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名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对照材料 扫黑除恶 党课下载 不忘初心 治国理政 工作汇报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树之歌》教学反思【10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2-12-31 14:30:05 来源:网友投稿

《树之歌》教学反思1  《树之歌》是部编本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儿歌。这一单元是本册的一个识字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识字学词。本课要求认识1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怎么才能在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树之歌》教学反思【10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树之歌》教学反思【10篇】(范文推荐)

《树之歌》教学反思1

  《树之歌》是部编本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儿歌。这一单元是本册的一个识字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识字学词。本课要求认识1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怎么才能在一节课内教会孩子们识记这么多生字呢?我仔细地研读了教材,发现本课的生字是有规律可循的,会认的生字中有8个都是与树木名称有关,而且都是形声字。会写的10个生字都是左右结构的,而且都要写得左窄右宽。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这些生字的共同点,以发现形声字的规律为突破口,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1.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识字写字”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低年级识字教学应通过各种形式的识字方法和途径,把快乐引进课堂,引进识字教学,充分激发学生识字的主动意识和愿望。

  在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儿歌后,为了检查学生认识生字的情况,我创设了一个情境,请同学们为树木点点名。学生的学习兴致很高,课堂上能自己为树木点名,让他们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他们很认真地读着每一种树木的名称。他们识字的兴趣浓,主动性高,识字效果好。

  2.创新识字教学的方法。

  游戏活动识字。低年级教学主要任务是识字,识字的“机械化”枯燥无味,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从而影响学习效果。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新教材的特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学中宜采用生动活泼的游戏教学形式。

  当学生借助拼音认识了各种树木的名称后,我奖励同学们玩一个小游戏,我读树木名称,同学们快速从生字卡片中找到对应的生字。学生在游戏中享受“玩”的乐趣,在有意识的玩耍过程中调动了记忆的热情,识字教学充满趣味,教学效果好。

  运用汉字构字规律识字。有人说汉字最难学,是因为汉字是方块字,构件比较复杂,其实学汉字有诀窍,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规律,学起来并不难,识字教学主要就是要教给学生一种识字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汉字的规律,感知汉字文化,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

  本课会认的生字中有8个与树木名称有关,我将它们集中在一起学习。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这些生字的共同点,同学们发现它们字形的秘密—都是木字旁的字,我又引导他们读一读这些生字,他们又有新发现,这些字的读音就是木字旁旁边的字。于是我们发现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并教会他们运用这种规律自主识字。在教学第二组生字时,让学生利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识新字。有的同*用生活实际识记“掌”,指指“手掌”,摸摸“掌心”这些动作进行识记。还有的同学列举相关联的词语“银行”“服装”来识记“银”和“掌”。

  以上是我从文本教学解读的角度对本节课进行反思。备课时,我首先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去看文本要教什么,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提炼出哪些内容是学生要学习的,包括字词要学什么,朗读要学什么,积累要学什么,哪些语言形式要学会运用,其关键词是“教学内容”。然后设计“以学生学为主”的语文课堂,最大程度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活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增加学生的获得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机。

《树之歌》教学反思2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在《杨树之歌》里,我努力地“后退”,给学生一个亲近文本的机会,给学生一个发表见解的机会,同样的教材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的感受也给了我们不同的歌。

  杨树是分布在我国很广的"一种树。在诗歌里,作者借杨树之口,书法了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赞美了默默为人类关爱和欢乐的精神。

  全诗用第一人称,用拟人的手法抒发感情,像诉说,像欢歌,也仿佛自言自语。这首诗歌意境美,韵律强,感情充沛,学生读来朗朗上口,很是喜爱。

  课后,我鼓励孩子们仿写诗歌,他们都很是乐意。第二天就交上了作业,欣喜之余,抽空打出来和大家分享(因篇幅有限,只选择了5位孩子的作品):

  蒲公英之歌

  我的名字叫蒲公英,

  成天向往自由的飞翔。

  刮风时飞得欢快,

  下雨时我就收起小伞。

  阳光灿烂的日子,

  我就静静地开放。

  飞过田野,融入大地,

  蝴蝶、蜜蜂为我们歌唱,

  飞过小溪,奔向大海,

  给小鱼和贝壳送张请柬,

  飞过山冈,飞向蓝天,

  和白云一起捉迷藏。

  我们边飞边唱,

  为人们送去秋天丰收的信号。

  小朋友也随着许下一个愿望。

  感谢风雨和太阳,

  当春天再来临的时候

  我们一起快乐地成长。

  青蛙之歌

  作者:高子坤

  我们的名字叫小青蛙,

  成天喜欢呱呱地的歌唱。

  雨天时唱得欢快,

  晴天时唱得响亮。

  没有风雨来帮忙,

  我们的歌儿也悄悄地唱。

  唱给游泳的小鱼儿们,

  伴它们在水里捉迷藏。

  唱给上学的小学生们,

  陪他们一起去学校。

  唱给天上的小鸟儿们,

  和它们悠闲度时光。

  我们边唱边轻轻地跳,

  为农民们捉害虫。

  我们边唱边游起泳来,

  感谢清清的小池塘。

  冬天它使我们冬眠,

  春天它让我闪苏醒。

《树之歌》教学反思3

 今天的课比较有趣。整节课上下来还是比较顺利的,教学思路就在课件里。备课的时候我修改了导入的方法,改成猜谜导入,以熟悉的诗歌《咏柳》复习导入,引出所咏的对象为柳树。再揭示课题:今天给大家带来的一首儿歌也是介绍各种树木的,请大家一起读课题:《树之歌》。接下来直奔主题。

  环节一:识字教学

  先自读课文,边读边思:

  ①儿歌里有几句句子?

  ②儿歌中提及了几种树木?用横线画出。

  再归类这些带有木字旁的字,集中识字。随后归类剩下的生字再认,最后小游戏捡树叶,复习巩固。

  环节二:走进课文

  出示图片,随图片指认树木种类并朗读句子。当说到“梧桐树叶像手掌”时,相机介绍比喻的修辞手法,再利用“什么像什么”句式锻炼说话。“松柏四季披绿装”句,相机介绍拟人。最后齐读课文,加强记忆。

  环节三:细读课文

  1、儿歌从哪几方面来写树的,加点关键词,得出是从样子、颜色、习性、价值或作用这四个方面来写的。

  2、与树有关名言:逐句出示并请学生自己解释,交流后纠正答案。补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名言要背默。

  3、最后课后“读一读,记一记”,想特点,编儿歌。

  反思:

  ①缺少上课的情感带动,有时候有点面瘫。

  ②没有研究单元目标,到目前这节课为止,都没有。

《树之歌》教学反思4

  《树之歌》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儿歌。这一单元是本册的一个识字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识字学词。本课要求认识1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怎么才能在一节课内教会孩子们识记这么多生字呢?我仔细地研读了教材,发现本课的生字是有规律可循的`,会认的生字中有8个都是与树木名称有关,而且都是形声字。会写的10个生字都是左右结构的,而且都要写得左窄右宽。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这些生字的共同点,以发现形声字的规律为突破口,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1、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识字写字”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低年级识字教学应通过各种形式的识字方法和途径,把快乐引进课堂,引进识字教学,充分激发学生识字的主动意识和愿望。

  在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儿歌后,为了检查学生认识生字的情况,我创设了一个情境,请同学们为树木点点名。学生的学习兴致很高,课堂上能自己为树木点名,让他们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他们很认真地读着每一种树木的名称。他们识字的兴趣浓,主动性高,识字效果好。

  2、创新识字教学的方法。

  游戏活动识字。低年级教学主要任务是识字,识字的“机械化”枯燥无味,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从而影响学习效果。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新教材的特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学中宜采用生动活泼的游戏教学形式。

  当学生借助拼音认识了各种树木的名称后,我奖励同学们玩一个小游戏,我读树木名称,同学们快速从生字卡片中找到对应的生字。学生在游戏中享受“玩”的乐趣,在有意识的玩耍过程中调动了记忆的热情,识字教学充满趣味,教学效果好。

  运用汉字构字规律识字。有人说汉字最难学,是因为汉字是方块字,构件比较复杂,其实学汉字有诀窍,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规律,学起来并不难,识字教学主要就是要教给学生一种识字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汉字的规律,感知汉字文化,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

  本课会认的生字中有8个与树木名称有关,我将它们集中在一起学习。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这些生字的共同点,同学们发现它们字形的秘密—都是木字旁的字,我又引导他们读一读这些生字,他们又有新发现,这些字的读音就是木字旁旁边的字。于是我们发现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并教会他们运用这种规律自主识字。在教学第二组生字时,让学生利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识新字。有的同*用生活实际识记“掌”,指指“手掌”,摸摸“掌心”这些动作进行识记。还有的同学列举相关联的词语“银行”“服装”来识记“银”和“掌”。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活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增加学生的获得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机。

《树之歌》教学反思5

  《树之歌》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11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繁多、丰富,是一篇孩子们喜爱的韵文。这首儿歌只有4句话,分别从样子、颜色、习性和价值等方面概括出不同树木的特点。本课应结合地域特征,联系学生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认识多种树木、说出树木名称、创编儿歌、认识带“木字旁”的汉字就是水到渠成了。所以,本课主题单纯,内容浅显,重在识字。

  一、教学效果

  如何让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通过教学认识事物、发现并掌握识字规律,是这课教学要做扎实的事情。于是,我凭借插图,很容易就能把文中的树木名称与图对应起来,从而为孩子们建立了直观形象,随后再通过朗读巩固对树木的认识。有了直观认识后再把图画与汉字相对照,找出规律,即“木字旁”。不断引发学生思考,并把问题抛回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回家查阅资料,这样的课堂不仅有广度也有深度。

  同时,加强朗读。在介绍完这首诗歌的写作特点后,请孩子尝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一节诗,可以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写起,例如蔬菜,水果,花……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信息提取能力和概括能力,效果非常棒!

  二、成功之处

  1、本课我围绕几个大问题展开,且每次的问题都很明确,从总体到部分,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有梯度地训练孩子找出每一句中的树、说出树的特点,进一步调动感官找出相应树的图片。学生在此环节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2、根据儿童诗的特点,我力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识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

  3、设计明确的教学目标,不单单停留在读和背上,而是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懂得获取知识。

  4、最后的创编儿歌环节,我引导孩子观察树木图片的特点,示范编儿歌,然后请同学大胆练习创编,及时纠正,让孩子们对更多的树木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不足之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在本课教学中,我在课文解读上花费时间较多,导致学生识字教学时间不足,没有给到孩子们充分的时间练习写字。此外,拓展环节,忽略了课后练习中的几种树木,没有把那几种树木创编到儿歌中,没有在情境中拓展延伸。此外,课后的几句有关树木的名言,也应作为重点之一,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四、改进措施

  1、课文应让学生反复朗读,我一定照顾全面,把读作为基础,以后借用早读时间加强学生的读书。

  2、进一步充分备课,做好课前准备,提前让学生课前预习。另外,真正把单元整体教学做好,围绕单元主题展开有效的学习,这样学生才会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感知和把握。

  小学语文树之歌教学反思5

  《树之歌》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和桂花树等11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

  教学本课,我制定了以下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儿歌,利用形声字特点掌握木字旁的"8个生字,初步了解树木特点。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熟读儿歌后,圈出儿歌中的树木名称,然后与插图一一对应,由这些表示树木名称的词语引出生字“梧、桐、枫、松、柏、桦、杉、桂”,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将同偏旁的汉字进行归类识字。

  这首儿歌篇幅短小,读来朗朗上口。而且洋溢着浓浓的情趣。所选的树木具有代表性,贴近儿童生活。学习完课文,我又进行了拓展延伸,列举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树木,让孩子们说说这些树木的特点,并有意识地模仿《树之歌》说一说。比如“杨树直,榕树茂,柳叶弯弯像眉毛。”“榆树高、槐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石榴开花红似火,桂树花开十里香。”激发了学生的说话热情。

  课堂上,我也重视对学生背诵的指导,通过填空的形式先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背诵,再通过各种形式的背诵加强学生的记忆,大部分学生能当堂把这首儿歌背诵出来。当然课堂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是对生字书写的指导还不太够,少数学生把“桂”和“挂”两个字混淆了,部分学生在写“松”字时不够规范,右边的“公”撇和捺的位置关系不对,在以后的课堂上我要加强生字书写方面的指导。

《树之歌》教学反思6

  《树之歌》这篇儿歌,让我们认识了11种树木,了解这些树木的特点,并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了解、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优点之处: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时,我是根据儿童诗特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识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

  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重视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多种形式如读书、评价、说话、讨论,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不足之处:

  时间设计不合理,读课文占用了书写的时间,导致书写时间过少。

  改进措施:

  在备课时,在多关注一下备学生,减少一位学生的原因而完不成教学任务。

《树之歌》教学反思7

  这是一首借杨树之口,抒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的诗歌。本首诗歌意境优美,韵律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本课的设计,我注重以读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

  一、以读代讲,激发想象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歌,在小组中互相交流预习成果。而后让学生们畅谈对这首诗歌的初步理解,说说从这首诗歌里知道了什么。在师生对话、文本对话中,孩子们了解了大叶杨的外形特点,也喜欢上了大叶杨可爱的性格。

  在教学第二节诗歌时,孩子们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课后的思考题:“它在歌中唱了什么?”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大叶杨还唱给谁听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唱给天上的白云,为它的舞蹈来伴奏”、“唱给忙碌的爸爸妈妈,消除他们一天的疲劳”、“唱给植树的小朋友,向他们表示感谢”……我适时地进行激励性的评价,更使他们喜形于色。在语言的渲染、思维的碰撞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尽情地飞扬。我顺时将学生引入意境,将感悟化为情感朗读,从而培养语感,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情感熏陶。

  二、拓展课堂,披文入情

  为了加深对诗歌意境地体会,在课前我组织学生了解自己喜欢的树。课上通过课件让学生倾听杨树唱歌,观察大叶杨的样子。了解他们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然后再次让学生品读,从而很自然的引出诗歌的中心:其实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像大叶杨一样默默奉献的人们,他们在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在快乐的生活着!让孩子们带着对他们的赞美再次深情诵读诗歌。

  《杨树之歌》这首诗歌意境美,韵律强,适于朗诵,而且要求背诵。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之后,在熟读的基础上,课后马上就能将诗歌背诵下来,在背诵过程中还能将诗的韵味读出;绝大部分的学生在第二天早读时都能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可有少部分的学生只能背出一句半句,或者结结巴巴的半天才背完。这么大的差异,该怎么办呢?对那些掌握得快的学生,我及时地给予表扬,可对那些没能背出的学生就该指责吗?指责他们就能背出了吗?——不,我相信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有可能他们尽力了,可给他们的时间太少了,以至于背不下。所以,我告诉他们:你朗读这首诗歌时很有感情,只要你花心思,多读几遍,你一定能将它背下来的,老师相信你能行,你什么时候会背了,自己来找老师背诵,好吗?在接下去的几天里,那少部分学生陆续来找我背诵,有些学生的表现甚至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所以,不妨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要求,让他们跳跳、伸伸手就能触摸到各自的胜利果实。在识字教学中也一样,要求识的字,有些学生写一遍就会了,就没有必要让他们抄写好多遍;有些学生写二遍、三遍还不会,就应要求他们多写几遍,直到掌握了为止。

  每位学生都有一件适合自己的“衣裳”,教师应当好“裁缝”,为他们“”,客观地量体裁衣对待每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促进每位学生共同进步、健康成长。

《树之歌》教学反思8

  《杨树之歌》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植树”中的一篇主体课文,它是一首杨树的赞歌。课文在这个季节里安排了这样一个主题,有很强的时代性和时令性。为了让学生了解人类与树林之间的生生共息的关系,懂得爱护树木,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

  一、整体把握单元主题,灵活处理单元内的各项学生活动

  我先讲述《*植树的故事》,以引起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兴趣,知道植树是造福万代的事情,再读诗歌《记住》,让学生知道树木和人类共生共息的密切关系,初步懂得要爱护树木。接着带领学生观察校园的大樟树,让学生看看树的外形,摸摸树的枝干,闻闻树的味道,听听风吹树叶的.声音,和树说说话,从而走进树,亲近树,由此完成“语文天地”中的“用几句话描述你熟悉的一棵树。”有了这些近距离的观察和接触,学生的日记自然有话可写。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又对树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学生日记的交流也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杨树之歌》的教学情境。

  二、朗读形式多种多样,读中生情,读中想象

  《杨树之歌》是一首诗歌,这首诗歌意境优美,韵律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课堂上,我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有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有学生入情入境的个人读,集体读,师生接读,同桌互读等等不同读法,让学生从读中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让学生眼前仿佛有了一幅安宁、美好、幸福祥和的图画。画中还有谁呢?大叶杨会唱歌给谁听呢?水到渠成,此时学生的思维已被打开,想象的翅膀已经插上,孩子们一个个按耐不住地表达,一句句贴近生活、描述生活的儿歌很快就被孩子们吟诵出来。

  三、自主识字、灵活运用看拼音识字、看上下文猜字,利用声旁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

  我结合上一单元《丁丁冬冬学识字》当中,引导学生发现声旁表音的规律,利用声旁识字,比如“蝴、蝶、陪、棋”等字,孩子们识字后,还让他们集体交流识字方法,交流思维的过程既加深了对生字的记忆,又让他们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努力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开心地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树之歌》教学反思9

  《树之歌》这篇儿歌,让我们认识了11种树木,了解这些树木的特点,并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了解、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一、教学效果:

  教学本课,我制定了以下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儿歌,利用形声字特点掌握木字旁的8个生字,初步了解树木特点。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熟读儿歌后,圈出儿歌中的树木名称,然后与插图一一对应,由这些表示树木名称的词语引出生字“梧、桐、枫、松、柏、桦、杉、桂”,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将同偏旁的汉字进行归类识字。这首儿歌篇幅短小,读来朗朗上口。而且洋溢着浓浓的情趣。所选的树木具有代表性,贴近儿童生活。学习完课文,我又进行了拓展延伸,列举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树木,让孩子们说说这些树木的特点,并有意识地模仿《树之歌》说一说。比如:“杨树直,榕树茂,柳叶弯弯像眉毛。”“榆树高、槐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石榴开花红似火,桂树花开十里香。”激发了学生的说话热情。

  二、不足之处:

  《树之歌》是一则小韵文,主题单纯,内容浅显,重在识字。《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我对本课教学设计重在识字方法的引领、识字兴趣的激发……但是效果欠佳。

  三、改进措施:

  识字习惯的养成,借助情境,立足语境,多元识字。课堂上我应按照课前预设去做,这样的话,学生识字兴趣浓厚,大大地提高了识字效率。课件用儿歌的形式,配上精致的插图,将杨树、榕树等11种树木的特点呈现出来,让学生对树木有一定的了解。教学过程中,再让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熟悉的树木,以此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课是一首儿歌,那么了解儿歌的特点,以及学会朗读儿歌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的,所以应以朗读儿歌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熟儿歌的基础上学习生字,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

《树之歌》教学反思10

  《树之歌》这篇儿歌,让我们认识了11种树木,了解这些树木的特点,并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了解、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优点之处: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时,我是根据儿童诗特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识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

  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重视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多种形式如读书、评价、说话、讨论,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不足之处:

  时间设计不合理,读课文占用了书写的时间,导致书写时间过少。

  改进措施:

  在备课时,在多关注一下备学生,减少一位学生的原因而完不成教学任务。


《树之歌》教学反思10篇扩展阅读


《树之歌》教学反思10篇(扩展1)

——《树之歌》教学反思10篇

《树之歌》教学反思1

  《树之歌》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是识字教学,本课的生字比较多,而且大多数都是带有木字旁的字,在识字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认识形声字。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并且找出带有木字旁的这些字都与什么有关系?这样分类学习生字就容易多了。

  借助图片让学生了解各种树的样子及特点。并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认识的树有哪些?这些树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仿照课文内容说一说。我认为这堂课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树木,保护环境的意识。

《树之歌》教学反思2

  今天的课比较有趣。(我备课的时候这么觉得…)整节课上下来还是比较顺利的,教学思路就在课件里。备课的时候我修改了导入的方法,改成猜谜导入,以熟悉的诗歌《咏柳》复习导入,引出所咏的对象为柳树。再揭示课题:今天给大家带来的一首儿歌也是介绍各种树木的,请大家一起读课题:《树之歌》。接下来直奔主题。

  环节一:识字教学

  先自读课文,边读边思:

  ①儿歌里有几句句子?

  ②儿歌中提及了几种树木?用横线画出。

  再归类这些带有木字旁的字,集中识字。随后归类剩下的生字再认,最后小游戏捡树叶,复习巩固。

  环节二:走进课文

  出示图片,随图片指认树木种类并朗读句子。当说到“梧桐树叶像手掌”时,相机介绍比喻的修辞手法,再利用“什么像什么”句式锻炼说话。“松柏四季披绿装”句,相机介绍拟人。最后齐读课文,加强记忆。

  环节三:细读课文

  1、儿歌从哪几方面来写树的,加点关键词,得出是从样子(比喻时有提及)、颜色、习性、价值或作用(这个难)这四个方面来写的。

  2、与树有关名言:逐句出示并请学生自己解释,交流后纠正答案。补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自己是随机补充的。)名言要背默。

  3、最后课后“读一读,记一记”,想特点,编儿歌。(这里不好,基本我自己说出来。)

  反思:

  ①缺少上课的情感带动,有时候有点面瘫。

  ②没有研究单元目标,到目前这节课为止,都没有。

  小学二年级上册树之歌教学反思2

  《树之歌》这篇儿歌,让我们认识了11种树木,了解这些树木的特点,并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了解、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优点:

  教学时,我是根据儿童诗特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识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重视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多种形式如读书、评价、说话、讨论,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不足之处:

  《树之歌》是一则小韵文,主题单纯,内容浅显,重在识字。《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我对本课教学设计重在识字方法的引领、识字兴趣的激发……但是效果欠佳。

  改进措施:

  识字习惯的养成,借助情境,立足语境,多元识字。课堂上我应按照课前预设去做,这样的`话,学生识字兴趣浓厚,大大地提高了识字效率。课件用儿歌的形式,配上精致的插图,将杨树、榕树等11种树木的特点呈现出来,让学生对树木有一定的了解。教学过程中,再让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熟悉的树木,以此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课是一首儿歌,那么了解儿歌的特点,以及学会朗读儿歌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的,所以应以朗读儿歌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熟儿歌的基础上学习生字,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

《树之歌》教学反思3

 今天的课比较有趣。整节课上下来还是比较顺利的,教学思路就在课件里。备课的时候我修改了导入的方法,改成猜谜导入,以熟悉的诗歌《咏柳》复习导入,引出所咏的对象为柳树。再揭示课题:今天给大家带来的一首儿歌也是介绍各种树木的,请大家一起读课题:《树之歌》。接下来直奔主题。

  环节一:识字教学

  先自读课文,边读边思:

  ①儿歌里有几句句子?

  ②儿歌中提及了几种树木?用横线画出。

  再归类这些带有木字旁的字,集中识字。随后归类剩下的生字再认,最后小游戏捡树叶,复习巩固。

  环节二:走进课文

  出示图片,随图片指认树木种类并朗读句子。当说到“梧桐树叶像手掌”时,相机介绍比喻的修辞手法,再利用“什么像什么”句式锻炼说话。“松柏四季披绿装”句,相机介绍拟人。最后齐读课文,加强记忆。

  环节三:细读课文

  1、儿歌从哪几方面来写树的,加点关键词,得出是从样子、颜色、习性、价值或作用这四个方面来写的。

  2、与树有关名言:逐句出示并请学生自己解释,交流后纠正答案。补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名言要背默。

  3、最后课后“读一读,记一记”,想特点,编儿歌。

  反思:

  ①缺少上课的情感带动,有时候有点面瘫。

  ②没有研究单元目标,到目前这节课为止,都没有。

《树之歌》教学反思4

  今天的课比较有趣。(我备课的时候这么觉得…)整节课上下来还是比较顺利的,教学思路就在课件里。备课的时候我修改了导入的方法,改成猜谜导入,以熟悉的诗歌《咏柳》复习导入,引出所咏的对象为柳树。再揭示课题:今天给大家带来的一首儿歌也是介绍各种树木的,请大家一起读课题:《树之歌》。接下来直奔主题。

  环节一:识字教学

  先自读课文,边读边思:

  ①儿歌里有几句句子?

  ②儿歌中提及了几种树木?用横线画出。

  再归类这些带有木字旁的字,集中识字。随后归类剩下的生字再认,最后小游戏捡树叶,复习巩固。

  环节二:走进课文

  出示图片,随图片指认树木种类并朗读句子。当说到“梧桐树叶像手掌”时,相机介绍比喻的修辞手法,再利用“什么像什么”句式锻炼说话。“松柏四季披绿装”句,相机介绍拟人。最后齐读课文,加强记忆。

  环节三:细读课文

  1.儿歌从哪几方面来写树的,加点关键词,得出是从样子(比喻时有提及)、颜色、习性、价值或作用(这个难)这四个方面来写的。

  2.与树有关名言:逐句出示并请学生自己解释,交流后纠正答案。补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自己是随机补充的。)名言要背默。

  3.最后课后“读一读,记一记”,想特点,编儿歌。(这里不好,基本我自己说出来。)

  反思:

  ①缺少上课的情感带动,有时候有点面瘫。

  ②没有研究单元目标,到目前这节课为止,都没有。

《树之歌》教学反思5

  今天的课比较有趣。(我备课的时候这么觉得…)整节课上下来还是比较顺利的,教学思路就在课件里。备课的时候我修改了导入的方法,改成猜谜导入,以熟悉的诗歌《咏柳》复习导入,引出所咏的对象为柳树。再揭示课题:今天给大家带来的一首儿歌也是介绍各种树木的,请大家一起读课题:《树之歌》。接下来直奔主题。

  环节一:识字教学

  先自读课文,边读边思:

  ①儿歌里有几句句子?

  ②儿歌中提及了几种树木?用横线画出。

  再归类这些带有木字旁的字,集中识字。随后归类剩下的生字再认,最后小游戏捡树叶,复习巩固。

  环节二:走进课文

  出示图片,随图片指认树木种类并朗读句子。当说到“梧桐树叶像手掌”时,相机介绍比喻的修辞手法,再利用“什么像什么”句式锻炼说话。“松柏四季披绿装”句,相机介绍拟人。最后齐读课文,加强记忆。

  环节三:细读课文

  1、儿歌从哪几方面来写树的,加点关键词,得出是从样子(比喻时有提及)、颜色、习性、价值或作用(这个难)这四个方面来写的。

  2、与树有关名言:逐句出示并请学生自己解释,交流后纠正答案。补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自己是随机补充的。)名言要背默。

  3、最后课后“读一读,记一记”,想特点,编儿歌。(这里不好,基本我自己说出来。)

  反思:

  ①缺少上课的情感带动,有时候有点面瘫。

  ②没有研究单元目标,到目前这节课为止,都没有。

  小学二年级上册树之歌教学反思2

  《树之歌》这篇儿歌,让我们认识了11种树木,了解这些树木的特点,并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了解、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优点:

  教学时,我是根据儿童诗特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识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重视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多种形式如读书、评价、说话、讨论,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不足之处:

  《树之歌》是一则小韵文,主题单纯,内容浅显,重在识字。《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我对本课教学设计重在识字方法的引领、识字兴趣的激发……但是效果欠佳。

  改进措施:

  识字习惯的养成,借助情境,立足语境,多元识字。课堂上我应按照课前预设去做,这样的话,学生识字兴趣浓厚,大大地提高了识字效率。课件用儿歌的形式,配上精致的插图,将杨树、榕树等11种树木的特点呈现出来,让学生对树木有一定的了解。教学过程中,再让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熟悉的树木,以此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课是一首儿歌,那么了解儿歌的特点,以及学会朗读儿歌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的,所以应以朗读儿歌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熟儿歌的基础上学习生字,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

《树之歌》教学反思6

  《树之歌》是一则小韵文,主题单纯,内容浅显,重在识字。《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因此,我对本课教学设计重在识字方法的引领、识字兴趣的激发、识字习惯的养成,借助情境,立足语境,多元识字。课堂上我按照课前预设去做,果然,学生识字兴趣浓厚,大大地提高了识字效率。课件用儿歌的形式,配上精致的插图,将杨树、榕树等11种树木的特点 呈现出来,让学生对树木有一定的了解。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熟悉的树木,以此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课是一首儿歌,那么了解儿歌的特点,以及学会朗读儿歌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的,所以我以朗读儿歌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熟儿歌的基础上学习生字,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

《树之歌》教学反思7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字,会写10个字,背诵课文。

  2、认识“木”字旁,了解不同树的特点。

  3、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激发热爱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15个字,会写10个字,了解不同树的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不同树的特点,热爱并保护大自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树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你认识身边的哪些大树呢?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认识一下这些树朋友吧。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做到一准五不。

  2、在读课文,和同桌小伙伴比比谁读得通顺。

  3、小声读课文,找到课文中出现的树宝宝,用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三、读认生字

  1、出示词语,检查认读情况。

  2、去掉拼音检查。

  3、观察梧、桐、枫、松、柏、桦、杉、桂

  有什么相似点。

  他们都是“木字旁”的字,都与树木有关。你还知道哪些带有“木”字旁的字?

  4、书写指导“枫”

  指导顺序:1、笔顺。2、压线。3、起笔。

  5、交流识记其他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注意“熟字加笔画”、“形近字对比”、“同音字”、“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减笔画”等识字方法的运用。

  四、指导朗读课文

  1、看图识树朗读。

  (1)课件出示图片:

  预设:什么树?什么特点?

  杨树高,榕树壮。结合图片理解“高”和“壮”的特点。

  (2)课件出示图片:

  预设:什么树?什么特点?

  梧桐树叶像手掌。借助比喻句理解梧桐树叶的形状。可以说一说,你还知道什么树叶,用一个比喻句说说它的特点。

  (3)课件出示图片:

  预设:什么树?什么特点?

  枫树秋天叶儿红。明白枫叶在秋天经霜变红的特点,可以借助古诗“霜叶红于二月花。”来理解。

  (4)课件出示图片:

  预设:什么树?什么特点?

  松柏四季披绿装。可以引导学生赞美松柏耐寒的特点,理解其精神。

  (5)课件出示图片:

  预设:什么树?什么特点?

  木棉喜暖在南方。了解南北方不同树木的特点。

  (6)课件出示图片:

  预设:什么树?什么特点?

  桦树耐寒守北疆。了解南北方不同树木的特点。

  (7)课件出示图片:

  预设:什么树?什么特点?

  银杏水杉活化石。明白活化石的含义。是指这种树古老而又稀少。

  (8)课件出示图片:

  预设:什么树?什么特点?

  金桂开花满院香。理解桂子花开香飘十里的特点。

  2、表演读课文。

  五、我是小诗人。

  柳条弯弯____

  桃树花开____

  银杏叶儿____

  六、拓展延伸:

  请小诗人们课下收集更多树宝宝的知识,写一首小诗读给爸爸妈妈听吧!

《树之歌》教学反思8

  在教学《树之歌》第一课时的时候,我以朗读诗歌,识字教学为主,同时带着孩子们认识不同树木的形态。树木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孩子们在羽西的时候就对文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甚至会主动找我,向我询问这些书的生长特点。这样也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了解各类树木的特点作了一个比较好的铺垫。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基本将课堂交给了孩子们,让他们自己找出各类树木的特点,同时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学习,说一说,抓住文本的关键字词。另外,在第一课时教学结束后,我趁热打铁,引导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找一找相关树木,收集一些这类树木的叶子,可以带来课堂上交流分享。孩子们在完成此项学习任务时相当的积极,收集了不少落叶。有的孩子甚至将这些落叶做成了精美的书签。他们将树叶贴在竹板上,塑封起来,相当心灵手巧。

  这场交流会上,让我影响最深的是一位女生,她收集了一些银杏叶,在展示的过程中,她发现这片银杏叶以绿色为主,黄色为边缘。她说:“我看到了季节的变化,由盛夏转变为初秋。”她有着火眼金睛,善于发现,敢于表达。这么一片小小的树叶,孩子看到的季节的更替,其他孩子听了她的介绍,个个佩服不已。

  最后,既然是歌,也要将它读美,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韵律美。文本中“壮,掌,装,方,疆,香”等字都是韵母ang。让孩子体会读一读。另外,关注课后习题,理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三句话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猜一猜,我再来总结,让学生理解树木的生长规律,了解“树”与“人”的联系。

《树之歌》教学反思9

  在昨天早上,我给学生教了《杨树之歌》,这是一首借杨树之口,抒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的诗歌。整篇课文我采用以读代讲,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内读,同桌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体会文中的大叶杨唱的歌!接着我提了问题:

  1、大叶杨成天哗啦啦的教唱时是什么心情?

  2、大叶杨唱歌给谁听?

  3、大叶杨还会唱歌给谁听?

  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等学生解决了问题时,课文的基本任务已经完成!接着我便引导他们通过仿写诗歌,更进一步理解文章的蕴含。

  这节课自我感觉上的比较成功,下课时好多孩子既背会了课文内容也理解了内容内涵!预期目标基本完成!

《树之歌》教学反思10

  《树之歌》这篇儿歌,让我们认识了11种树木,了解这些树木的特点,并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了解、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一、教学效果:

  教学本课,我制定了以下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儿歌,利用形声字特点掌握木字旁的8个生字,初步了解树木特点。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熟读儿歌后,圈出儿歌中的树木名称,然后与插图一一对应,由这些表示树木名称的词语引出生字“梧、桐、枫、松、柏、桦、杉、桂”,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将同偏旁的汉字进行归类识字。这首儿歌篇幅短小,读来朗朗上口。而且洋溢着浓浓的情趣。所选的树木具有代表性,贴近儿童生活。学习完课文,我又进行了拓展延伸,列举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树木,让孩子们说说这些树木的特点,并有意识地模仿《树之歌》说一说。比如:“杨树直,榕树茂,柳叶弯弯像眉毛。”“榆树高、槐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石榴开花红似火,桂树花开十里香。”激发了学生的说话热情。

  二、不足之处:

  《树之歌》是一则小韵文,主题单纯,内容浅显,重在识字。《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我对本课教学设计重在识字方法的引领、识字兴趣的激发……但是效果欠佳。

  三、改进措施:

  识字习惯的养成,借助情境,立足语境,多元识字。课堂上我应按照课前预设去做,这样的话,学生识字兴趣浓厚,大大地提高了识字效率。课件用儿歌的形式,配上精致的插图,将杨树、榕树等11种树木的特点呈现出来,让学生对树木有一定的了解。教学过程中,再让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熟悉的树木,以此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课是一首儿歌,那么了解儿歌的特点,以及学会朗读儿歌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的,所以应以朗读儿歌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熟儿歌的基础上学习生字,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


《树之歌》教学反思10篇(扩展2)

——《树之歌》教学反思10篇

《树之歌》教学反思1

  《树之歌》是部编本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儿歌。这一单元是本册的一个识字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识字学词。本课要求认识1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怎么才能在一节课内教会孩子们识记这么多生字呢?我仔细地研读了教材,发现本课的生字是有规律可循的,会认的生字中有8个都是与树木名称有关,而且都是形声字。会写的10个生字都是左右结构的,而且都要写得左窄右宽。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这些生字的共同点,以发现形声字的规律为突破口,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1.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识字写字”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低年级识字教学应通过各种形式的识字方法和途径,把快乐引进课堂,引进识字教学,充分激发学生识字的主动意识和愿望。

  在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儿歌后,为了检查学生认识生字的情况,我创设了一个情境,请同学们为树木点点名。学生的学习兴致很高,课堂上能自己为树木点名,让他们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他们很认真地读着每一种树木的名称。他们识字的兴趣浓,主动性高,识字效果好。

  2.创新识字教学的方法。

  游戏活动识字。低年级教学主要任务是识字,识字的“机械化”枯燥无味,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从而影响学习效果。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新教材的特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学中宜采用生动活泼的游戏教学形式。

  当学生借助拼音认识了各种树木的名称后,我奖励同学们玩一个小游戏,我读树木名称,同学们快速从生字卡片中找到对应的生字。学生在游戏中享受“玩”的乐趣,在有意识的玩耍过程中调动了记忆的热情,识字教学充满趣味,教学效果好。

  运用汉字构字规律识字。有人说汉字最难学,是因为汉字是方块字,构件比较复杂,其实学汉字有诀窍,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规律,学起来并不难,识字教学主要就是要教给学生一种识字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汉字的规律,感知汉字文化,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

  本课会认的生字中有8个与树木名称有关,我将它们集中在一起学习。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这些生字的共同点,同学们发现它们字形的秘密—都是木字旁的字,我又引导他们读一读这些生字,他们又有新发现,这些字的读音就是木字旁旁边的字。于是我们发现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并教会他们运用这种规律自主识字。在教学第二组生字时,让学生利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识新字。有的同*用生活实际识记“掌”,指指“手掌”,摸摸“掌心”这些动作进行识记。还有的同学列举相关联的词语“银行”“服装”来识记“银”和“掌”。

  以上是我从文本教学解读的角度对本节课进行反思。备课时,我首先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去看文本要教什么,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提炼出哪些内容是学生要学习的,包括字词要学什么,朗读要学什么,积累要学什么,哪些语言形式要学会运用,其关键词是“教学内容”。然后设计“以学生学为主”的语文课堂,最大程度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活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增加学生的获得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机。

《树之歌》教学反思2

  《树之歌》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是识字教学,本课的生字比较多,而且大多数都是带有木字旁的字,在识字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认识形声字。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并且找出带有木字旁的这些字都与什么有关系?这样分类学习生字就容易多了。

  借助图片让学生了解各种树的样子及特点。并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认识的树有哪些?这些树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仿照课文内容说一说。我认为这堂课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树木,保护环境的意识。

《树之歌》教学反思3

  今天的课比较有趣。(我备课的时候这么觉得…)整节课上下来还是比较顺利的,教学思路就在课件里。备课的时候我修改了导入的方法,改成猜谜导入,以熟悉的诗歌《咏柳》复习导入,引出所咏的对象为柳树。再揭示课题:今天给大家带来的一首儿歌也是介绍各种树木的,请大家一起读课题:《树之歌》。接下来直奔主题。

  环节一:识字教学

  先自读课文,边读边思:

  ①儿歌里有几句句子?

  ②儿歌中提及了几种树木?用横线画出。

  再归类这些带有木字旁的字,集中识字。随后归类剩下的生字再认,最后小游戏捡树叶,复习巩固。

  环节二:走进课文

  出示图片,随图片指认树木种类并朗读句子。当说到“梧桐树叶像手掌”时,相机介绍比喻的修辞手法,再利用“什么像什么”句式锻炼说话。“松柏四季披绿装”句,相机介绍拟人。最后齐读课文,加强记忆。

  环节三:细读课文

  1、儿歌从哪几方面来写树的,加点关键词,得出是从样子(比喻时有提及)、颜色、习性、价值或作用(这个难)这四个方面来写的。

  2、与树有关名言:逐句出示并请学生自己解释,交流后纠正答案。补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自己是随机补充的。)名言要背默。

  3、最后课后“读一读,记一记”,想特点,编儿歌。(这里不好,基本我自己说出来。)

  反思:

  ①缺少上课的情感带动,有时候有点面瘫。

  ②没有研究单元目标,到目前这节课为止,都没有。

  小学二年级上册树之歌教学反思2

  《树之歌》这篇儿歌,让我们认识了11种树木,了解这些树木的特点,并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了解、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优点:

  教学时,我是根据儿童诗特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识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重视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多种形式如读书、评价、说话、讨论,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不足之处:

  《树之歌》是一则小韵文,主题单纯,内容浅显,重在识字。《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我对本课教学设计重在识字方法的引领、识字兴趣的激发……但是效果欠佳。

  改进措施:

  识字习惯的养成,借助情境,立足语境,多元识字。课堂上我应按照课前预设去做,这样的`话,学生识字兴趣浓厚,大大地提高了识字效率。课件用儿歌的形式,配上精致的插图,将杨树、榕树等11种树木的特点呈现出来,让学生对树木有一定的了解。教学过程中,再让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熟悉的树木,以此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课是一首儿歌,那么了解儿歌的特点,以及学会朗读儿歌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的,所以应以朗读儿歌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熟儿歌的基础上学习生字,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

《树之歌》教学反思4

  《树之歌》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和桂花树等11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繁多。

  这首儿歌篇幅短小,读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而且洋溢着浓浓的情趣。所选的树木也具有代表性,比较贴近儿童生活,是一篇很好的学习题材。

  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熟读儿歌后,让孩子们圈出儿歌中的树木名称,然后与插图进行一一对应,由这些表示树木名称的词语引出今天要学习的生字“梧、桐、枫、松、柏、桦、杉、桂”,再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将同偏旁的汉字进行归类识字。并有意识地让学生模仿《树之歌》说一说。比如“杨树直,榕树茂,柳叶弯弯像眉毛。”“榆树高、槐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石榴开花红似火,桂树花开十里香。”激发了学生的说话热情。最后指导学生写小诗,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让孩子们人人成为小诗人。再重点指导朗读,达到熟读成诵。所以以朗读儿歌的形式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熟儿歌的基础上学习生字,了解汉字。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在教学中,我重在识字方法的引领和识字兴趣的激发,但是还没有达到预期的识字效果,这有待于我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树之歌》教学反思5

  《树之歌》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11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繁多、丰富,是一篇孩子们喜爱的韵文。这首儿歌只有4句话,分别从样子、颜色、习性和价值等方面概括出不同树木的特点。本课应结合地域特征,联系学生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认识多种树木、说出树木名称、创编儿歌、认识带“木字旁”的汉字就是水到渠成了。所以,本课主题单纯,内容浅显,重在识字。

  一、教学效果

  如何让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通过教学认识事物、发现并掌握识字规律,是这课教学要做扎实的事情。于是,我凭借插图,很容易就能把文中的树木名称与图对应起来,从而为孩子们建立了直观形象,随后再通过朗读巩固对树木的认识。有了直观认识后再把图画与汉字相对照,找出规律,即“木字旁”。不断引发学生思考,并把问题抛回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回家查阅资料,这样的课堂不仅有广度也有深度。

  同时,加强朗读。在介绍完这首诗歌的写作特点后,请孩子尝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一节诗,可以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写起,例如蔬菜,水果,花……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信息提取能力和概括能力,效果非常棒!

  二、成功之处

  1、本课我围绕几个大问题展开,且每次的问题都很明确,从总体到部分,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有梯度地训练孩子找出每一句中的树、说出树的特点,进一步调动感官找出相应树的图片。学生在此环节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2、根据儿童诗的特点,我力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识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

  3、设计明确的教学目标,不单单停留在读和背上,而是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懂得获取知识。

  4、最后的创编儿歌环节,我引导孩子观察树木图片的特点,示范编儿歌,然后请同学大胆练习创编,及时纠正,让孩子们对更多的树木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不足之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在本课教学中,我在课文解读上花费时间较多,导致学生识字教学时间不足,没有给到孩子们充分的时间练习写字。此外,拓展环节,忽略了课后练习中的几种树木,没有把那几种树木创编到儿歌中,没有在情境中拓展延伸。此外,课后的几句有关树木的名言,也应作为重点之一,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四、改进措施

  1、课文应让学生反复朗读,我一定照顾全面,把读作为基础,以后借用早读时间加强学生的读书。

  2、进一步充分备课,做好课前准备,提前让学生课前预习。另外,真正把单元整体教学做好,围绕单元主题展开有效的学习,这样学生才会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感知和把握。

《树之歌》教学反思6

  我在二年级一班执教了识字单元第2课《树之歌》,整体感觉比较好。课前我做了精心地准备,学生预习比较充分。课上,学生表现积极,氛围轻松和谐,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促进以后教学的进步,经过课后反思,把自己在教学这节课做的较好与不足的方面总结如下:

  一、深入研读教材,教学准备充分

  课前,我把教材进行了充分研读。先了解这个单元目标和本课目标,读熟教材内容,知道《树之歌》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全文共四句话,分别从样子、颜色、习性、价值等方面概括出不同树木的特点。激发学生爱护树木的美好情感。

  针对学情,鼓励学生主动预习。本课内容与生活中的树木有关,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年级的学生们可以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并结合儿歌中的句子大致理解词的意思。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识字量,已学会了一些常用的识字方法,用识字法来记忆字形。针对此种学情,我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学生主动搜集了与树有关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并在课前进行了自主阅读,为上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依据教材目标要求和学龄特点,为更好的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我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选用了情景创设法、引导发现法、示范法等教法。采用自主阅读法、合作探究法,读写结合法等学法。指导学生识字写字,朗读背诵。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树木特点。培养美好情感。

  二、有效引导趣味识字,书写指导做到规范

  在这首儿歌中,有15个会认的生字,其中8个生字与树木名称有关,而且都是形声字。因此识字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并掌握这种识字方法。通过结合图文、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点,发现形声字的规律,进行归类识字。在正确流利有节奏的诵读中,熟记读音字形,提升了识字能力。

  这课生字书写指导,我采用了书写教学五步模式进行。

  一、读。先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采用开火车读、齐读等形式记准字形。

  二、说。交流识字方法。

  三、写。教师在田字格中作范写指导,学生记住每个笔画、部件之间的避让与衔接,看清主笔占位。

  四、练。学生下笔前,教师及时提醒执笔坐姿。书写过程中,及时纠正错误。

  五、评。集中评价,对照例字修改,再练再评价。经过课堂规范指导,多数孩子能把生字书写正确端正美观,也能保持书面整洁。

  班级中还有少部分学生,因缺乏倾听习惯、接受知识的能力慢,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不同,自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够。这些学生在朗读方面、识字方面、书写方面都须要教师作重点辅导,教学过程中多关注他们,抓住闪光点及时鼓励,想方设法激发学习兴趣,督促他们一点一滴进步。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教学技能,尽最大努力做好班级这部分学困生的教育工作,从而整体提高班级的教学质量。

《树之歌》教学反思7

  今天的课比较有趣。(我备课的时候这么觉得…)整节课上下来还是比较顺利的,教学思路就在课件里。备课的时候我修改了导入的方法,改成猜谜导入,以熟悉的诗歌《咏柳》复习导入,引出所咏的对象为柳树。再揭示课题:今天给大家带来的一首儿歌也是介绍各种树木的,请大家一起读课题:《树之歌》。接下来直奔主题。

  环节一:识字教学

  先自读课文,边读边思:

  ①儿歌里有几句句子?

  ②儿歌中提及了几种树木?

  再归类这些带有木字旁的字,集中识字。随后归类剩下的生字再认,最后小游戏捡树叶,复习巩固。

  环节二:走进课文

  出示图片,随图片指认树木种类并朗读句子。当说到“梧桐树叶像手掌”时,相机介绍比喻的修辞手法,再利用“什么像什么”句式锻炼说话。“松柏四季披绿装”句,相机介绍拟人。最后齐读课文,加强记忆。

  环节三:细读课文

  1、儿歌从哪几方面来写树的,加点关键词,得出是从样子(比喻时有提及)、颜色、习性、价值或作用(这个难)这四个方面来写的。

  2、与树有关名言:逐句出示并请学生自己解释,交流后纠正答案。补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自己是随机补充的。)名言要背默。

  3、最后课后“读一读,记一记”,想特点,编儿歌。(这里不好,基本我自己说出来。)

  反思:

  ①缺少上课的情感带动,有时候有点面瘫。

  ②没有研究单元目标,到目前这节课为止,都没有。

《树之歌》教学反思8

  《树之歌》这篇儿歌,让我们认识了11种树木,了解这些树木的特点,并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了解、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一、教学效果:

  教学本课,我制定了以下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儿歌,利用形声字特点掌握木字旁的8个生字,初步了解树木特点。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熟读儿歌后,圈出儿歌中的树木名称,然后与插图一一对应,由这些表示树木名称的"词语引出生字“梧、桐、枫、松、柏、桦、杉、桂”,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将同偏旁的汉字进行归类识字。这首儿歌篇幅短小,读来朗朗上口。而且洋溢着浓浓的情趣。所选的树木具有代表性,贴近儿童生活。学习完课文,我又进行了拓展延伸,列举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树木,让孩子们说说这些树木的特点,并有意识地模仿《树之歌》说一说。比如:“杨树直,榕树茂,柳叶弯弯像眉毛。”“榆树高、槐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石榴开花红似火,桂树花开十里香。”激发了学生的说话热情。

  二、不足之处:

  《树之歌》是一则小韵文,主题单纯,内容浅显,重在识字。《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我对本课教学设计重在识字方法的引领、识字兴趣的激发……但是效果欠佳。

  三、改进措施:

  识字习惯的养成,借助情境,立足语境,多元识字。课堂上我应按照课前预设去做,这样的话,学生识字兴趣浓厚,大大地提高了识字效率。课件用儿歌的形式,配上精致的插图,将杨树、榕树等11种树木的特点呈现出来,让学生对树木有一定的了解。教学过程中,再让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熟悉的树木,以此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课是一首儿歌,那么了解儿歌的特点,以及学会朗读儿歌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的,所以应以朗读儿歌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熟儿歌的基础上学习生字,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

《树之歌》教学反思9

  《树之歌》是一篇常识性的识字课文,这篇儿歌,让学生认识了11种树木,了解这些树木的特点,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了解、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并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了人生的`道理。

  教学时,我是根据儿童诗特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识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重视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多种形式如读书、评价、说话、讨论,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本节课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但个别学困生还是学习兴趣不浓,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常握不够扎实,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关注他们的学情,多给他们一些鼓励,让他们树立自信心,争取每天都能有一点点进步!

《树之歌》教学反思10

  《树之歌》是一则小韵文,主题单纯,内容浅显,重在识字。《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因此,我对本课教学设计重在识字方法的引领、识字兴趣的激发、识字习惯的养成,借助情境,立足语境,多元识字。课堂上我按照课前预设去做,果然,学生识字兴趣浓厚,大大地提高了识字效率。课件用儿歌的形式,配上精致的插图,将杨树、榕树等11种树木的特点 呈现出来,让学生对树木有一定的了解。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熟悉的树木,以此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课是一首儿歌,那么了解儿歌的特点,以及学会朗读儿歌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的,所以我以朗读儿歌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熟儿歌的基础上学习生字,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


《树之歌》教学反思10篇(扩展3)

——树之歌教学反思10篇

树之歌教学反思1

  本课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和桂花树11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课文每句话的观察角度各不相同。儿歌篇幅短小,读起来朗朗上口。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他们找出课文中所描写的11种树木及他们的特点,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课件出示各种树木,让大家更清晰的了解。展示各种大树的图片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关于树木的知识,各种树木的特点。

  整体来说,课程环节完整,课堂比较活跃,学生的"积极性较高,踊跃参与。在书写时,学生容易将“壮”里的“士”写成“土”,将“枫”中的“风”的“横斜钩”写成“横折弯钩”,这些易错的字,要在*时的教学中适当地让学生加深记忆,让其牢牢记住。

树之歌教学反思2

  这是一首借杨树之口,抒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的诗歌。本首诗歌意境优美,韵律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本课的设计,我注重以读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歌,在小组中互相交流预习成果。而后让学生们畅谈对这首诗歌的初步理解,说说从这首诗歌里知道了什么。在师生对话、文本对话中,孩子们了解了大叶杨的外形特点,也喜欢上了大叶杨可爱的性格。

  在教学第二节诗歌时,孩子们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课后的思考题:“它在歌中唱了什么?”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大叶杨还唱给谁听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唱给天上的白云,为它的舞蹈来伴奏”、“唱给忙碌的爸爸妈妈,消除他们一天的疲劳”、“唱给植树的小朋友,向他们表示感谢”……我适时地进行激励性的评价,更使他们喜形于色。在语言的渲染、思维的碰撞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尽情地飞扬。我顺时将学生引入意境,将感悟化为情感朗读,从而培养语感,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情感熏陶。

  孩子们在课堂上的热情深深地感染了我,我突发奇想地将这首小诗套上了歌曲,随即演唱了出来。孩子们感到特别新鲜,那份欣喜一览无余。于是,孩子们也跟着把自己会唱的歌套上,用歌声演唱这首小诗,如此一来,既感受到了大叶杨乐观、向上的"欢乐精神,又记忆了小诗。真可谓唱也陶陶,学也陶陶。

  新课程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其实我们课堂的朗读教学,不必作过多的分析,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在自读中、自评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这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树之歌教学反思3

  这是一首借杨树之口,抒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的诗歌。本首诗歌意境优美,韵律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本课的设计,我注重以读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

  一、以读代讲,激发想象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歌,在小组中互相交流预习成果。而后让学生们畅谈对这首诗歌的初步理解,说说从这首诗歌里知道了什么。在师生对话、文本对话中,孩子们了解了大叶杨的外形特点,也喜欢上了大叶杨可爱的性格。

  在教学第二节诗歌时,孩子们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课后的思考题:“它在歌中唱了什么?”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大叶杨还唱给谁听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唱给天上的白云,为它的舞蹈来伴奏”、“唱给忙碌的爸爸妈妈,消除他们一天的疲劳”、“唱给植树的小朋友,向他们表示感谢”……我适时地进行激励性的评价,更使他们喜形于色。在语言的渲染、思维的碰撞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尽情地飞扬。我顺时将学生引入意境,将感悟化为情感朗读,从而培养语感,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情感熏陶。

  二、拓展课堂,披文入情

  为了加深对诗歌意境地体会,在课前我组织学生了解自己喜欢的树。课上通过课件让学生倾听杨树唱歌,观察大叶杨的样子。了解他们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然后再次让学生品读,从而很自然的引出诗歌的中心:其实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像大叶杨一样默默奉献的人们,他们在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在快乐的生活着!让孩子们带着对他们的赞美再次深情诵读诗歌。

  《杨树之歌》这首诗歌意境美,韵律强,适于朗诵,而且要求背诵。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之后,在熟读的基础上,课后马上就能将诗歌背诵下来,在背诵过程中还能将诗的韵味读出;绝大部分的学生在第二天早读时都能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可有少部分的学生只能背出一句半句,或者结结巴巴的半天才背完。这么大的差异,该怎么办呢?对那些掌握得快的学生,我及时地给予表扬,可对那些没能背出的学生就该指责吗?指责他们就能背出了吗?——不,我相信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有可能他们尽力了,可给他们的时间太少了,以至于背不下。所以,我告诉他们:你朗读这首诗歌时很有感情,只要你花心思,多读几遍,你一定能将它背下来的,老师相信你能行,你什么时候会背了,自己来找老师背诵,好吗?在接下去的几天里,那少部分学生陆续来找我背诵,有些学生的表现甚至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所以,不妨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要求,让他们跳跳、伸伸手就能触摸到各自的胜利果实。在识字教学中也一样,要求识的字,有些学生写一遍就会了,就没有必要让他们抄写好多遍;有些学生写二遍、三遍还不会,就应要求他们多写几遍,直到掌握了为止。

  每位学生都有一件适合自己的“衣裳”,教师应当好“裁缝”,为他们“”,客观地量体裁衣对待每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促进每位学生共同进步、健康成长。

树之歌教学反思4

  《树之歌》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和桂花树等11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

  教学本课,我制定了以下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儿歌,利用形声字特点掌握木字旁的8个生字,初步了解树木特点。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熟读儿歌后,圈出儿歌中的树木名称,然后与插图一一对应,由这些表示树木名称的词语引出生字“梧、桐、枫、松、柏、桦、杉、桂”,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将同偏旁的汉字进行归类识字。

  这首儿歌篇幅短小,读来朗朗上口。而且洋溢着浓浓的情趣。所选的树木具有代表性,贴近儿童生活。学习完课文,我又进行了拓展延伸,列举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树木,让孩子们说说这些树木的特点,并有意识地模仿《树之歌》说一说。比如“杨树直,榕树茂,柳叶弯弯像眉毛。”“榆树高、槐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石榴开花红似火,桂树花开十里香。”激发了学生的说话热情。

  课堂上,我也重视对学生背诵的指导,通过填空的形式先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背诵,再通过各种形式的背诵加强学生的记忆,大部分学生能当堂把这首儿歌背诵出来。当然课堂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是对生字书写的指导还不太够,少数学生把“桂”和“挂”两个字混淆了,部分学生在写“松”字时不够规范,右边的“公”撇和捺的"位置关系不对,在以后的课堂上我要加强生字书写方面的指导。

树之歌教学反思5

  在昨天早上,我给学生教了《杨树之歌》,这是一首借杨树之口,抒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的诗歌。整篇课文我采用以读代讲,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内读,同桌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体会文中的大叶杨唱的歌!接着我提了问题:

  1、大叶杨成天哗啦啦的教唱时是什么心情?

  2、大叶杨唱歌给谁听?

  3、大叶杨还会唱歌给谁听?

  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等学生解决了问题时,课文的基本任务已经完成!接着我便引导他们通过仿写诗歌,更进一步理解文章的蕴含。

  这节课自我感觉上的比较成功,下课时好多孩子既背会了课文内容也理解了内容内涵!预期目标基本完成!

树之歌教学反思6

  《树之歌》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和桂花树等11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

  教学本课,我制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儿歌,利用形声字特点掌握木字旁的8个生字,初步了解树木特点。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熟读儿歌后,圈出儿歌中的树木名称,然后与插图一一对应,由这些表示树木名称的词语引出生字“梧、桐、枫、松、柏、桦、杉、桂”,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将同偏旁的汉字进行归类识字。

  这首儿歌篇幅短小,读来朗朗上口。而且洋溢着浓浓的情趣。所选的树木具有代表性,贴近儿童生活。学习完课文,我又进行了拓展延伸,列举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树木,让孩子们说说这些树木的特点,并有意识地模仿《树之歌》说一说。比如“杨树直,榕树茂,柳叶弯弯像眉毛。”“榆树高、槐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石榴开花红似火,桂树花开十里香。”激发了学生的说话热情。于是我趁机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写了一个小节的诗,并布置了当天日记为仿写《树之歌》。

树之歌教学反思7

  这是一首借杨树之口,抒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的诗歌。本首诗歌意境优美,韵律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本课的设计,我注重以读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

  一、以读代讲,激发想象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歌,在小组中互相交流预习成果。而后让学生们畅谈对这首诗歌的初步理解,说说从这首诗歌里知道了什么。在师生对话、文本对话中,孩子们了解了大叶杨的外形特点,也喜欢上了大叶杨可爱的性格。

  在教学第二节诗歌时,孩子们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课后的思考题:“它在歌中唱了什么?”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大叶杨还唱给谁听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唱给天上的白云,为它的舞蹈来伴奏”、“唱给忙碌的爸爸妈妈,消除他们一天的疲劳”、“唱给植树的小朋友,向他们表示感谢”……我适时地进行激励性的评价,更使他们喜形于色。在语言的渲染、思维的碰撞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尽情地飞扬。我顺时将学生引入意境,将感悟化为情感朗读,从而培养语感,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情感熏陶。

  二、拓展课堂,披文入情

  为了加深对诗歌意境地体会,在课前我组织学生了解自己喜欢的树。课上通过课件让学生倾听杨树唱歌,观察大叶杨的样子。了解他们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然后再次让学生品读,从而很自然的引出诗歌的中心:其实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像大叶杨一样默默奉献的人们,他们在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在快乐的生活着!让孩子们带着对他们的赞美再次深情诵读诗歌。

  《杨树之歌》这首诗歌意境美,韵律强,适于朗诵,而且要求背诵。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之后,在熟读的基础上,课后马上就能将诗歌背诵下来,在背诵过程中还能将诗的韵味读出;绝大部分的学生在第二天早读时都能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可有少部分的学生只能背出一句半句,或者结结巴巴的半天才背完。这么大的差异,该怎么办呢?对那些掌握得快的学生,我及时地给予表扬,可对那些没能背出的学生就该指责吗?指责他们就能背出了吗?不,我相信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有可能他们尽力了,可给他们的时间太少了,以至于背不下。所以,我告诉他们:你朗读这首诗歌时很有感情,只要你花心思,多读几遍,你一定能将它背下来的,老师相信你能行,你什么时候会背了,自己来找老师背诵,好吗?在接下去的几天里,那少部分学生陆续来找我背诵,有些学生的表现甚至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所以,不妨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要求,让他们跳跳、伸伸手就能触摸到各自的胜利果实。在识字教学中也一样,要求识的字,有些学生写一遍就会了,就没有必要让他们抄写好多遍;有些学生写二遍、三遍还不会,就应要求他们多写几遍,直到掌握了为止。

  每位学生都有一件适合自己的“衣裳”,教师应当好“裁缝”,为他们“”,客观地量体裁衣对待每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促进每位学生共同进步、健康成长。

树之歌教学反思8

  《树之歌》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和桂花树等11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

  教学本课,我制定了以下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儿歌,利用形声字特点掌握木字旁的8个生字,初步了解树木特点。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熟读儿歌后,圈出儿歌中的树木名称,然后与插图一一对应,由这些表示树木名称的词语引出生字“梧、桐、枫、松、柏、桦、杉、桂”,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将同偏旁的汉字进行归类识字。

  这首儿歌篇幅短小,读来朗朗上口。而且洋溢着浓浓的情趣。所选的树木具有代表性,贴近儿童生活。学习完课文,我又进行了拓展延伸,列举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树木,让孩子们说说这些树木的特点,并有意识地模仿《树之歌》说一说。比如“杨树直,榕树茂,柳叶弯弯像眉毛。”“榆树高、槐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石榴开花红似火,桂树花开十里香。”激发了学生的说话热情。

  课堂上,我也重视对学生背诵的指导,通过填空的形式先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背诵,再通过各种形式的背诵加强学生的记忆,大部分学生能当堂把这首儿歌背诵出来。当然课堂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是对生字书写的指导还不太够,少数学生把“桂”和“挂”两个字混淆了,部分学生在写“松”字时不够规范,右边的“公”撇和捺的位置关系不对,在以后的课堂上我要加强生字书写方面的指导。

树之歌教学反思9

  在教学《识字2树之歌》第一课时的时候,我以朗读诗歌,识字教学为主,同时带着孩子们认识不同树木的形态。树木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孩子们在羽西的时候就对文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甚至会主动找我,向我询问这些书的生长特点。这样也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了解各类树木的特点作了一个比较好的铺垫。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基本将课堂交给了孩子们,让他们自己找出各类树木的特点,同时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学习,说一说,抓住文本的关键字词。另外,在第一课时教学结束后,我趁热打铁,引导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找一找相关树木,收集一些这类树木的叶子,可以带来课堂上交流分享。孩子们在完成此项学习任务时相当的积极,收集了不少落叶。有的孩子甚至将这些落叶做成了精美的书签。他们将树叶贴在竹板上,塑封起来,相当心灵手巧。

  这场交流会上,让我影响最深的是一位女生,她收集了一些银杏叶,在展示的过程中,她发现这片银杏叶以绿色为主,黄色为边缘。她说:“我看到了季节的变化,由盛夏转变为初秋。”她有着火眼金睛,善于发现,敢于表达。这么一片小小的树叶,孩子看到的季节的更替,其他孩子听了她的介绍,个个佩服不已。

  最后,既然是歌,也要将它读美,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韵律美。文本中“壮,掌,装,方,疆,香”等字都是韵母ang。让孩子体会读一读。另外,关注课后习题,理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三句话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猜一猜,我再来总结,让学生理解树木的生长规律,了解“树”与“人”的联系。

树之歌教学反思10

  《杨树之歌》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植树”中的一篇主体课文,它是一首杨树的赞歌。课文在这个季节里安排了这样一个主题,有很强的时代性和时令性。为了让学生了解人类与树林之间的生生共息的关系,懂得爱护树木,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

  一、整体把握单元主题,灵活处理单元内的各项学生活动

  我先讲述《*植树的故事》,以引起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兴趣,知道植树是造福万代的事情,再读诗歌《记住》,让学生知道树木和人类共生共息的密切关系,初步懂得要爱护树木。接着带领学生观察校园的大樟树,让学生看看树的外形,摸摸树的枝干,闻闻树的味道,听听风吹树叶的声音,和树说说话,从而走进树,亲近树,由此完成“语文天地”中的“用几句话描述你熟悉的"一棵树。”有了这些近距离的观察和接触,学生的日记自然有话可写。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又对树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学生日记的交流也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杨树之歌》的教学情境。

  二、朗读形式多种多样,读中生情,读中想象

  《杨树之歌》是一首诗歌,这首诗歌意境优美,韵律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课堂上,我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有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有学生入情入境的个人读,集体读,师生接读,同桌互读等等不同读法,让学生从读中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让学生眼前仿佛有了一幅安宁、美好、幸福祥和的图画。画中还有谁呢?大叶杨会唱歌给谁听呢?水到渠成,此时学生的思维已被打开,想象的翅膀已经插上,孩子们一个个按耐不住地表达,一句句贴近生活、描述生活的儿歌很快就被孩子们吟诵出来。

  三、自主识字、灵活运用看拼音识字、看上下文猜字,利用声旁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

  我结合上一单元《丁丁冬冬学识字》当中,引导学生发现声旁表音的规律,利用声旁识字,比如“蝴、蝶、陪、棋”等字,孩子们识字后,还让他们集体交流识字方法,交流思维的过程既加深了对生字的记忆,又让他们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努力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开心地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树之歌》教学反思10篇(扩展4)

——《给予树》教学反思10篇

《给予树》教学反思1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帮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

  我把课文的重点放在了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和指导学生书写上。学习本课时,我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对课文中有一些词语,引导学生加以理解。教学效果不错。如第三自然段“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透过塑料口袋,我发现,她只买了一些棒棒糖——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要读出妈妈生气,金吉娅的沉默自责,兄弟姐妹的兴高采烈。从对比中产生疑问,这么一个心地善良的孩子,怎么会乱花钱,她的钱都花到哪儿去了?请学生带着疑问再次阅读课文,从第四自然段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可是妈妈,我们有那么多人,已经能收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也没有。”再抓住“却什么也没有”进一步理解小女孩和我们相比,她什么也没有。先说我们有的,然后用括号括起来,告诉大家这些小女孩都没有,把小女孩的可怜无助,与金吉娅的善良再次对比。

  在文中出现了一些看上去简单,但是寓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如“善良”、“仁爱”,本身有很深的含义,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的是,“心地纯洁的”“同情、爱护和帮助人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了,不宜作更深的解释。而有的词语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深入体会,例如:学生可能知道“分享”的意思是“和别人一起享受”,但老师可以进一步问学生:“课文中人物都分享了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是分享了礼物,还分享了快乐,金吉亚还和一个陌生女孩分享爱。

  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的难点,体会句子的含义时,我提问:“妈妈为什么说金吉娅还送给了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呢?”学生对此问题回答的较到位,金吉娅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上了一课,让我们明白了人与人相处的基本道德准则。

  最后我请学生说一说在现实生活中给予别人的帮助,这一环节的设计打开了孩子们心灵的大门。大家都积极发言,说出自己曾经给予别人的帮助。趁机我把事先准备好的“树叶”做为礼物送给他们。孩子们都很快乐。通过这一课,让学生明白了,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是需要人关爱的,不能只接受别人的爱,还要学着去爱别人,爱自已的爸爸妈妈,爱老师同学,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给予树》教学反思2

  今天,我听了张老师在三(2)班上了这节课。教师以文中妈妈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在课上尽可能用一些生动、能调动他们兴趣的语言来授课,学生能在一个宽松的氛围中来交流学习并采用大家讨论的方式来学习,学生透过文字看到了金吉娅的心灵。学生发言很积极,从他们的回答中,我可以感受到学生已经能理解金吉娅的行为,他们体会到金吉娅有一颗善良,纯真的心。

  《给予树》所在单元的专题是“爱的奉献”。这篇课文“爱”体现在以下几处:1、课文的时间背景是圣诞节前夕,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日子,也是充满了浓浓爱心的日子。2、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金吉娅拿着并不多的钱,本来要给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但当她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且,她对自己的行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直接反映了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3、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课看起来似乎很完美,但我觉得张老师没有抓住“她一直盼望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这句话为重点,让学生同情那位陌生的小女孩,(设身处地)感受金吉娅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的举动。所以,在情感教育上的不足,甚感遗憾。以后,我们还应该在备课时对文中词句要多研究。

《给予树》教学反思3

  《给予树》是一篇有关“爱心奉献”的故事。课文写了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孩金吉娅把原本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小女孩。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课前已经让学生收集了许多关于圣诞节的资料,在第一课时结合课后的“资料袋”进行了处理,让学生了解圣诞节,感受圣诞节的快乐气氛。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由学生提出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学生正是随着问题解决的过程,一层一层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

  二、精读课文,感悟人物情感。

  在设计这课时,我主要抓住“以妈妈的心情变化(担心——生气——激动)”为主线,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学生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与主人公进行情感交流,从整体上感受文本情感的变化线索,“感受”妈妈心情变化的过程,初步感知金吉娅美好的心灵。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情感得到尊重。

  在这堂课上,抓住重点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用一个问题“金吉娅为什么会沉默不语”,引导学生找到了妈妈的情感变化:先是担心,而后又生气。为学习下文埋下了伏笔。金吉娅在家境困难的情况下,用给哥哥姐姐买礼物的钱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尽管她知道她这么做,可能会得不到家人的理解,但她还是这么做了,初步显示出了她的善良。妈妈的心情变化,在文章里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这篇课文主要人物有两个,一是金吉娅。第四自然段的教学,我抓住金吉娅说的最后一句话,重点理解“得到许多礼物”和“什么都没有”,通过理解、想象、朗读,来走进金吉娅的内心世界,感受她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

  第二个人物是妈妈。通过“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这个动作,来体会此时妈妈的激动以及对金吉娅举动的赞许。最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揭示中心的句子,“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这个环节,我没有过多让学生谈理解,重点放在了引读上,希望学生能在读中充分感悟。

  在学习第五自然段的时候,当读到"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你就是那个陌生小女孩你想对金吉娅说什么?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并进行了小练笔。课后,我对学生的小练笔进行批改时,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练笔写得都不错,不仅把对金吉娅感谢的话写出来,还写出了对这个社会的认识,而且条理清晰。这中练习把读说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给予树》教学反思4

  一、导入新课,感受心情

  师: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给予树》,把题目齐读一遍。(生读)

  师:圣诞节快到了,妈妈给了每个孩子二十美元,分头去采购。两个小时过去了,圣诞礼物买好了,在回家的途中,大家的心情各是怎样?请打开书,轻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标出最能表现大家心情的词语。(生动笔)

  师:谁找到了?

  1、兴高采烈:

  师:“兴高采烈”什么意思呢?能换个词吗?

  生:是非常高兴。

  师:那你为什么这么高兴?

  生:因为我用妈妈给的二十美元买了很多礼物,所以很高兴。

  师:那快把高兴的心情读出来。

  (生读。)

  2、沉默不语:

  师:什么是“沉默不语”?

  生:是心里很难受不说话。

  师:是呀,那你为什么不说话呢?

  生:因为我用二十美元只买了五十美分的棒棒糖,心里害怕妈妈挨骂。

  生:因为我觉得很惭愧,只买了五十美分的棒棒糖。

  ……

  3、生气:

  师:可妈妈为什么生气呢?

  生:因为金吉娅乱花钱。

  生:因为金吉娅只买了五十美分的棒棒糖,没为家人买像样的礼物。

  ……

  师:是呀,透过塑料口袋,妈妈发现了金吉娅用二十美元只买了五十美分的棒棒糖,她有些生气:(生接读)

  师:可后来母亲的心情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妈妈变得很高兴。

  师:你是从文中哪个句子体会到的?

  生: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动笔划出)

  师:是呀,又是什么原因让母亲的心情有了这样的变化呢?

  二、以读促思,感悟给予

  师:请孩子们默读课文第四段,想想金吉娅为什么要给小女孩买洋娃娃?用“~~”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生默读并动笔找。)

  师:你们找到了哪些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

  师:陈老师发现不少孩子都说到了这句话:

  出示句子:

  后来,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

  师:请孩子们反复地读,细细地读,不放过一个字,你觉得哪个词很难理解或你能从这个词中读懂什么,你抓住它,做个重点符号。

  (生动笔。)

  1、援助中心:

  师:孩子们“援”是这课的生字,把这个词读两遍。(生读)

  师:什么是“援助”?

  生:援助是帮助的意思。

  师:“援助中心”就是一个给别人提供帮助的地方。

  师:孩子们,想想生活中需要援助的人有哪些?

  生:有流浪的人;失学的孩子;没有父母的孤儿;贫困山区的人……

  师:再想想看,课文中需要援助的小女孩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

  生:也许她是一个没有伙伴的人;也许她是一个没有父母疼爱的孤儿;也许她是一个没有童年回忆的女孩……

  师:你看,她多么需要人们的帮助呀!而有时谁援助了她?

  生:金吉娅。

  2、一直盼望:

  师:一直盼望又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天天想,每时每刻都在想。

  师:那你为什么一直盼望呢?

  生:因为没有一个人陪我玩,我很孤独,所以我很想要洋娃娃。

  生:因为我一人躺在医院里很痛苦,没有一个人愿意来陪我,我没有得到过父母的爱,如果有一个洋娃娃来陪我就好了;……

  师:我们看看她有时怎样一直盼望呢?

  出示句式:

  晚上,她盼望──;梦中,她盼望──;早晨,她盼望──;

  师:谁能读出小女孩急切的心情?

  (生悟读。)

  3、卡片:

  师:(看课文插图)孩子们,你们看在商场中有一棵给予树,树上挂着──,其中一张就是一个──,

  (生接读)卡片上还有她的一个小小的心愿,你们快看看卡片上写了什么?

  生:我是一个失学的孩子,没有东西吃,没有衣服穿,我希望有一个洋娃娃,能陪我度过每一天。

  生:圣诞老人,您好!我是一个残疾人,别人都笑我,不愿意跟我玩,您能送我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吗?

  ……

  师:是呀,金吉娅仿佛真的看到了这些情景,她被小女孩的心愿感动了。

  (师生齐读。)

  师:于是,金吉娅取下____(生接读。)

  师:是呀,洋娃娃被寄走了,(板书:洋娃娃),但我知道小女孩她现在的心里一定充满了____。(生说)

  师:我们再听听金吉娅又对妈妈说了什么?(生读)

  出示句子:

  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没有。

  师:发现了什么?

  生:少了“什么都”这三个字。

  出示句子:

  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师:这两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什么都没有”是什么意思?

  生:一样东西都没有;一点一丝一毫都没有。

  师:那她没有什么?

  生:没有父母;没有伙伴;没有食物;没有房子……

  师:一想到这呀,金吉娅的心里就──(生个别读)

  师:圣诞节快到了,却没有一个人对她说圣诞快乐,一想到这呀,金吉娅的心里就──(生个别读)

  师:你听,孩子们唱起了歌,打开了礼物,而那个小女孩却孤零零的,一想到这呀,金吉娅的心里就──(生齐读)

  师:孩子们,现在这个八岁的金吉娅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我觉得她是一个善良的孩子;我觉得她是一个善良、仁爱、同情、体贴的女孩;我觉得她有一颗天使般的心灵……

  板书:

  善良、仁爱、同情、体贴。

  三、总结给予,升华情感

  师:金吉娅的行动也深深地打动了母亲的心,你看。

  出示句子:

  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师:孩子们,“偿”是我们这课的生字,把这个词读两遍。

  师:什么是“如愿以偿”?课文中将谁的什么“如愿以偿”了?(生说)

  师:是的,母亲她知道了,她是怎样夸金吉娅的?(角色体验)

  生:金吉娅,我为你感到骄傲!(生读)

  生:金吉娅,我的女儿,妈妈觉得你做得对,之前妈妈还错怪你,对不起!(生读)

  生:金吉娅,你的行动感动了我!(生读)

  ……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赞扬金吉娅!(师生齐读)

  师:现在呀,陈老师知道孩子们对给予树都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你们能给给予树再起个名字吗?

  生:幸福树、爱心树、天使树、快乐树……

  师:是呀,一个洋娃娃,一棵给予树,却寄托了许多人的爱。(板书:爱)愿这样的一棵树永远种在每个人的心中!

  师:孩子们,再读最后一段。

  (师生有感情地读。)

  四、课后延伸,感恩给予

  师:孩子们,陈老师知道这个陌生女孩收到礼物后特别高兴,如果你就是那个陌生女孩,你的心情会怎样?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好,请同桌互相交流。

  (同桌交流。)

  生:我很激动,现在有了这个洋娃娃,我不在寂寞了。有人陪我一起玩,一起睡觉,我很快乐,我想对金吉娅说我很感谢你。

  生:我想对金吉娅说,亲爱的金吉娅,谢谢你帮我完成了心愿,你使我感到很温暖,我现在很快乐,每天晚上都抱着它进入香甜的美梦。

  ……

  师:可孩子们,这个小女孩希望我们班的小朋友帮她一个忙,就是帮她写几句话感谢金吉娅,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不过你们写的时候要把自己当作谁?

  生:金吉娅。

  师:好,动笔。

  (生动笔,师巡视。)

  【反思】

  《给予树》是一篇有关“爱心奉献”的故事。课文写了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孩金吉娅把原本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小女孩。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文本主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在课堂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在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如“你在卡片上看到了什么?”“你是怎样一直盼望呢?”,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通过体验告诉孩子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主旨,亦是灵魂。“当妈妈被金吉娅的行动所感到时,我问孩子,如果你是妈妈,你会怎样赞扬金吉娅呢?”为重点,让学生多元地、多维地、多角度地去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二、课堂教学扎扎实实,注重读说思结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交流,并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在理解金吉娅为什么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时,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又如理解课文金吉娅对家人关爱的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时,我紧紧抓住“沉默不语”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探究“沉默不语”背后的金吉娅的内心。在读到“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你就是那个陌生小女孩,你的心情会怎样,你想对金吉娅说什么?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这是把读说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结果,很多学生既说出了对金吉娅的感激,又说出了对金吉娅的赞扬,如有的孩子说:“亲爱的金吉娅,谢谢你帮我完成了心愿,你使我感到很温暖,我现在很快乐,每天晚上都抱着它进入香甜的美梦。”

  三、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朗读是培养语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当然,朗读不是简单的把文字转换成声音,要以情带声,以声传情,而这种情来自于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如,我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抓住三个表达心情的词语“兴高采烈、沉默不语、生气”,引导孩子们思考他们的心情为什么不同,通过咀嚼、想象,在情境的创设下,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孩子们读得有滋有味。

  可回想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存在着不少需改进的地方:

  一、词语的理解有许多不同的有效方法

  如“兴高采烈”我先让孩子们说说什么是兴高采烈,还可以通过换词“兴奋不已”“兴致勃勃”等来体会孩子心情的愉快。

  二、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语言,善于捕捉意外之处

  如,我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时,有位孩子说到我很惭愧,如果我再加以追问,也许,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三、课堂的调动也离不开教师丰富的评价语言,对激励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也要恰到好处

  课堂是个包罗万象的空间,要不断地摸索、探讨、研究,才会成长。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坚信会更加成熟!

《给予树》教学反思5

  《给予树》是一篇有浓浓人文情怀的课文。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这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学生正是随着对问题解决过程一层一层的感知文本,渗透情感。

  理解“给予”这个词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默读课文,找到文中的相关句子,展现人物间的相互给予。如从“我给了每个孩子二十美元。”可以看出这是妈妈对孩子的给予;从“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 可以看出这是兄弟姐妹间的相互给予等等。最后学生自然初品出“给予”就是“送、给”的意思。在解决问题“‘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描写给予树的句子。引导学生对“一直盼望”一词展开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得到洋娃娃?她希望洋娃娃能陪她做些什么?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出:“因为小女孩很贫穷,买不起洋娃娃,所以盼望得到洋娃娃。”“因为她喜欢。”“因为她很孤单,她希望洋娃娃能白天黑夜地陪着她,和她玩耍。”从而感受小女孩那种盼望得到洋娃娃的急切之心。紧接着,我让学生再次想象“小女孩会在卡片上写些什么?”进而对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回答“‘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时,就能顺理成章地说出“给予树是一棵实现梦想、满足愿望的树。”“给予树是一棵让人如愿以偿的树。”……同时也深一层地感受“给予”的另一层含义――让人如愿以偿。当金吉娅所剩的钱只够买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时候,她的心情怎样?我让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沉默不语”、“低着头”想象金吉娅此时会想些什么,体验金吉娅作出选择时艰难矛盾的心情。从而品味“给予”不仅仅是送、给,让人如愿以偿,还意味着放弃、失去。

  再品“给予”。这一环节,是通过精读最后一自然段来完成的。读完本段后,先让学生体会妈妈拥抱时的心情,比较妈妈前后的心情变化。接着提出了三个问题:小女孩得到了什么?金吉娅得到了什么?我们得到了什么?层层递进,在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中总结“给予”所折射的深层含义:给予不仅是送、给,不仅仅是让人如愿以偿,不仅仅是意味着放弃失去,也不仅仅是得到,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感受到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

《给予树》教学反思6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课前已经让学生收集了许多关于圣诞节的资料,在第一课时结合课后的“资料袋”进行了处理,让学生了解圣诞节,感受圣诞节的快乐气氛。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由学生提出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学生正是随着问题解决的过程,一层一层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

  二、精读课文,感悟人物情感。

  在设计这课时,我主要抓住“以妈妈的"心情变化(担心——生气——激动)”为主线,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学生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与主人公进行情感交流,从整体上感受文本情感的变化线索,“感受”妈妈心情变化的过程,初步感知金吉娅美好的心灵。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情感得到尊重。

  1.从母亲的心情变化读“给予”

  在这堂课上,抓住重点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用一个问题“金吉娅为什么会沉默不语”,引导学生找到了妈妈的情感变化:先是担心,而后又生气。为学习下文埋下了伏笔。金吉娅在家境困难的情况下,用给哥哥姐姐买礼物的钱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尽管她知道她这么做,可能会得不到家人的理解,但她还是这么做了,初步显示出了她的善良。妈妈的心情变化,在里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2.从人物言行读“给予”

  这篇课文主要人物有两个,一是金吉娅。第四自然段的教学,我抓住金吉娅说的最后一句话,重点理解“得到许多礼物”和“什么都没有”,通过理解、想象、朗读,来走进金吉娅的内心世界,感受她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

  第二个人物是妈妈。通过“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这个动作,来体会此时妈妈的激动以及对金吉娅举动的赞许。最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揭示中心的句子,“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这个环节,我没有过多让学生谈理解,重点放在了引读上,希望学生能在读中充分感悟。

  三、注重读说思结合。

  在学习第五自然段的时候,当读到&qut;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qut;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你就是那个陌生小女孩你想对金吉娅说什么?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并结合《语文同步》中的小练笔进行了小练笔。课后,我对学生的小练笔进行批改时,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练笔写得都不错,不仅把对金吉娅感谢的话写出来,还写出了对这个社会的认识,而且条理清晰。这中练习把读说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不足

  反思这节课,整体比较顺利,教学的目标也基本达成,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学生关于圣诞节的资料,处理得不够精炼。今后应多指导学生如何处理信息,从中抽取与学习任务有关的内容。

  2.朗读训练还是不够,关于妈妈的心情变化的句子读得略少。

《给予树》教学反思7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种大型的课堂展示,听课的老师比上课的学生多一半,给予我的却是收获良多!对于《给予树》的教学,也算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抓住主线——妈妈的情感变化为切入口,层层推进,引导孩子进入文本,逐步体会主人翁——女孩金吉娅善良、仁爱的思想境界,从而培养孩子们关心他人,仁慈待人的思想感情。

  课文是一篇有浓浓人文情怀的课文。围绕“给予”展开教学,从而体会“爱”是本躺课的教学主要特点。在设计教学时,我重点放在了凭借文本体验课文蕴涵的人文精神。

  一、激趣导入

  课前,我用说一个日子猜节日的方法来导入课堂,创设与故事北京想融合的教学情境。

  二、紧扣课题,展开教学

  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这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学生正是随着对问题解决过程一层一层的感知文本,渗透情感。

  三、层层递进,品位“给予”

  品味“给予”的过程正是他们受到爱心教育的过程。教学中,我安排了三个步骤:

  (一)初品“给予”。

  理解“给予”这个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直接的感知,我设计了三个环节来初品“给予”:一是凭直观感觉,揣摩“给予”;二是结合生活经验,说说“给予”;三是联系课文,理解“给予”。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默读课文,找到文中的相关句子,展现人物间的相互给予。如从“我给了每个孩子二十美元。”可以看出这是妈妈对孩子的给予;从“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可以看出这是兄弟姐妹间的相互给予等等。最后学生自然初品出“给予”就是“送、给”的意思。

  (二)细品“给予”。

  在解决问题“‘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描写给予树的句子。引导学生对“一直盼望”一词展开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得到洋娃娃?她希望洋娃娃能陪她做些什么?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出:“因为小女孩很贫穷,买不起洋娃娃,所以盼望得到洋娃娃。”“因为她喜欢。”“因为她很孤单,她希望洋娃娃能白天黑夜地陪着她,和她玩耍。”从而感受小女孩那种盼望得到洋娃娃的急切之心。紧接着,我让学生再次想象“小女孩会在卡片上写些什么?”进而对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同时也深一层地感受“给予”的另一层含义――让人如愿以偿。当金吉娅所剩的钱只够买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时候,她的心情怎样?我让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沉默不语”、“低着头”想象金吉娅此时会想些什么,体验金吉娅作出选择时艰难矛盾的心情。从而品味“给予”不仅仅是送、给,让人如愿以偿,还意味着放弃、失去。

  (三)再品“给予”。

  这一环节,是通过精读最后一自然段来完成的。读完本段后,先让学生体会妈妈拥抱时的心情,比较妈妈前后的心情变化。接着提出了三个问题:小女孩得到了什么?金吉娅得到了什么?我们得到了什么?层层递进,在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中总结“给予”所折射的深层含义:给予不仅是送、给,不仅仅是让人如愿以偿,不仅仅是意味着放弃失去,也不仅仅是得到,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感受到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

  上完此课,总觉得这节课的内涵不够丰厚。尽管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有着深刻的体验,暴露了本节课最大的不足:在人文内涵上费时,用力过多,以至挤占了语文训练的时间。尤其对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读”的落实不够扎实。整堂课问多读少,学生对文本虽有体验,但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表达体验。情感由文本生发,但却没有回归文本。

  可能不足还有很多,不过我还是很开心,因为通过这一次课,我学到了很多,包括一些以前可能没有注意起来的问题被及时地发现,这为我的前进扫去了障碍。相信在名师们的指导与帮助下我会很快地成长起来!

《给予树》教学反思8

  张老师教学《给予树》第二课时是围绕着爱心的展开语文教学,没有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教师对学生读书的指导,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变换词句进行比较,进入角色进行体验,创设情境进行表达……教师独具匠心的引领,让学生在真正学习语文,同时又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在《给予树》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能紧紧抓住主线。抓重点词,如“仁爱、体贴、兴高采烈、沉默不语、如愿以偿。”抓重点句,如第4自然段和最后一句话,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诵读、感悟、理解文本,去感受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这同情体贴之意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之中,成为学生的精神基础,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能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紧紧抓住“沉默不语”的意思,和学生思考“她明明做了好事,为什么还要难过?”探究人物背后的内心。故意省去“什么都没有”,让学生体会可能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文章中人物的心理就是通过这样的语言而反映出来的。最后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写一写感激金吉娅的话。把读、说、写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朗读是培养语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当然,朗读不是简单的把文字转换成声音,要以情带声,以声传情,而这种情来自于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如,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抓住三个表达心情的词语“兴高采烈、沉默不语、生气”,引导孩子们思考他们的心情的不同。在第四自然段时,抓住金吉娅当时的内心感受,通过咀嚼、想象,在情境的创设下,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让孩子们读出感情。

  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学习语文,没有毫无意义的空谈。听别人朗读,听别人的感受,然后让学生去评价;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交流,让学生在“听说”实践中锻炼听说能力。一堂课学生讨论热烈,气氛浓厚。在默读,朗读中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读出具体词语的“画外之音、言外之意”,学生无形中学会斟词酌句,有利于今后的阅读和写作。安排了简单的写的练习,作业是那个陌生的小女孩会对金吉娅说:“给学生训练,老师的板书很有特色,在黑板上画了棵大树,通过写上善良、仁爱、同情、体贴等词语表现了女孩是个怎样的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在老师、同学的富有情味的语言中,度过了美好的一节课,学生是有很大收获的,内心是充满快乐的,我是听课者也感受到快乐的。

《给予树》教学反思9

  张老师教学《给予树》第二课时是围绕着爱心的展开语文教学,没有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教师对学生读书的指导,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变换词句进行比较,进入角色进行体验,创设情境进行表达……教师独具匠心的引领,让学生在真正学习语文,同时又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在《给予树》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能紧紧抓住主线。抓重点词,如“仁爱、体贴、兴高采烈、沉默不语、如愿以偿。”抓重点句,如第4自然段和最后一句话,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诵读、感悟、理解文本,去感受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这同情体贴之意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之中,成为学生的精神基础,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能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紧紧抓住“沉默不语”的意思,和学生思考“她明明做了好事,为什么还要难过?”探究人物背后的内心。故意省去“什么都没有”,让学生体会可能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文章中人物的心理就是通过这样的语言而反映出来的。最后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写一写感激金吉娅的话。把读、说、写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朗读是培养语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当然,朗读不是简单的把文字转换成声音,要以情带声,以声传情,而这种情来自于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如,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抓住三个表达心情的词语“兴高采烈、沉默不语、生气”,引导孩子们思考他们的心情的不同。在第四自然段时,抓住金吉娅当时的内心感受,通过咀嚼、想象,在情境的创设下,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让孩子们读出感情。

  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学习语文,没有毫无意义的空谈。听别人朗读,听别人的感受,然后让学生去评价;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交流,让学生在“听说”实践中锻炼听说能力。一堂课学生讨论热烈,气氛浓厚。在默读,朗读中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读出具体词语的“画外之音、言外之意”,学生无形中学会斟词酌句,有利于今后的阅读和写作。安排了简单的写的练习,作业是那个陌生的小女孩会对金吉娅说:“__________”给学生训练,老师的板书很有特色,在黑板上画了棵大树,通过写上善良、仁爱、同情、体贴等词语表现了女孩是个怎样的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在老师、同学的富有情味的语言中,度过了美好的一节课,学生是有很大收获的,内心是充满快乐的,我是听课者也感受到快乐的。

《给予树》教学反思10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课前已经让学生收集了许多关于圣诞节的资料,在第一课时结合课后的“资料袋”进行了处理,让学生了解圣诞节,感受圣诞节的快乐气氛。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由学生提出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学生正是随着问题解决的过程,一层一层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

  二、精读课文,感悟人物情感。

  在设计这课时,我主要抓住“以妈妈的心情变化(担心——生气——激动)”为主线,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学生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与主人公进行情感交流,从整体上感受文本情感的变化线索,“感受”妈妈心情变化的过程,初步感知金吉娅美好的心灵。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情感得到尊重。

  1.从母亲的心情变化读“给予”

  在这堂课上,抓住重点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用一个问题“金吉娅为什么会沉默不语”,引导学生找到了妈妈的情感变化:先是担心,而后又生气。为学习下文埋下了伏笔。金吉娅在家境困难的情况下,用给哥哥姐姐买礼物的钱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尽管她知道她这么做,可能会得不到家人的理解,但她还是这么做了,初步显示出了她的善良。妈妈的心情变化,在里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2.从人物言行读“给予”

  这篇课文主要人物有两个,一是金吉娅。第四自然段的教学,我抓住金吉娅说的最后一句话,重点理解“得到许多礼物”和“什么都没有”,通过理解、想象、朗读,来走进金吉娅的内心世界,感受她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

  第二个人物是妈妈。通过“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这个动作,来体会此时妈妈的激动以及对金吉娅举动的赞许。最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揭示中心的句子,“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这个环节,我没有过多让学生谈理解,重点放在了引读上,希望学生能在读中充分感悟。

  三、注重读说思结合。

  在学习第五自然段的时候,当读到&qut;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qut;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你就是那个陌生小女孩你想对金吉娅说什么?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并结合《语文同步》中的小练笔进行了小练笔。课后,我对学生的小练笔进行批改时,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练笔写得都不错,不仅把对金吉娅感谢的话写出来,还写出了对这个社会的认识,而且条理清晰。这中练习把读说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不足

  反思这节课,整体比较顺利,教学的目标也基本达成,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学生关于圣诞节的资料,处理得不够精炼。今后应多指导学生如何处理信息,从中抽取与学习任务有关的内容。

  2.朗读训练还是不够,关于妈妈的心情变化的句子读得略少。


《树之歌》教学反思10篇(扩展5)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10篇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1

  《去年的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灯火,唱起了去年的歌。这篇童话主要是通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一共有三次对话,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三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针对学生喜欢童话故事这一特点,教学中,我着重体现了以下几方面:

  一,以生为本,自主发展

  在教学本课时,我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二,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标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我的理解,有的课文偏重于工具性,有的课文偏重于人文性。因此,我觉得语文教师要把握好侧重点。而《去年的树》则是侧重于人文性的课文。因此,为了体现这一点,我运用了动画,目的是让学生深深体会诚信,友情。

  在课堂中我试图把学生带入文本,带入作者的心灵。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重点,让学生那个带着忧伤,带着对大树的同情深深的去体会,去感悟。因为方法到位,大胆放手,课堂基本达到了我想要的那种境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在最后一节的学习中,我让学生自己质疑问难,并进行拓展说话的练习。我设计了这样三个有坡度的说话练习:

  (1)亲爱的小鸟,你看到朋友了,你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想说什么你要走了,但你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有的同学说:"我简直不敢相信大树你如此高大的身影,昔日高大的身影,却变成了如此。"最后会说:"大树再见了,我希望能再见到你。"有的同学说:"大树啊,大树,我们是好朋友。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我们之间的友谊天长地久。"……

  (2)如果大树有知的话,你想他会对小鸟说些什么有的说:"亲爱的朋友,小鸟,我想我再也见不到你了。我们虽然都身在他乡,但在我们的心是紧紧相连的",我们永远是最好的朋友。"有的说:"啊,亲爱的小鸟,多日不见,你过得怎么样虽然我们今世不能相见,但是这一生能有这样的朋友,我也觉得死而无憾了。如果有来世,我希望我们能再做一对朋友。"……

  (3)作为这篇美丽的文章的读者,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想对谁说有的对小鸟说:"你那首诚信的歌会永远留在你和大树心里,大树会是你永远的好朋友。"有的对大树说:"大树,你为人们点燃灯火,为人们照亮,你真了不起!"有的对伐木人说:"伐木人,难道小鸟这份纯真的友情还不能打动你吗如果你是个有心人,你就应该珍视它们的友谊,爱护树木。"……同学们畅所欲言,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上完课,我觉得学生感受很多,收获很多。遗憾的是小练笔时流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充裕,结束时有所匆忙。"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感悟,将是我继续努力的方向。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2

  《去年的树》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第7册的课文。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了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但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应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这篇童话主要透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一共有四次对话。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四次对话以及之后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

  在设计本课时,我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透过自读感悟、主角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新课标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我的理解,有的课文偏重于工具性,有的偏重于人文性。因此,我觉得语文老师要把握好侧重点。而《去年的树》则是侧重于人文性的课文。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抓住文中的几次对话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让学生从朗读中感悟鸟儿和大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鸟儿寻找大树时的焦急与艰辛。“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在最后3个自然段的学习中,我提出问题:小鸟深情地注视着油灯的火苗,然后为火苗唱起了去年的那支歌。那是什么歌,你能明白吗?有的学生说:“树啊,我的好朋友,我最后找到你了。”有的学生说:“大树啊,大树,我们是好朋友。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我们之间的友谊天长地久。”……同学们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课堂气氛到达了高潮。

  上完课,我觉得学生感受很多,收获很多。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3

  《去年的树》这篇课文是一个优美动人的童话故事。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中蕴涵着“信守诺言,珍惜友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深厚的人文精神。文中那一个个人性化的角色,感动了学生们纯真、善良的心。在这堂课上,学生通过自主读文、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奋点”

  在课堂上挖掘学生的兴奋点,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精神处于兴奋状态,从而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挖掘了学生的兴奋点就能使课堂“活泼”起来,“热闹”起来。课伊始,我满怀深情地,用娓娓动听优美的话语激情导入课文,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从而感染学生,唤起了学生走进课文中的激情。课堂中我以情感人,用自身的激情唤醒学生的热情。如:在指导学生练读小鸟的三句问话后,我让学生进入课文,对小鸟(学生)进行采访:

  师:那一声声急切地询问流露出小鸟对大树的`无限深情。可怜的小鸟,你找不到朋友大树,你心情会怎样?

  师:你伤心,你失落、你焦急,你一定在心里呼唤着自己的朋友大树,是吗?你们怎么呼唤的?

  生:大树你在哪儿呀?我急死了。

  生:大树呀大树,你到底在什么地方啊?你不要再躲着我了。

  生:大树,难道你忘记了咱俩的约定吗?我还要给你唱歌呢!

  小鸟们一声声的呼唤,引出了这堂课的高潮。当学生这种焦急的心情还没有回落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进行最后一段的学习。

  二、抓住空白点,激发创新火花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创新的基石。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创设适合创造性思维的情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与文本对话,让学生的思维呈现开放、多样的特征。

  在这篇课文最后一节,我抓住文本的空白点,让学生深入小鸟、大树的的心理,引导他们抓住文中鸟儿两次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来想象小鸟会说些什么,变成袅袅轻烟的大树又会说些什么。这样让学生尝试与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进行思维的碰撞,就是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在交流中学生能够更加体会到诚信的可贵以及环保的重要性。

  三、拓展延伸、情感的升华

  在学生们的情感和课文情感多次发生共鸣之后,最后我又安排了一个教学环节:你作为这一篇美丽课文的读者,你还有什么话想说,你想对谁说?比如说对伐木人,对小鸟……一声声真诚的肺腑之言,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上完这节课,我感到有种说不出的感动,为学生在课堂上那种真情的自然流露而感动。小鸟的那份执着与忠贞,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东西,社会不管发展到什么程度,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情依然是最宝贵的。我想,课堂中我们师生之间演绎这份纯洁的情感,对学生是终生受益的。

  四、充分朗读、引起共鸣

  去年的树,是一篇以对话为主的童话,为了更好地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是非常必要的。我们都知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就是在教师,学生与叫教材之间的互动中展开的。而要想读好课文,首先就要让学生走进课文中的种种角色,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初始,我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中几次说到小鸟与大树是好朋友?那么请你到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他们的确是好朋友?学生们纷纷抓住了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来汇报,在体会中,他们的分别时的难分难舍,小鸟寻找时的焦急与艰辛,越来越明朗。这样,渐渐的,孩子们走近了这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之中,把握了读的感情基调。

  此外,针对孩子们喜欢展示自我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取了多种朗读训练的方法。如:自渎,分角色读,小组读,男女生比读,师生合作读,给动画配音等方法,开展朗读训练。学生积极性高,感情抒发好。

  《去年的树》这篇童话内容很简单,但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内涵,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一篇童话故事。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们分别后的第二年春天,小鸟回来只找到了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这篇童话内容虽然较其他童话简短,作者也没有用过多华丽的词藻来修饰它,但是它所蕴含的道理却是深刻的。因此必须让学生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

  当我第一遍读文本时,我觉得这篇作品的主旨在“环保”上:要爱护树木,保护树木,不应该乱加砍伐。但再读几遍后,我认为作为文学作品,这篇童话更为重要的,在于非常生动地叙写并歌颂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深厚的爱意、纯真忠诚的友谊。小鸟对着灯火歌唱着,树变成火柴,这是有形的,可是当变成火光,就是无形的,小鸟为什么还要歌唱?小鸟对着不可触摸的,已经飘逝的火光唱歌,明明知道它已经不会回答了。这是尽心,这是牵挂,这是深厚的爱意,这是纯真的友谊,这是对自己的爱负责。”虽然我对文本的解读是到位的,但在教学中,对引导学生体会小鸟的信守诺言做得不到位,感觉太突兀了,学生还不明白。

  细细品味《去年的树》,一种哀婉动人的心绪会萦绕在我们心头,久久挥之不去。究竟是什么打动了我们的心?《去年的树》是一个关于友谊的故事,但它的构思却与众不同:故事刚交待了鸟儿和树的友于友谊的故事,但它的构思却与众不同:树就从故事中退出了。作者的叙述主线完全落在了鸟儿身上,让鸟儿信守诺言,去追寻树的踪迹。故事的结局让我们心灵震颤——鸟儿找到的已经不是当年枝叶繁茂的大树,而是朋友的躯体点燃的灯火,尽管这样,鸟儿还是对灯火唱起了歌。这个故事打动我们的不只是鸟儿的信守诺言,而是一种生死不渝的友谊。当友谊超越了生死的界限,就成为感人肺腑的永恒情怀,成为巨大的精神力量。我觉得这是这个童话人文内涵的主导倾向,它有别于其他歌颂友谊的课文,具有独到的教育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育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老师和学生从这个童话中读出了小鸟的信守诺言、珍惜友情,读出了大树的自我牺牲、无私奉献,读出了对伐木人乱砍树木的愤慨,读出了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感悟……这些多元解读,价值取向积极健康,应该说都是可以的。不过我们又要看到,作者写作总有他的主导倾向。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对多方面的感受充分展开,所以,我们在对作品多元解读时,还得考虑教学的主导倾向。

  总之,教无定法,但教学又是有规律的。通过此次活动,我从《去年的树》这一课的设计和教学中悟出了一些新课程阅读教学的方法,对改进自己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4

  《去年的树》一课以对话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凄美的故事,此文章有多种解读,有的把它解读为不离不弃的爱情,有的把它解读为至真至纯的友情,还有的把它解读为做人一定要讲诚信。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只要有理有据,都不为错。

  本课内容简单,理解起来十分容易。所以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理清文中“有几次对话,鸟儿都和谁进行了对话”?学生很容易就找到鸟儿和大树、树根、大门、小女孩进行了对话。是啊,鸟儿找大树飞越崇山峻岭,飞越山谷,从山谷飞向城市里的工厂,中间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啊?

  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想到也许它飞向山谷时,被猎人打中了翅膀,但依然忍着伤痛自由飞翔;有的`说也许会遇到暴风雪,但不畏严寒,逆风而飞;还有的说,也许飞累了,停下来休息,连一口水也喝不上。真可谓历尽艰辛万苦。此时此刻你想对鸟儿说些什么?

  一时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积极性十分高,有的说,小鸟,你对大树的深厚友情我永记在心,我要向你学习;有的说,小鸟你找大树经历了多少的艰难险阻啊,我真佩服你……至此,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的含义。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5

  《去年的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童话故事,用*淡的语言讲述了鸟儿和树之间深厚的情谊。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一个对话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就是在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中展开的。通过研读教材,我把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定为:通过多层次的对话,体会这篇童话的语言魅力:用最*淡的语言,描写最深厚的感情。因此我创设情境,通过补充提示语的方式,让学生发挥想象,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力求通过多种形式和多元化的朗读,引领学生深入童话中的角色,体会角色的情感世界,把学生真正带入文本的情境中,体会鸟儿和树之间深厚的情感。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完成了。学生能很快地理解、分析课文中的词句,并感受到小鸟和大树之间感情的深厚。但毕竟是新接手的班级,对学情把握不准,所以在上这堂课时感觉很吃力,期望过高。我努力地创设情境力图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但学生的朗读水*有限,不能通过朗读来很好地表达对课文的理解。课虽已尘埃落定,课堂上不能忽略的细节让我更为难忘,也促使我静下心来好好地思考了一些问题:

  1、重视整体把握和各环节时间的安排。对要进行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先进行估计,想想这一个步骤可能会用去多长时间,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实际教学中就能更好地整体规划,有意识地,有序地进行教学,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

  2、重视学生*时的朗读训练并引导学生如何去评价。班上大多数学生的突出表现是不会大声读课文,大声读不好课文,从大声朗读开始训练,学生能在读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思考力。可以这么说,没有真正的大声读文章,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语感。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6

  去年的树是一篇感人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鸟与一颗树发生的故事,他们约定明年春天回来给树唱歌,等到第二年回来后,树却不见了,小鸟就一直在寻找树木,最后又对着灯火唱着去年唱的歌飞走了!在上课的时候,我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朋友之间要信守诺言,珍惜友情!

  在上课的时候,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初读课文思考课文讲得一件什么事情,同学们都很认真,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每一次寻找大树时的话语,并且让学生用心体会小鸟寻找大树时一次次不同的心情!在最后一节的学习中,我让学生自己质疑问难,并进行拓展说话的练习。我设计了这样二个有坡度的说话练习:

  (1)补充小鸟与“大树”的无声对话。师:此时无声胜有声,小鸟和“大树”正在进行着无声的对话,请同学们说一说: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好像在对“大树”说:“大树”仿佛也在说: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好像在对“大树”说:“大树”仿佛也在说:让孩子们寓情于景的进入到课文中!

  并且让学生体会信守诺言,珍惜友情,朋友之间要相互帮助,还要爱护环境和树木,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存,但是在这节课上让学生读的不是太深入,在以后要让孩子多读,多练!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7

  在设计本课时,我以新颖的课件导入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出示大树的日记,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内容。在深入讲解中我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因此,我觉得语文老师要把握好侧重点。而《去年的树》则是侧重于人文性的课文。为了体现这一点,我运用了动画《去年的树》,目的是让学生深深体会诚信,友情,但同样语文的最基础的知识点不应该丢掉,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下换词语使句子意思不变,学生理解不错。

  在课堂中我试图把学生带入文本,带入作者的心灵。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重点,让学生带着忧伤,带着对大树的同情深深的去体会,去感悟。因为方法到位,大胆放手,课堂基本达到了自己想要的那种境界。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在最后3个自然段的学习中,我设计得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问学生答,从而对理解课文、感情思想有一进步的体会。有的学生问:“小鸟找到大树后,为什么要盯着大树看两次?”还有的学生问:“小鸟为什么还要唱去年的歌给大树听?他可能会唱什么?”“小鸟对着大树可能会说什么?”……学生们问得这些问题都非常有价值,而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有的唱,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上完课,我觉得学生感受很多,收获很多。我也仔细想了想,认为今后应该特别注意几个方面:1。重视整体把握和时间的安排。对要进行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先进行估计,想想这一个步骤可能会用去多长时间,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会有意识的,有序地进行教学,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 2。重视学生*时的朗读训练并引导学生如何去评价。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8

  《去年的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话故事,故事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鸟儿和树之间的真挚情谊。

  这篇文章中的对话较多,比较适宜学生分主角朗读,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每一个主角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是十分必要的。我明白,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一个对话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就是在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中展开的。所以我力求经过多种形式的读,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深入童话中的主角,体会主角的情感世界,把学生真正带入文本的情境中,体会每一个主角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学初始,我就逐步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小鸟和大树的对话,让学生们体会鸟儿和大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小鸟寻找大树时的焦急与艰辛。用小鸟的三个问句把这些零散的语言朗读串成一条情感的链,让学生在反复地朗读中一步一步的深化情感。这样,渐渐的,孩子们走近了这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之中,把握了读的感情基调。

  在小鸟应对着灯火,唱歌给树听这一部分。那里有三个自然段,文字很简单,却给了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那里既是情感的暴发点,更是指导学生练笔的训练点。最终我还在那里安排了一个想象说话的环节,语文课堂应是听说读写相结合的。学生交流后,感慨很多,很出乎我的意外。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本课的教学目标比较切实地完成了。学生能很快地理解、分析课文中的词句,并感受到小鸟和大树之间的种种情感。

  但设计毕竟是预设的,一到课堂上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课虽已尘埃落定,课堂上不能忽略的细节让我更为难忘,也促使我静下心来好好地思考了一些问题。

  一、对文本多元解读时,正确把握教学的主导倾向。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当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育资料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和学生从这个童话中读出了小鸟的信守诺言、珍惜友情,读出了大树的自我牺牲、无私奉献,读出了对伐木人乱砍树木的愤慨,读出了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感悟……这些多元解读,价值取向进取健康,应当说都是能够的。可是我们又要看到,作者写作总有他的主导倾向。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对多方面的感受充分展开,所以,我们在对作品多元解读时,还得研究教学的主导倾向。

  细细品味《去年的树》,一种哀婉动人的心绪会萦绕在我们心头,久久挥之不去。究竟是什么打动了我们的心?《去年的树》是一个关于友谊的故事,但它的构思却与众不一样:故事刚交待了鸟儿和树的友谊,树就从故事中退出了。作者的叙述主线完全落在了鸟儿身上,让鸟儿信守诺言,去追寻树的踪迹。故事的结局让我们心灵震颤――鸟儿找到的已经不是当年枝叶繁茂的大树,而是朋友的躯体点燃的灯火,尽管这样,鸟儿还是对灯火唱起了歌。这个故事打动我们的不只是鸟儿的信守诺言,而是一种生死不渝的友谊。当友谊超越了生死的界限,就成为感人肺腑的永恒情怀,成为巨大的精神力量。我觉得这是这个童话人文内涵的主导倾向,它有别于其他歌颂友谊的课文,具有独到的教育价值。

  当我第一遍读文本时,我觉得这篇作品的主旨在“环保”上:要爱护树木,保护树木,不应当乱加砍伐。但再读几遍后,我认为作为文学作品,这篇童话更为重要的,在于十分生动地叙写并歌颂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深厚的爱意、纯真忠诚的友谊。小鸟对着灯火歌唱着,树变成火柴,这是有形的,可是当变成火光,就是无形的,小鸟为什么还要歌唱?小鸟对着不可触摸的,已经飘逝的火光唱歌,明明明白它已经不会回答了。这是尽心,这是牵挂,这是深厚的爱意,这是纯真的友谊,这是对自我的爱负责。”虽然我对文本的解读是到位的,但在教学中,对引导学生体会小鸟的信守诺言做得不到位,感觉太突兀了,学生还不明白。

  二、重视整体把握和时间的安排

  对要进行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先进行估计,想想这一个步骤可能会用去多长时间,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会有意识的,有序地进行教学,保证教学资料的顺利完成。如:《去年的树》一般教学两课时。我的第一次设计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课时除了初读课文和学习字词外,细读课文的前面部分,着重体会树和鸟儿在一齐的欢乐,感受他们分别时的难舍难分,第二课时读余下的部分,感受鸟儿和大树生死不渝的情谊。可是一试教,不得了,我上的第一课时资料太少,课显得很单薄,不充实。于是,我又调整了我的安排,第一课时除了初读课文和学习字词,基本上把课文读完,第二课时以复述故事和练笔为主。然后又去试教,感觉这样第一课时才充实了许多。

  总之,教无定法,但教学又是有规律的。经过此次活动,我从《去年的树》这一课的设计和教学中悟出了一些新课程阅读教学的方法,对改善自我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忙。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9

  《去年的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话故事,故事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鸟儿和树之间的真挚情谊。

  这篇文章中的对话较多,比较适宜学生分角色朗读,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是非常必要的。我知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一个对话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就是在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中展开的。因此我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深入童话中的角色,体会角色的情感世界,把学生真正带入文本的情境中,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初始,我就逐步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小鸟和大树的对话,让学生们体会鸟儿和大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小鸟寻找大树时的焦急与艰辛。用小鸟的三个问句把这些零散的语言朗读串成一条情感的链,让学生在反复地朗读中一步一步的深化情感。这样,渐渐的,孩子们走近了这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之中,把握了读的感情基调。

  在小鸟面对着灯火,唱歌给树听这一部分。这里有三个自然段,文字很简单,却给了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这里既是情感的暴发点,更是指导学生练笔的训练点。最后我还在这里安排了一个想象说话的环节,语文课堂应是听说读写相结合的。学生交流后,感慨很多,很出乎我的意外。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本课的教学目标比较切实地完成了。学生能很快地理解、分析课文中的词句,并感受到小鸟和大树之间的种种情感。

  但设计毕竟是预设的,一到课堂上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课虽已尘埃落定,课堂上不能忽略的细节让我更为难忘,也促使我静下心来好好地思考了一些问题。

  一、对文本多元解读时,正确把握教学的主导倾向。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育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老师和学生从这个童话中读出了小鸟的信守诺言、珍惜友情,读出了大树的自我牺牲、无私奉献,读出了对伐木人乱砍树木的愤慨,读出了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感悟……这些多元解读,价值取向积极健康,应该说都是可以的。不过我们又要看到,作者写作总有他的主导倾向。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对多方面的感受充分展开,所以,我们在对作品多元解读时,还得考虑教学的主导倾向。

  细细品味《去年的树》,一种哀婉动人的心绪会萦绕在我们心头,久久挥之不去。究竟是什么打动了我们的心?《去年的树》是一个关于友谊的故事,但它的构思却与众不同:故事刚交待了鸟儿和树的友谊,树就从故事中退出了。作者的叙述主线完全落在了鸟儿身上,让鸟儿信守诺言,去追寻树的踪迹。故事的.结局让我们心灵震颤——鸟儿找到的已经不是当年枝叶繁茂的大树,而是朋友的躯体点燃的灯火,尽管这样,鸟儿还是对灯火唱起了歌。这个故事打动我们的不只是鸟儿的信守诺言,而是一种生死不渝的友谊。当友谊超越了生死的界限,就成为感人肺腑的永恒情怀,成为巨大的精神力量。我觉得这是这个童话人文内涵的主导倾向,它有别于其他歌颂友谊的课文,具有独到的教育价值。

  当我第一遍读文本时,我觉得这篇作品的主旨在“环保”上:要爱护树木,保护树木,不应该乱加砍伐。但再读几遍后,我认为作为文学作品,这篇童话更为重要的,在于非常生动地叙写并歌颂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深厚的爱意、纯真忠诚的友谊。小鸟对着灯火歌唱着,树变成火柴,这是有形的,可是当变成火光,就是无形的,小鸟为什么还要歌唱?小鸟对着不可触摸的,已经飘逝的火光唱歌,明明知道它已经不会回答了。这是尽心,这是牵挂,这是深厚的爱意,这是纯真的友谊,这是对自己的爱负责。”虽然我对文本的解读是到位的,但在教学中,对引导学生体会小鸟的信守诺言做得不到位,感觉太突兀了,学生还不明白。

  二、重视整体把握和时间的安排

  对要进行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先进行估计,想想这一个步骤可能会用去多长时间,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会有意识的,有序地进行教学,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如:《去年的树》一般教学两课时。我的第一次设计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课时除了初读课文和学习字词外,细读课文的前面部分,着重体会树和鸟儿在一起的快乐,感受他们分别时的难舍难分,第二课时读余下的部分,感受鸟儿和大树生死不渝的情谊。可是一试教,不得了,我上的第一课时内容太少,课显得很单薄,不充实。于是,我又调整了我的安排,第一课时除了初读课文和学习字词,基本上把课文读完,第二课时以复述故事和练笔为主。然后又去试教,感觉这样第一课时才充实了许多。

  总之,教无定法,但教学又是有规律的。通过此次活动,我从《去年的树》这一课的设计和教学中悟出了一些新课程阅读教学的方法,对改进自己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10

  《去年的树》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三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鸟儿天天唱歌给树听,冬天即将来临,鸟儿将要飞回南方时,郑重承诺明年还要回来唱歌给树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时,它的朋友树却不见了。鸟儿在树根、大门和小姑娘的指引下,四处寻访,历尽千辛万苦,最后找到的却是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

  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童话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朋友过程中以及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读过之后,我们会为小鸟与大树之间的纯真友谊而感动,会赞赏鸟儿信守诺言的品质。

  教学中,我抓住以下四次对话,调动了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 鸟儿( )问树根。

  树根( )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鸟儿( )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鸟儿( )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女孩( )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1、让学生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再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学生的情感跟随小鸟的担心、焦急到心急如焚、急如风火得到了升华。

  2、说说心里话:《大树的友情卡》《大树的日记》。小鸟对大树的情,把大树也给深深打动了。大树想在自己还没有被燃尽时前,为小鸟寄去一张友情卡。同学们你们愿意为大树写这张友情卡吗?

  我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以读为本,肯定学生,赏识学生。学生在读书实践中感知、感悟,在想象朗读中提高语言感受能力,在评读中获得了方法,提高朗读能力。在引导想象说话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学习、理解一步一步引向深入使学生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明白了只有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友情才会更珍贵更长久。


《树之歌》教学反思10篇(扩展6)

——《杨树之歌》教学反思3篇

《杨树之歌》教学反思1

  为了加深对诗歌意境的体会,可以组织学生倾听杨树唱歌、观察杨树、画杨树。

  一、品读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让他们切实体验到语句美、意境美。如:学完第一节后,这样引导学生品读:“假如你现在就是一棵欢快的杨树请你配上动作,读出快乐的感觉吧。”

  二、在学习第一节时,“为什么下雨时唱得响亮”,有的说:“因为杨树喝饱了水,所以唱得响亮。”因为下雨了,雨水给他洗了澡他心里太高兴了,所以就唱得响亮了……虽然学生的话很稚嫩,但很有个性完全是心声的流露反映了他们眼中的世界。课下,我认真思考认为还有一些不足:课堂应重视引导学生想象,如杨树还会把歌儿唱给谁?在歌中唱什么?此时应重点引导点拨。

《杨树之歌》教学反思2

  这是一首借杨树之口,抒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的诗歌。本首诗歌意境优美,韵律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本课的设计,我注重以读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歌,在小组中互相交流预习成果。而后让学生们畅谈对这首诗歌的初步理解,说说从这首诗歌里知道了什么。在师生对话、文本对话中,孩子们了解了大叶杨的外形特点,也喜欢上了大叶杨可爱的性格。

  在教学第二节诗歌时,孩子们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课后的思考题:“它在歌中唱了什么?”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大叶杨还唱给谁听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唱给可爱的小学生,伴着他们快乐地游戏。”、“唱给忙碌的爸爸妈妈,消除他们一天的疲劳”、“唱给辛勤的园丁们,向他们表示感谢”……学生在语言的渲染、思维的碰撞中,想象力尽情地飞扬。我顺时将学生引入意境,将感悟化为情感朗读,从而培养语感,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情感熏陶。

  这节课,学生在朗读上得到了落实,但我总感觉还不够,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手法、意图还不是很能理解,认为大叶杨唱歌是风吹的缘故。不理解大叶杨的为什么要牵着手唱歌?为什么要感谢太阳?因此对这层的解释,最后还是由老师解释:写大叶杨爱唱歌,是一种拟人的写法,作者借大叶杨的精神来比喻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像大叶杨一样默默奉献的人们,他们在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在快乐的生活着!最后孩子们似懂非懂地带着对他们的赞美再次深情诵读诗歌。

  上完这节课,我感觉很困惑:孩子们是天真的,很多课文的中心意思,不是他们所能理解,老师这样强硬的给予,对吗?

《杨树之歌》教学反思3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在《杨树之歌》里,我努力地“后退”,给学生一个亲近文本的机会,给学生一个发表见解的机会,同样的教材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的感受也给了我们不同的歌。

  杨树是分布在我国很广的一种树。在诗歌里,作者借杨树之口,书法了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赞美了默默为人类关爱和欢乐的精神。

  全诗用第一人称,用拟人的手法抒发感情,像诉说,像欢歌,也仿佛自言自语。这首诗歌意境美,韵律强,感情充沛,学生读来朗朗上口,很是喜爱。

  课后,我鼓励孩子们仿写诗歌,他们都很是乐意。第二天就交上了作业,欣喜之余,抽空打出来和大家分享(因篇幅有限,只选择了5位孩子的作品):

  蒲公英之歌

  我的名字叫蒲公英,

  成天向往自由的飞翔。

  刮风时飞得欢快,

  下雨时我就收起小伞。

  阳光灿烂的日子,

  我就静静地开放。

  飞过田野,融入大地,

  蝴蝶、蜜蜂为我们歌唱,

  飞过小溪,奔向大海,

  给小鱼和贝壳送张请柬,

  飞过山冈,飞向蓝天,

  和白云一起捉迷藏。

  我们边飞边唱,

  为人们送去秋天丰收的信号。

  小朋友也随着许下一个愿望。

  感谢风雨和太阳,

  当春天再来临的时候

  我们一起快乐地成长。

  青蛙之歌

  作者:高子坤

  我们的名字叫小青蛙,

  成天喜欢呱呱地的歌唱。

  雨天时唱得欢快,

  晴天时唱得响亮。

  没有风雨来帮忙,

  我们的歌儿也悄悄地唱。

  唱给游泳的小鱼儿们,

  伴它们在水里捉迷藏。

  唱给上学的小学生们,

  陪他们一起去学校。

  唱给天上的小鸟儿们,

  和它们悠闲度时光。

  我们边唱边轻轻地跳,

  为农民们捉害虫。

  我们边唱边游起泳来,

  感谢清清的小池塘。

  冬天它使我们冬眠,

  春天它让我闪苏醒。


《树之歌》教学反思10篇(扩展7)

——课文树之歌教学反思 (菁选2篇)

课文树之歌教学反思1

  《树之歌》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11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繁多、丰富,是一篇孩子们喜爱的韵文。这首儿歌只有4句话,分别从样子、颜色、习性和价值等方面概括出不同树木的特点。本课应结合地域特征,联系学生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认识多种树木、说出树木名称、创编儿歌、认识带“木字旁”的汉字就是水到渠成了。所以,本课主题单纯,内容浅显,重在识字。

  一、教学效果

  如何让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通过教学认识事物、发现并掌握识字规律,是这课教学要做扎实的事情。于是,我凭借插图,很容易就能把文中的树木名称与图对应起来,从而为孩子们建立了直观形象,随后再通过朗读巩固对树木的认识。有了直观认识后再把图画与汉字相对照,找出规律,即“木字旁”。不断引发学生思考,并把问题抛回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回家查阅资料,这样的课堂不仅有广度也有深度。

  同时,加强朗读。在介绍完这首诗歌的.写作特点后,请孩子尝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一节诗,可以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写起,例如蔬菜,水果,花……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信息提取能力和概括能力,效果非常棒!

  二、成功之处

  1、本课我围绕几个大问题展开,且每次的问题都很明确,从总体到部分,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有梯度地训练孩子找出每一句中的树、说出树的特点,进一步调动感官找出相应树的图片。学生在此环节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2、根据儿童诗的特点,我力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识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

  3、设计明确的教学目标,不单单停留在读和背上,而是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懂得获取知识。

  4、最后的创编儿歌环节,我引导孩子观察树木图片的特点,示范编儿歌,然后请同学大胆练习创编,及时纠正,让孩子们对更多的树木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不足之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在本课教学中,我在课文解读上花费时间较多,导致学生识字教学时间不足,没有给到孩子们充分的时间练习写字。此外,拓展环节,忽略了课后练习中的几种树木,没有把那几种树木创编到儿歌中,没有在情境中拓展延伸。此外,课后的几句有关树木的名言,也应作为重点之一,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四、改进措施

  1、课文应让学生反复朗读,我一定照顾全面,把读作为基础,以后借用早读时间加强学生的读书。

  2、进一步充分备课,做好课前准备,提前让学生课前预习。另外,真正把单元整体教学做好,围绕单元主题展开有效的学习,这样学生才会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感知和把握。

课文树之歌教学反思2

  《树之歌》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11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繁多、丰富,是一篇孩子们喜爱的韵文。这首儿歌只有4句话,分别从样子、颜色、习性和价值等方面概括出不同树木的特点。本课应结合地域特征,联系学生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认识多种树木、说出树木名称、创编儿歌、认识带“木字旁”的汉字就是水到渠成了。所以,本课主题单纯,内容浅显,重在识字。

  一、教学效果

  如何让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通过教学认识事物、发现并掌握识字规律,是这课教学要做扎实的事情。于是,我凭借插图,很容易就能把文中的树木名称与图对应起来,从而为孩子们建立了直观形象,随后再通过朗读巩固对树木的认识。有了直观认识后再把图画与汉字相对照,找出规律,即“木字旁”。不断引发学生思考,并把问题抛回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回家查阅资料,这样的课堂不仅有广度也有深度。

  同时,加强朗读。在介绍完这首诗歌的写作特点后,请孩子尝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一节诗,可以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写起,例如蔬菜,水果,花……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信息提取能力和概括能力,效果非常棒!

  二、成功之处

  1、本课我围绕几个大问题展开,且每次的问题都很明确,从总体到部分,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有梯度地训练孩子找出每一句中的树、说出树的特点,进一步调动感官找出相应树的图片。学生在此环节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2、根据儿童诗的特点,我力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识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

  3、设计明确的教学目标,不单单停留在读和背上,而是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懂得获取知识。

  4、最后的创编儿歌环节,我引导孩子观察树木图片的特点,示范编儿歌,然后请同学大胆练习创编,及时纠正,让孩子们对更多的树木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不足之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在本课教学中,我在课文解读上花费时间较多,导致学生识字教学时间不足,没有给到孩子们充分的时间练习写字。此外,拓展环节,忽略了课后练习中的几种树木,没有把那几种树木创编到儿歌中,没有在情境中拓展延伸。此外,课后的几句有关树木的名言,也应作为重点之一,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四、改进措施

  1、课文应让学生反复朗读,我一定照顾全面,把读作为基础,以后借用早读时间加强学生的读书

  2、进一步充分备课,做好课前准备,提前让学生课前预习。另外,真正把单元整体教学做好,围绕单元主题展开有效的学习,这样学生才会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感知和把握。


《树之歌》教学反思10篇(扩展8)

——树之歌课文内容

树之歌课文内容1

  〔人教版部编本第三册课文〕

  识字

  ② 树之树

  杨树高,榕树壮,

  梧桐树叶像手掌。

  枫树秋天叶儿红,

  松柏四季披绿装。

  木棉喜暖在南方,

  桦树耐寒守北疆。

  银杏水杉活化石。

  金桂开花满院香。

  知识点

  01

  我会写

  杨yáng(白杨、杨柳、杨树)

  壮zhuàng(壮士、强壮、壮丽)

  桐tóng(油桐、桐华、梧桐)

  枫fēng(枫叶、枫树、枫木)

  松sōng(松树、松柏、松子)

  柏bǎi(柏树、柏油、柏木)

  棉mián(棉花、棉被、棉衣)

  杉shān(杉木、油杉、云杉)

  化huà(变化、化石、化学)

  桂guì(金桂、桂花、桂林)

  02

  我会认

  梧wú(梧桐、梧叶、魁梧)

  掌zhǎng(手掌、掌心、掌握)

  装zhuāng(装扮、服装、春装)

  桦huà(白桦、桦树、黑桦)

  耐nài(耐心、耐寒、忍耐)

  守shǒu(守门、守护、守卫)

  疆jiāng (新疆、北疆、疆土)

  银yín(银杏、银白、银行)

  03

  多音字

  柏bó (柏林)bǎi(柏树)

  绿lù (鸭绿江)lǜ(绿芽)

  04

  近义词

  壮——强 披——穿 喜——乐

  05

  反义词

  高——低 暖——寒 香——臭

  耐寒——耐热

  06

  理解词语

  耐寒:经得起寒冷。

  北疆:北方边疆。

  化石: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

  07

  句子解析

  1、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梧桐树的叶子比作手掌,生动地写出了梧桐树叶的形状。

  2、木棉喜暖在南方,桦树耐寒守北疆。

  写出了木棉和桦树生长的环境:木棉生长在南方,桦树生长在北疆。

  3、银杏水杉活化石,金桂开花满院香。

  这是对偶句。把银杏水杉比作活化石,金桂开花后,满院都是花香。

  08

  问题归纳

  1、文*介绍了几种树?请试着列出来。

  按照课文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是: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和金桂。

  2、枫树秋天叶儿红,松柏四季披绿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红、绿”可以看出什么?

  “披”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松柏描写的非常形象。“红,绿”两个词,使我们好像看到了秋天枫叶火红,松树、柏树一年四季常青的鲜艳色彩。

  09

  课文主题

  本文是一首儿歌,让我们通过学习儿歌,认识词语,并了解一些树木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喜爱之情。

推荐访问:之歌 反思 教学 《树之歌》教学反思【10篇】 《树之歌》教学反思1 《树之歌》教学反思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