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名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对照材料 扫黑除恶 党课下载 不忘初心 治国理政 工作汇报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发展血管外科医学必须规范腔内诊疗技术

时间:2022-11-02 19:36:03 来源:网友投稿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血管外科医师委员会年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主任陈忠教授作为血管外科医师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在会上作了2017年的工作报告并介绍了2018年的工作规划和进展情况,同时,他还主持了多场分会场论坛。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作为我国著名的血管外科专家,陈忠教授在血管外科领域辛勤工作了30余年,有着深厚的血管外科临床基础和实践经验;他带领的学科享誉国内外,是居于领先地位的现代化一流学科,并荣获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突出贡献专家奖。陈忠教授领衔的科室在血管外科诊疗方面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因此,围绕我国主动脉疾病的诊疗规范问题,陈忠教授在大会期间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隐秘性是腹主动脉瘤的最大危害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腹主动脉瘤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给诸多患者带来无限的痛苦和生命危险。因此,陈忠教授首先谈到了这个话题。

陈忠教授介绍说:“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高危因素的增加,主动脉瘤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每年每10万人中约有20至40人患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是人体腹腔中最大一条动脉上的动脉瘤,它有别于实性的肿瘤,是血管壁扩张膨胀形成的瘤。随着主动脉瘤瘤体增大速度的加快,瘤体破裂的危险性呈指数升高。一旦破裂,死亡率高达90%。腹主动脉瘤在西方国家特别常见,在美国的发病率大概在百分之五点多。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极高。美国每年死亡人群中,因腹主动脉瘤破裂死亡的人数排在第十一位。美国每年有9000人死于主动脉瘤破裂。但在我国,由于受医疗条件限制,腹主动脉瘤的发病率还不清楚,目前没有人调查。我认为我国该病发病率上升的最重要原因是生活生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其他原因包括遗传、免疫、感染等多种因素。”

他表示,腹主动脉瘤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疾病,由于它在早、中期甚至很多在晚期都没有任何的临床不适症状,所以很难被主动发现,但是腹主动脉瘤本身的危害是很大的,也正是由于它的隐秘性,所以导致很多的腹主动脉瘤病人不能及早地被筛查和诊断,乃至到后期都發生破裂了才来就诊。也正是由于腹主动脉瘤随时有可能发生破裂大出血,危及患者的生命,所以是需要所有血管外科医生高度重视的一个疾病。

谈到我国腹主动脉瘤的治疗现状以及在临床规范治疗方面的策略,陈忠教授阐述说,目前腹主动脉瘤早已从原来的开腹瘤体切除、人工血管置换的手术方式转变为绝大多数的患者可以应用微创的治疗方式来解决,也就是可以应用血管腔内技术将大动脉覆膜支架——或者称之为支架人造血管——放置在动脉瘤的腔内,以达到让血液与动脉瘤壁相隔绝,从而预防动脉瘤发生破裂的风险。

腔内治疗技术仍需规范

在采访中陈忠教授介绍说:“大动脉覆膜支架这项技术起源于上个世纪末的1991年,但是发展速度之快、普及之广令人难以置信。我国真正得以快速发展和普及这项技术是在本世纪之初,虽然我们起步略晚于国际先进水平,但是我们的发展速度一点不亚于国际的发展速度。目前国际上所有能解决疑难病例的高精尖技术,我们国内几乎都可以掌握并在临床上得以实施。同时,在高精尖技术不落后于国外水平的基础上,我们整体的普及状况也是非常之快的,不仅能在大中型医院开展,在很多更偏远的地县级医院、基层医院等也都能够开展腹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这与中国血管论坛等学术会议平台的搭建和广大血管外科各级专家们的推广有着密切关系。但是我们在看到腹主动脉瘤诊断和治疗的可喜前景基础上,也不能忽视我们现在仍然还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尽管我们的治疗水平不低,但从总体的严密随访和术后观察数据的积累上来看,我们还逊于国际先进国家,尤其是缺少我们自己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流行病学资料,尽管我们的病例数量很多,但是我们高质量的文章或者说在国际讲坛上高质量的发言并不多,所以应该正视我们的不足,迎头赶上。

陈忠教授认为:“目前,我们不仅有较完善的多家自主研发国产的腹主动脉腹膜支架产品,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提高,有的甚至已推出了第三代和第四代的产品,有些原研产品起步就很高,第一代产品就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目前国际上的很多应用比较好的支架水平与工艺技术,我相信随着我们这些自主研发的耗材不断加入到临床应用中,不仅可以大大降低耗材的应用成本,降低患者总体的手术费用,更重要的是通过我们自己研发耗材的应用,进一步加大和促进临床技术的进步、创新和改革,也希望能够看到完全用腔内技术来解决腹主动脉瘤这类疾病的一天,我相信这一天来的不会太晚。”

他进一步介绍说:“简单的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简称EVAR手术,目前普及率较高,大家掌握的很快,但是,对于那些有挑战性的疑难病例仅用简单的腔内修复术还不能完全加以解决,需要通过一些烟囱技术、开窗开槽技术、分支技术才能够得以用完全腔内技术来解决,尽管现在烟囱技术应用相对比较简单,也相对成熟,但是毕竟烟囱技术的内瘘发生率、靶器官缺血率相对较高,所以我认为烟囱技术应该是一个应急手段,而不应是常规应用。”他希望开窗开槽技术,无论是预开窗还是术中开窗,以及未来的分支支架技术,也可能还有更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能够使一些复杂疑难的腹主动脉瘤问题得以用完全腔内技术来解决。

对于国内腹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现状,陈忠教授表示:“应该说,在这方面我们做的还跟国外先进国家有差距,希望未来我们在广泛开展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规范腹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技术,规范腹主动脉瘤腔内耗材的应用,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改革、大胆创新,希望有更多属于我们自己的原研产品、创新技术能在未来的临床上得以实施与应用。”

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

需要制度保障

据记者了解,安贞医院血管外科在陈忠教授的带领下,从科研到临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作为科室主任,他特别强调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他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医院的必然要求。医院及临床科室必须转变旧的观念,充分认识创新培养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新型人才管理思想,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放到医院发展前景的高度来认识,确立惟有创新才能培养出合格医学人才,惟有创新人才才能促进医院发展的意识。通过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满足临床、科研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需求。

对此他进一步阐述说:“首先要建立先进的科室创新文化。文化观念对人才培养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力。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首先必须敢于从价值态度和文化情感上去超越一些阻碍创新的传统科室、医院文化,即需要在科室里建立一个有利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宽松、活跃、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其次是要建设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年资临床医师队伍。创新人才培养实施的好坏,高年资医师是个关键因素。没有富有创新精神的高年资医师,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医学人才。为此,必须高度重视高年资医师队伍建设,努力形成有利于医师发展的竞争激励机制。要加强创新型医师培养,逐步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创新带教意识和创新带教观念,具有广博的知识修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创新能力。通过创新型高年资临床医师的言传身教,把敢于并善于创新的理念贯穿到整个临床工作之中,贯穿于疾病诊疗过程的始终。第三要构建临床与科研相融合的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培养体系。当前,我国的医疗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必须进一步推动深层次的医疗改革,即实现临床与科研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高校附属医院及研究所的科研优势,使之成为医疗创新取之不竭的优质资源和环境。首先,医师要临床科研并举。临床医生只有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才能把在科研创新活动中获取的知识和创新的知识不断融入到临床诊疗过程之中,才能居高临下地用科技创新的思维解决临床所带来的困扰。其次,需要构建临床科研结合的创新平台和优化的体系。创新医学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学生时期的培养,更多的时候需要在工作中来完成,但学生时期的教育仍然是重要基础。最后,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还应该包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和熏陶。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不仅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也是医疗的灵魂所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重视在临床和科研实践中培养医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观。第四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医学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创新人才的培养还有赖于制度创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行业存在创新活力不足的弊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从制度建设着手,变革旧的医疗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制度体系。要突破体制性制约创新机构的学术组织,以实现临床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与互动,以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水平的临床医疗;要在人才引进、培养等环节进行综合改革,不断完善人才的选拔机制和培养模式;要通过制度保障推动创新医学培养,促进医师的创造力培养和人文培育。”

“最后还必须加强医疗创新实践和质量监控。因为实施医疗创新必须建立相对平等的上下级关系,以创新型团队为前提,带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陈忠教授说,“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医师的不断学习,引导兴趣,调动临床医生的积极性,从多方面培养医师的创新能力;必须注意临床医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要通过典型引路,鼓励创新,引导创新,启发创新。还要尊重每一名医师的个性,鼓励医生在“模仿”中创新,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特长。同时,要注意各种激励手段的综合运用,对在创新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医师给予多种形式的肯定和鼓励。总之,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是一个综合过程,是需要在建立创新型发展的社会基础上全医院、全科室共同构筑的系统工程。贯彻启发式工作模式,使每位员工具备创新观念,实现临床与科研融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而良好的制度和创新文化环境是保证医学人才健康成长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说到他供职的科室,陈忠教授欣慰地介绍说,安贞医院血管外科1984年成立,是国内最早进行颈动脉狭窄治疗的科室,自1985年汪忠镐院士在国内率先实施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起,安贞医院从未间断过颈动脉狭窄疾病的治疗。“真正使颈动脉狭窄疾病能够得以大规模筛查诊断治疗,还得益于原国家卫生计生委成立脑卒中防治办公室后,王陇德院士亲自领导的脑卒中防治工程目前已经开展了六年,成绩斐然,不仅大大提高了脑卒中患者筛查率及检出率,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大批除省、市中型医院以外的大批基层医院中心开展对颈动脉狭窄疾病、对脑卒中的筛查,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且能够得以进行更多的诊断治疗措施,尤其是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推广上。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办公室任命的的第一批脑卒中筛查中心、也是第一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培训基地的重点单位之一,我们这几年中一共诊断治疗了上千例慢性颈动脉硬化狭窄性疾病。近六年诊断和手术治疗的病例数之高,超过了既往20多年治疗数量的总和,而且治疗数量还在逐年上升。”陈忠教授随后表示,“未来我们也一定会把颈动脉硬化狭窄性疾病作为血管外科重要的诊治病种之一,进一步加大脑卒中患者的筛查,进一步加大慢性颈动脉硬化狭窄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工作。除了提高我们科室诊断治疗数量和质量以外,还要帮助其他兄弟单位特别是基层医院开展和普及颈动脉硬化狭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采访到最后陈忠教授表示,血管外科毕竟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科,人才队伍还比较薄弱。尽管从事血管外科疾病治疗的人员从早年的几十人发展到现今,已有数千人,但是随着我国血管疾病病例数量的日益增加,专业人员数量仍有较大缺口,特别是临床技术水平的不断更新与提高,血管外科从业医师在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医院存在着学术水平参差不齐、发展速度快慢不等、诊疗标准不够统一、技术操作缺乏规范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在相应的专业医生准入方面缺乏规范性的制度保证,专业医生的手术质量也没有明确的标准,临床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医生技术应用不规范,材料选择不得当,有些不该出现的并发症甚至死亡事件时有发生,甚至由此引发医患纠纷等问题。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专业化医疗常识宣传平台,患者对疾病的病理过程、自然转归、以及腔内和手术治疗难以避免的风险认识不足,也大大地限制了血管腔内和手术技术的开展和推广。因此,加强对血管外科医生,尤其是对基层医生在血管外科疾病诊治中的系统化培训以及规范化治疗、科学化准入的实施和推广极其重要。

专家简介

陈忠,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主任;系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血管外科医师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副会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理事会常务理事兼血管外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主动脉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缺血性卒中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介入医学工程分会第三届委员;首都医科大学血管外科学系副主任。曾参与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研究课题。是北京市“十、百、千”百级人才;曾获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突出贡献专家等多项奖励和荣誉。

推荐访问:诊疗 外科 血管 腔内 规范