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名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对照材料 扫黑除恶 党课下载 不忘初心 治国理政 工作汇报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颅内皮样囊肿破裂4例的MRI诊断

时间:2022-10-29 19:06: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目的 分析颅内皮样囊肿破裂的MRI表现。方法 搜集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颅内皮样囊肿破裂病例资料,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对其MRI表现、病因、病理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病灶位于鞍旁2例,位于后颅窝及第三脑室后各1例。3例MRI表现T1WI与T2WI均为高信号,1例MRI表现T1WI为不均匀稍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影。结论 颅内皮样囊肿破裂有较典型的MRI影像学和临床特征性表现,可实现术前正确诊断。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脑肿瘤;皮样囊肿破裂

颅内皮样囊肿是起源于外胚层的先天性肿瘤,临床较为罕见是胚胎发育时期神经闭合成为神经管时,将皮皮肤组织带入的结果,约占颅内原发性肿瘤的0.04%~0.6%[1]。随着病灶体积的增大,可发生自发性破裂,引起无菌性肉芽肿性脑炎。可以是无症状或表现为畸形的化学性脑脊膜炎,囊肿破裂的发病率尚无精确的数字。本文搜集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皮样囊肿破裂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例颅内皮样囊肿破裂患者,2例既往有癫痫病史,因抽数跌倒后短暂昏迷,醒后述头疼、头昏、左侧肢体功能障碍入院。2例因突发头痛、呕吐、颈项强直,视力下降入院,MRI诊断为颅内皮样囊肿破裂。

1.2方法 4例均行MRI检查,采用SE T1WI和FSE T2WI,常规矢状面,冠状面,轴面扫描。T1WI:TR400ms,TE15ms,T2WI:TR 300ms,TE 90ms。厚层6.0mm,层间距1.2mm,矩阵256×256.1例行脂肪抑制扫描,3例行MRI增强扫描。增强扫描Gd-DTPA用量为0.1mmol/kg体积量,接着行脂肪抑制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T1W1扫描,参数同平扫。

2 结果

MRI诊断均为颅内皮样囊肿破裂。病灶位于鞍旁2例,位于后颅窝及第三脑室后各1例;形态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3例T1WI与T2WI均为不均匀高信号(图1a、b),1例T1WI呈混杂等低信号、T2WI呈混杂等高信号(图1c);3例在蛛网膜下腔及脑室内均可见脂肪滴信号影(图2),1例脂肪抑制像高信号消失。MRI增强扫描4例病灶均无明显强化,1例在蛛网膜下腔脂肪滴密集区脑膜出现强化,右侧基底节区出现梗死。

图1后颅窝皮样囊肿。a)轴面;b)矢状面T1WI示后颅窝中线区见类圆形不均匀稍低信号,其后份有细条状低信号穿过颅骨;c)轴面T2 WI示后颅窝中线区见类圆形高信号。

图2鞍上皮样囊肿破裂。矢状面平扫T1WI:鞍上可见团块状高信号影,脑室及额部脑沟内亦见高信号影(箭)。

图3鞍旁皮样囊肿破裂。a)轴面T2WI示鞍左旁见团块状高信号(箭);b)矢状面T1WI示额、颞、顶部脑沟内亦见高信号(箭)。

3 讨论

3.1发生和病理 颅内皮样囊肿是胚胎残余组织形成的先天性肿瘤,多见于年轻人,多为边界清楚、光滑、圆形或卵圆形肿瘤,大小不定,囊壁薄厚不等,偶尔呈乳头状突起,少见钙化,以往错误观点认为,皮样囊肿是起源于外胚层及中胚层,因为其内的毛发、皮脂腺、汗腺是起源于中胚层组织,但是皮样囊肿内的毛发、皮脂腺、汗腺是起源胚胎早期的外胚层,是在妊娠3~5w时外胚层表面与神经管分离不全,而包埋入神经管内,出生后形成胚胎类肿瘤[2],镜下组织病理可见囊壁由两层构成,外层由纤维组织构成,而内层则由皮肤构成,与皮样囊肿不同的是,皮样囊肿内含有皮肤附件,如毛发、毛囊、汗腺、皮脂腺等,内容物主要是皮脂腺产物,呈浓厚的黄色干酪样物质,缠结成块的毛发样物亦常见,少数病例可见牙齿。

颅内皮样囊肿破裂时,有其独特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其原因[3]。

3.1.1自发性[3] 由于衬有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分解,脂类代谢的液产物和氢的增加,皮样囊肿内的成分及体积发生变化,可引起破裂。

3.1.2癫痫持续状态[4] 癫痫发作,导致颅内缺血缺氧,颅内压增高;囊内分解代谢产物的增多引起囊腔内压力增加以致破裂。

3.1.3头外伤 撞击伤、坠落伤脑震荡导致肿瘤破裂颅内皮样囊肿破裂时,有其独特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3.2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 皮样囊肿属于先天性异位肿瘤,多位于中线、鞍旁,一般不发生于颅骨板障内。无明显性别差异,常见于30岁年龄组,头痛、呕吐、癫痫为常见临床表现。囊肿破裂后可引起化学性脑膜炎、血管痉挛、脑梗死,甚至死亡,少数囊壁可见窦道通过缺损的颅骨与颅外皮肤相连,感染后可引起脑脓肿。

3.3 MRI影像表现 皮样囊肿呈囊状,多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楚,在T1WI上呈欠均匀稍低信号或等高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由于其内含有毛发等不同成分,信号不慎均匀,以T2WI为著。脂肪抑制像可见高信号消失,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颅内皮样囊肿破裂时具有独特的表现,囊肿破裂使囊液通过脑脊液循环到达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可见脂肪影,脑室内脂液界面可见化学位移伪影。脑室内的脂肪滴比蛛网膜下腔容易移动,脂肪滴是否移动主要取决于其大小和局部有无炎症反应。本组1例在蛛网膜下腔内大而密集的脂肪滴周围脑膜出现明显强化,由于MRI可行多方位、多参数、多序列成像,立体显示较好,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能较清楚的显示肿瘤与其周围脑组织及颅脑的结构关系,故对颅内皮样囊肿破裂诊断及破裂后所致的并发症,如化学性脑膜炎、血管痉挛、脑梗死等具有明显的优势。

4 鉴别诊断

颅内皮样囊肿应与以下几种颅脑病变鉴别。①气颅:脑室和蛛网膜下腔脂肪滴CT扫描时易与气颅混淆,病史和测定CT值有助于两者鉴别。动态观察气颅易吸收或移位。且气颅的气体信号在MRI扫描的任何序列均呈极低信号,易与脂肪滴区别;②脂肪瘤:罕见,常见于中线,如胼胝体区、四迭体和小脑上蚓部。常单发,密度均匀,可有瘤壁钙化及胼胝体的发育不良;③表皮样囊肿:较皮样囊肿多见,亦起源于外胚层,但其内不含皮肤附件,常位于桥小脑脚池或中线部位,位于中线的表皮样囊肿易与皮样囊肿混淆[5-6],后者系起源于中胚层的肿瘤,常表现为信号不均匀的囊性肿瘤,多有均匀较厚的囊壁,可发生钙化。而表皮样囊肿发生在桥小脑角时,易误诊为囊变的听神经瘤。前者可压迫听神经,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但不引起听神经本身的改变。后者由于肿瘤起源于听神经,常有听神经增粗或肿块,可资鉴别。表皮样囊肿影像表现,MR信号近似于脑脊液,且病变常向邻近蛛网膜下腔蔓延生长,有钻孔趋向等特点;④畸胎瘤:常见于第三脑室后及鞍山,发病年龄较小。亦可破裂,在蛛网膜及脑室内出现脂肪滴。典型者有三个胚层成分,CT扫描可见脂肪、软组织和钙化,增强后病变多有强化,MRI表现为混杂信号,肿瘤可见不规则强化。

总之,根据颅内皮样囊肿破裂典型的MRI影像学和临床特征性表现,实现术前正确诊断是可能的

参考文献:

[1]Osborn AT,Diagnos Euroradioliology[M].St Louis:Mosby,1995:635

[2]Emami B,Spthi A,Petruzzelli GJ,et al.Influence of MRI on target volume delineation and IMR Tplanning in nasopharyngeal careinoma.Int[J].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3,57:481-488

[3]王晓明,焦鑫明,朱艳丽,等.颅内皮样囊肿自发破裂1例[J].放射学实践,2004,19(11):381

[4]王文献,岳恒志,范辉,等.颅内皮样囊肿的MR1和CT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6,21(10):997-998

[5]程振江,王承缘.颅内胆脂瘤高场强MRI分析[J].放射学实践,1998,19(9):1111-1112.

[6]陈杰云,陈向荣,杨子江,等.颅内皮样囊肿的MRI诊断(附3例报告)[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19(3):193-194.编辑/哈涛

推荐访问:囊肿 破裂 诊断 颅内 M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