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名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对照材料 扫黑除恶 党课下载 不忘初心 治国理政 工作汇报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茂县羌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时间:2022-10-24 10:42: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位于岷江上游羌族地区的茂县城,有着重要的地理位置、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和无限的发展前景。在地震灾害中茂县等羌族城市受损严重,面临着大规模的城市重建工作。通过对羌族地区中心城市茂县传统文化资源及地域文化特色的研究,为其城市开发建设提供思路。根据城市自身的历史资源和由此生长出来的发展战略,确定具有延续性的城市建设保护与开发的基本原则与方向。

关键词:羌族;文化资源 ;城市建设;保护与利用

Abstract:Mao county, Located in the upstream of Minjiang River andQiangethnic regions, has an important geographical locatio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meaning and unlimited prospects.in the earthquake disasters 2008, Mao Countywas seriously damaged , facing large-scale urban renewal .Wewill study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Mao county, andprovide ideas for urban development. We will find some sustainable,basic principles and direction about city constructionwith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Qiang nation;cultural resources;urban development;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0)11-35(6)

作者简介:陈颖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

田凯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

茂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涪江上游的高山峡谷地带。全县辖3镇19个乡149个行政村,县城地处凤仪镇。全县人口中90%(2008年末)为羌族,约占全国羌族总人口的30.5%,是我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县。①境内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黑虎羌寨碉楼群,营盘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以及反映古羌文化的大量民风民俗资源。

羌族是一个屡经战争、迁徙,由游牧而农耕,有着艰难曲折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商周以前的“羌”,是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早期西北先民的统称。在中华民族产生的过程中,他们做出过很多的贡献,其流传可以涉及到汉、藏、西北和西南众多的民族,所影响的地区也相当广泛。在石器时代羌人已经在青康藏高原繁衍,发展出当时较先进的畜牧业和农业,并逐渐向中原地区迁徙。在后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西北、青藏高原和进入中原的羌族逐渐或与其他民族融合,或被强大的汉族、吐蕃吞并。其中,沿着岷江流域的西南民族走廊南迁,位于岷江上游的羌族,由于距离吐蕃较远,又有唐宋政府的保护,得以保留下来延续至今,并仍沿袭着许多相当古老的民族传统。交通的不便使外界对他们的迁徙、演变、生活方式缺乏完整的了解。同时,也正是这种与世隔绝、缺乏交流的环境,使这一古老民族得以保存,使其持续秉承着独特的文化原真性和完整性。

经过5·12大地震,茂县全县房屋100%受损,县城房屋80%成为危房。②灾后重建为茂县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促使我们对茂县等民族地区的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定位有了新的思考。

1茂县城市建设中的传统文化资源

茂县城市建设中可以利用的传统文化资源涉及到多方面、 多层次的因素, 但从文化资源的形式表象和精神属性来分析,可以从物质形态(物态)和文化形态(文态)两方面进行把握。

1.1文化形态方面

茂县是研究岷江中上游羌族古文化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羌族非物质文化天然的活态博物馆。其传统文化资源的文化形态,包括羌人的家园、悠久的历史、核心地位、丰富厚重的文化渊源、兼收并蓄的文化氛围等几方面。

茂县现有羌族人口约10万,③是我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

早在秦汉时期,西北羌人在大规模的迁徒中其中部分羌人来到了岷江上游茂汶一带,茂县历代为州、郡、县、屯署、专署治地,解放初先后为茂县专区、四川省藏羌族自治区治地。后曾与汶川理县合建茂汶羌族自治县,现复称茂县。

羌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博大深厚,不仅包括其坚毅不屈的民族精神,还有以羊、白石等为图腾的唯灵原始宗教;有以羌笛、沙朗、婚嫁服饰、转山会为代表的民风民俗;有精美的编织图案、个性独特的器物造型;有反映羌人生活的民间传说;有以碉楼民居为代表的建筑文化等等,这些将为城市建设提供取之不竭的源泉。

在茂县,羌族文化发展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我们既要关注城市中所存续的古老羌文化,也要重视和保护历史发展中羌文化不断丰富的内容。如羌文化与吐蕃文化融合产生的影响,羌文化与汉文化融合产生的影响等等。羌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其他文化的因素,如藏传佛教、道教、儒家文化等等。作为民族走廊的要塞,茂县城区的羌文化表现出来的兼收并蓄的文化氛围是其魅力之所在,不能为了追求单一的古老羌文化而忽视这一点。

1.2物质形态方面

城市风貌的文态以城市的文化、文脉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是城市的灵魂。而城市风貌的文态形式渗透在城市的诸多要素之中,无处不在,并通过物态的形式表现出来,具体而言,表现在茂县独特的山水格局、古城形制和建筑风格、文化景观等方面。

1.2.1城市山水格局:茂县城山水相依,自然景观极其优越,静州、回龙两山护卫于东北,九顶山遥峙于东面,轮廓秀丽的金龟包、银龟包依城环绕,还有岷江干流穿城而过。城市建设中应重视保护这笔珍贵的自然财富。

1.2.2城市布局:城市保留着明清以来的方正古城格局。茂州古城, 在宋熙宁年间筑土城, 明洪武初重修,以砖石修东胜、南明、西平、北定四门。明弘治六年(1493年)于内城东北两面凿壕,加修外城。清康熙六年(1667年)重修内城。1716 年巡抚年羹尧委保宁通判监修,内城高2.7丈,周围720丈,垛口1039个,四门俱有楼。 民国至解放后,内外城被拆毁,现仅存内城南门及东西北部分断续残址。城墙筑夯土外砌砖石,用桐油石灰浆勾缝。古城现为阿坝州第一文保单位。

1.2.3建筑特征:羌族有着独特的建筑艺术,除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的石碉,还有变化丰富的民居,此外羌族人掘井、筑堰、砌河堤堡坎的技艺传世己久,而竹索桥和溜索也是古羌人智慧的结晶。

按照材料和结构的不同,羌民居主要有石砌碉房、夯土房和阪屋(干栏式)等形式。其中石砌碉房是最为人熟知的羌族民居,茂县绝大多数羌民住宅均为此类。

夯土房的建筑形式与石砌碉房相似, 但采用山上的黄泥土夯筑而成。 阪屋则是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坡顶民居, 采用干栏式木结构,以部分石墙体作为围护,县城内保存少量此形式。

羌族聚落及建筑形体体量特色鲜明。高大的碉楼面对河谷道路,背靠大山,民居环碉而建,并随山势升高,形成非常壮观的空间气势和空间层次。同时聚落内部分布着以道路、水渠、学校、土司官寨等为中心交叉点的节点空间,它们有力烘托了以碉楼为中心的空间格局,而碉楼以位置、形体、尺度、材质、色彩和背后民居形成强烈对比,主宰着空间的收放、聚合、层次错落与节奏。

1.2.4聚落与水:羌族聚落充分利用了岷江支流水量的丰富与落差,满足生活生产用水,水引入聚落,形成明渠、暗渠、水池等,对水的巧妙利用也形成了聚落的丰富景观。道路的开合,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等,都是我们的城市建设中必需遵循的原则。

1.2.5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凝聚着城市历史情感与记忆的桥梁,茂县城仍依稀保留着这些痕迹,但正在消逝中。每一处景点都蕴藏着独特的历史遗产,都与某个特定的人物相关联,这些景观塑造了城市形象,本身也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无影塔明代永乐年建,原位于城内治平寺内,为古城八景之一。现塔体迁建于羌兴街与解放街交汇处。

镇西桥在县城青坡门南,明正统年间都御史寇深始建,嘉庆年间参将盛愈谦重修,桥系具有羌地特点的篾索浮板挑桥,桥墩为石砌,石礅中嘴建有飞檐楼亭,古名观澜,又以杜甫诗“中川虹饮练光中”,名为练光桥。亭前有石刻犀牛,为犀牛望月景。周围有廊,民国桥毁。 现桥风格突变。

2茂县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2.1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

城市要有鲜明的个性,而最好、最有价值的个性便是其与生俱来的历史文化特色。这些特色既非他人所给予,也非他人可拷贝取走。羌族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为中华的缔造、文化的繁荣、民族的兴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茂县是羌文化核心区,具有悠久丰厚的羌民族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已经融入了城市的血液,因此,“民族特色、自然承续、整体开发、协调发展”应作为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

从城市中所存续的历史精神文化和现实的物质文化来看,茂县当以“羌文化”为核心来塑造自己的城市气质,对城市建设进行整体考虑,全面开发。同时,应以长远的眼光、 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具有极高研究价值和利用价值的羌族文化遗产。只有不断延续其历史文脉才能形成茂县独有的城市风格,提升其品质和经济价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必须进行理性的适度开发,以开发带动经济发展, 以经济支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研究, 使之取得和谐的平衡。 最终达到保持羌文化内涵, 使之不受破坏并稳定地长期承续下去的目的。

2.2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

2.2.1整体、全面的原则

对于茂县城市特色的塑造,不能局限于城市外显的物质形态,还要包括其隐性的文化形态,其总体形态决定了城市的最终价值。因此,城市建设工作不能局限于微观的建筑个体, 而要着眼于宏观的城市整体,即,不仅仅局限于城市建筑群本身,还要兼顾山形地势、植被生态等诸多因素。

2.2.2文化特色的原则

对那些承传久远的历史建筑、构筑物要尽量保持现状,进行必要的维修。维修时要尽量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去恢复原来的形制和风貌,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对毁损严重的古建筑、遗迹不一定都予以复原性维修,保持其残留状态并控制住周围环境也是一种保护的方法,这更能体现其内在的真实性。这些实物遗存传达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反映出当地特有的文化,注重对民间文化、民风民俗、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2.2.3保护与发展相互协调的原则

在保护和发掘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必须兼顾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当地政府和居民认识到保护和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并积极参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在城市建设中明确城市定位,确立适宜的、近期与远期目标相结合的开发模式与规模,塑造民族风貌与现代生活和谐共融的城市街区。

3茂县城市建设现状与问题

3.1在追求与现代化城市接轨的同时,牺牲城市自身传统特色。

以人为本的创造理念是羌族建筑的精华,而茂县城市规划设计中人性化、人本化原则体现不足。如强调城市景观的大尺度、大广场、大马路、高大建筑体量,模仿大城市风貌,而可供休憩的城市场所不多,居民生活缺乏公共空间,城市绿地不足。

3.2城市历史断层,历史文化缺乏保护。

传统街道格局的古城风貌和城市街区的人文气息逐渐消失。历史遗迹、古城城市肌理的保护相对薄弱。

城市建设需要展现城市发展历史丰富的断面,使其最终成为城市的文化资源,应注意有意识地保护古代、近代遗存,以维系历史变迁的脉络和传统的连续性。茂县城市缺乏历史感。

3.3城市整体缺乏协调性。

茂县城内近年兴建的建筑,大多注重建筑个体外立面的形象表达,而忽视与周围环境中已有建筑的相互关系与协调。过度强调建筑个体立面风格的多样化,不能给城市生活带来真正的愉悦,反而会增添视觉疲劳,使城市显得混乱。城市的风貌特征主要依赖于公共空间的各种元素协调组织,而不是单体建筑的立面表演。有时候,单是行道树一项元素就比建筑更容易彰显风貌。

3.4建筑物和构筑物民族风貌失落,地方特色退化,审美追求与文化认同迷失,在利用传统要素上陷入误区。

城市建设利用传统要素过于单一。目前的城市建设仅仅单一地依靠建筑立面的多样化来提高城市质量、增强识别性,通过采用符号化的民族传统表面样式延续民族传统。对传统的表面模仿,甚至局部的完成,仅仅是达到短期目标的布景层面上的尝试。

羌族传统建筑艺术和文化面貌的精髓在于:用一套千锤百炼、高度发展的预制体系,经过合乎力学原理的巧妙架构叠加,形成基本相似的建筑单体,这些建筑单体根据地理位置、生活的哲学、生活的功用铺陈布局,相互联系,围合空间,融合自然,又通过一些特殊的节点景观如树、碉楼、吊脚楼、山崖的提升,共同形成一个单个细胞变化有度,总体组织丰富多姿而又和谐的整体。而目前的城市建设没有充分利用羌族传统建筑的精华,而只去单纯追求其形似而不求神似。

3.5区域环境与空间节点呆板单调,标志物不明显。

茂县县城在自然条件、传统空间组织、历史文化上具有独特的风格,但没有通过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吸引游客,缺乏深入、详细的风貌景观规划。这在城市空间形态上,具体表现为区域环境与空间节点呆板单调,标志物不明显无个性。

在当代条件下延续民族文化特征的原则是:根据城市自身的历史资源和由此生长出来的发展战略,确定具有延续性的城市构架;合理利用资源,同时立足于当代生活的功能,用当代的技术和材料,创造真实的、当代的、具有地方特性的建筑类型和风格。但这需要时间, 需要全社会从基础教育、意识提升到具体技巧等的持续努力。

4对茂县城市建设的建议

对于特色城市风貌的塑造,需从三个层面入手。第一层面:把握城市的总体环境。自然的特征可以烘托出城市的气质,在城市营建中注重与自然的呼应关系,将自然景观引入城市;第二层面:塑造城市的风格。城市的整体格局与建筑形式构成了城市的面貌,富有地域特色的组群格局、建筑与自然结合的特有形式、特色鲜明的建筑形式与构筑方式等,都强化了城市的个性;第三层次:表达城市特有的文化内涵。城市当中不同历史时期的遗存传达了该地区丰富的历史信息,保存这些历史遗物才能保持历史的延续性,这些实物作为一种“符号”,代表着某种特有的文化。文化内涵还可借助于象征的手法表达,模拟某些题材引起联想的形象。

根据茂县的具体情况,其城市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1积极保护现存的文化遗产

对城市中历史文物的保护不但是对羌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也体现了这座城市文化的内涵与底蕴,更是表现了现代人对历史、民族的一种态度。除对现在仅存的茂州古城内城南门及东西北部分断续残址、无影塔等省级和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加以重点保护外,对传统老街区如陕西街和历史建筑、构筑物,应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保留、修整,充分利用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物态遗产。另外,考虑到文物保护的群体效果,对有悖保护的开发建设要加以调整控制, 对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建筑物予以改造。

4.2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积淀

羌族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内涵博大,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即由羌人所建。其特有的农业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和民风民俗文化,无不散发着浓郁的古幽而神秘的气息。加强对传统古城风貌和城市街区的深入研究,选择性的恢复一些历史遗迹、城市肌理,如在镇西桥,以老街区为中心,展示古城风貌;以青石碑刻、 浮雕等形式为节点,介绍古城历史、民族文化。

4.3城市景观元素的合理调度

城市风貌特征主要依赖于公共空间各种元素的协调组织,而不是单体建筑的立面表演。首先应根据城市的定位与功能要求,结合其远景发展目标,形成与城市地理环境和人文风貌特色相符的城市格局。

对城市的街区和广场进行统一的规划和设计。包括街道尺度、绿化及市政设施的风格与城市特色一致。营造广场的文化氛围,以便群众性传统民俗活动的开展,提炼特有的场所精神,完善市民的活动系统。

建筑实体作为城市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元素,反映出城市各个时期的历史片断,应注意其相互协调关系,把握整体的形体尺度,避免“脸谱化”的建筑立面构成的“布景式”街道景观,建设应从长计议,要持续发展。

完善城市环境设施建设。环境设施广泛地分布在城市之中,其体量虽然不大,但在风格的整体把握上要求较高。既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特例独行”。

4.4体现茂县独特的山水城市景观

茂县城有着优越的自然景观,应创建良好的城市视廊,使人们在城市中观看景观时,视线不会因不当建筑的存在而被阻断或遮蔽,实现“城”与“景”的交融。因此对视廊需予以保护,即视廊范围内的建筑高度由景观点可视范围的视线分析结果进行控制,有碍视廊景观的高层建筑,按规划分期逐步予以降层或改造。同时,应考虑在适当地点设置若干视线控制点,如标志性或纪念性建构筑物,以便于游客登高远眺,加深对城市的认识。

4.5加强对城市重点风光带的控制

城市重点风光带可以说就是体现城市风貌的核心地带,是整个城市特色的缩影,所以对它的打造要格外细致。在此范围内的建筑、景观、小品、绿化等诸多方面应协调统一。建议城市设置多个重点风光带,且分布不宜集中,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规划方式体现民族特色。

点——在几个重点地段节点,建造具有民族标识的构筑物。如茂县与成都通道的出入口,茂县与羌寨主要景区连接通道的出入口。

线——形成由景观标志点作为主要枢纽,串联而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过境线景观线和沿河景观线。

面——以运用羌族传统建筑语汇的建筑物,如展览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广场、商业步行街等,构成民俗文化、商业中心片区,并形成以茂州古城城南门及东西北部分断续残址、无影塔、镇西桥为中心的历史文化保护片区。

4.6注重建筑的轮廓线、城市的天际线

茂县县城的地理特点可称为“三山夹一江”,山水秀丽,景色宜人。在走“文化线路”之路的定位下,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条件,通过丰富的天际轮廓,活跃城市空间,体现山地城市和羌寨建筑特点,为城市建设添上精彩的一笔。

4.7把握中、小型城市发展模式

尤其在老城区的保护上,应尽量减少建筑尺度的不协调。建筑营建必需适应当地气候、地貌等自然条件,体现地域特色。如可充分利用地形,以低层、多层相结合的退台式为主,减小建筑的尺度,其丰富多变、错落有致的建筑体量关系,既体现羌族建筑的特点,同时也减少建筑对城市空间的压迫感。

5结语

茂县城是一个有着重要的地理位置、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的民族地区城市。在城市建设与开发中应充分利用其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注重城市设计环节,突出地域民族特性,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

(责任编辑:蒋亚林)

参考文献:

[1]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

[2]茂汶羌族自治县地方志办公室.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志[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7.

[3]刘辅廷.茂州志,卷二:建置志[M].茂州地方志办公室修订本,道光十一年.

[4]李家骥.羌族宗教信仰与其受外影响[J].茂县政协,1988:(2).

推荐访问:羌族 茂县 利用 保护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