,在没有新意的同时更没有创意——一些人按部就班的创作,希望大家也能够按部就班的欣赏,得过且过……所谓的“继承”,只剩下了“保留”的外壳,“继承”成为了“保留”的同义词,似乎对于传统文化 “保留”既是行为也是目的。 这样的做法既很可笑,也很可恨。其带来的最大恶果就是:直接从根本上扼杀了大家对于传统文化发展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渐渐湮灭我们民族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传统文化的出路果真只有保留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原因有三:首先,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不然也不会绵绵数千年,延续至今。其次,如果说之前得过且过的疲弱状态,受制于近现代以来国家实力的严重不足。那么今非昔比,我们当前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支持中国传统文化大发展的条件早已具备。再次,我们当前“继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保留”绝不应该成为传统文化继承的“目的”。“保留”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手段,也许不可少;但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倘若只有“保留”, 则必成为大家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那不会有好下场,万万使不得。

已故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说过一段话,发人深思:“那些没有自己的东西,一直处在重复和模仿中的人,绝对不是大师——真正的大师都是在创新中得到承认的。”这话很有道理。现实告诉我们,文化的发展不会存在于简单的、周而复始的重复和模仿!在不违法乱纪的情况下,我们就是要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断创造出新的奇迹。发展是硬道理——传统文化永葆青春,绝不能做固步自封的事情。

翻开历史看看,无论是琴棋书画,还是诗歌辞赋,凡是有口皆碑、流传下来的东西,基本是一个时代一个特色;而每个时代都有其代表人物,每个代表人物也皆有其代表作。拿那些传统的名画来说,后世的人们即使模仿得再像,技法和风格再雷同也无法拥有原作自身的价值——为什么?很简单,因为流传下来的文化产品都是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具有鲜明的个人与时代的特征;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一成不变,需要顺应时代、不断前进;文化和艺术在本质上不可复制。我们即使在技法的传承上有暂时的模仿。但你若想一举超越前辈的成就,想干出点名堂的话,那你的各个方面,都得有属于你自己的特色;想简单的靠吃老本,或原地踏步去获得成功,这是绝对行不通的。

四、“精华”与“糟粕”之争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句话,看似简单,值得深究。我们不可忽略,传统文化中也的确含有很多“不和谐”的成分。因为旧中国的统治者主要以封建特权阶级为代表——他们定秩序和规矩的初衷,决不是为了人民当家作主,而是基本都围绕维护他们自身封建统治地位来展开。所以在他们的“秩序和规矩”中,难免包含了很多暗藏的“祸心”;为了达到安全奴役大众的目的,刻意而为的手段和奴役的借口,更是屡见不鲜。其最典型的做法就是,在中华文化的文化经典中,礼仪风俗中不断地鱼目混珠,曲解妄言,渗入其封建腐朽思想,大肆愚民,毒化群众。“指鹿为马”的手段,也许相当高明;但对于国家民族发展的大局,这些做法又是那样的愚昧和低级,实在是祸国殃民,贻害无穷。

传统文化是良莠不齐的,在今天,更需要我们用科学批判的眼光来仔细甄别,以正视听。当然我们即不能矫枉过正,不问青红皂白,一棒子把“传统”打死;也不能唯马首是瞻,一味追求事物的原汁原味。一切需要我们以客观的态度多角度的看待问题,要学会以科学发展的观点去分析和研究传统文化。例如: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中的“礼、义、廉、耻”的观念,如果我们结合社会现实从“提倡遵守社会合理秩序,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角度来合理解释、正确引导,民众的吸收效果必定是良性和有益的。但如果我们僵化到把封建统治阶级所定的“秩序”,完全对号入座,并作为当代传统文化发展的终极目标,那就是极端荒谬和不负责任的,有悖于我们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科学人文价值观。一般而言,我们对待那些严重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守旧思想,只能是“秋风扫落叶般的无情”。

应该说在人民当家作主的今天,广大群众在思想觉悟上,对“糟粕”的认识觉悟都不低。思想上的取舍,一般能够得到合理的体现。但在艺术范畴中,传统文化中所谓“精华”和“糟粕”之争也大量存在,这就另当别论了。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往往在人的学识认知、个人喜好等有诸多不同的情况下,某些人认为是“精华”的东西,对于另一些人而言也可能是“糟粕”;反之亦然;同样的东西换个艺术环境,换个艺术角度,或拿不同的艺术标准来衡量,都有可能结果不同,我们不能太过武断。举个例子:

《梁祝》是传统文化中的一则民间传说,被后来的人们以戏曲表演、诗歌吟唱、影视创作等各种形式,大家分别汲取了各自所需的养料,并从各个方位、各个角度做出自己的诠释。面对这样一个相同的传统艺术主题,大家要表达的意义和追求的效果等却各不相同,但很多人却都能在各自的领域内取得不错的成绩。所以说传统文化的东西,艺术上有的时候的确很难界定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一般来说,无非是大家各取所用,舍其没用罢了。

众所周知,世界上绝对完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件事物都不会是完美的,“金无足赤”么。当前在你看来不可取的不足之处,在他人来看亦或有可取之处,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在传统文化的艺术范畴上,人民是鼓励有不同的观念的。大家大可把对“异己”的“愤恨”收一收,应该用更加理性和宽容的态度去对待艺术的纷争。本来么,只要在不违法乱纪的前提下,大家各行其道,是无可厚非的。这样做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整体繁荣,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良性发展。“进化论”的达尔文给了我们一个科学的提示: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有必要采取兼收并蓄、开拓进取的方式,要把传统文化真正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使之真正活跃起来,从而发扬出她的风格,发挥出她的作用,更好地造福于国、造福于民。

五、“品牌”的缺失

受制于相对落后的发展状态,一些传统文化对于“品牌”并没有充分的认识。但我们放眼社会,商品社会的品牌效应早已显而易见。人们的品牌意识不断提高,品牌产品的价值往往能够得到最大化的体现,甚至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那么,品牌效应对于传统文化的意义究竟有多大呢?可以拿我们浙江嘉兴传统的粽子文化来佐证:

由于早早树立了品牌的意识,嘉兴粽子名扬四海。其中某个大品牌更是在人们心中牢牢扎根,畅销海内外的同时,一系列的快餐连锁店更是开遍了城市的各个角落。这个品牌在坚持传统特色的同时,在现代经营管理、标准化生产等各个方面都颇有心得——博古通今,洋为中用,活学活用,做到了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终于塑造了成功的品牌。其派生出来的一系列产品也都赢得了很好的回报,旗下的各类餐馆也已成为了百姓日常消费的习惯性去处,慢慢成为了真正能在本地区与洋品牌快餐一较高下的强手。

这样的成功,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给人启迪。现实中,我们传统文化开发出来的“品牌”,还远远不够。但换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因此有着巨大的潜力!我们给传统文化树品牌的过程,可以比喻成大家玩多米诺骨牌:其循序渐进的排立过程也许并不有趣,可是只要掌握了要领,恢弘的场面一旦树立起来——那么只要轻轻一推,传统文化的壮美必将排山倒海,一切在于我们平时点滴的积累,还有殚精竭虑的挖掘和打造。作为中国人,希望传统文化中的“品牌”能越来越多,愈做愈强。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代代流传、经久不息,历史上的原因多种多样。就拿当今来看,现代文明的各种方式和成果,已经触及全地球的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它对于我们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全时代的,并已深入到了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虽然我们的祖先领跑世界的时期远比西方更长,甚至数以千年记,但当今现代文明来源于西方是不争的事实。西方文明以他的开放性、科学性、实用性、艺术性独领风骚数百年,轻而易举地击碎了“天朝”作茧自缚、孤芳自赏、天下第一的迷梦;也让后来的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殊死挣扎,艰难成长……中华文化的继承者都应引以为鉴,俱不能以侥幸的心理再次步入“自缚”、“自乐”的深渊。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广大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我们伟大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们,要始终拥有一份忠实的守望。我们必须具有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打破常规的胆气和海纳百川的气概。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不断地摸索、研究、开拓、提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开展不懈的追求。

(作者单位:嘉兴市群众艺术馆)

推荐访问:如何解决 传统文化 继承 发展

上一篇:生肖的故事 下一篇:张姓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