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名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对照材料 扫黑除恶 党课下载 不忘初心 治国理政 工作汇报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纵向携带式”名校集团化办学体制创新

时间:2022-10-20 17:48:03 来源:网友投稿

【编者按】

在拱墅区教育由弱转强的发展过程中,学校品牌建设是其中的一个突破口和推动点。经过深入调研和理性分析,规划者认为,要在短时期内改变拱墅区积弱多年的教育状况,首先是要办好一批品牌学校。有了品牌学校,拱墅区教育就能产生注意力效应。以此为推动点,能够使教育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但是,从一般办学规律看,一所品牌学校的形成是要较长时间的历史文化积淀的。鉴于此,拱墅区解放思想,打破框框,在办学体制、办学思路和管理体制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

下面,我们分别以杭州市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杭州育才中学、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的实践为例,来看一下拱墅区在办学体制、办学思路和管理体制上的创新举措、创新成果和创新经验。

2006年7月,原小河小学改制为进修学校附属学校。附属学校与进修学校之间“法人同一、编制打通、人员互动、科研引领、资源共享”,这在办学体制上属全市首创。这种由进修学校纵向携带弱校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大大促进了附属学校的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一、“纵向携带式”名校集团化办学的概况及内涵

1. 小河小学改制为“拱墅附校”的基本情况

杭州市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前身为小河小学,创办于1929年。20世纪80年代,小河小学一度是拱墅区一所较有影响力的学校,在教学质量和京剧文化课程建设方面小有名气。但由于校舍改建相对滞后以及其他综合因素的影响,学校于20世纪90年代影响力和美誉度逐渐减弱。

为适应区委、区政府“文化拱墅”以及区教育局“名校打造”的战略发展需要,2006年7月,小河小学更名为杭州市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简称“拱墅附校”),并实行学校整体搬迁和办学体制的改革。新校舍坐落在“小河佳苑”东南侧(毗邻浙江省重点高中长征中学),占地24.5亩,建筑面积10000多平方米。2008年4月,教师进修学校教育集团正式成立,附属学校成为教育集团旗下的科研基地。

2.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集团的内涵与主旨

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集团是全新的以“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为主旨的“进校+弱校”纵向携带式集团化办学模式。进校、弱校分别指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和原有的薄弱学校小河小学。该模式的主旨是通过科研母体的有效引领,让弱校变强,让新校成名。

3.“纵向携带式”名校集团化促进了拱墅附校的“强势发展”

2006年7月集团化运作以来,附属学校的体制改革、课程改革被《钱江晚报》、《都市快报》、《教育信息报》、浙江电视台、杭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附属学校人才建设和教育科研方面成绩显著,课程改革课题被立为2007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学校科研成果获得杭州市21届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教师撰写的论文成果首次登上全区教育科研积分榜前两位;附属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办学成绩赢得了家长、社会的广泛认同,在“杭州市人民满意学校”评比中首次进入全区前4位;在2006年度区教育局教育目标管理考核中,附属学校被评为优秀等级。同时,学校被命名为“浙江省办学标准化二类学校”“浙江省京剧教育试点学校”“杭州市首批具有招收外国学生资格学校”“全国青少年健康成长指导活动优秀示范学校”“浙江省口腔教育实践基地”“杭州市小班化基地学校”;少先队大队部被命名为“浙江省红旗大队”“全国十佳魅力杯少先队”;学校被评为“杭州市语言文字示范学校”“拱墅区语言文字示范学校”“拱墅区校本培训先进学校”;学校教科室通过了“拱墅区优秀教科室”等级验收。2008年4月,学校成功地承办了“全国知名学校办学成果现场展示”活动,赢得了近30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的赞誉。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近2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了以“纵向携带”为主要特征的这种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是一种创新的办学体制,是名校集团化办学的有益探索与尝试。

二、“纵向携带式”名校集团化办学的运作策略

1.创新的办学机制,为科研领衔保驾护航

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附校的成立,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挂牌和校名的变更,而是全面接管,法人、编制全都打通,是办学体制、学校教育教学的一次重大变革。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与拱墅附校是母体与子体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关系,这种办学体制目前是全市之首创。

这种办学模式,可以用这样三句话来概括: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兼附属学校的校长;附属学校的法人代表,即是进修学校的法人代表;进修学校的教师与附属学校的教师编制打通、人员互动。

这样的一种办学机制,其创新点在什么地方呢?

(1)共生共荣的关系。由于法人同一、编制打通,事实上,进修学校教师与附属学校教师就是“一家人”,“家长”就是共同的校长(只不过这两家人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了这样的一个“家”的概念,进修学校教师与附属学校的教师,便真正地融为一体、不分彼此。进修学校的发展,就是附属学校的发展;附属学校的成长,就是进修学校的成长。有了这样的共荣关系,进修学校的老师,会将附属学校的发展,当做自己的应有之义;附属学校的教师,会将进修学校的教师,当做可以信赖的伙伴和坚强的后盾。2006年9月以来,凡是附属学校教师对外开课,进修学校的教研员就会主动地到附校来听试教课,与老师们一起反复磨课。有了进修学校教研员的悉心指导,一年来,附属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非常快,多位教师在省市区教学观摩中崭露头角、大显身手。

(2)教育理念的贯通。这是创新点之二。由于两校校长是同一人,因此,进修学校的工作理念和附属学校的工作理念往往是贯通的。校长会利用每学期的开学初、期中、期末三个时段,将两校的教师集中在一起召开会议,通过开会的方式传递教育信念和办学理想。这样一来,两所学校的教师的教育理念便最大限度地对接起来了。比如,校长提出,教师要以“理解儿童”“尊重儿童”“呵护儿童”“发展儿童”为教育宗旨,“让每一个儿童享受完整、幸福、优质的童年教育”,这已经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办学理念;再比如校长提出的好课观:“课前,翘首企盼;课中,其乐融融;课后,意犹未尽”,这些都成为教研员和附属学校教师的共同信念和教育理想;又比如,校长提出“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每一个教师都可以成为名师”的思想,也深入人心。理念的统一,让教师们有了行动的指南和努力的方向。

(3)办学经费的集约。进修学校与附属学校这种特殊的办学体制,使得办学经费得到高效使用。进修学校所拥有的先进设备,都能无偿提供给附属学校使用;附属学校新近安装的价值20多万的智能录播系统,两校共用;进修学校所主办的所有培训,附属学校的教师均不用交培训费、资料费。

(4)各类资源的共享。首先是培训资源的共享。进修学校经常面向全区教师举行各类培训,附属学校教师便能“近水楼台先得月”;而附属学校安排的各类培训活动,也会不定期邀请进修学校教师参与。其次是教学资源的共享。进修学校教师是附属学校的巨大的资源库,进修学校的教研员们,是各学科的专家,学校经常组织教研员下水上课,经常为学生或家长举办各类讲座;附属学校的骨干教师也可以作为进修学校各类培训的协助者。

上述四个方面的创新,让进修学校和附属学校结合得更为紧密。

我们以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附属学校”!

2.打造人才群体,为科研领衔提供智力支撑

近几年来,我区教育局把人才作为教育的第一资源,把人才建设工程作为教育的一号工程,把外引与自培相结合作为人才培育的基本路径。拱墅附校的成立有利于凝聚、引进、留住人才,可以成为我区干部队伍与师资队伍建设的集散地和聚宝盆。进修学校与附校的特殊办学机制有利于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的快速成长。

(1)高端人才的领衔。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集聚了大量优秀人才,他们都以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取胜,可以说在相应的领域都是专家。进修学校从机制上保障了与附属学校的密切结合——教研员来附属学校的次数,以及附属学校教师对教研员的满意度,是进修学校评估教研员工作的重要指标。有了制度上的保障,教研员们就把来附属学校当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因为有了这样的领衔,教师压力加大了,思路明晰了,收获增加了,当然,进步更快了。

(2)优秀人才的引进。因为学校的特殊办学体制,附属学校的教师,可以作为教研员引进到进修学校,在附属学校锻炼;附属学校教师发展得好,也可以调入进修学校工作。这样的一种人才引进机制,吸引不少人的眼球。到目前为止,附属学校共引进了3位中学高级教师,2名硕士研究生,多名市区学科带头人,且他们都在附属学校边研究边实践。这是其他学校所绝对无法拥有的优势。

(3)造血功能的增强。有了专家的引领,也有了人才的引进,老师们开始有了紧迫感和危机感。一种“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良性竞争氛围很快形成。同时,学校借助人才云集的优势,创造性地推出了“成长联盟”这一教师专业成长载体。伙伴互助式的成长方式,让老师们得到较快的发展。

这样的优秀群体,为科研引领、纵向携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推进改革课程,让理论与实践紧密对接

附校作为区教育局批准的课程实验试点学校,作为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教育试验基地,具有其他学校所不具备的独一无二的优势,即能够大胆地进行课程改革实施的实验,让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

附属学校,就是进修学校的试验田;进修学校,就是附属学校的智囊团。2006年9月以来,通过区教育局、进修学校、教科所、教研室以及上海静安教育学院等专家的研讨与论证,拱墅附校决定发挥自己的优势,大胆地进行在全市具有开创性的课程整体改革。我们的理念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按学生的“最佳发展期”设置课程,按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有效的教学;我们的政策依据是国家新课程改革纲要所提出的“对国家课程可以进行校本化实施”;我们的现实基础是上海静安附校的成功经验,并与上海静安附校建立了友好协作的结对关系。上海静安附校的成功经验不仅得到专家认同,而且得到了中宣部领导和陈至立国务委员的批示和称赞。

在借鉴上海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特点和杭州地域文化, 我们推出了自己的课程改革课题《为了孩子的最佳发展——学校课程整体改革的探索实践》。本课题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国家课程进行了校本化实施:将语言类学科重心适度下移,将数理逻辑类课程重心适度上移:一年级开设5节英语课、2节数学课(数学课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加),对现行数学教材采取后移、前置、整合、拓展等策略,优化教材体系,数学课随着年级升高而递增,语文课时数不变。我们的改革,旨在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探索学生最佳发展的路径、策略和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按照如下的技术路线进行:

我们借助学校办学优势,挖掘学校已有的资源和做法,调动各种潜在的促进力量,组织即时的引导、实施、诊断与调控,不断对课改实施过程及预期课改方案进行修改与完善,然后进行“再实施”,如此循环往复、螺旋提升,最后达到让孩子实现最佳发展的目的。

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感觉这种“纵向携带式”的办学优势得到了真正的体现。两所学校在科研领域,率先实现了紧密合作。

课改成员们遇到困惑、难题,便会主动找进修学校的教研员求助;教研员也经常将自己的思考和附属学校的老师们分享。就这样,我们的课程改革,在艰难中迈出了稳健的步伐,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目前,实验班孩子(二年级)的英语水平已经超过了普通学校4年级孩子的水平(在2007年4月份,邀请澳大利亚外籍教师来我校用英语和孩子们对话,得到了外教的高度评价);学生的数学水平在每周少上2课时的前提下,基本与其他学校持平;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扎扎实实地发展,尤其在童书阅读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整个课改,获得了家长的普遍支持和认同。如果没有进修学校这个团队的支撑,没有这样的一种特殊的办学机制,改革是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三、“纵向携带式”名校集团化模式的特点与优势

1.具有“法人同一、编制打通、人员互动、资源共享”的特点

这种以“研究+实践”为宗旨的教育集团属于紧密型的教育集团,有利于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有利于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2.具有“汇聚人才资源”的优势

区教师进修学校是教研室、教科所、进修学校三位一体的机构,本身聚集了区域教研、科研、培训的专家型教师,能够为集团内学校办学和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同时,“法人同一、编制打通”的机制下,集团内学校可以依托教师进修学校引进优秀人才,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3.具有“科研学术引领”的优势

区教科所设在教师进修学校内,是区域教育科研的引擎,它以科研引领集团内学校的办学和管理走内涵发展之路,指导教师以研究态工作,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和水平。

4.具有“研究与实践对接”的优势

区教师进修学校是区域教研、科研、培训三位一体的机构,教育研究离不开教育实践,教育实践又呼唤理论指导,因此教师进修学校组建教育集团,可以把集团内学校作为自己的实验基地,在基地内总结、推广研究成果,教科研专家可以在基地“下水实践”从而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5.具有“两校互赢共进”的优势

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发展,就是母体的壮大,这对附属学校这一子体来说,是福音;反过来,附属学校这一子体的健壮成长,有助于进修学校这一母体声誉的提升和实力的增强。

“子以母荣,子强母兴”。

——这便是“纵向携带式”名校集团化办学“互赢共进”的新格局。

推荐访问:集团化 纵向 办学 名校 携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