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名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对照材料 扫黑除恶 党课下载 不忘初心 治国理政 工作汇报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创作解析

时间:2022-10-28 16:24:02 来源:网友投稿

篆书的审美经历了一个历史的逐渐演化的过程,唐太宗讲书法要求“冲和之气”,自秦石刻小篆作为小篆的典型样式以来,篆书一直在追求一种中正冲和之美。清代邓石如提出“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的篆书结构审美观,使其笔法的单一性变为丰富性,使其线条的圆转变为方圆兼备,使其结构的舒和之美变为疏密对比之美。但邓的变革未敢变其结构的正势,未变其结构基本对称的美。直到邓石如之后一百年的吴昌硕,开始把篆书体势进行由正到侧的变化,从字势到笔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篆书样式,对当代篆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古典的文人书法一直在追求一种虚灵和谐之美,篆书结构求中正冲和与攲侧变化就是这两种美的形质,中正之势自然表现出虚和之美;而技侧生势,由势生力,表现出力量的健美。今天在篆书创作中,我们不能说这两种美孰高孰下,各有其不可替代性,大体来说求虚和之美者多重作品的内在韵致醇厚,求力量美者多重作品外在气势的表现,在创作中都不可缺少,只不过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把握而已。艺术创作的高下成败,其实只不过是作者把握“度”的能力的表现而已。

文字内容的选择对书法作品来说,是表达书法意境的一个辅助手段。文字的可读性有助于加深对书法作品的欣赏和理解。因此,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不能悖于书作本身的意境和情调,也就是说清秀、雅致的小楷,隶书等书体不要写内容奔放的诗词;气势雄伟的八尺明清风格行草好像也不适合小桥流水、断肠天涯之类内容。文质相符,水乳交融,对创作者的激情投入和欣赏者感受的审美境界都会是一个促进。

其次形式感在当今的书法展览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当今的比赛活动已经不是古人实用的书信往来或是科举考试,是以展览为主要目的的。但大多数书法作者所追求形式的标准大都还是以古色古香、古朴、古意等等以“古”的东西为标准。章法上主要用什么形式、什么字体、写多大字等,作者都精心设计,这些在古人的作品里是没有的。书体和内容统一、纸墨的和谐搭配统一、整体形式的完美统一等便决定作品的质量,它对于创作者、欣赏者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书法作者在进行创作中的完美追求。

30余年的习书历程,经过了浑沌、茫然到逐渐认知的过程。一开始无资料,无名师指点,只凭兴趣一任涂鸦。后来什么资料都有了,却反而茫然不知所措,一下子喜欢的东西多了,觉得好的都想拿来。

艺术创新应该是哲学上的“扬弃”。我无意干所谓的“个人防伪标记”,不会强行把自己的东西定格在一个固定的“样子”上。我选择的经典比较多,也比较杂,但我会有所侧重,有所取舍。

我追求大草线条、点划有节奏、有韵律的震荡与刚柔并济、苍润相生的质态,我亦追求小字作品的古率和文雅。

我对王字是情有独钟的,我把对王字的研习,拓展到整个魏晋时期,特别是《平复帖》、魏晋文书残纸,希望从中能搜寻到那个时代的气息。而魏晋以后,我则选择鲁公的“三稿”和张旭、怀素、黄庭坚的大草,同样也喜欢苏轼行书的萧散、倪瓒小楷的高古、倪元璐草书的新异与超逸。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如果我们忽视历史的时空纵深,而把整个中国书法的历史经典放置于同一个平面中去观照,会忽然觉得,中国书法就像是中国版图,而所有的历史经典则是这个版图中各个不同的民族,融洽地生活在一起——“和而不同”,在不断交流中不断发展;又像是不同乐器的协奏,虽然各不相同,却又统一于笔墨与性灵的交响……

面对前贤、面对经典,越来越服膺毛主席的伟大教导,“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唯如此,或可稍窥门径。

——樊子阳

“二王”书风是我一生的追求。

人的审美观是各异的。有人喜欢“杏花春雨江南”,有人则偏爱“大漠孤烟塞北”;有人欣赏波涛汹涌的大海,有人则怜好涓涓细流的小溪。就书法而言,其表现力也是流派众多,风格多样,异彩纷呈,而我却痴迷“二王”行书。

行书从东晋至今,一直是“二王”书风占据主导地位。从唐至今流传下来的行书法帖及其代表人物来看,唐代的颜真卿、褚遂良、李邕,宋代苏、黄、米、蔡,元代的赵孟颊,明代的董其昌、文徵明、祝枝山,清代的王铎,近代的白蕉、沈尹默,他们的书法无一不是从“二王”入,又从“二王”出,最后各自形成自己独特书法艺术风格。

“二王”行书,博采众长,一变汉魏质朴书风,创妍美流便之体,字形优美,风流潇洒;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从其流传下来的法帖如《兰亭序》、《丧乱帖》、《二谢帖》、《中秋帖》等来分析,其风格雄浑高古,变化犹如龙蛇,不可端倪,颇具正大气象。清周星莲《临池管见》说:“雅右军书,醇粹之中,清雄大气,俯视一切,所以为千古字学之圣。”

我学书从大王《圣教序》入手,后对“二王”流传下来的诸多手札一一进行长时间的临摹,后又对《十七帖》、孙过庭《书谱》浸淫数年,遂形成今日书法之面貌。余不才,没想成名成家,一生能做“二王”门下走狗足矣。

——钱守宽

推荐访问:解析 创作

上一篇:厚德载物,传承文明 下一篇:娄红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