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名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对照材料 扫黑除恶 党课下载 不忘初心 治国理政 工作汇报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关于书法艺术入门与训练的若干问题

时间:2022-10-28 16:12: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古老的书法艺术在当今社会愈加焕发了生机,而书法艺术的普及与入门教育还存在较大的自发性与随意性。本文结合古代的书法教育理论与近现代书法名家的教育经验,对初学者遇到的一些存有争议或容易忽视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性阐释,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

关键词: 书法 入门 训练 若干问题

书法一科,源远流长而历久弥新。关于初学入门的一些常识性问题早已是老生常谈了,而“术业有专攻”,随着时代的发展,至今,书法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其学科建设的规范性与系统性还有待于充实与完备。由于当代社会环境与文化需求的日趋多元化,一些新的问题日益凸显,而一些老的问题尚存有争议。鉴于此,我根据实践及教学经验,将初学者入门基本功训练的若干问题加以梳理,以供读者参考并求教于方家。

1.执笔问题。从东晋卫烁的《笔阵图》开始,历朝历代对执笔方法的讨论林林总总,总结出了多种指法、管法甚至还有“五字法”、“四字诀”,等等,但基本上大同小异,唐初虞世南概括为“指实掌虚”,苏东坡“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又可谓一语中的。简单实用的就是“五指执笔法”(即拇指、食指和中指的指肚捏笔,小指贴住无名指在内侧向外抵),对于其他执笔方法在此不再展开来讲。容易被人忽略的一点是执笔的高低,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其实尤其重要。在书法三要素之中,章法和结字都是比较直观的,而用笔是藏在笔画内部的,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最难的在于学习笔法。而笔法的掌握首先在于稳,笔拿稳了才能观察和体会笔锋的使转变化。初学者宜执笔在笔管的下三分之一内,不宜过高。还有一点,就是初学者不宜站立写字。尤其一些小孩子常被要求站着写字,悬腕悬肘,其实这样更增加了学习的难度。端坐和枕腕是比较适合初学者的方式。

2.毛笔“垂直”的问题。初学书法,老师往往会说毛笔要与桌面“垂直”,其实这个“垂直”只是相对的(相对于执硬笔而言),“垂直”的目的无非是为了保持中锋用笔。但如果一味地保持垂直,则运指、运腕就无从谈起。比如写“竖画”,落笔时笔杆上方应首先向自己这边倾斜一些,随着笔画的完成,笔杆会逐渐再向前方倾斜。这一点沈尹默在《书法散论》中说得比较详细:“执笔一开始时,笔管的上端需略略倾向到自己一面,锋尖在点画中行,要不使它离开中线,笔管必须随时左右前后交换着,采取自然相应的侧势,方能奏效。”可见执笔的“垂直”不是绝对的,而是落笔前的一种准备,书写时应因势利导。

3.选用狼(硬)毫还是用羊(软)毫毛笔的问题。书法家中,大力主张使用狼毫的是周汝昌,他说使用狼毫就像“庖丁解牛”要选用锋利的刀一样,并比喻羊毫如“钝刀”。与之相反,提倡使用羊毫的是林散之,他说:“有位书法家说,他不喜欢用羊毫,更不喜用长毫。他真是活外行,不知古人已说过,欲想写硬字,必写软毫,唯软毫才能写硬字。可惜他不懂这个道理。”在其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他对羊毫的偏爱。初学书法普遍会有这样一种感觉,狼毫笔弹性较大写出来的字容易成形,见骨力,但缺点是笔画易轻滑,内蕴不足,说白了就是徒有其形,不耐看。相对而言,羊毫笔则较难把握,更吃功力,而一旦把握好了则线条丰润,浑厚古朴。那么,现在比较折中的办法是使用兼毫笔,这样既保有毛笔的弹性,又使笔画不失厚重,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适合,稍有功底之后应多用羊毫来练习笔力。

1.以何种字体作为入门的问题。有人认为初学,无非是锻炼毛笔的驾驭能力,何种字体作为基础都无关紧要。其实不然,细究起来就会发现一些奥妙所在。如清末碑学大兴,民国时期多数人初学时难免取法篆隶碑版,致使他们的笔法沉滞,行草书的风貌也陷入僵局。又如林散之,初学唐碑,上追魏晋,打下坚实基础,最后碑帖交融成就一代大家。再如当代陈振濂以隶书入门,使其后来的行草书风格迥异时流……种种迹象表明,入门时所学字体与日后进行创作、形成个人面貌有着某些潜在的关联。因此,这个问题也应该谨慎对待。

历史上,清代之前的书法教育基本上没有争议,一般是由楷书入手。明代丰坊的《童学书程》说得最为清楚:“学书之序,必先楷法……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行书既成,乃纵为草书。”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意义很明确。后来因为馆阁体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加之书法资源的进一步拓展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艺术创造,所以楷书就显得有些“过时”了。如今,许多人主张学习书法应按字体发展的顺序首先由篆书入门;也有人说隶书平整,易于掌握,适合初学;还有人说行书入门也可以,因为快捷实用,又能使当代人更直接地掌握繁体字笔画的先后顺序,等等。应该说这几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全面。从专业角度来讲,初学还是要以楷书字体入门为上。因为楷书的笔法完备,提按顿挫鲜明,字势平正,布白和谐,速度适中。苏东坡云“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也是强调楷书完备的笔法是作为行草书的基础。因此,以楷书打基本功,再学习其他任何字体都比较容易转换,而且对于以后的书法创作也会有极大的帮助。在近现代名家中如沈尹默、启功等仍主张以楷书入手。

与以上几种不同的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人而异,根据学习者的兴趣来选择入门字体。其实初学者往往只看到字帖的清晰度,在书法上毫无审美经验,不具备辨别能力。因此,这种方法存在很大的无目的性,是不可取的。

2.“取法乎上”的问题。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如今这句话常被用在书法学习的取法上,意思是要学习前人最优秀的作品。但现在多数人对此存有误解或是了解不够深入。“取法乎上”其实并非专指学习传世名家的优秀碑帖作品,这里面还有一个源和流的问题。沙孟海早年学书尤其强调“穷源竟流”,因而对“源”和“流”的认识恐怕不能简单地分为上中下了。陈振濂在《高等书法教程》一书中所分的“法则型”和“风格型”,说的也是源和流的问题。一般来讲,传统书法的技法体系到唐代为止各种字体已发展精熟,自宋代的尚意书风而下皆属流派。因此,初学者不宜取法宋代以后的作品,最好从唐代名碑名帖入门,之后上溯魏晋,打下一定基础之后再博涉宋元明清诸和借鉴近现代名家作品。

1.要有专业的老师指导。上文中已经提到,初学者难在学习笔法。元代赵孟頫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意思是说字的结构各有变化,而用笔则有恒定性和规律性。一般的“写字”为什么不能等同于“书法”,原因就在写字仅仅是把字的结构安排得匀称美观,而书法则更强调用笔,有了用笔才能表现虚与实、浓与淡、刚与柔、拙与巧等美学因素。但用笔规律是藏在笔画内部的,不是直观呈现的,因此最好是有专业的老师指导,而不能“依葫芦画瓢”,否则易误入歧途。

2.临摹务必精到,读帖加强记忆。临摹是学习书法的基本手段,也是最重要的途径,一般分为精临和意临。对初学者而言,精临是第一步。“精到”是精确到位,即点画的形状要精确,用笔的动作要到位。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提出:“凡学书,须求工于一笔之内,使一笔之内棱侧起伏,书法具备,而后逐笔求工。”说的就是精确临摹。临摹时多加体会,临摹之余也要善于读帖,读帖就是思考、揣摩用笔的动作。清代宋曹《书法约言》“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笔而追之”,说的就是读帖。临摹结合读帖便能加快学习进度。另外,要避免惯性临摹,比如有的人边聊天边写字,写完一页还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字。这样只有手和眼的机械性临摹,没有脑的参与,自然是不会有进步的。柳公权“心正则笔正”是强调学习态度端正,要投入精力。

3.先专后博。当今社会信息量太大,碑帖出版物种类繁多。但古人讲的“博涉多优”并不适合初学者,对于初学阶段而言不宜看得太多,要先专后博。因为只有深入一家之后才会有进行比较的眼光,所以进入一种字帖的学习,要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学习方法,循序渐进,直至完全掌握为止,切忌浅尝辄止、见异思迁。

1.临创结合,步步为营。一段时间的精确临摹之后,如感觉对于字帖的点画、结构都比较熟悉了,可以进行意临和集字创作。这样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因长时间临摹而形成习惯性书写,一方面又可以检验自己对字帖的把握程度。发现不足之处,再进行针对性精确临摹,如此反复才能精进。万事开头难,入门阶段的第一本字帖往往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这个阶段结束后,应该说对书法的学习方法有了基本的了解,可以说进入状态了。此时,转习其他字体时也不要全凭兴趣,应多多听取老师及同学的意见。例如,有了楷书功底之后欲转为行书的学习,应先找一些行楷作品作为过渡。需要注意的是,初学者往往以为楷书是慢的,行书是快的。其实不然,学习行书的初级阶段仍然要以慢为主,不可操之过急。如果要想使基本功全面一点,那么在掌握基本的楷书行书之后,建议开始篆书的学习。因为篆书要求笔笔中锋,有益于练习笔力。篆书对许多书法家们来说都是必修课,沙孟海就曾谈到因年轻时笔力软弱而专攻篆书。笔力增强了,学习其他字体就会很容易。

2.重交流,拓宽眼界。在当今,书法作为艺术学科,闭门造车的学习方式是不可行的。毕竟个人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甚至有时是偏颇的,如长期不与人交流则易形成习惯性重复,致使裹足不前。观看别人书写会拓宽思路,增添学习兴趣并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还要虚心请别人请教,择其善者而从之。

3.误区。当今的学生,大大小小的考试难以避免。一些地方中考、高考都设有书法考试,或者书法考级、展览比赛等活动很多。有的学生就为了应付考试而急于拿出作品,其实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往往会打破正规的训练进程,拔苗助长的后果往往是得不偿失。早做准备,打好基本功,以不变应万变才是学书之道。另外一个误区就是书法的个人风格太鲜明。历史上的大家往往都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但对于一个刚入门的人来说,风格鲜明则意味着取法单一,长时间写下去易得俗气,此时应转临与之差异较大的经典碑帖来进行弥补。

书法艺术入门与训练的教学过程是比较复杂的,以上我仅对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谈谈个人看法,难免挂一漏万。入门之后,或可博采众长、融汇百家,至于技进乎道继而进行艺术创作则又是更深一层的问题了。

参考文献:

[1]历代书法论文选[Z].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0).

[2]沙孟海.沙孟海论艺[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1).

[3]沈尹默.沈尹默论艺[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1).

[4]周汝昌.书法艺术答问[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

[5]林散之.笔谈书法[C].苏州:古吴轩出版社,1994,(6).

[6]陈振濂.高等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8).

推荐访问:若干问题 入门 书法艺术 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