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名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对照材料 扫黑除恶 党课下载 不忘初心 治国理政 工作汇报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集思广益,探索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职教体系

时间:2022-10-29 08:54:04 来源:网友投稿

编者按:8月31日至9月1日,以“探索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主题的第四届河南省职业教育专家论坛在郑州举行。来自全省30余所高职、中职学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为了使论坛富有成效,主办方还邀请了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原所长助理姜大源、湖南省教科院职成教研究所原所长欧阳河在论坛上做了专题讲座。在两天的时间里,各位专家围绕“河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和建设途径”,进行了充分的思想交锋和智慧展示,碰撞出了火花、研讨出了成果,为探索具有河南特色的职教体系指明了方向。本刊对各位专家的发言录音进行了整理,选取精彩的观点刊发,希望对我省职教工作者有所启发。

姜大源:职业教育必须有跨界思考

职教和普教的区别。我们已经有现代教育体系了,为什么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换句话说,我们目前拥有的普通教育体系不能取代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就意味着我们多次谈到的类型观——普教和职教是两种类型的教育,在类型上不可替代。那么,普教和职教究竟有什么区别。我认为两个字——定界。普通教育是一个定界的教育,而职业教育是一个跨界的教育,它远远超出普通教育所研究的范畴。

我认为,普通教育往往只有一个学习地点,而职业教育除了学校,还有其他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学习地点,那就是企业以及其他的社会机构。这就意味着,只具有一个学习地点的参照系不适用于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学习地点的教育类型。换句话说,普通教育关注的往往只是学校“围城”里的规律,仅仅是一个认知的规律,而职业教育除了关注学校的规律,还必须关注企业的规律。企业要盈利,盈利是企业的天职;学校要育人,不育人不叫学校。要在育人的公益性和企业的功利性之间发展职业教育,因此,职业教育远比普通教育复杂的多。职业教育要关注两个地点的规律和协调发展。

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以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已跨越了传统学校的界域。如果说,传统的企业培训是定界于企业的一种思考,传统的学校教育是定界于学校的一种思考,那么职业教育必须从定界的思考升华到跨界的思考。这意味着,职业教育不能只遵从教育规律、认知规律,还要遵循职业发展、职业成长的规律。跨界的职业教育必须有跨界的思考,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要“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知识看知识”,也要“跳出企业看企业,跳出培训看培训,跳出技能看技能”,以逐步形成“合作办学求发展、合作育人促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

从跨界角度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正是充分体现职业教育跨界本质的表述,因为,其一,校企合作的办学,必须关注现代企业与现代教育的融合;第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必须关注工作规律与学习规律的融合;第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关注职业及职业成长规律与教育及教育认知规律的融合。跨界必须架桥,职业教育立交桥的构建就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不仅要架设中职与高职在纵向层次上的立交桥,而且很可能还要架设横向的,也就是在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立交桥。

建设跨界的课程体系。对职业教育来说,课程属于核心内容。课程远比专业重要,课程远比教材重要,课程的组合就是专业。纸质的教材一旦编写出来就成为过去时,但课程是有生命的;教材只是课程生命过程中的一张照片,或者说教材知识是课程生命过程中的一段记录。我们要建设跨界的课程,就必须思考这两个场——职业场和工作场、教育场和学习场,思考如何在职业场中寻求各种开放的实施平台。因此必须构建属于职业教育自己的课程体系。

跨界的职业教育文化观。职业教育文化不同于传统的学校文化,职业教育有很多普通教育根本不关注的文化,比如质量意识、团队精神、对企业的忠诚度等;职业教育也不等同于企业文化,但我们必须把有利于个人发展的企业优秀文化融入到职业教育中来。

职业教育立法的跨界思考。被誉为世界上最为成功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构建了一个法制化的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由此看来,无论是外延还是内涵,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开放的教育类型,跨越了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界域。要规范并保障这种跨界教育,就必须同时遵循职业规律和教育规律,在为职业教育制订的法律框架内,整合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职业教育的立法必须打破在企业里办培训或者在学校里办教育的思维,形成系统集成、跨界的理性思维。

欧阳河:要构建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职教体系

河南近年来认真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抓住了机遇,加快发展,走出了一条富有时代特色和河南特点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河南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更是发挥了先行先试、敢于创新的示范作用。河南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形成河南特色,河南的现代产业结构、中原文化特点以及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都可以成为切入点。

1.制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这个规划要有建设的背景和条件、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主要内容;应该有附件,有评价指标体系、部门分工等;还应有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等。

2.着力打造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结构。结构要现代化,要升级。一是要完善结构的要素。二是促进结构内部的和谐,中高职要衔接,合理定位中职和高职的比例。这些问题争议比较大,还需要社会各界进一步深入讨论。三是要促进体系之间的衔接和沟通。现代教育体系一定是开放式的,这里面既有人才培养立交桥的问题,也有学历、学位、职业资格的衔接问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要与终身教育体系进行衔接和沟通。

3.力促职业院校现代化。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建设现代化的职业院校,这一点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职业院校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思想和观念的现代化,用现代化的思想和观念来管理学校;二是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开展职业教育;三是用现代的管理制度来建设职业院校。可以考虑搞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这和我们以往的做法是不一样的,它强调的是学校的现代化。

4.建立校企合作育人长效机制。校企合作的内容包括合作育人、合作教学、合作就业、合作研发等四个方面。同样是讲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更加注重研发,而中职学校则侧重于人才的培养。所以,我们不能把校企合作的概念泛化,我们还是要把重点放在解决合作育人的问题上。因此,要把保障校企合作育人的制度真正建立起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对口实习,这种实习是学习型的,而不是打工性质的。目前,我国这种打工性质的实习,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在这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我们每年有大量的职业学校毕业生,但我们的中级工、高级工的比例一直上不去,就是这个原因。我建议,一是完善有关行政法规,从法律上讲,企业是有公司法和企业法来管的,但企业法和公司法都没有要求企业要和职业教育合作,接受学生的职业学习,所以,法规一定要完善。二是政府要制订校企合作的条例或规划,要有具体的举措,要真正去解决问题,不能一直空喊口号。三是要发展现代学徒制。四要建设一批实习类企业,在德国,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要与职业教育合作,只有1/4的企业承担学生实习。需要承担实习教学任务的,要重点加以扶持建设,政府出台优惠政策,使其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四是要建立问责制度。五要制订学生实习成本的分担政策,政府、学校和企业分别出多少,要有制度约束。六要培育校企合作的社会文化。

5.促进职业教育体系功能的现代化。我们观察和分析一个体系,要把体系的功能作为认识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职业人,更要培养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的社会人,实现人的社会化和现代化。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6.加强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制度现代化、依法治教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制度建设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

7.增加公共财政投入。要把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预算纳入到政府预算中,确保建设质量。

8.落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责任。有关部门要形成规范的工作机制,明确目标任务和分工,市级以上政府要指导、协调推进本地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职业院校要按照规划提出的要求,制订本学校建设规划,并扎实有效地推进。要加强对规划项目实施的督导。

要打造现代职教体系的高级版,需要有改革与创新的勇气和智慧。由于利益部门的博弈,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渐渐忽视自身职能和公众利益,使得体系的构建偏离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需要。如何最大限度地集中民智,顺应民情,体现民意,恐怕是体系升级成功的关键。

张 震:河南职业教育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现代职教体系是现实职教体系的巩固版。现代职教体系要巩固现实职教体系的哪些部分呢?这部分应该是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中所必需的,而在现实的职教体系中存在并做得很好的这部分。河南职业教育这些年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这些是要巩固提高的。一要巩固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思想;二要巩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三是要巩固“双师型”队伍建设。

现代职教体系是现实职教体系的提高版。提高哪些部分呢?构建所必需的,在现实的职教体系中做了但没做到位的,离现代职教体系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的这部分要提高。第一,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层次,目前本科层次的规模偏小,要把应用型本科突显出来。我不赞成由现有的本科院校转型来实现,我也反对一味地让现有的专科层次的高职升格来建应用型本科,比较赞成本专科联合来做,以高职为主,来解决应用型本科的办学规模问题。第二,提高职业院校服务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学生及其家长都非常看重这一点,这也是他们之所以选择职业学校的一个重要原因。失去了这一点,我们职业院校就失去了吸引力和优势。要把学生培养成素质高、技能强、有专长的人才,这是学术型院校不具备的。第三,要提高职业院校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能力。

现代职教体系是现实职教体系的创新版。创新哪些部分呢?这部分应该是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中所必需的,但在现实中找不到的,或者是通过巩固提高仍然不能满足要求的,这就需要我们创新。第一,创新职业院校的用人机制。职业院校的办学是高度灵活的,关键在人,首先把用人制度灵活起来,特别是对于“双师型”师资的选拔、聘用,怎么才能把企业里的技术能手、行业专家吸引到职业院校来?我们目前并没有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这就需要政府从现实需求出发进行制度创新。第二,创新高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机制。我认为,要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就是要真正建立校企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学校和企业在合作育人方面,利益是共享的,风险是共担的,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育人过程的积极性。这方面,政府应该出台明确的政策。第三,创新招生考试制度。职业教育的招生考试制度要从建立现代职教体系的需要出发,加强改革方案论证,多听取基层学校的意见。

现代职教体系不是升学体系,现代职教体系不是技术体系,现代职教体系不是简单的教育体系,它是一个经济体系,也是一个产业体系,河南的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一定要与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

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过程中,我们要尽力避免三种倾向:一要避免把现代职教体系简单化,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二要避免将现代职教体系功利化,要从全局的战略高度来认识问题;三要避免将现代职教体系神秘化,现代职教体系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因此,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的任务。我们通过小组讨论,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建议:

1.加大政府投入,进一步提升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水平,包括校舍、实训条件、信息化建设、“双师型”队伍的培养等。

2.提高中职学校生均经费标准。我省实行的经费标准已经14年没有变动了。

3.建立现代职教体系工作机制,完善省政府有关部门组成的职业教育厅级联席会议制度,研究我省现代职教体系的重大政策,加强教育部门和产业部门的协调,推动各部门落实相关政策和制度。

4.设立河南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由来自教育、人社、产业部门、行业组织、大中型企业等领域的资深专家组成,对职业教育的重大问题提出建议。

5.建立河南用工准入制度。

6.尽快出台我省校企合作对企业的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王怀生: 改革不能止步于考试本身

思考一:加快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按照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加速推进“知识+技能”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

1.注意“三个利于”和“一个兼顾”的原则。“三个利于”,即利于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利于中高职协调发展,利于高校招生自主权。一个兼顾,即兼顾各类考生的利益和社会需求。

2.进行“知识+技能”考试改革。科学制订大纲和考试标准,入学考试采取文化基础知识(语文、数学、外语)考试、专业综合知识(2~3门课程)、专业技能考试相结合,三者成绩之比4∶3∶3。文化基础知识部分全省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统一评卷;专业综合知识、专业技能考试由具备相关专业优势和考试组织能力的高职或本科院校提出申请,教育厅审核确定,院校组织实施。

3.分类考试和多元录取相结合。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不同,以及不同考生的特点和个性潜能,可采取这几个考试方法进行试点:①中职毕业生的高职单考单招(减文化课,增专业课)。②学校实行单独报名,单独考试,高考前录取(录取考生不再参加高考)。③实行定向招生,免试入学,综合评价(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纳入招生评价体系,强调专业素质,突出专业潜能,结合高考成绩)。

4.坚持省级统筹、科学有序管理。为确保知识+技能考试改革的有序推进,并在命题、考试形式、组织管理等方面因地制宜地进行全方位改革。

5.防止三种倾向。一是盲从倾向,不考虑实际需要;二是简单化倾向,流于形式;三是放水倾向,降低标准录取。

思考二:加快中高职分段制培养模式推行,中高职衔接,高职本科衔接,探索同专业一体化分段培养模式 。

1.创新模式:可采取中高职3+2或3+2分段培养(注册入学);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对口单招);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专升本);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本二联合招生)。

2.做好试点:明确试点项目和范围,在国家中高职示范校或省示范校先行先试,学校通过项目申报,专家评估,省厅审批,确定试点。高职示范校与1~2个中职示范校衔接,普通本科(应用性本科)与1个高职对接。

3.建立体系:一是构建中高职学制体系,高职与普通本科学制体系,打通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升学之路;二是构建课程体系,实现同一专业一体化培养;三是构建招考体系,形成知识+技能的人才选拔机制。

思考三:政府搭桥,高校参与,行业指导。

各地根据本地实际,加快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提高行业指导职业教育的能力;应充分发挥行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进行人才需求分析与预测,并及时发布信息;加快职教信息平台的建设。

黄智科:“知识+技能”对口升学势在必行

1.适度扩大对口升学招生计划和招生高校范围。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选择部分办学定位明确、招生管理规范的高等职业学校,依据考生中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择优录取;完善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加强中职对口升高职的专业技能考试,以专业技能成绩作为学校录取的主要依据;规范中高职贯通的招生办法,进一步优化招生专业结构,实施技能拔尖学生免试招生办法。同时,进一步扩大试行单独招生的高职院校范围,在部分地区、部分专业还可以尝试由本科院校直接对中职学校实行单独招生,单独编班。为增强对口升学的吸引力,国家可以规划部分重点高校招收职校生,培养应用本科、技术研究生。

2.合理设置考试方式、内容及学制。语文、数学、外语作为文化基础课,仍可延续原有的笔试模式继续推行,但对于专业技能,建议采取类似于职业技能大赛的模式进行考核,把技能考核成绩作为重要的录取依据。我建议理论成绩和技能成绩各占一半。为突出技能成绩,对口升学考试也可把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情况作为加分参考。将公共艺术课(音乐、美术等)、礼仪等人文素养常识纳入考试范围。

3.对口升学指标向教育质量较好的中等职业学校倾斜。由于对口升学的考试中文化课的比重偏大,导致一大部分专业技术比较过硬而文化课却相对较弱的中职生不能继续深造。为改变这种状况,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各中等职业学校的就业率、就业质量、办学效益等等指标综合评价中等职业学校,把对口升学的指标向优质学校如国家级重点中专、国家级示范校等倾斜。这样不但可以鼓励优秀的中职学校继续坚持自己的办学特色,把主要精力放在职业教育上,而且可以选拔出真正优秀的中职毕业生,而不是文化课成绩好的偏科学生去继续深造。

为刺激优秀职业学校办学积极性,提升办学品位,可仿照普通教育的做法,划定顶级的职业学校作为重点大学生源基地,给保送生名额,使优秀职校毕业生免试步入重点大学。

4.加大技能大赛成绩在对口升学录取中的权重。在当前的对口升学中,获得国家级技能大赛奖励的中职学生可以免试进入更高一层次的院校进行学习,但由于国家级技能大赛获奖人数较少,影响面不够广泛,建议可将此政策进一步下延,实行国家级技能大赛获奖直接推荐免试入学;省级技能大赛获奖在参加考试时专业课免考,专业课成绩直接取最高分;地市级技能大赛获奖可酌情予以加分。这样可以引导中职学校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技能教学上,同时也有助于高校录取到动手能力强、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生源。

5.专业技能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纳入考试成绩。鼓励职业学校学生考取专业技能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对不同级别的证书高考时加计对应的分数,促使学生加强技能训练。

6.严控普通高中学生转入中等职业学校。当前,有很多普通高中的学生在通过普通高招升入大学无望的情况下,往往会转入中等职业学校,经过对专业基础知识短时间内的突击复习,通过对口升学的途径进入大学,严重挤占了普通中职学生的升学名额,打击中职学生的积极性。故应严格控制普通高中学生转入中等职业学校,将对口升学的机会更多地留给具有一技之长同时怀抱进一步深造梦想的中职学生。为避免普通高中学生流入对口升学队伍,高考报名资格审查时,要严格对照中招录取审批表,没有三年(或两年)中职学习经历的学生一律不得参加对口升学。

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中职学校的招生问题。招生是中职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我们建议:一是严格执行高中的招生计划,保证中职生源总量;二是各市、县在统计中职招生的口径上,应该把到省属或市属学校上学的当地学生统计进去;三是拉动中高职招生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用人准入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立交桥”的构建。我们建议:第一,要树立大职教观,要实现中高职一体化,首先要理顺中高职的管理体制,实现中高职的统一归口管理,这是体制上的问题。第二,很多县级职业中学的代表认为,针对目前对口升学的现状,希望能多增加二本招生指标,维持或减少三本的指标,因为三本都是高收费的学校,对多数中职生来说并不合适。

第三个问题是应用型本科建设。我们建议先在一本、二本院校单独设置班级,单独组织招生、管理和教学,循序渐进地进行试点工作。

第四个问题是师资培训。这几年,职业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是比较大的,受益面很广,我们建议培训的时间可以再长一点,除了利用假期,还可以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优势,把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结合起来。(责编 王鹏飞)

推荐访问:集思广益 职教 河南 探索 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